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日本小说集读后感摘抄
《现代日本小说集》是一本由新星出版社著作,22.00元出版的28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日本小说集》精选点评:
●首推:清兵卫的葫芦
●April 25, 2011以10元购得
●Here is also a man
●本集所选三十篇文章的十五个著者,其中十三位是当时仍存的小说家,可见二人的阅读是很先进的。通篇读罢,我感受到了一种淡霞似的哀愁,静邃清婉的寂寞。 选文以少年的悲哀始,以乡愁结,似乎暗示这悲愁是贯彻着人的一生,也透过了疆域的界限。作品呈现出的苦恼和伤痛,不至使人恸哭,却也化作扑面的海风,滞在胸前。“朦胧烟月下,一醉醉花眠;风冷梦惊觉,飞红埋枕边。” 小说文字带来的画面很美很凉,真希望被大师拍成系列电影。
●周氏兄弟對文學的品位很高。周作人的翻譯簡潔、流暢、優美。原來二十世紀初人本主義思潮就已經在日本文壇開花了!
●不见得是最好的日本小说,反映的是当时的时代,记得旅行时坐在机场的茶室看完这本书,为此成了最后登机的乘客,可见此书自有魅力,想来主要是周作人先生译文中无处不在的朴拙之美让我丢不开这本小书吧
●巡查,沉默之塔,久米仙人,三浦右卫门的最后,给幼小者,罗生门,鼻子
●日本的短篇艺术水平不高,可读性也不强。
●周作人那完全依照日语语序的长句有趣极了,文笔极适合白桦派。篇目选择说是“个人趣味”,看来自然派就是不招人待见。不过有几位作家是否还应涉及版权?
●喜欢铃木三重吉的,写的好漂亮
《现代日本小说集》读后感(一):我可能快要不及格
喜欢武者小路实笃的《第二的母亲》、《久米仙人》,有岛武郎的《与幼小者》、《阿末的死》,江马修一的《小小的一个人》……其他记不起了。还是很久以前读的,若干遍,但如今已经没有这心境了。
习惯鲁迅的语言,断断续续,意犹未尽,有力度,有柔情。或者大概日本的小说大抵也是如此,也喜欢太宰治,那个妖妖……
这是一本近来很长一段时间惟一让我舍不得读的书。这是一本考验心境的书。而我,可能已经快不及格。
《现代日本小说集》读后感(二):很短,很长
里面尽是日本的短篇小说。
很是精悍,翻译也是很不错。
喜欢《巡查》里的一个巡查的言论。
“夫警察之法,以无事为至,治事次之。以无功为尽,立功次之,故日夜奔走而治事,千辛万苦而立功者,非上之上者也。最上之法,非在治世,非在立功,常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制其机先。故无事而自治,无功而自成,是所谓为于易为,而治于易治者也。----是故善尽警察之道者,无功名,无治迹,神机妙道。存乎其人,愚者所不能解也。”
《现代日本小说集》读后感(三):读书笔记
《少年的悲哀》 作者:国木田独步 译者:周作人 1、“少年的欢喜倘是诗,少年的悲哀也是诗。宿在自然的心里的欢喜若是可以歌的,那在自然的心底低语的悲哀也是可歌的了。” 2、“这虽然还是黄昏时候,高寒明净的月光,漫盖山野;田野尽头冒着薄霭,如在梦里;树林含烟,仿佛浮着一般;低的河柳叶源尖的积露,珠子一样的发光。小河的末尾便是湾港了,正满涨着晚潮。” 3、“这一夜里,淡霞似的包着我的心的一片悲哀,跟着年岁逐渐的浓厚起来;即在此刻回想起那时的心情,也感着一种不可堪的,深而且静的,无可如何的悲哀的情绪。” 《巡查》 作者:国木田独步 译者:周作人
这篇散文主要讲作者近来偶然和一位年纪大约三十四五岁的巡查相识,虽然其貌相并不柔和,性格却是非常温和。爱清洁,喜孤独,时常说笑。
巡查邀请作者去家中做客,饮酒闲聊,先谈及和妻儿的相处关系,后来取出一篇《题警察法》与作者谈论起来。文中的一句颇有上层建筑性,“最上之法,非在治事,非在立功,常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制其机先。”
随后兴致来了,便由论诗转为吟诗。夜静悄悄的溜走,巡查已经半分睡着了。作者不忍叫醒他,轻轻离去。当他走到十字路口回顾时,看到巡查露出脸在楼窗口向他点头。
结尾这样写到“我对于这巡查,觉得完全中意了”,这一夜真是惬意得不行。
《挂幅》
作者:夏目漱石 译者:鲁迅
老人卖了一幅颇有年份的唐画,给亡妻定下体面的石碑,买了孙子们爱吃的弹子糖。
《现代日本小说集》读后感(四):胡思乱想
静静地读完了国木田独步先生《少年的悲哀》,读罢此文,如饮一杯日本清茶,最初的舌尖触感是淡淡的、清新的给人以闲事之感,茶水通过喉咙到达胃底,又给人以圆润,通透之感,无疑是通到了心底的方向。不得不说,品读此文真是人生一大快意之享受。
对文中两个部分印象特别深刻,一则是“我“同德二郎乘一只小船去拜访那个漂流女人途中的景色:
“我刚刚跳上去,小船就向海湾驶去。越靠近海湾,河面就越宽阔,月儿的清光泻入海面,两岸的堤坝渐渐消失在远处。回头一看,上游已经隐没在一片迷雾中,小船也不知几时竟驶进了江湾。穿过这浩渺如同湖泊似的江湾,只有我们这一叶孤舟……真是一片欢愉、辉煌景象。但我却不能忘记在这歌舞升平背后那凄迷的山色、山影和水光。”
此景使我想到了鲁迅先生《社戏》一文,文中有这么一段: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也许先生也是受了此篇文章的影响吧。
另一则则是文章最后,“我”与女人分别时:
“那女人划船送我们三四町远,就被德二郎呵斥住,把船停了下来,两只小船逐渐分开。在行将分手时,她久久地一再叮咛我:“不要忘记我!”十七年后的今天,那天夜晚的情景历历如昨,永远不能忘怀。时至今日,她那张可怜的面庞还在眼前。而那天夜晚有如淡淡薄雾笼罩在我心头的一抹哀愁,与日俱增,如今,即使回想起当年的心情,依然泛起难以忍受的、深沉的、寂静的,郁闷不乐的悲哀……”
此景使我想到了川端先生笔下的伊豆舞女,作者与舞女分别时也是那么的哀伤、婉转。
《现代日本小说集》读后感(五):这世间的爱憎怎的分明
在《挂幅》里老人对画的爱护,在典当的时候描述的分明:
老人什么也不说,进了房,从箱子里取出挂幅来挂在墙上,茫然的只管看。听说走了四五家古董铺,有说没有落款的,有说话太剥落的,对于这画,竟没有入老人所预期的致敬尽礼的人。后来卖了一个好事家,
挂在四尺半的啜茗室里,那前面插着透明一般的腊梅,老人便觉得放心了。
《沉默之塔》里讲到小说内容,
惹人眼的怀疑即修行,虚无即成道,凡有讲些积极的事的,便是过时的袋子,即不然,也改善说谎的东西。如何惹人眼,可以说:只是将从前有些顾忌的事,不很顾忌的写了出来罢了。再讲到
新闻上也登着杀掉的人的略传,谁读了什么,谁译了什么,列举这“危险的洋书”的书名。《与幼小者》里面讲父亲情感的变化和行为的变化描述的非常精准,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通过语言和行为表现出来。
一开头说
“为你们之父的我,那时怎样映在你们的眼里,这是无从推测的。恐怕也如我在现在,嗤笑怜悯那过去的时代一般,你们或者也要嗤笑怜悯我的陈腐的心情。我为你们计,惟愿其如此。”在刚开始,无论什么事,表面过着极普通的生活,内心却是苦闷和不安的,又悔结婚又悔诞育。不情不愿。因为小事发生不由拍案惊起,责罚或者激烈言辞。后来等他们的母亲躺倒,在万不可辩解的情况下,尝过了许多心绪。在最后,终于是相互取暖,怀着悔恨把热望在胸中燃烧。这时方认识到他们母亲的崇高和自己的责任。
最有一句:
前途是辽远的,而且也昏暗。但是不要怕。在无畏的面前就有路。另外《阿末的死》、《三浦右卫门的最后》、《复仇的话》等等也很值得慢慢的反复的读。读文章本身并不是那么重要,作者为什么选取这样的题材,用什么样的语句去翻译,都带着强烈的个人特色。越读越喜欢这样的故事,越喜欢这样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