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空间读后感锦集
《第三空间》是一本由[美]Edward W.Soja著作,上海教育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4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第三空间》精选点评:
●抱歉这么久没读完书...前半本索亚像是在繁复地颠来倒去地以本体论的方式论述一个没有本体的“本体”,大概是我才读《后现代地理学》的缘故吧,后一部分就彻底不知所云了,很像《水晶之城》,这些人都特么喜欢迷失天使,絮絮叨叨地讲在地体验的经验故事,还不像我讲的是流动的体验,是他们所谓开放的第三空间的旅行...都盗梦了么,真伤感...
●没读完,列斐伏尔读书笔记+洛杉矶、阿姆斯特丹行记,比较喜欢空间女权主义理论梳理那部分,可参照书单
●穿越了……
●翻译本读的我肝疼,不如去读原文
●前面的空间梳理非常优秀。。。,后面的。。。。。。。。不晓得啥子鬼
●论述清晰翻译精炼!给四星半。虽是 城市空间论,但是第一部分理论梳理很到位。 @2012-11-07 22:47:16
●有点乱…
●用语言文字清晰的表达思想就那么困难吗?
●如果后现代地理学的理论著作都这么写,对其的失望会扑面而来。其实已经来了。
●说到底索亚是提示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在既有的文化研究、城市研究、人的主体的研究等等引入一个“他者”,而他的理论基础,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福柯的异质乌托邦,以及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理论等对“空间”的重视和探索,他对之进行了一些解读,但仅本书而言,看完了我尚未知道何谓“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读后感(一):第三空间的理论路径
这是一本看后让人恨恨的书,因为每个人看后都很茫然,最终也弄不清楚第三空间的理论路径。第三空间是如何建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又如何以福珂来佐证并统摄了众多其他理论场域。正如作者所说,在最大的程度上使用这一概念,因此书的内容杂乱庞多却不能为其概念下一定义。究其原因在于空间的三元本体论与空间三元辩证法的认识论对于既往哲学和人的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索亚最能认识到这一深刻变化的深刻意义。因此在理论资源不足,理论开创能力不足的时候,用杂乱庞多的文本力图对人进行一种新的启蒙教育,正如索亚所言,本书的目的就是要让读者形成一种空间认识。
《第三空间》读后感(二):。
第三空间本身的概念依然含混不清,但其实感觉从这种哲学或文化史的脉络考究下来(还是第一次听说了后马克思主义和结构马克思主义,觉得自己认识浅薄),应该到了发展一种观念将权力,历史,空间,时间在人类与社会建构演变过程进行时的在场作用加以整合的时候。这种概念比要强调突破二元对立视角而引入的第三者空间,形成的三元辩证法更宽泛,而比之前所构建的二元的阶级对立或者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宽泛概念更统一具体。突然觉得有点像狭义与广义相对论的提出,说不定就发现实际上宏观复杂的社会关系相互之间的作用也通过一种场的方式存在。于是开始走向离漫漫大一统道路的尝试。又想到了自己前几天想到的从单细胞生命体演变到发展出系统的生物体与人类由聚散的群落逐渐演进成现代社会到未来社会是个同胚的过程(第二个过程还远在进行中)。(想知道当代社会学或者说文化学的发展,福柯,韦伯,德里达他们讲的到底是什么呢。想了解如今主流的英美分析哲学,为什么与传统欧陆哲学看起来产生了很大分歧呢)
《第三空间》读后感(三):朝向阿姆斯特丹的方舟
说实话,看完全文我还是不太清楚什么是“第三空间”,那个边缘的、开放的、他者的、异形地质学的空间到底是什么,而什么又不是。但是全书最后那个部分:洛杉矶和阿姆斯特丹之间的比较写得好极了,论述得非常清晰。前者是很多人推崇的后现代城市规划的代表,但显然在很多重要方面,作者都承认阿姆斯特丹远胜洛杉矶,譬如住房拥有率、绿色交通、贫富差距、民族融合和人性化的尺度等等。什么才是阿姆斯特丹逃脱洛杉矶命运的诺亚方舟呢?
首先是阿姆斯特丹居民争取自己城市权利的运动,尤其是年轻人和穷人自身权利的斗争。由于这场斗争在洛杉矶以失败告终,导致洛杉矶公共住房计划失败、以牺牲当地贫困居民的中心商业的复兴和造成的穷者愈穷富者更富,但这场斗争在阿姆斯特丹胜利了,即所谓的年轻人和穷人的占地运动。
第二,因为这场斗争的成功而导致大众对城市空间的控制,这种控制表现在很多方面,也许最重要的是对汽车的抵制和绿色交通的勃发。
第三,由于阿姆斯特丹的年轻人占据城市中心人口的比例极高,还从来没有过一个大城市像阿姆斯特丹那样年轻人支配城市中心,于是,城市复兴中的一些极端手法如:“创造性破坏”、“掏空市中心的经济基础然后以激进的形式匹敌中心地位等,在阿姆斯特丹没有存在的基础了。包括民族问题也不那么突出了。
第四,高质量的灵活的服务业的积聚,成为了阿姆斯特丹的经济基础。由于阿姆斯特丹的高素质人才的集聚、城市中心特殊物理品质,使得这个地方成为高度密集、专业化和灵活的服务业城市。
总体上按照索哈的分析就是:即使对游客来说,阿姆斯特丹还没有成为如迪斯尼那样的主题公园,它独特的中心城、包容开放和对汽车的抵制,是世界的榜样。它立足于
1)民主和社会权责的规划实践,和其基础的各个族群为争取自己城市权利的斗争。
2)对新保守主义和强权的意识形态的抵制。
《第三空间》读后感(四):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去往洛杉矶和其他想象地方的旅程
y Edward W. Soja
oja的空间理论受到了列斐伏尔德影响,尤其是列斐伏尔的《空间的产生》和《日常生活批判》。他作为20世纪重要的都市研究者自认为是生活在中心的边缘人。他从蓬皮杜中心的寓所向下观察巴黎人的生活,在他看来世纪的空间是情感的,热的充满了感官上的亲昵,构想的空间是理智的,抽象的,冷的(P37)。对他来说,游牧式的马克思主义提供了通往彻底开放的空间的道路。列斐伏尔认为一切形式的简化轮,包括马克思主义的简化论都源于二源论的诱惑。他引入另一个他者,第三种可能或“环节”参与原先的配对(P77)。
“第三”这个术语自身既不神圣也没有神圣化。这种批判方法并不意味着在三面前止步,而是要继续前进。空间也即“三元组合概念”,空间实践,空间的在现和再现的空间。
空间的实践:是生产社会空间性之舞之形式的过程,一次它既表现为人类活动行为和经验的中介又是它们的结果。这种具体化,社会产生的经验的空间被描绘为“感知”空间。它可直接可感,并在一定范围内可准确测量与描绘。(P85)
空间的在现:是概念化的空间,这是科学家,规划者、城市学家、专家与政要的空间。
再现的空间:包含了复杂的符号体系,它们与社会生活的私密或底层的一面相连。市被统治的,是被动体验的,或屈从的空间,是想象的。(P87)。
oja和列斐伏尔的空间概念都比较抽象,哲学化不易理解。而书的最后一张“一点困顿的刺激:阿姆斯特丹与洛杉矶的当代比较”则要容易理解得多。
oja笔下的阿姆斯特丹和我所见的阿姆斯特丹没有太大的差异。欧洲古城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第二空间)要来得和缓得多。
oja在UvA访问期间所居住的Spuishi1学校主图书馆所在也是城市的中心所在。Soja以他1990年在A'Dam所见分析了A'Dam这个城市的空间性。
他认为A'Dam不只是在保留它自己的黄金时代,更是在积极地保护着社会公正和人文中心的城市主义,使它的潜能常新不败。
A'Dam的中心1/4人口是20-3-之间的学生,在其他世界大都市中不论学生还是青年教授都没有这样支配国城市的中心。这个城市负有活力和色彩:视觉上的色彩和政治象征意义上的色彩。这个几百年的老城保留着荷兰“黄金时代”的痕迹,二战的痕迹,现代化的痕迹,多种不同的政治取向并存着:欧洲最激进的“绿党”,传统的“工党”,二十运动,后来极右的,执过政的LPF,等等。市中心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开放的公众论坛,一个低调上演各种政治文化思想的每日盛会。
中国人大多数误解了A'Dam,意为哪只是一个性与毒品的空间,却忽略了性与毒品背后的人文思想。这个城市不虚伪,不狂躁。
如Soja所说:“这里呈现出的感性的区域地理形态是为了调和不同的年龄和群体。同时也是市民对于无聊与绝望的城市的戏弄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