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歌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诗歌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16 00:4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歌手册的读后感大全

  《诗歌手册》是一本由[美]玛丽·奥利弗(Mary Oliver)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1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歌手册》读后感(一):还可以

  

找了导师,他推荐了我这本书,让我看。找书中的节奏感和语感。刚开始阅读,觉得比较生涩,拗口。习惯了就慢慢有了一些感觉。 书里把基本的诗歌知识分章节解释阐述举例。举的例子难易适中,选例范围广。书后也附有常用诗歌术语索引。全书语言较通俗易懂。 研究诗歌并非语言、文学的终极训练,而应是入门时必须的训练。 还可以吧

  《诗歌手册》读后感(二):诗的冶炼

  

就像果树繁育、母猪养殖一样,诗歌创作同样需要一本指南,一部便携手册,随意翻阅就可以解答你的疑惑,该如何创作一首诗,该如何欣赏和阅读。

“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那些优秀的诗人从不吝于分享他们人生的经验和创作之路上的的思考,譬如里尔克《给青年诗人的信》、布罗茨基的《悲伤与理智》,塞尔努达的《现实与欲望》等等,他们更立体地建立了诗歌的王国,而此刻这本手册只是一堂研讨课,抛砖引玉,也许不能让你更深刻,但更具操作性,初学者本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这本书走下圣坛,仔细推敲那些经典的句子和意象,亲切地讲述你创作中将会遇到的困惑和如何解决它。诗是从已知通向未知的一束光,一种连接,不要惧怕开始,静静听玛丽·奥利弗讲讲关于诗的若干建议:

1、诗是坦诚的信仰。

2、在失序的语境和失智的社会环境之下,我们期待诗歌带来的秩序感,语言在其被使用的过程中具有了权威性,变得美好而愉悦。

3、语言是一种生动的材料,充满了阴影、突然的跳跃和无数细微差异。语言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完全正确或重复的,它需要必要的变化。

4、诗行最重要的是结尾,其次是开头。

5、开始阅读一首诗的读者就像步上了一条由陌生人划桨的小船;对伸进深水的长桨最初所进行的描述传递了许多信息——你是平安的亦或马上就会淹死。一首诗是一段真正的旅程。

6、一首诗必须具备一种细节特征——足以让读者的步伐迈入诗歌想象的世界。我称其为诗歌的质地。

7、一个诗人是存在物中最无诗意的,他不仅要创作诗歌,还必须热情细致地审视这个世界,审视他视之为主题的、世界的任何一部分。

  《诗歌手册》读后感(三):心里满了,就从笔尖溢出

  

写作需要每天坚持。59岁时的奥利弗在《诗歌手册》里写道:

每晚七点到九点,你保证能坐在书桌前。它等待着,观看着。如果你充满信心地坐在那里,它就开始呈现自己--当你写的时候,它开始抵达。但是,如果你只是偶尔坐在那里,经常迟到或者漫不经心,它只会一闪而过,甚至根本不会出现。

有人会问,写作不是靠着天才和灵感吗?靠着每天坚持有用吗?

对此,奥利弗的回答是:即使有些因素无法传授,仍然有大量知识可以而且必须通过学习去掌握。

村上春树年轻时开过店,他在总结开店经验时,发现经营者需要有明确的姿态和哲学,坚韧不拔地顶住暴风雨坚持下去。村上春树把这种经验转移到写作上,归纳为“集中力”和“耐力”,用坚持的力量来弥补才华的不足和偏颇。他每天早上集中工作三四小时。坐在书桌前,把意识仅仅倾泻在正在写的东西上,其他什么都不考虑。每天不断写作,必须集中意识工作,把这种意念传递给身体,让它牢牢记住。就像练习慢跑一样。

巧合的是,和村上春树一样,很多作家也是这样做的。叔本华每天早晨写作3小时,吹长笛(罗西尼的曲子)1小时,然后戴上白领结到玫瑰市场英国馆子吃午餐。午餐以后,叔本华就钻到他的俱乐部--附近的卡西诺协会--的图书馆去看《泰晤士报》,他认为这是报道世上悲苦之事的最好报纸。下午牵狗在美茵河畔散步2小时,口中喃喃自语。晚上到歌剧院或者戏院,对迟到者的杂音、脚步声和咳嗽声都愤怒不已。

有人会问,我们不需要成为作家,也需要每天练习写作吗?

林清玄曾经说,人生不论欢喜或苦痛,都是自己在孤灯下完成。纵使有人分享,也是很长时日以后的事情,不像歌者在舞台上唱歌,立刻就能得到欣赏和掌声。

写作并不是高大上的事情,而是我们倾吐思想、分享知识的方式。我们留在网络里的文章,成为这个世界知识库的一部分。大部分成为“知识长尾”的一部分,沉寂在网络中。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有一些文章重新焕发活力。甚至过了数百年后,还能找到心有戚戚的读者。

因为孤独,所以要鼓舞自己的热情,要坚持自己的意志,要怀抱自己的理想。

  《诗歌手册》读后感(四):《诗歌手册》,你读了吗?

  

女诗人玛丽·奥利弗去年去世了,或许《诗歌手册》着手开始翻译时,译者和出版商不会想得到,作者没等到这本书的中文版问世,一般来讲,一本谈论诗歌写作的书,受众比一本翻译诗集还要小,而又要在其中与写诗的读者去相遇。玛丽·奥利弗在国内前年出版了第一个中译本《去爱那可爱的事物》,之前在网上陆续读过倪志娟选译的,给人的感觉是,当下离现代派兴起已经一两个世纪了,以‘超灵和上帝’的象征书写自然,诗必这么不食人间烟火,也再不是一篇篇祈祷词或布道文了呀

万物有时

合拢,一把有图画的扇子,风景和时间

同时流动,直到距离感——

比如说,克拉普的池塘和我之间的距离——

消失,界限像一只翅膀的羽毛 《克拉普的池塘》倪志娟译

在审美上,任何诗歌都有自己的合理性,即使在未完成现代化的汉语诗歌中,也要区别各种风格的基本标准。若一个词语是指代一种固定的事物,很可能整首诗的情感就是浪漫主义的,可以说‘万物’‘风景’‘时间’连意象都算不上,这和当下诗坛的口语诗用词很相似,可以说自给自足的单一语言逻辑,但经不起多重生活情绪的推敲。奥利弗自然是清醒自己的诗路,《诗歌手册》对诗歌形式上的分析,还是让读者和同行感到佩服。第14页提到现代诗的定义,奥利弗似乎想跳过艾略特、庞德这一代等革新的美国诗歌,单以韵律的有无来定义,即认为英美语言中,一切‘以自由形式’写就的诗歌都是现代诗。和当下的汉语诗坛一样,现代诗不是看文言还是白话而定,这造成了诗学认同上的混乱,一如米沃什写了一篇《反对不能理解的诗歌》

‘现代性意味着迫切渴望从物体中得到最新发现的元素。后来由此形成的情况是对一棵桃树,或一只画眉鸟,或一个蜗牛进行相当科学的考察,也就是说,当某些物体出现在我们视野里,我们要对相应的表面产生的感觉进行科学考察。通常这些都是令人目眩的智力建构,而我从中所得甚微。’(程一身译)

这迫使现代诗歌的读者给自己做区分,也要像米沃什一样明确自己的审美,当胡适一代受英美自由体诗的启发,或许和奥利弗一同认为诗歌‘想改变诗歌的音调’(《诗歌手册》第67页)当下汉语诗坛的叙事诗人迷恋口语,一如英美当下自由体诗人迷恋格律,但却无视自波德莱尔以降的现代精神,即语言可以完全拥有自己的逻辑,没有区分口语和书面语的两种不同,以散文的方式写诗,诗意是失效的,而是散文诗只是诗歌体裁之一,‘散文诗最迷人之处在于,不用诗行的音乐性来创造语言作品’(《诗歌手册》第85页),除此外,当下汉语诗歌也不应以分行做标准,散文指可使用叙述,议论,说明的文章,没有修辞上过多的要求,散文诗指不受格律限制的诗歌。从诗学角度来讲,散文诗是体裁上的划分,而现代诗是现代诗歌精神,即诗学上的划分。

2020.9.1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