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啼笑姻缘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啼笑姻缘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3 00:28: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啼笑姻缘的读后感大全

  《啼笑姻缘》是一本由张恨水著作,国家出版社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250NTD,页数:4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啼笑姻缘》精选点评:

  ●或许这世间的爱情 真的是 各有因缘莫羡人 我们都应该明白一个道理 一定有一个人和你一样, 不畏惧“老了”、“晚了”, 坚定地走在岁月的长河里, 最终你们会在命运的转角处相遇, 一起牵手走下去。

  ●我很后悔看这本,看得很不开心

  ●人善被人欺。双胞胎姐妹的迥异人生。

  ●女主不讨喜 不过结局倒是合了我的意

  ●比之《金粉世家》,差远了

  ●狗尾续貂的续版结局,张恨水明知不可为依然为之,可见当时的读者有多么喜欢这部小说了。其实呢,若不是新鸳鸯蝴蝶派一贯的“消极”在其中,实在也不过是一部狗血的小说。

  ●武侠,豪情,爱情

  ●前面一直是言情小说既视感,到最后一下子上升到了民族大义的高度,让我有点懵

  ●古早言情小说 “各有姻缘莫羡人”

  ●将儿女情长与家国战争相融合,内容涉及很广,人物复杂多样,情结曲折多变,能够以小见大地反应抗日战争初期的国家、社会各阶层的情况。并且有很强的感染力,塑造了像沈国英等许多典型。但前半部分仍然局限于鸳鸯蝴蝶派的狭小领域,不具备思想高度和感发力。

  《啼笑姻缘》读后感(一):烟缘,我愿

  感觉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家树是非常幸福的,他的爱情受到了伤害,但是这个伤口又愈合的很快。秀姑一如既往的爱着他,不管他是否为她动过心;丽娜为了让他对自己有好感,甘心改变自己的大小姐习性;就连家树真正爱的凤喜发疯醒悟后还一心一意的思念着他。当家树的感情世界中的一个女子离去,背后却总有一个痴情的女子在等待着他。

  当我看完了这本小说我才真正的理解了书名《啼笑姻缘》的含义。缘分真的好可笑,眼看着就可以在一起的两个人,总会阴差阳错的错过。明明以为不会有交际的两个人却结合在了一起。家树与凤喜的爱情是“啼”的;家树与丽娜的爱情是“笑”的。

  秀姑,我愿以后面对得不到的感情,如你一般看的开;似你一般放得下。缘来缘去,啼笑皆非。

  《啼笑姻缘》读后感(二):无缘无由,谁能猜透

  跟金粉世家稍有相似的打破阶级层次的爱情故事,看完金粉便觉这本无甚趣味,不过故事情节还是跌宕起伏让人印象深刻的。家树对凤喜,不仅爱她的容颜,也爱她的活泼、灵气;而凤喜对家树却只是因为他给予了物质帮助,并无深切的爱。可以说这是建立在金钱上的爱情了。而金燕西也说过“建立在金钱上的爱情是靠不住的”。凤喜虽然结局很惨,却也是她自己的选择;就她还钱给家树作为回报这件事,便说明她的天真幼稚不谙世事,也不懂爱情。当然,那样的家庭环境也奠定了凤喜走向毁灭。家树在选择了凤喜后,面对刘小姐也是保持着朋友间的距离,毫不越线,也是忠诚。只是为了保护自己和凤喜而以刘小姐作为挡箭牌,这有失风度,也更伤了刘小姐。关寿峰和秀姑确是令人钦佩的,自在无拘束的过活,为情义两肋插刀,具有牺牲精神,只是不知最后何去何从。家树在经历凤喜的背叛后,向秀姑表达爱意,若是成功了,我想俩人的生活应该不坏。啼笑姻缘,情爱复杂,无缘无由。

  《啼笑姻缘》读后感(三):18年读书的记录

  因为老师布置的一个小论题才看了这本书,曾一度纠结如何讨论这本书,惊叹于其他同学或是从拉康的镜像理论分析沈凤喜和何丽娜,或是从宗教角度切入分析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甚至其中老北京的城墙都可以拿来讨论,而我却一直苦苦陷入那段一男三女的恋情难以跳出这个爱情这个圈子,最终敲定一个毫不新颖的论题:她们为什么都喜欢樊家树以及樊家树到底喜欢谁?

  于是八卦仍旧,论文扑街……

  问起周围看了这本书的朋友们樊家树这个人怎么样?统一得到回复:是个渣男/中央空调。虽然我觉得“渣男”这个词有点过,不过在我看到樊家树这边刚和沈凤喜关系破裂转脸就喜欢上了关秀姑的时候我差点拍桌骂人,可是“喜欢”这种事向来与旁观者无关,也不能用自己的三观要求别人如何过活,但扔下书骂一骂也是可以的(雾)。言归正传,为何三女都喜欢樊家树呢?我当时得出的结论是,除了樊家树是个外表英俊、内心善良,具有平等意识的进步青年外,主要的原因是……多数小说必备的戏剧性误会,以及三女对各种误会的自我心理暗示。沈凤喜因为樊家树赏的一块钱对其侧目,关秀姑因为樊家树送来的几本书兀而自相思,何丽娜更是因为与沈凤喜面貌相似而陷入一重又一重的误会中。这些戏剧性的误会与人物心理上的误会共同促成了这一男三女之间啼笑皆非的多角恋。

  那樊家树到底喜欢谁?我觉得是沈凤喜。樊家树在这场多角恋中并不怎么主动,他像是背对着风的人,一直在被各种原因推着走,被动的去做选择。他为沈凤喜的容貌所动,又因身世怜惜她,因沈大妈和沈三弦再三制造机会方才动心。对于关秀姑,他是受沈凤喜背叛伤害在先,受关秀姑关心在后,他感动她对他的好,虽然觉得她缺一些新式女子的态度但也算是能退而求其次。对于何丽娜那就更简单了,一句“疯的疯了,走的走了”看的我周围的有人纷纷想锤爆他的头,不过也是有何丽娜的主动与善解人意以及亲朋的撮合的因素在。纵观樊家树在整个多角恋过程中,其实真正主动过且一直念念不忘的还是沈凤喜,不说初时两人的如胶似漆,即使后来得知沈凤喜背叛了自己他还在寻求各种解释的机会,祈求可以挽回沈凤喜,樊家树最后选择何丽娜也不得不让人揣测是否因为她与沈凤喜相貌相似。

  虽然《啼笑因缘》的爱情在许多读者眼中已是俗套,但张恨水先生对情节安排之紧密,人物描写之细腻,各处细节把握之周到足以让人慨叹当代流量时代下言情小说对新颖剧情的过于看重而对人物个性和心理刻画的残缺,《啼笑因缘》仍旧有着经得起时代考验的部分。

  《啼笑姻缘》读后感(四):缘

  读过太多惊天动地的热恋,卿卿我我,不免给人一种满城春色的烦腻感。偶尔走出这城,寻寻那阳春白雪式的情爱,如饮香茗,永存于心。

  ――题记 如果我是樊家树,我只要关秀姑。

  如果说把这本小说比作一个痛苦的结,那么关秀姑必定是把这痛苦的结牵得最紧的那根绳索。她朴实,爽快,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豪情女郎。比之何丽娜的热烈,风喜的缠绵,她身上所散发出的侠客气息,无不在字里行间显现,尤其最后西山行刺刘将军的那一情节,更将这一身侠气展现的淋漓尽致。

  可我终究成不了樊家树。

  他为求学而寄居北京,一件蓝湖绉夹袍,大襟挂一个笔插。一场不经意的游玩,一次不经意的驻足,一块大洋的投掷,一个眼神的对视,一切都是那样偶然。恰似一片落叶从树梢飘落,飘到何处便是何处,看似漫不经心,可它不在转角的树丛,不在鹅卵铺就的小路,偏偏落进那滩雨后的积水里,而你也只能将它轻轻捧起,报以微笑问号,这大概就是缘分吧。

  这缘分却是樊家树与沈风喜的。

  十六七岁的小姑娘笑容可掬,面孔略尖,却是白里透出红来,虽然十分寒索,却自是有一种轻媚态度。她就是在天桥上唱大鼓书的风喜。一个唱大鼓书的孩子,周遭只有不断拨动的琴弦、循环不止的唱词。在这时突然出现一位玉树临风的公子,和往日游手好闲前来听唱词的客人必定是截然不同。加之,他的温文尔雅、慷慨解囊,仅仅这些,就早已让风喜魂不守舍。她献殷情、故意将“有谁知道女儿家这时的心肠时”这句唱词拉长尾音并给家树送上深情的一瞥;在家树拜访过家里时,热切的递上自己的半身照片,又羞涩溜之。这些细节看似漫不经心,却胜似一根根甜腻的绳索将家树飘动的心捆绑的欲罢不能。纵使世俗的框架常将家树束缚,他的平易近人他的漂亮心地,让他并不在意。唱大鼓书的又如何呢?他喜欢风喜,抑或说是喜欢这份难遇的青春与干净。

  难道说秀姑与家树就没有一点缘分吗?当然有。只是她的保守忍让,败给了风喜的殷情热切;她的含蓄礼让,败给了何丽娜的主动大胆。林清玄说:缘分是随愿而生的,有愿就会有缘,没有愿望的人,就算是有缘也会擦身而过。关秀姑于樊家树,我想大抵如此。

  最大的悲剧往往隐藏的愈远,因为愈远,所以才成了最大。

  风喜与家树的爱恋可以说是昙花一现,也许很美,但一定是短暂的。并且这短暂是必然的。他们爱难以企及心灵,如果说爱的深深处是一片漆黑,他们手中都不具有那盏通往最深处的灯。他爱的,是风喜的青春容颜;而她爱的,是家树口袋里的钱。

  而当风喜疯了,家树找秀姑寻求帮助时,秀姑的爽快与侠义,惹人心疼。这是多么博大的爱与胸怀?当曲终人散之时,秀姑留下一丝青发决然而别,却设计了家树与何丽娜相聚。这是怎样伟大的一种成全?

  当真绝地有逢时形骸終隔,圆场念逝者啼笑皆非。

  而关秀姑永远是那个关秀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