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禾》影评100字
《喜禾》是一部由张唯执导,赵炬 / 黄精一 / 冯钧主演的一部剧情 / 儿童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喜禾》影评(一):我想看,但没看过
你们知道上个专业学校有多贵吗?,你们知道带个星孩有多难吗?想过星妈的感受吗?没有这样的孩子谁都体会不到!电影和现实不一样,好老师只有电视上才有!这样的电视是不是该免费,为啥还要付费才能看,我想看喜禾最后怎么样了,我孩子和喜禾一样,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以后他该怎么办,…………………………
《喜禾》影评(二):瑕瑜互现
还是这句话,出发点是好的,立意是好的,对于自闭症患者利益的诉求是有必要的,可是过了假了就不好了。比如小喜禾最后自白那段,他能有多理解自己说的是什么?他能保证以后不再犯么?他控制不了,他也保证不了,那只是他妈妈的一厢情愿而已。社会愿意给自闭症患儿帮助,可保证自身的安全是第一步。在面临有攻击性的患者或是暴露狂,你让周围的人怎么办?作为母亲,田琳是伟大的,可作为人,她双标的厉害。你让周围萍水相逢的学生家长和校长接受你那没有保障的誓言,哪怕他们的孩子依旧会被打扰和伤害。那你为什么那样抗拒和不理解你的亲哥哥呢?幼时你被他追逐的经历这么多年挥之不去,那那个被你儿子咬的小姑娘呢?那些被翔子性骚扰的人呢?他们没有阴影么?
所以,关注自闭症患儿,理解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哪怕在街上举止荒诞也不被人侧目的前提是,所有人都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
但是这部电影还是有让人走心之处,翔子奶奶开煤气自杀那段;喜禾和舅舅敲手指那段,我确实是掉眼泪了,这种围绕在两代人之间的基因,是不可避免的宿命。只是希望无论喜禾是通过正常教育还是特殊教育,能让生活变得好一点。
《喜禾》影评(三):一次失败的改编尝试
首先,感谢导演。感谢导演能把2012年在深圳发生的真实事件改编后拍出来,融合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不过作为编剧的导演,只能说这个故事写得真的很烂。若不是有“自闭症”这个主题和喜禾精妙的演绎撑场,真的看不下去,达不到我的及格分。
故事有点平行叙述线的意思,三条线(两条主线,一条女主梦中的副线)穿插叙述。主线是最尴尬的,我看到的是,一个母亲固执的进行道德绑架和一个渴望学习渴望与人交流的无辜孩子。女主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与老公的相处模式都是很病态的! 不过也因此牵上了暗线,她小时候应该是被同村的“疯子”性侵过的,也可能是他的哥哥?(卧槽如果是这样就有点变态了)最后的一个画面很有意思,她哥哥从牢笼里挣脱了出去,又会祸害到哪里的小女孩呢? 至于副线,处理的风格我很喜欢,这也是整个片子的同一风格,它没有过分的渲染悲悯的情绪,它就是平静的讲述着生活(小胖子和老奶奶的自杀,太理所当然了,让人感到害怕)。
最后,还是想感谢导演,主动发布了片源。也是有点心疼,诸如此类,只能在国外参加电影节的电影。其实,中国有很多导演、编剧都在对电影行业用心。总有人说,“那韩国电影反应社会现实,中国就只会拍些青春片”。其实可以随手一个“三盲”就让瞎子闭嘴,但是何必呢,空间是有纬度的。以此附言(自醒),永远不要对自己不善于的领域评头论足。
《喜禾》影评(四):一次失败的善心尝试。
本文一切吐槽均指向角色与剧情,而非演员本人。
如题。
本来想看看小朋友是如何克服问题行为,最后成功地被班级和社会所接纳的。结果导演什么都想讲,又什么都没讲明白:
一开始讲孤独症儿童的融合教育之路难走,喜禾妈妈为一张普通学校里的课桌奋斗,ok,这里你描述孤独症家庭生活的艰辛我都觉得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们真的很不容易;但是后来为什么莫名其妙地讲上了喜禾妈妈老家的故事?这种诡异的联系只会给人一种“孤独症会遗传”的错觉(所以主角到底是喜禾还是他妈妈?)。最后又展现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研讨会,喜禾妈妈进行了一场声情并茂的讲话(讲话内容不评价,但是这种“大家注意!我要开始说教了!”的形式真的很僵硬);教育橘领导的思想倒是很不官方啊哈哈,直接把孩子怼特殊学校去了。
依我看,倒不如把同学妈妈的那句“自闭症有什么了不起,自闭症就能想干嘛就干嘛吗”作为影片冲突的重点,这才是孤独症家庭与社会大众的冲突所在。谁又有义务去无止境地包容别人呢?孤独症儿童与其家庭都需要长时间的不断努力才能融入社会。你凭什么觉得不采取任何干预策略,只动动嘴皮子对孤独症孩子说教一番,他的问题行为就能消失?就能让其他家长相信你的话呢?(影片中其他孩子的父母的确有些冷漠,但是emmm……)
逻辑七零八落,没头没尾,只给人一种学校思想品德教育电影的感觉。现在有个疑问是,片名的喜禾与《爸爸爱喜禾》有关吗?如果有关,那为什么把爸爸的角色换成了妈妈?为了展现无尽的母爱吗?未免太过迎合大众关于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如果无关,那么电影上映时难免被网友怀疑在蹭热度,到时候成了一场闹剧,反而给孤独症群体带来不必要的尴尬与麻烦,从这个角度看,也许电影不火还比较安全。
如果这部片子的目的是引起同样境遇家庭的共感与眼泪,那么他也许还算及格;如果想作为一部大众向的,普及孤独症家庭生活境况的片子,只会让人心生不适与畏惧。
纯粹个人看法,欢迎理智讨论━(*`∀´*)ノ亻!
《喜禾》影评(五):最可怕的不是自闭症,而是偏执狂
这片名……想起了《秋喜》。就是要做小众,就是要做炮灰,破罐子破摔的感觉。华语片学西片用人名做片名其实是最拙劣差劲的,只能说编剧无能,连个片名也不会起,你要是名人还罢了,像什么《我叫刘跃进》、《因为谷桂花》之类也比较傻,《我不是潘金莲》的“潘金莲”是个噱头,当然最大噱头是冯小刚,否则这片名也是死路一条,不信你个无名导演拍部《她是孙二娘》、《我是刘姥姥》试试有没人看。倒不如用英文译名“命运”。
剧情。自闭儿童题材国产片拍了不少,《海洋天堂》、《我和我的影子在奔跑》等等,但感人的没有。小男孩的命还算不错了,虽然有自闭,可家境不错,母亲在银行。还提了一下校园欺凌,那个傻大个被几“坏学生”殴打,想起以前在乡下,村里也有个脑筋不太灵光的大个子被小朋友们取笑捉弄,中学有个被人叫“大傻”的,也是没少被欺压,他曾经为了表示反抗还带过刀回学校。校园凌霸其实到处都存在,不容忽视。
其实编剧导演还是用了一些方法让片子不至于太沉闷的,例如让大个子和喜禾有时候双线叙述,但大个子的戏明显抢了,有点喧宾夺主。还有一条暗线是女主童年似乎遭受了村里傻子的性侵。最后傻子打破牢笼的一幕是个隐喻,这种主旋律而言算有点意思了。
整个片子看下来,给人的印象就是妈妈是个非常自私自利的人,为了儿子能正常上学却罔顾其他孩子的利益,如果说作为父母肯定会以自己孩子优先,那么作为妻子,女主也是非常自私的,为了孩子,她冷落了丈夫(与儿子同床,自然会影响夫妻生活),丈夫想再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她却不愿意,就是围着自闭儿转。看看那么多失独家庭的凄凉,生多一个至少是一种保障,而不仅仅只考虑分薄了感情的问题。自私自利最后就变成了偏执狂。
对了,想到近期一个新闻,橙色书包行动(为失聪儿童准备)遭到家长反对,他们不愿意自己的孩子被标签,而要“去除特殊性、回归普通回归自然”。电影中的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上正常学校,也是不想孩子被特殊化,不过这与橙色书包有不同,橙色书包那是走在社会上,等于向全世界说我们听不到,难免会遭受异样眼光,这个自闭儿只是在他们班(最多是学校)为人知道罢了,程度不同。
《喜禾》影评(六):要什么结局?
看完《喜禾》之后,我又看了《我的影子在奔跑》,然后才回头写这篇文字。
如果一定要给两部作品说一个共同点,那么一定是融合;但如果区别开来,那么也有一个词叫天才。明显喜禾不是天才,修直是。但是这个世界有多少天才?世界是天才推动的,但是凡人奠基的。如果人们对自闭症多了一些关注,依靠的不希望抹杀天才这样功利的目的,而不是对喜禾这样凡人的关爱,那这个世界也终将崩塌。
喜禾有三条线,其中两条含蓄说道一个敏感的话题是性侵。我也有女儿,我也担心我的女儿在校园霸凌里遭受这样恐怖的事情。但是如果发生,有三个问题是我第一时间要责备的。一、我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怎么保护自己;二、学校的体制在哪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三、我们赖以生存付出一切的社会又做了什么进步的事情吗?
根据导演的介绍,三条线是三个独立的故事,但是叠加到一起产生的效应犹如道家所言“三生万物”。同样是有缺陷的孩子,一个因为是校长老师的孙子得以收留,另一个则被家长的抗议拒之门外。我不是愤青要斥责这样的不公,但最起码这个校长还有点感恩之心。虽然教育的缺失最终带领这对祖孙走向了自杀。
“生而为人,对不起”说出了多少残疾人的心声?如果社会真的没有他们的空间,请在襁褓中将它掐死。就好象喜禾的母亲田琳所说,她的到来不是为了照顾疯狂的哥哥,不是来充当铁笼上的锁。生而为奴,对不起,谁也不愿意。至于说最后被挣脱的铁笼又意味着有人遭殃,其中有一个罪人是他的母亲,因为不肯将他送进精神病院。母爱是伟大的,但有时,又该怎么说呢?假如田贵患有狂犬病咬了别人,别人因此感染,造成丧尸一样的传播,我们还得继续称颂母爱吗?
喜禾的故事原型大概是深圳市宝安区宝城小学的家长联名事件。这里面的家长富贵贫贱皆有,但是支持孩子上学的家长也有。我很欣赏一闪而过的那位家长说的,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会宽容。这不禁让我想起《奇迹男孩》里那位对富家子严厉批判的校长,也让我想起美国反对种族主义的一张照片,孩子的眼中不懂得黑白的意义。况且,即使被喜禾咬伤的孩子,其实也已经原谅了他。
当然,家长也没错,她只是为自己的孩子预见了可怕的未来,试图让她远离危险。但只不过,她的决定也许庸人自扰了。就像影片里诠释的,喜禾就算逃避了多余的舆论,也未必能逃避田贵的命运链接。
当专家们还在呼吁社会的文明程度时,我不禁想到,如果杀一人可以救五人,杀不杀?同样,为了十九个人更好的受教育,有没有权利把一个孩子推出教室?
写了一大堆,究竟我要说什么?矛盾!太多的矛盾!这就和很多人对影片的质疑一样,说这部影片不知所云的人,那就去看看《我的影子在奔跑》吧,虽然爱好不同,但愿我们对人的关心,是相同的。
电影已经美化了太多,真实远远比镜头下更残酷。
《喜禾》影评(七):喜禾|请麻烦你们试着理解和包容好不好
文/几斤
作为一名自闭症康复老师,是理解并且心疼喜禾的,见过太多这样的孩子了。喜禾的刻板是自闭症患者普遍的特征,知道这个刻板行为很难去纠正和改变。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也理解家长,在他们看来,他们在维护自己的权利,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受到一丝一毫的伤害。
他们都是妈妈,都在用着自己的方法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喜禾妈妈也在维护喜禾的权利,只不过做法过于偏执,把冲突演变成了面对面之后,喜禾妈妈开始道德绑架:我的孩子是自闭症,你就必须理解和包容。
这个世界非黑即白,有人可以理解和包容你,但是凭什么所有人都要理解和包容你呢?你的孩子上学,是法律赋予的权利,别人没法拒绝。那么其他孩子呢,他们也有在学校安静上学的权利,人家未必不让你的孩子上学啊。既然你知道你的孩子会这样,那么就给该在情绪控制不住的时候去解决,而不是事后补救。这种感觉就很像我捅了你一刀,然后说对不起。对不起有用,我可以原谅你。对不起也没有用,我并不想原谅,我知道事出有因但是我不想听,毕竟你给我伤害是存在的。
其实解决的方法很多,试读的时候可以就应该陪读,而不是被联名举报退出校园才说陪读。刻板行为平时在家里慢慢去引导,刻板行为是很难纠正的,如果要去纠正还是可以做到的。
当影片出现喜禾问为什么不能上学时?妈妈让多吃肉。那一刻我既无言以对,为什么不和直接孩子说清楚呢?明确告诉他:因为你咬人了,小朋友很难过不想见到你。告诉他原因,如果喜禾真的很想去学校,这时上学就变成了强化:我不咬人就可以上学了。他有可能就会克制这种行为。看到地铁口维修哭闹时候,妈妈这个时候不是应该去抱住他吗?紧紧得抱着。等情绪稳定之后再告诉他原因。这个时候就会比情绪爆发时要容易去引导和接受。下次可能就会知道了,哦,地铁维修不能进,我们从那边进吧。
应该普通人也很难接受自己习惯的突然之间打破吧,比如一个重度骑行发烧友,某天安排好路线出门骑行突然下雨了,我想你也很难以接受,谱系人群会把这种难以接受直接表现出来,反应比我们猛烈,我们只是比他们更加懂得调控自己的行为情绪罢了。
看到地铁上喜禾读书的那一刻,我有点难过,如果是九岁的孩子,康复方向可以往生活适应方面发展了,可以教喜禾一些社会规则,社会适应不了你,那么只能靠你去适应社会。一个不懂自闭症的普通人,看到这些行为,第一反应是什么?我想很多人都知道,就不必说了。
现在的社会融合还没有走上正轨,很多普校里都没有特教老师,或者特教老师还在普校摸索前行,试图找到普校和特校交融的方法,比如我同学。很多人还在以为自闭症只是是内向不爱说话。那么想融入社会,想让这些孩子更好的去生活,只能靠自闭症科普到所有普通人都了解是什么的时候,包容度才会更高。不然只能靠家长做康复,坚持训练,教导社会规则,让孩子去融入社会。
而我们这些康复工作者和家长要做的就是把这科普和康复结合起来去实践,谱系障碍人群才能够有效得去融入社会,他们才能走得更远。
没有障碍的人,只有障碍的社会,放过那些异常行为,生命本来就该多姿多彩的啊。
《喜禾》影评(八):“喜禾”求学记:住在星星上孩子
自闭症,也叫孤独症。有人这样描述这些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一样,他们不聋,却对声响充耳不闻;他们不盲,却对周围人和物视而不见;他们不哑,却不知该如何开口说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自闭症患儿已经超过一百万,他们的社会融入不仅是每一个家庭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整个文明社会需要去承担的责任。
2012年发生在深圳宝安区宝城小学9岁自闭症儿童龙龙的艰难求学记,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引来社会舆论的关注。事件发生的五个月之前,因为龙龙上课时的不稳定情绪和某些“不正常”举动,遭到家长的联名反对而被迫离开学校,龙龙的母亲为了让孩子有机会去融入社会,开始了漫长的求助之路。后来在社会各方的帮助下,龙龙的“随班教学”心愿终于迎来转机,大众的“侧目而视”也渐渐变成了温和关怀。
致力于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中国独立导演张唯被这样一个特殊的新闻事件所打动。他必须要用镜头去讲述这个关于理解、信任和善意的电影主题。龙龙的命运只是自闭症儿童一个幸运的个案,还有更多未被媒体报道,生活在非议和误解中的“星星”。
导演张唯和他的团队在这个新闻发生之前,已经花了多年时间采访调查自闭症群体。当龙龙的新闻事件激发了张唯的创作欲望,剧本在仅仅四个月之内就一气呵成的完成了。《喜禾》讲述了母亲田琳在9岁的儿子喜禾被诊断为自闭症而上学遇阻,但依旧渴望他融入正常社会,坚持送他到普通学校上学的故事。同学们和家长们对喜禾的情况和他间歇性发病越来越恐惧,家长和学校的联名反对让小喜禾被迫离校,只能送他去特殊学校。尽管如此,田琳拒绝妥协,她不会让孩子重蹈老家哥哥的覆辙,只能与世隔绝,体会永久的孤独。她为喜禾争取到了“随班就读”的机会,社会舆论的关注让更多的人了解“星星的孩子”,他们的孤独改变不了,但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提供给这些小朋友安全感。
有责任的电影人不仅要为观众的提供高尚的精神需求,还要去用自己的视听语言去传递关于真善美的价值。张唯用平实的导演技巧完成了母亲田琳和儿子喜禾令人动容的情感表现,在还原自闭症儿童艰难的社会融入问题时,没有过分煽情,而是尽量保持客观和理性,这种现实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艺术立场让本片在浮躁的中国电影生产中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张唯用98分钟的电影来概括一个9岁自闭症儿童的生活,探索由基因遗传导致的命运,同时也努力展现一位母亲在困境中的挣扎。影片的英文名“destiny”,看似是一个宏大的生命哲学的话题,但其实都在喜禾的人生遭际中得到了简短但有力量的呈现。
青年演员景珂(原名梁镜珂)饰演为儿子的命运而不断抗争的伟大母亲,当她穿梭在人潮人海的地铁上,或者站在阳台远望操场上奔跑的孩童时,她眼前都是那个欢欣鼓舞的喜禾,可是残酷的现实让她无法喘息。影片中,因为媒体的广泛关注,使得喜禾的命运出现转机,田琳面对媒体,诚心地呼吁“他的自闭症无法改变,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和他周围的环境。喜禾需要融入社会,可是单凭我一个人的力量是没有办法改变……”
她的自白不再那么声嘶力竭,反而努力克制,因为她知道普通人接受“住在星星上的孩子”需要时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生而为人,就应该享有教育的权利,因为人心的防备和冷漠,使得田琳和喜禾的处境一度进退两难,但是信任和善意是可以传染,“星星的孩子”需要每个人去守护。
导演张唯在《喜禾》中倾注了强烈的社会责任和个人意识。尊重事实的现实主义叙事风格表述了这个时代的巨大社会冲突。观众随着他的镜头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中国社会,捕捉到了被忽视的社会现实。他的电影像一面镜子,能够照到人性幽微,能够发现爱和善意,能够传递信任和人的尊严。
《喜禾》影评(九):我只是更喜欢待在自己的世界里
1. 有一个很感动的点是喜禾的爸爸始终没有怨言的支持和爱护着妻子(田琳)和儿子,虽然偶尔也会劝老婆放弃无力的挣扎,把孩子送到特殊学校读书,但是每次被老婆坚定地怼回去后就不说话了,默默支持。一开始也想生二胎,被老婆决绝国很多次后最后也说出了“我再也不提要孩子的事了,我这辈子有你和喜禾就够了”的话。
因为感觉在现实生活中,自闭症儿童的家庭可能夫妻关系不会这么和谐,大概从发现孩子是自闭症后,家长先会承受不住打击,互相责怪或者抱怨命运不公,会被一点一点耗尽耐心,消磨掉感情。如果这个时候一方撑不住了,想认命,放任不管或者遗弃或者送到特殊学校,然后再生个孩子弥补,应该都是很正常的事吧……执意坚持熬过去,甚至不顾冷眼和压力执着于帮孩子融入普通学校都是少之又少的。 所以会对电影里的喜禾爸爸很有好感,虽然工作不是很体面,也并不是大众眼中的成功男士的形象,但是他的担当和隐忍还是很不容易的。从未对儿子发脾气,被老婆数落拒绝也不发火,每天按时准备好饭菜,过节一家人一起逛街偷偷溜进商店给老婆买红围巾……
2. 前半部分剧情一直都是喜禾妈妈(田琳)如何耐心教喜禾,如何坚韧地与其他家长作斗争、争取喜禾可以正常上学的机会,感受到她的坚强、乐观和不服输。后面当看到她的原生家庭情况后,感慨于她能够挣脱命运的枷锁、逃离原生家庭,就说明她是个不认命、不服输的人。
她的母亲重男轻女非常严重,即使儿子是精神病患者,依然不离不弃照顾多年,哪怕年老体衰无力看管也不舍得送去精神病院。生女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女儿照顾自己的儿子,以便自己百年之后还在壮年的儿子不至于无依无靠。明明女儿田琳自己有个自闭症儿子,从银行辞职全程陪读,家庭负担很重,却还要求她把哥哥带走去照顾,被拒绝后又说“他可是你的亲人啊”这种话来道德绑架,田琳也心寒地说出“他是我的亲人,我是他的什么?我是他的佣人啊!我的出生就是为了照顾他,我宁可不要来到这个世界上”。母亲还说,这就是命,我们只能认命,田琳说我不认命,我要努力改变命运。也突出了她的抗争精神。看到这里也明白了田琳为什么坚决拒绝老公生二胎的提议,一方面是出于爱喜禾,想要全身心照顾他,另一方面也是不想让自己的悲剧再重演吧,不愿强行赋予二胎照顾哥哥的义务。
这里还是想夸一夸田琳的老公,接纳他的原生家庭,心疼她的不幸出身,田琳哥哥犯病被村民抓回来后帮忙给村长求情不要焊死铁笼……也没有说出“是不是你家有精神病的遗传基因才生出自闭症孩子”这种话,始终没有责怪,没有抱怨。人物形象真是完美到有点不真实,是我太悲观了吗?我总感觉自闭症孩子的家庭肯定免不了鸡飞狗跳的事……
3.看到剧中班里其他家长的冷漠、自私,很愤怒和难过,在我看来喜禾并没有做出特别出格的事,不至于让家长们联名霸占教室抵制喜禾上学,甚至还有个小女孩的妈妈下跪求田琳带走喜禾,像是躲避瘟神一样惧怕和反感喜禾。如果因为他用铅笔扎小朋友的手、咬小朋友的手,小孩子之间的打打闹闹、受点小伤不是很常见吗?比起校园凌霸事件,这种事情的危害可以说是很小了。而且自闭症孩子的内心是非常简单纯粹的,没有恶意,他们只是不知道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没有那么快学会这个社会的规则。(分裂的我上线了)脑海里另一个小人跳出来对我说:“你站着说话不腰疼,那是因为你自己没结婚没孩子,体会不到家长的心情,如果换做是你,你的孩子班级里有自闭症儿童,犯病之后咬了你的孩子,你心疼不心疼?气不气愤?会不会想着凭什么你的孩子有自闭症就可以作为不守规矩的借口呢?”(真实的我回答)“肯定会心疼和生气,但是知道喜禾并不是班级小霸王,而是自闭症小孩之后,可能就没那么生气了吧,也会稍微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喜禾妈妈都说理陪读肯定不会拒绝他来上学的”。
这种家长集体向校领导施压,抵制喜禾上学的行为,让我想起一个恐怖的词——多数人的暴政。古今中外,尤其是伴随着国家的建立、社会的有序发展,少数服从多数就成为了一条最有效的规则,说不上它哪里不好,但是如果多数人错了呢?如果多数人的诉求不公平呢?法学中的洞穴奇案、电车难题,足以写出厚厚一本书,却依然得不出一个完美的结论……
家长的这种反应也透露出整个社会对自闭症的无知和恐慌态度,因为不了解,所以会放大它的危害,尤其是涉及到自己孩子的人身安全和教育环境这种重要而敏感的问题,那就会更加恐慌,所以会变得自私、冷漠。
3.影片结尾,由于不能上学,妈妈每天在地铁上扮演老师给喜禾上课(因为喜禾的认知里,坐地铁就是去学校,所以他每天准时出门坐地铁),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经过媒体宣传,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志愿者团体发起了座谈会,邀请教育局、学校、喜禾妈妈等各方商讨解决方案。
教育局领导:“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是小众的需求,我们更需要应该关注大众的权益和利益”。
校领导:“在个体和群体之间,我们只能选择群体”。
公益律师:“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是取决于弱势群体的权利是否得到了保障和尊重”。
喜禾妈妈(田琳):“喜禾的自闭症是无法改变的,能改变的只有我自己,还有他周围的环境。喜禾需要融入社会,可单凭我一个人是没有办法改变的,也没有办法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现在我的人生已经没有什么梦想了,我只剩下一个希望,就是希望这个社会的正常人能够接受我的喜禾,希望喜禾能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走在大街上即使有不当的举动,不要侧目而视,给他 一个友善的微笑就可以了”。
4.片中还有一个配角,自闭症孩子子翔和他的奶奶。没有交代子翔的父母是出事故了还是遗弃他了,年迈的奶奶没有精力像喜禾妈妈那样努力。走投无路的她只能选择带着子翔一起自杀……
5.片尾飘字:中国目前有180万自闭症儿童,每109个孩子中就有一个自闭症儿童。 看到180万的时候没什么概念,看完后半句感觉还是挺震惊的。明明这个比例很大,但是在社会中、生活中仿佛很少有看到自闭症儿童,可能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家里或者特殊学校吧,能做到不离不弃的家庭就很不容易了,努力帮助孩子融入社会需要足够的经济支持,更困难的是家长不崩溃、不被打倒,才能有力气带着孩子走出自闭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