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经典观后感1000字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是一部由崔毅 / 罗峥执导,许鞍华 / 李樯 / 章海宁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一):生与死,我的黄金时代
“我的胸中积满了沙石,因此我所想望的只是旷野,高山和飞鸟。”萧红给我一种独立女性的感觉,她可以放弃当时的生活,去追求属于年轻人的自由,去过她自己的黄金时代。对于爱情,我想萧红付出了真心,把自己的一切给予萧军,他们患难与共,度过岁月,才看见了自己的光芒。但人生好像总是会很曲折,会让我们兜兜转转,去撞破,去流泪,再去感悟,去生,去死。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二):简记
分了四个章节:我的呼兰河、先生、为了爱的缘故、自由。
第一章节:祖父对她的呵护,父亲对她的严苛,对她人生的巨大影响。
第二章节:鲁迅对二萧的帮助。
第三章节: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的感情纠葛。
第四章节:萧红的选择,她的肉身已无,但她的文学作品让她得以不朽。
现实生活中,男人多少左右萧红的生活,但是文学创作,她从来都是自己的主人。为了掌控自己的命运,她不惜付出健康的代价。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三):风暴中心的黄金时代,动荡年代里的大梦一场
2017.2.7看完
很好看,最近花了四五天,终于断断续续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一直以为自己看不了纪录片,没想到这么喜欢这部脱胎于电影《黄金时代》的纪录片,几次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超越了电影纪录片本身,融入了人物与历史,通过真实文字记录与考证无限还原细节,开放对历史可能性的想象,有几分口述历史的味道。导演带着大家做了黄金时代的大梦一场,谁都不愿意醒来。当年看完《黄金时代》去看了《呼兰河传》,很喜欢,现在打算去看《生死场》。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四):【观影札记】《她认出了风暴》全国高校巡演复旦站
《黄金时代》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全国高校巡演复旦站,2个半小时重走萧红一生跌宕起伏之路,时而大笑时而感动,完全进入了那个激荡、冷暖、自由的黄金时代。
几点关于演员的看法:1、丁嘉丽演许广平,还是脱不了粗野农妇的赶脚。2、王志文演鲁迅,就纪录片里来看感觉高度气场还是不到位。3、冯绍峰演萧军,很入戏,挺喜欢。4、汤唯演萧红,中规中矩,背影和侧影的形象最棒,正面说实话还不是很接近萧红,并不是外形像不像的问题。5、郝蕾演丁玲,灵气逼人,女英雄的气质凸显无疑。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五):看了就想看黄金时代了
看了就想看黄金时代了!
其实对萧红还是不甚了解,看完此片算是有了点粗浅的了解。
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孕育并造就了一种萧红式的独特的小说文体。这种小说文体的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散文化”。其意义在于“从一个方面实现了文学史的衔接、承续,在审美意识上沟通了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学”。更准确地说,是把传统文学中最高雅的部分——诗和“文”(散文),与现代文学中已经代替了诗而成为主体的部分——小说,实现了新的对接。正是这一“对接”造就了现代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六):离痛苦很近,和艺术很远
《她看见了风暴》黄金时代的幕后纪录片,情节也是按照影片剧情走的,完全就像带你拉了一遍片子~讲述了更多人物当时的历史故事,以及影片的幕后拍摄~"黄金"传闻还有六小时的版本,那拍摄素材量太可怕了。
出品人之一是张小北,之前看过他讲解的《后会无期》推广视频,当时他自信满满的介绍,后会无期的推广经验,但这部《黄金时代》丰富的幕后素材并没有带来票房的成功,片子上映前各种宣传是让人充满希望的,上映后失望评论淹没了希望,危机宣传我们国内的发行经验尚浅,且看《一步之遥》怎么公关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七):风暴中的“她”
《黄金时代》上映过去很久,避开或许锋芒的即时评论,在一次上课的偶然,点开早已下载好的电影,却被一下就抓住了。
这很许鞍华,又不同于她以往的路数。
我钦佩这个导演的大胆与细腻。
包括备受争论的虚实手法。
她表达着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贫困交集时常濒临绝境的际遇,但不论年代背景实际发生什么,镜头都美。
就像,编剧李樯说“我只写我心中的鲁迅”。
《黄金时代》是许鞍华心中的萧红一众人相,是那个时代除战争之外的另一面。
贯穿创作内外的《她认出了风暴》,这个“她”可代指的不只萧红一人,不能说懂,但电影和纪录片会有令人沉浸的力量。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八):萧红的痛苦来自于她对世态炎凉敏锐的洞察力
对人物分析还是太肤浅 大多是已被前人评说过许多次的陈词滥调被包装成“自我的理解” 感觉演员并没有对人物深至灵魂的理解 除了王志文的鲁迅 萧红不仅仅是个又悲苦又矫情长不大的孩子啊 她看世界的眼光多么通透明亮 而她因此承受了多少痛苦 不知为何我总认为心中的萧红并不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十分哀戚讲话声音都蒙上一层苦情色彩的人(如汤唯表达的那样),不管她真实生活中如何痛苦对自己抑或是自己所处之际有么绝望,她的底色始终是亮的,她始终是对这个世界抱有希望的,即使这希望的寄托并不在她自己(从她临终前奄奄一息之时仍尽力给弟弟写信“有你们,中国是不会亡的”便可见一斑)她的痛苦来自于对现实本身的敏锐洞察力并非她所受到的苦难本身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九):一点提醒或者偏见
从纪录片《她认出了风暴》我们得以窥见许鞍华导演正在尝试一种非常冒险的叙事方法:演员直接叙述剧情。据主创的解释是为了获得间离效果。观众的感觉确实非常明显,但估计不是因为影片消解了虚构与真实的界限,而是滑稽。我们不妨观照小说的创作,优秀的作家往往倾向于细腻描写角色的心理,神态,动作等,而不会直白告诉读者角色做了什么,导致了什么结果,不经渲染就露出底牌在某种意义上剥夺了读者的乐趣,亦暴露了作者的才乏。伏尔泰的《老实人》恰恰是一个例外,文体的轻盈和叙事的速度是它的魅力所在,然而这需要极其杰出的技巧和感知力。文学史上例外究竟不多。我并不怀疑许鞍华导演的才华,但要考虑的是多年前阿巴斯已经在“村庄三部曲”里成功地实践了《黄金时代》的意图:虚构和真实的融合。许导的手法是直接由演员报幕般念台词,阿巴斯则是利用情节的自相龃龉。高下立判说不上,如果许导继续创新技巧,如在演员独白时却播出与之相悖的或无关的画面以便更巧妙的抵消真实与虚构的隔阂——也许会降低影片的风险。
《她认出了风暴:萧红和她的黄金时代》观后感(十):文学洛神的人生关键词
1.关于幸福 鲁迅: 说到幸福,只得面向过去,或者 面向除了坟墓以外,毫无任何希望的将来。每个战士都是如此,我们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活在这样的时代。 —————————— 萧红:朗,我愿你永远幸福! 白朗:我也愿你永远幸福! 萧红:我吗?我会幸福吗?未来的前景就摆在我面前了,我将孤苦以终生。 2.关于爱情 萧红:你对于爱的哲学是怎么解释呢? 萧军:什么哲学呀?爱便爱,不爱便丢开。 萧红:要是丢不开呢? 萧军:丢不开,就任它丢不开吧。 ———————————— 萧红: 当他爱我的时候,我没有一点力量,连眼睛都张不开。我问他这是为了什么?他说,爱惯就好了。啊,可珍贵的初恋之心! 3.关于女性 萧红: 你知道吗,我是个女性。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不错,我要飞。但同时觉得…我会掉下来。 4.回忆萧红 萧军: 珍重当年患难情,于无人处自叮咛。落花逝逐春江水,冰结寒泉咽有声。 端木蕻良: 生死相隔不相忘,落月满屋梁,梅边柳畔,呼兰河也是潇湘… 天涯海角非远,银河夜夜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