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读后感摘抄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是一本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精选点评:
●柯布,密斯,赖特,格罗皮乌斯只能算是第三批先驱了……
●粗略看了一遍,里面没有很多高深的术语,主要讲现代主义的发展。就是逻辑线有点乱,需要自己去捋。
●读过台版
●书是好书,可我的译本恐惧症又发作了......也是现在脑子里干货太少,阅读体验味同嚼蜡,阅读过程举步维艰。前两章真心看不下去,转念一想《五星物语》也是我翻第五次才看下去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呢,说不定这本书也是?然后我毅然决然天然的放置它了(手动再见
●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之前的结构、艺术准备,清晰的脉络,各国之间的关系,现代建筑不是从石头里面蹦出来的。当然课本上那种一个一个分开罗列的就更不提了
●很赞!除了后期精读时发现翻译的习惯性BUG....有一种他翻着翻着就忘了自己是中国人的赶脚.......
●巨人们的前辈。
●时间 科学......
●需要再看一遍,但是翻译确实。。
●现代主义以前的设计写的比较翔实,但是逻辑性和时间关系上不是很清楚,刚了解设计史的人还是建议先了解设计简史,把大的脉络梳理清楚再看这个。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读后感(一):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歷史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去圖書館的舊書堆里找到了這本不起眼的書。跟一般華麗的世界設計史書不一樣,作者用平實,通俗的語言向我們講述現代設計的這一段歷史。很喜歡這種用樸實的言語將負責的過去講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读后感(二):我是冲着莫里斯和格罗皮乌斯去看的
当初以为这本书会写到格罗皮乌斯,到手的时候,我疯狂的啃,找啊找啊,为何没有他呢?看看时间,似乎有点不对,为何呢!!!然后看到结尾,懵然大悟。。。。。有那么种上当后欢笑的感觉,不一样的角度来描写,很是喜爱,但这本书看过一遍就放了,没细细的拜读过,却非常喜欢这位作者!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读后感(三):书是好书,作者是好作者
如书名“先驱者”,本书写历史着重写人。无论是批评还是赞颂,作者对于这段时期的人物和历史的评论都相当的中肯。
难点是文中关于当时的建筑和艺术作品的美学价值方面的评价,读起来有点难理解,时代的差异?尤其是一些现代已经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东西。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真是个历史评论的好写手,喜欢他的文字和评论,整本书的思路十分清晰。在一些节点处,语言朴实严谨,却让人有种荡气回肠的感觉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读后感(四):这本书讲述的不仅仅是历史
从浏览中国设计博物馆常设展开始,就对《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这本书产生兴趣,只是一直没有做好看的准备。加之老师再三推荐,何ZJ老师又将它重新翻译了一下,终于在还书期限就到到来的前一周将这本书看完了。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这本书是以人物为线索进行论证的,但是在整个章节的划分上,又是以影响现代主义运动的三个因素划分。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在第一版的前言中提到,大部分的准备工作实在1930年---1932年。这本书成书于现代主义发展的时期,作者能够站在历史的漩涡中,梳理历史,并不仅仅是理论上历史的总结,而是实践的指导。他有很强烈的自己的观点,他致力于挖掘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价值,认为高迪等人的奇思妙想只是一时兴起的怪诞行为。书中也存在几处很强烈的批判他们的言论。另一方面,这本书非常具体细致地介绍了1850年到1914年之间设计风格的历史,也正是因为这本书“设计”才与现代艺术运动联系在一起,成为描述现代艺术运动不可缺少的视角和语言。 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给了我一个另一个视角去看待那段历史的可能,更细致的了解现代主义运动的起源。在之前通史类教科书中,我对于拉斯金、高迪、勒柯布西耶这些人神圣的地位毫不质疑。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确实毋庸置疑,但是如果从其他观点出发,也许他们就是佐证的反例。 下面是以为建筑学教授对他的评价,我觉得很中肯,就抄录了过来。 "佩夫斯纳坚信并证明新的风格是一种真正属于我们这个世纪的正式的风格,在1914年出现了。他追溯了这种新风格出现的源泉以及辨认其初期出现的普遍特征。他的思想就是艺术不言而自明地反映出这个时代的信念、社会组织以及科技的可能性,同时可以在历史上的各种风格中找到本源。佩夫斯纳的”时代精神“假设风格本身具有生命力,逐渐的铸造成一种看不见但无处不在的隐藏与艺术背后的风格领导着而逐步推进,并随着时代向前推移而不断衰落。 ”时代精神“的主要的批判者是他早期的博士生David Watkin,他认为自己的导师夸大了”时代精神“的重要性,导致了一种狭隘的、前进式的现代主义观念,忽略了很多关键人物的重要判断,从而影响了他对其他可能性的判断。而它的另一个学生Reyner Banham则十分赞同导师的观念。莫里斯运动、钢结构建筑的发展,以及新艺术运动,这样的框架仍然十分明显地屹立于时间之上。' ————查理的·维斯顿2004年9月导言”
《现代设计的先驱者》读后感(五):【泛读】大师之前的大师们啊
对于现代主义,我们这些饱受低水平西方建筑史教育的三流四流建筑学院的学生们,提的多的必然是那四位大师了,什么柯布的新建筑五点,赖特的草原风住宅,密斯的水平板式流动空间,什么格罗皮乌斯的包豪斯和协和事务所什么的,全然不知大师也是人,在现代主义的范围之内,大师之前也是有大师,因此这本书其实将,至少我自己的视线拉向了现代主义历史沿革的师承关系之上。
回想大二上西建史,现在对书中的某些人名,建筑名,还有流派还有些许的印象,不过当时上课时的印象全部停留在了“恩,这些东西对以后有影响”上了,与此相比,完全没有大变革来临之际的兴奋感,可能当时上课时,F老师把所有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让同学感兴趣上,对这段激动人心时期的描述过少吧。
毕竟F老师还是有眼光的,我现在还记得他对着PPT上的照片详细的讲述了维也纳分离派的那个”大球建筑“。
这书该大二看的,至少能够帮助我们重视这个时期的诸多建筑师,诸多“难以分清设计时期“的很不错的建筑。此外,本书还能够在低年级为我们的建筑阅读提供进一步的阅读列表,不会再让我们在低年级就沉迷于参数化,库哈斯,屈米什么的了。早期现代主义的大师们大部分都是建筑真实性,物质性的追随者。此外的此外,这些大师中的绝大部分比如路斯,麦金托什,瓦格纳等都对后来的西扎,莫奈欧,以及诸多建筑产生了直接影响。
直到大四才看了,并且是泛读了这本书,然后才对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产生了无限的崇敬之情对自己来说可谓是超级悲哀。
这本书讲的东西并非是书本的内容提要里所说的“本书是一本论述西方近现代工艺美术,绘画和19世纪以来工程技术的发展对建筑艺术的影响和欧洲新艺术运动思潮等的历史著作。“
倘若这话是译者说的,那么这书就傻逼了,且不说译者在诸位大师的名字后面加的那句”死于XXX年“让人无限反感,单说这书的内容,其实是有清晰的结构的:
第一章总论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理论或者说是诸位艺术家建筑师所持的观点,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作为后两章得准备和条件,讲了现代主义的三个源泉——新艺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以及19世纪(注意,不是内容提要里的”19世纪以来“)工程技术的发展。最后两张则简要的介绍了1914年前英国的现代主义运动和1914年后欧洲大陆(主要是法国,德国等,及美国的现代主义运动。
简单的说,这书论述了现代主义的三个源泉以及1914年前后两个时期的早期现代主义运动。
至于第三章艺术史的那章,看似没有关联,其实是从艺术领域之间微妙影响的角度预示着早期现代主义的一个分支的源泉,一种艺术倾向或者叫审美倾向(对新奇形式构图的关注)影响了新艺术运动,另一种(追求真实情感)则影响了主流的早期现在主义运动。
可以换另一种方式来理解这本书,从所有探讨的主题来说,这本书主要讲了,早期现代主义及其之前,对机器的态度,对待艺术对象的态度,对待装饰的态度,对待新材料的态度,对待标准化的态度(这点提的较少),对待新时代传统的态度。
阅读纲要:
第一章 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的艺术理论
与其说是理论不如说是观点,因为绝大部分人的“理论“只是言论而已。
这些言论的焦点首先是“机器“以及艺术服务的对象。大的背景不提,工业革命使机器大范围的使用。在莫里斯之前,有他的老师或者偶像拉斯金,他推崇手工艺,反对机器,反对新材料,反对建筑中的虚假等。莫里斯认为建筑中要有必要的统一性,艺术品要使用,艺术要为大多数人服务,机器生产是一种罪恶。之后,莫里斯的追随者比如克兰等,在保持大部分观点的前提下进行了改进,比如对机器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与莫里斯不同,随后,艺术家对装饰又进行了论述……这章得旁枝末节颇多。
总的来说先是
反对机器,然后又提倡使用机器,然后讨论装饰,提倡减少或取消装饰,提倡艺术品,建筑等要符合实际使用的需要,符合社会需求,最后在论述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段落里讲了标准化的问题。
最后的格罗皮乌斯算是一个总结和归宿,也就是章节结束说的”莫里斯和格罗皮乌斯之间的一个阶段是个历史单元,莫里斯奠定现代主义风格的基础,通过格罗来确立。“
第二章 1851到莫里斯以及工艺美术运动
分为三部分,前莫里斯,莫里斯,后莫里斯时期。
前莫里斯时期:由于工业革命以及社会变革的产生使社会失去了精致的手工艺制品,取而代之的是机器生产背景下的粗糙的工艺品,然后详细论述为什么工业发展了,技术发展了反而粗糙了起来。之后有些小群体开始对抗机器,采取复兴中世纪手工艺的方法,比如“艺术产品“这个组织。
莫里斯时期:他认为艺术品要为社会大众服务,虽然最后没实现,但是他领导的工艺作坊却制作了大量的工艺品,各种地毯,茶壶之类的。
后莫里斯时期:在莫里斯的影响下产生了五个团体。之后转向建筑领域,主要的议题集中在传统和创新上,这一时期的建筑师主要通过采取传统的形式(中世纪)来对抗传统(巴洛克和意大利的)。
第三章 绘画,这章没看太懂
绘画这章主要的反对的是印象主义的“表面的美”“浮夸的美“等,通过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比如”塞尚等来表达,审美的对象应该是事物持久的质,大自然的永恒法则,而这种反对,一方面引向了表现主义,用怪诞,夸张的手法来表达,另一方面则导向了“回到基本原则”的一种审美方式,或者说是书中提到的“主题绘画”的方式中。简单来说,就是要表面还是要本质,但这本质之中还有区别,可惜只是泛读,我没看懂。过过过。
第四章 新艺术运动
新艺术运动其实和建筑的联系没有工艺美术运动大,我觉得。新艺术运动主要和装饰术,审美趣味,构图的风格有关。新艺术运动中的审美特点是,画面蜷曲缠绕,错综复杂。
先讲装饰术,绘画等,然后转向建筑。美国主要提及了沙利文,比利时的霍尔塔,范德费尔德,法国(很常见的那个地铁入口),德国青年艺术家小组,然后论及了新艺术运动的杂志,展览,艺术品商店,还有很值得一提的高迪,这位结合了哥特风格,东方风格,还有新艺术运动特点的艺术家。
第五章 工程技术
对结构以及结构形式的论及其实不多,主要是材料:铁,铸铁,生铁,钢筋,以及后来的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铁制品从完全出于实用到运用铁制品来装饰。然后佩雷好牛逼。不过为什么没有提到辛克尔?
第六章 早期现代主义运动之英国
在讲建筑和建筑师之前,先讲了装饰的简化和东方的影响,然后通过工艺美术的观点和印象主义的区别来揭示早期现代主义运动的精神所在,艺术表现决定性,本质性的东西,艺术为社会服务。
建筑上,主要讲了麦克默杜和沃伊奇的建筑,装饰简化以及对传统形式的运用,麦金托什的格拉格斯艺术学校,贝尔拉格以及他的建筑,英国在新艺术运动晚期的反动后退。最后讲了那个时期住宅区和城市规划的发展。
第七章 早期现代主义运动之1914年前
佩雷和加涅尔:混凝土的运用,表现结构,屋顶花园;等同于20世纪的设计手法。
沙利文:底层二层的装饰以及上层的20世纪建筑特有的节奏感。后来赖特的:师承沙利文,并且完善了自己的空间处理技巧,三度空间处理技巧和模糊内外的空间界限。
恩台儿的那个搞笑的立面;瓦格纳的分离派展览馆和后期的维也纳邮政储蓄银行,奥别列去的艺术家中心大楼。
路斯的那个极像西扎的一个住宅的那个斯坦纳住宅。
贝伦斯通用透平机车间和他的工业设计
表现主义的波尔西奇……极像MVRDV老年公寓的那个恰托尼的公寓大楼
最后是格罗皮乌斯,法古斯工厂,对贝伦斯的“反叛”;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的模范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