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纯真年代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纯真年代读后感摘抄

2020-12-14 03:40: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纯真年代读后感摘抄

  《纯真年代》是一本由华顿著作,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3.90元,页数:3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纯真年代》精选点评:

  ●转身一瞬,萧条一生。。。奈何奈何,不过换种生活态度而已

  ●非常出色的女作家

  ●她与纽兰是真正的爱情,一个是娶了她表妹梅的男人,一个是嫁过人的女人,尽管这份爱情来的不合时宜,让他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但理智战胜了情感,道德打败了爱情,他们最终最并没有打破那道传统的枷锁,彼此天各一方,保留着那份纯真年代。

  ●我的第一本长篇原版

  ●反抗与顺从,传统与新潮,纯真与世故,拥有的和未得到的,到底哪个更好,人生永远都在两难中抉择,也许一生也无法得知自己的决定到底是否正确,如果我们能重来一次,另一个选择是否能让人生更美好?

  ●缓慢地看到最后一页,因为很不想看到Newland选择永远不相见的这一幕。他在巴黎下午的阳光里一直坐到光线笼上薄雾,暮色像粉尘一样纷纷扬扬落满他身上,包裹了他,让他可以永远安心地避开现实,藏在Ellen楼下的不真实感里,活在二十六年前的梦里。我很想哭。对这本书莫名地感触浓烈,因为那句"如果船在到达灯塔之前她转过头来,我就过去找她",诠释了具象刺骨的遗憾。从此看到灯塔就会想到这段。

  ●补标

  ●印刷错误多

  ●时光会沉淀

  ●她很会营造自己的文字氛围,这是一个出色作家得以区分于他人的一点(外研社这一版的确拼写错误多多……)

  《纯真年代》读后感(一):印刷错误是有点多了

  我的是2005年10月第一版,2006年8月第二次印刷。印刷错误多的离谱。外研社真丢人。不过同一个丛书的《洛丽塔》就没这么多问题。

  感觉上电影版的《纯真年代》至少不比原著差,后者最经典的对话和旁边都在电影中有所反应。

  《纯真年代》读后感(二):不得

  20c初美国上流社会时尚的风向标。

  Edith Wharton,是那种让人想要成为的人。一个顺从,却又忤逆,选择,却又放弃。结婚是他人生的标志,同时带给她同婚姻一样漫长的苦难,于是带给了我们,这样的一个她。离婚的一刻,豁然开朗,而讽刺地,她的才华也顿时消失。

  就想这本书所讲述的,那些你最想得到的,即使就在眼前,也一触不得。而你抓住的,则往往叫你想要放弃。

  《纯真年代》读后感(三):在所谓的纯真年代,他失落的是谁

  The Age of Innocence,不论是原著,还是电影,都会把人虐的死去活来。这是一个爱情故事,却不是简奥斯汀阿姨笔下那种王子与公主过上了幸福生活的happy ending。但是,正因为有缺憾,这个故事才让人回味悠长。

  纽约的上层社会,是个一切按照既定规则走,循规蹈矩的世界。男主角Newland Archer, 一开始就是个合格的纽约公民,第二天性就是“遵循狭小社交圈子的行为准则”,并且有个完美的未婚妻May——一个制度下的完美产物,他盼着自己履行职责,与May 共度余生。可是,这种一眼望不到底的生活被May的表姐——Madame Olenska(Ellen)的出现所打破。

  华服,晚宴,舞会,Edith Wharton笔下的纽约上流社会,看上去纯洁美丽,宛若人间天堂。可是,在这个循规蹈矩的天堂里,置身其中的人活的快乐吗?我不确定,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男主角Newland Archer 肯定不快乐,因为他失落了他的生命之花。

  ewland的妻子May,美丽纯真,讲话得体(she was making the answers that instinct and tradition taught her to make-even to the point of calling him original),是旧制度下最完美的妻子范本。可是,Newland并不觉着这样的生活有多么美好,因为他想要的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女人,不是一个模范妻子。而叛逆的Ellen的出现,让他心头之火重燃。

  如果说May是纯洁无暇的百合的话,Ellen就是那束黄玫瑰,开的浓艳动人却不被世俗接受。(There was something too rich, too strong, in their fierce beauty)她可以穿着极其华丽却不符合传统审美观的盛装来吸引所有人的眼球;她可以与出轨的有钱丈夫离婚,只为了追寻自己的幸福。在欧洲,她与名流交际,生活的多姿多彩。可在纽约,她只能是个异类,因为她的所作所为不被那里的主流所认可。当Newland遇上她之后,他感到了从未感到过的激情与活力,他们不顾一切的相爱了。可是,在纽约这个循规蹈矩的世界里,特立独行的人总会引起麻烦。作为一个大家族的发言人,Newland只能舍弃自己最爱的东西,遵循社会的规矩。如他的名字,Newland一直在寻找着自己的new land, 但在找到之后却没有办法留住,只能带着遗憾离开……

  时间飞逝,当May染病去世,Newland已经垂垂老矣的时候,才在儿子的陪伴下来到Ellen家的楼下,却没有勇气上去。他所能做的,只是默默地想着Ellen:这么多年她在欧洲看过了多少画展,走过了多少博物馆,和多少名流艺术家谈笑风生,生活的是多么多姿多彩。而自己呢?这一辈子的婚姻是多么的空洞苍白,如同儿子所说的,像一个deaf-and-dumb asylum一般了无生气。但是,这又能怪呢?

  ewland最后做的一件事情,只能是deal all at once with the packed regrets and stifled memories of an inarticulate lifetime.纯真年代里,究竟失落了什么,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吧。

  《纯真年代》读后感(四):致那些年我们阅读过的“纯真”

  这是我最早遇到的一本真正意义上的英文原版文学名著(书虫那种简写版不算),当时还在读高中,记得那时候看了几页就因为生词难度太大就放弃了,直到最近关闭在家,从书架上看到这本出版于2005年的书,然后好好读完。在开始的部分,作者不厌其烦地描写了房屋的各种装饰、女士身上的各种穿着配饰以及表情和言语的微妙变化,作者也喜欢使用文学化的词汇,即便是现在来看阅读起来也是挺有挑战的,好在克服了以后相对比较顺畅了。

  老实说,这是一本很“无聊”的小说,描绘的是1870世代旧纽约的封闭狭小的纽约贵族圈子,几乎是一成不变的生活,因为一点不和传统就会被圈子冷落鄙视,对新进入者(以Beaufort先生为典型)尤其虚伪势力;小说情节简直琐屑得有点歇斯底里,而书中的家长们(当然不包括男主人公)从未觉得有什么不妥。如果没有Ellen这个人物回到纽约所引起的骚动,这本书可能比一般的意识流小说还难以卒读。从个人的生活经历来看,作者也是很早就结婚,最终选择跟丈夫分道扬镳,最终离开纽约搬到了巴黎,也很喜欢跟文艺界的人相互来往,也因为传出婚外恋情而被纽约社会指责;因此可以说,Ellen这个人物具有相当大的作者自画像成份。

  另外,书中的主要人物姓名Newland和Welland无疑带有极大的反讽意味,寻求变化而终不得的Newland和守旧的Welland的冲突在言语和动作上,显得特别的优雅而委婉,尤其是May为了保住婚姻秘而不宣的行动,最终把男主人公死死圈住,以致在妻子去世以后,他承认自己太old-fashioned,再也不愿意见昔日的爱人Ellen。 在这部小说里,有几处男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尤其显眼,比如:

  With a shiver of foreboding he saw his marriage becoming what most of the other marriages about him were:a dull association of material and social interests held together by ignorance on the one side and hypocrisy on the other.

  Ah,no,he did not want May to have that kind of innocence,the innocence that seals the mind against imagination and the heart against experience!

  Archer was dealing hurriedly with crowding thoughts. His whole future seemed suddenly to be unrolled before him;and passing down its endless emptiness he saw the dwindling figure of a man to whom nothing was ever to happen.

  这些描写不禁让人寒意顿生,试想一下,在二十岁的时候,你就一眼望穿了自己以后的生活,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中指出,现代人的焦虑来自于阶层的不稳固带来的种种幻觉,大部分怀着极大的期望往上爬,却终其一生只能失望地停留在自己的圈子里,就像狄更斯《远大前程》的主人公那般,终究幻灭;而在贵族世代,大家都按照自己的身份按部就班的生活,不会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不容易焦虑,可能更幸福一点。如果放置在这本小说的背景里,德波顿的说法就不一定是那回事了,或许所谓的good old days更多的是我们对回忆的浪漫化呈现;死水一般的生活确实没必要焦虑,至于选择因循守旧还是日新月异就看个人选择,本身也没有绝对的对错,而每种选择都会有随之而来的各种喜怒哀乐,这是不可避免的。

  总体而言,小说一方面是作者对亲身经历的那个时代的回忆,而另一方面又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镜鉴,一味抱怨自己的生活,理想化他人的生活都是愚蠢的;我们更应该抱着一种现实的态度接受生活的不完美,而正是这种不完美才不可能千人一面,呈现一种死水般的“innocence”。作者曾经过:

  Habit is necessary,it is the habit of having habits,of turning a trail into a rut,that must be incessantly fought against if one is to remain alive……one can remain alive long past the usual date of disintegration if one is unafraid of change,insatiable in intellectual curiosity,interested in the big things,and happy in small ways.

  而小说中的这种“innocence”也需要fought against,即便当初的愿望都没有实现,事到如今只好祭奠,也可以视为一种无悔的选择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