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经验种种》读后感精选
《宗教经验种种》是一本由【美】威廉·詹姆斯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4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宗教经验种种》精选点评:
●这本大部头,前面还有认真看,后面就速度快一些了。为对个人宗教经验有兴趣的读者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信息。
●
●我曾经一度以为,在那个方向,在那个地方绝然不会有一扇门。 老威廉却告诉我,门可能是没有,有扇窗。那,你要不要看看。 摘录书中一句话:人的绝境,便是上帝的机会。 看得我捧腹大笑。 另,此书翻译大牛。
●圣徒除了神学和哲学的探索,更重要的,詹氏讲道,是心中的激情。
●詹姆斯在19世纪科学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高涨的年代,以实用主义为武器,从心理学角度为宗教的意义辩护。 核心就是一句话:作为宗教的核心的个人宗教经验给信徒的生活及其社会带来了实在的积极作用,而这就证明了宗教是有意义与合理的。
●第七讲弃,看不下去。
●电子书
●看完,感觉还得再来一遍。
●近年来唯一一本没有全看懂,却觉得译得相当好的书。 ——宗教只是遗俗。 ——绝对理性是人类的最高追求。 ——冷静审慎的唯物主义。 本书颠覆了以上观念。
●整本书读下来,还是很受益。整体翻译的相当好,虽然时常还是感觉有些句子有点费解。
《宗教经验种种》读后感(一):宗教经验的意义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情正好在一个非常舒服的状态,而且在《刀锋》和《维特根斯坦传》里,我对詹姆斯的心理学已经有了印象。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为最近我看到了理性之外的东西,也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有了不象以前那么狭隘的看法。
当然我理解这本书的思路还是理性化的,让我从一句我认为是自明的话开始:对于一个人最重要的是生活,因为生活就是人活着经历的种种感受。如果一件事能让一个人更好的生活,这件事就对这个人来讲有意义。
我从小接受了科学理性的对世界的解释,因为科学在解释一件事是如何发生的这件事上,成果卓著,给人无可辩驳的权威感。然后我们认为如果理解了一件事是如何发生的,这件事的意义也就在其中了。其实这是一个误区,譬如我是沙漠里干渴的旅人,这时候下雨对于我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但是理解雨是如何来的,我的身体是如何吸收水份的,并不影响“下雨对于沙漠里干渴的旅人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这个事实。
对于宗教经验也是如此,科学可以提供解释,解释宗教经验是如何出现的,在何种条件下更容易出现,但是并不影响宗教经验对于感受到它的人的意义。
宗教经验的意义在于它能为感受到的人提供一种长久的、不容辩驳的、具有安全感的生活基础。具有了这种基础,并不能解决生活里所有的问题,但是具有这种基础可以让更好的生活变得更加容易。
如果不是所有人,至少大部分人需要这样的一种生活基础。但是得到并保有这样一个生活基础并不容易,而宗教体验,尤其是基于宗教的神秘体验提供了这样一个途径。
无论基于宗教的神秘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它是不是幻觉,是不是“真实”的,这种体验曾经为某些人提供过一种长久的、不容辩驳的、具有安全感的生活基础,它经常是终生的,无法被驳倒也无需证据支持的,同时也不会担心失去的,这些特性让宗教经验对于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
产生神秘体验也有其他的渠道,比如通过酒精或者某些药物,但是如此产生的神秘体验,尤其是当它不与宗教发生关联时,它往往是短暂而缺少那种不容辩驳性的,也就没有安全感可言。
每个人都有着自己对于更好生活的标准,有些标准被很多人认可,有些只被一小部分人认可,有些可能只是你自己的。我们尊重自己的标准,也应该尊重别人的标准,尊重那些大众的标准,也应该尊重小众的,个人的标准,只要这个标准的实现不要过度的负面影响别人的生活。而宗教经验提供的生活基础,应该也是完全个人的,因为它是基于个人的无法复制的神秘体验。强迫或劝说别人接受某种宗教经验,或者认为某种宗教经验是全人类应当接受的绝对真理,我个人认为是错误的。宗教只在个人的意义上成立。
《宗教经验种种》读后感(二):对崇高美好的追寻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大学时候,有位同学听了哲学院一门课,回来强烈推荐。当时借来看了百十来页没看下去。之后没事会想起来看,但都没再看。这次是因为看到沃格林在文章中提到詹姆斯,虽然沃格林认为詹姆斯还没有发觉柏拉图的价值,但已经是他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了。想着沃格林的品味肯定不会差,于是就开始看了。
虽然看了很久,不是因为书本身,而是因为自己看书状态不咋样,书本身有趣易懂。不过我已经不强求自己看书要有速度了,只要看的过程能真正沉淀实在的知识和体验就行了。从这个角度看,读这本书是很有收获的,总结一下吧。
1.首先是对什么是真实存在的再次确认。长期处于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包围中的我们,只相信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才是真实存在的,詹姆斯通过描绘种种宗教经验,带领我们反思实在是什么?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事务是否就不存在?是否只是幻觉?或许并非如此,或许我们只是生活在实证主义的牢笼当中,而失去了对另外一些重要事务的感知力。詹姆斯反复强调宗教经验和上帝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科学主义对实在的认识是极其煸狭的。我一直对无形实在保持开放和敬畏的态度,詹姆斯对无形实在的肯定和描述让我对世界秩序的认识有了更宽阔的基底。
2.詹姆斯对宗教的定义着重强调,渺小卑微的个体通过宗教与更高尚的精神发生联通,从而使自身摆脱低下的品格,成为更好的人。从这一点看,詹姆斯其实和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家分有基本的共识,这个世界不是相对主义的,有更崇高,更美好,更值得人尊敬和追求的精神和品格,人可以成为更好的人,无论是通过理性还是通过信仰达到。人不仅是由一团肉体定义的,好人与坏人的标准不在于高矮胖瘦漂亮不漂亮,而在于精神。思想和情感才是支配行为的决定因素。
3.在书里面,有对真正圣徒内心世界的细致描写,在他们的崇高面前,我们依然千疮百孔的灵魂得到净化。有对看似圣徒但实则内心狭隘的宗教信仰者的辨别,让我们学会去审视自身那些自命不凡却可能误入歧途的精神动机。有对宗教盛行时代的人们精神状况的描绘,让我们将其与我们时代的精神相对照,惊讶于其差异如此之大,时代精神对个人灵魂的影响如此之大,在对比中激发我们跳出自身时代的局限,汲取其他时代的经验,去寻找超越时代的普遍价值真理。
4.詹姆斯认识事物的方法也颇为中道,既引导我们认识到宗教的积极价值,同时辨别宗教中可能存在的极端成分。他信奉经验主义,认为理论思想的优劣都得看在经验现实中的效果如何。虽然有些宗教体验无法用经验结果作为评价标准,但我觉得大体是得当的。
5.唯一我认为不足的是,因为詹姆斯是顶级的心理学家,他不可避免地想用心理学原理解释宗教情感和经验,例如在解释人们为什么皈依宗教时,他用到比潜意识还模糊的阈下意识概念,那是比潜意识还模糊不清的领域,在我看来还是缺乏足够的解释力。
《宗教经验种种》读后感(三):人不仅需要思考,也需要去感受
注意:相对于制度化宗教,本书探讨的是个人的宗教经验。 在本书中所要讨论的宗教定义是——
个人独自产生的某些感情、行为和经验,使他觉得自己与他所认为的神圣对象发生关系。 这是一本两头都不讨好的书。它在极端的信徒面前展现了对制度化宗教和经院宗教哲学的批判,在极端的无神论者面前展现了对忽视个人经验、沉浸于抽象而非实在的唯科学主义,以及把宗教经验一概视为精神错乱的“医学还原论”的批判。 作者在一字一句间都倾注了保留有一丝怀疑的理性。作者并没有一边倒地倾向科学或者宗教,而只是以一个心理学家的视角,理性探讨了个人宗教经验的案例,并展示了(而不是敲定上帝的存在)宗教共有的、与“上帝”或者“宇宙精神”合一的喜悦。这种经验的痕迹也可以在艺术作品中找到—— 加拿大精神病学家帕克(Dr.O.M. Bucke)将这些特征鲜明的现象叫做“世界意识”( cosmic consciousness)。 他说:“世界意识的首要特点,在于它是关于世界( cosmos)的意识,是关于生活和宇宙秩序的意识。伴随这个意识,出现了理智的启蒙,独自将个人提升到新的生活层面——使他几乎成为一个新种的成员。 除此之外,还有种道德升华的状态,即一种无法形容的提升、振奋和快乐之感,以及道德感的活跃,完全同增强的理智力一样显著,而且比它更重要。随之而来的,还有所谓的不朽感( sense of immortality),一种对永生的意识,不是相信他将来会永生,而是意识到他已经永生。 作者引用了别人对于这种经验的叙述: 我们变成这种弥漫的精神,忘记且被忘记,因此,每个都是一切,在上帝之内。除了那个铸造我们的生命,没有更高,没有更深,没有其他。“一存留着,多变并流逝”。我们每个人都是那个存留的一…这是最后结局……像存在( being)那么确实——我们的所有挂念由此而生——内容( content)也那么确实,没有重复,没有对立,没有干扰。于是,我在孤寂中欢庆胜利,上帝并非高高在上。 这种体验难以言说。融入大我的感觉所揭示出的事物,既不能以理性证实,也不能被理性推翻。抽象的理性和实在的经验,使用着不同的语言。 人同时兼具感性和理性,失却理性的虔诚容易转变成狂信,失却感性的理智容易导向虚无和抑郁。 对于“宇宙精神”,持有不同立场的人们也在争论不休—— 这种“还有”纯属我们的观念,还是真实的存在?假如是真实的存在,它以什么方式存在?它是否既存在又行为?宗教天才极为相信的那种与“还有”的“会合”( unIon),我们应以什么形式设想呢? 正是在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各种神学展开了它们的理论工作,而分歧也最为明显。它们都同意,“还有”实在地存在着,但是,有些神学认为“还有”是一位神或多位神,另一些则认为,“还有”是潜藏于世界永恒结构中的理想趋势。 另外,它们也都同意,“还有”不仅存在,而且在活动,当你生命交付于它的手中,确实产生某种实在的效果,使你的境况改善。只是在选及“会合”的经验时,它们理论的差异才显示出来。 关于这一点,泛神论与有神论,自然与二次生,修为、恩典与羯磨( karma),灵魂不朽与转世(memanation),理性主义与神秘主义,正进行着永无休止的争论。 那么这些信徒究竟经历了什么?他们是怎样经历到“与宇宙精神融合”的感觉的? 在宗教里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思潮——乐观主义和悲观主义。 乐观主义者是那些天生就能感觉到这种实在的连结的,“一次生”的人—— 在他们眼里,上帝是慈善和美丽的人格化。他们领会上帝的品格,不是通过无序的人类世界,而是通过浪漫、和谐的自然。他们在自己的心灵中,或许很少看到人的罪恶,在世界中看到的就更少了。人类苦难只能使他们心肠更柔软。因此,他们接近上帝,并无内心的纷乱。他们虽然尚未超乎世俗,但是,在他们简单的崇拜中,已经得到某种满足,或许还有浪漫的兴奋之感。 他们对待罪恶的态度是这样的—— 我们所谓罪恶,大多数完全出于人们观看现象的方式。…拒不承认罪恶的坏处,轻蔑它们的力量,无视它们的存在,把注意力转向别处。至少对你而言,尽管事实依旧,但其罪恶的品质已不复存在。 你凭借自己的思想使他们成为恶,或成为善,因此,你的主要任务在于管辖自己的思想。 而悲观主义者们认为—— 我们生活的罪恶方面是生活的本质,我们越是将它们记在心里,就越是沉痛地感受到世界的意义。 人必须随虚妄的世界一同死去,然后才能降生于实在的生活。 他们经历了虚无的痛苦,彻底放弃了原本的“小我”,通过与宇宙意识连结,达到了救赎,完成了“二次出生”—— …要进入二次生者报告的那种极度快乐的状态,最稳妥的办法是通过一种极度的悲观主义…有关自然恩惠的一切感想,完全从脑海里消逝。要达到这种极度的悲观主义,需要的还不止是观察生活和反省死亡。个人必须亲自经历病态忧郁症的折磨。…忧郁的主体不自觉地竭力忽略所有的美好事物;对他来说,美好没有一丁点儿实在。 …完全松开你的手,把命运交给更高的力量,真正做到对各种命运都无动于衷,这样,你将发现,不仅获得内心的完全解脱,而且经常得到你诚心认为抛弃掉的特定的好处。这就是路德宗的通过自我绝望而得救,以死而求真正的复生,就是波墨写的进入虚无。 …它不过是让你那颤动的小我安静下来,发现那儿有一个更大的自我。 他们殊途同归地皈依,而后在这种充溢的情感中成为圣徒—— 性格成熟的宗教结果有一个集合名称,即圣徒性( Saintliness)。对于圣徒性格,属灵的情结变成个人能力的习惯中心,而且,有一种综合图像,反映普遍的圣徒性,为一切宗教所共有,其特征很容易描述。它们是—— 1.感觉过着一种更广阔的生活,超越尘世微末的私利。确信存在着一种思想力量,它不仅是理智的,似乎也是可感的… 2.感觉理想力量与我们自己的生活是连续的、亲密无间的,并心甘情愿为理想的力量所支配。 3.极度的兴奋与自由,好像约束自我的界限熔化了。 4.有关非我的要求,情绪中心转向爱与和谐,转向“是”,而远离“不”。 神圣感强烈的人自然以为,这个世界最微末的细节,可以通过它们与不可见的神圣秩序的关系,获得无限重大的意义。思考这种秩序,给予他崇高的幸福,给他带来灵魂的无比坚毅。 在社会关系中,他的奉献精神堪称典范,他富有助人的冲动。他的帮助即是内在的也是外在的,因为他的同情既触及灵魂也触及肉体,并激发其中未及的能力。 他不像普通人,将幸福归于安逸,而是归于更高的内心激动,把痛苦变成快乐的原因,并完全取消不幸。 最后,圣徒的谦卑心态和苦行倾向,使他免除小人的自命不凡,后者是破坏日常社交的严重障碍。他的纯洁使我们能与洁净的人为伴。幸福、纯洁、慈善、忍耐、自制——这些都是伟大的美德,所有圣徒最完全地表现了它们。 然而我们看到,所有这些美德,并非使圣徒白壁无瑕。假如他们的理智格局狭隘,便沉迷于各种虔敬过度、狂热或虔信、自我折磨、矜持拘礼、谨小慎量、易受欺骗,以及精神病态,无法应对尘世。 …我们千万不能感情用事,孤立地评判他,而必须运用自己的理智标准,将他置于他的环境,评估他的全部功能。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宗教经验呢?作者认为—— 宗教生活经常明显地与我们生存的潜意识部分相联系。…(宗教领袖)所以有这种经验,是因为他们高度敏感。…从意识域外闯入的因素,具有加强信念的特殊能力。…这种经验使主体觉得自己现实地为超越的力量所摆弄,完全不受意志支配。 在书的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 但是我以为,只要人们相信,在每个人之外,有一个更大的力量与他相连,并友善地对待他以及他的理想,就足以满足宗教的实际需要和经验。 事实所要求的一切,无非是这个力量绝非我们意识的自我,它比我们的自我更广大。只要它大到足以期待它迈出下一步,任何更大的东西都可以。 甚至可以设想,它不过就是一个更大的、更似神的自我,目前的自我或许只是它的残缺表现,而且,宇宙也可以设想为这种自我的集合,这些自我具有不同程度的包容性,其中并无绝对的统一性。 作者并无意指导人们去“信仰”什么,而是呼吁人们在抽象的理念世界之外,关注鲜活的经验。 他只是在科学和宗教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倡我们去思考和感受。
《宗教经验种种》读后感(四):微信读书
宗教经验之种种
威廉·詹姆斯
39个笔记
◆ 第一讲 宗教与神经学
>> 圣徒的禁食与传教士的奉献,只是父母自我牺牲本能走岔了的表现。就歇斯底里、渴望自然生活的修女而言,基督只是她们世俗之情感对象的一个想象替代品
>> 我们所有的狂喜与干枯,我们的渴望与悸惧,我们的疑问与信仰,无论它们是宗教或非宗教的,都同样源于生理作用。
自我虚假实现
>> 我们认为这些思想很好,是因为这些思想内涵的愉悦;我们认为它是真理而尊敬它,是因为它与我们其他思想一致,并且对我们需要的满足很有用处。
>> 天才只不过是诸多精神病态分支当中的一支。
>> 大体说来,天才的才情越高,病态就越严重。
作者的意见是:即使真有一个精神病患者天天胡言乱语,但是乱语的都是符合当下的价值观宗教观,都符合箴言,那么他就是天才的箴言。病态与否并不是重要的。
>> 简言之,只有直接的启悟程度、哲学的合理程度,以及道德上的益处是我们可用的标准。即使圣特蕾莎的神经系统像最镇静的母牛,假如她的神学由上述标准来看是可鄙的,那么她的神学就不会留存至今。相反的,如果她的神学经得起这些检验,那么,当她在世时无论歇斯底里的情形如何,或是她的神经系统多么不平衡,都不重要。
起源不重要,结果最重要?宗教是唯一性的,起源认可很重要。
>> 个难题需要最有良心的人所有的智慧与经验才能分辨。最后总是要运用我们经验主义的标准:借着他们所结的果实,而不是他们的根源来认识他们。
>> ‘总有人应该做这件事,可是为什么要我做?’是软弱的人不断回应的话语。‘总有人应该做这件事,所以为什么不让我来做?’
◆ 第二讲 主题界说
>> 行善者总是因其善行而变得崇高。作恶者总是会为其恶行所碍。将不洁脱掉,就如同穿上了圣洁。如果一个人的心是正义的,他就是神
>> 感谢神,我能够将这个世界视为一场闹剧,即使有时候它看起来像是一场悲剧。
>> 很有可能这个世界只是一个小精灵的哑剧,神根本不在乎
所以何必在意有神无神,自己决定信仰与否都坚持下去,毕竟生命如朝露,转瞬即逝,行之而终即可。
>> 如果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怎么值得严肃对待,那些教条主义者就成为肤浅的人,而那些神学家现在认为是轻率的世俗人,就反而是真正明智的人。
>> 如果事实上这个世界并不怎么值得严肃对待,那些教条主义者就成为肤浅的人,而那些神学家现在认为是轻率的世俗人,就反而是真正明智的人。
>> 人生充其量不过像个鲁莽的孩子,需要哄哄他,陪他玩玩,让他安静,直到他睡着,我们就不用再为他挂心了。
>> 道德与宗教所关心的全部,根本说来就是我们对于世界接受的态度
>> 人的义务就是要安慰自己,静候自然的消灭
>> 一个人的生活刚强、克己、道德或是哲学化的程度,要看他多么不被琐屑的个人私利所左右,而由那些需要努力的客观目标所影响的程度,纵使这些努力会带来个人的损失和痛苦。
>> 要一个体弱多病、觉得自己的无能已到了无可救药程度的人努力施展意志力,是一件最不可能的任务。他所渴望的是自己的软弱得到安慰,使他觉得宇宙之神在他的衰败中仍纪念他与护卫他。在我们生命的最后一站,我们也都是这样一群无助的失败者。
寻求认可,难怪被称为精神鸦片。
>> 当个人对外的战役失败,而世界也否认他时,宗教为他赎回且活化一个内在的世界,若不是如此,这个内在的世界只会变成一块空虚的荒地。
>> 当个人对外的战役失败,而世界也否认他时,宗教为他赎回且活化一个内在的世界,若不是如此,这个内在的世界只会变成一块空虚的荒地。
苦行僧式的禁欲
>> 从屈辱与匮乏以及痛苦与死亡的思虑中,他们的灵魂随着外界环境不可忍受的程度加剧而快乐地成长
>> 从屈辱与匮乏以及痛苦与死亡的思虑中,他们的灵魂随着外界环境不可忍受的程度加剧而快乐地成长
宗教寻求的是庄严还是极端?
>> 当我们问及宗教对人生的价值时,我们应该从这些较为猛烈极端的例子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那些淡而无味的例子中找答案。
>> 当我们问及宗教对人生的价值时,我们应该从这些较为猛烈极端的例子中寻找答案,而不是从那些淡而无味的例子中找答案。
◆ 第三讲 不可见的实在
>> 某段被羞辱的记忆可能比受到羞辱的当下更让我们愤怒。我们常常在事后对于所犯的错误觉得懊恼,更甚于错误刚犯下的那一刻
>> 我们的心灵完全由抽象事物决定,这个事实是构成人类最重要的事实之一
>> 无论上帝是什么性质的存有,在今天,我们知道他不再只是一个外在的“发明家”,想要借由这些发明来彰显其荣耀,而这样的一种性质曾经能满足我们曾祖父那一辈人
>> 西利(J. R. Seeley)教授说:“任何一种已成为习惯与规律的崇拜都值得被称为宗教。
>> 任何一种笑都可以视为宗教的修行,因为它见证了灵魂的解放
◆ 第四讲、第五讲 健全心态的宗教经验
邪教也可以做到,甚至传销也可以做到
>> 当自然生活的第一个馈赠是不幸,而实际经验也通常是这样的时候,我们必须承认,以较为复杂的方式体验宗教是产生幸福的新方法,它同时也是一条奇妙的内在途径,引人到达一种超越自然的幸福。
既然宗教与幸福有这样的关系,那么,人们将一个宗教信仰所能提供的幸福作为这个信仰真实的证据,也就不会让人感到讶异。如果某个宗教信条让人觉得幸福,人们几乎不可避免地会接受它。这样的信仰应该是真的,因此它确实是真的;这种逻辑,无论对错,是普通人宗教逻辑中“直接推论”的例子之一。一个德国的作者说:
神灵的临在可以实在地经验到——其实也只能被经验到。神灵存在与接近的清楚印记,对那些有过此种经验的人来说,就是那无可言喻的幸福感觉,这种感觉与神灵的接近相连,因此对生活于此世的人而言,它不只是一个可能的、全然适宜的感觉,也是对于神的存在最不可缺少的证明。
>> 平常的惩罚不能制止爱国志士,
一般的戒慎也被恋人抛到风中去。
当热情到达顶点,受苦实际上可以变成一种光荣
>> 发现信教最虔诚的人多数都是最缺乏道德感的人。不到教会去或是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是最好的人。
>> 一个自觉到自身为神的一部分的个体,怎么能够生病呢?
入魔了吧?
>> 个自觉到自身为神的一部分的个体,怎么能够生病呢
>> 身体只是一个会腐朽的信念;一个人怎样思考,他就成为那样
◆ 第六讲、第七讲 病态的灵魂
>> 博士,我祝你可以再活四十年。”他回答说:“夫人,我宁可放弃进天堂的机会,也不想再多活四十年。
>> 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写道:“人类命运中的确有一个部分,就是盲目也不能予以否定。那就是无论我们生来预定要做什么,我们都预定不会成功;失败是我们注定的命运。
>> 生命的骄傲与世界的光荣衰灭了。毕竟,这只是热血青年与白发老人之间长期的争执,而老者是那个下定论的人:无论纯粹的自然主义在一开始以多大的热情看待生命,它终究要以悲哀作为结束。
>> 既然已经尝了善恶树的果实,伊甸园的快乐就不可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