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100字
《罗马史(第三卷)》是一本由[德] 特奥多尔·蒙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1.00元,页数:41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罗马史(第三卷)》精选点评:
●翻出个姑蔑、太守也就算了,可是你前后两卷的译名统一一下都做不到吗?(补,前后两段)
●其实是原著一般,翻译更水,已经对这个译者抱有抵触情绪了
●诺贝尔奖作品。
●述及罗马妇女的堕落时蒙森似乎有点羞涩
●罗马史
●对于这个翻译我真是有些汗颜,始终无法忘记其将地峡赛会翻译成土腰赛会。
●这一卷主要讲布匿战争和马其顿战争,花了不少篇幅叙述迦太基和希腊化国家,尤其对布匿战争写得很详细,从文学上也颇值得回味。可惜翻译过来虽然全是中国字,但很难说是“中文”,扭扭捏捏,去一颗星。
●这翻译一度让我认为我失去了阅读历史著作的能力……
●罗马史 第3卷
●从本卷开始视野瞬间扩张,从前两卷拘泥意大利到这卷南胜北非,西得西班牙,东涉小亚细亚,北扩至波河。开篇西西里点燃的导火索让布匿战争一触即发,迅而煽起凯尔特、马其顿、意大利同盟对罗马的旧仇新恨,罗马逢险境遭背弃差点要完,却几经反转十分精彩。两国争霸余波复及东方,蒙森寥寥几笔把东方形势介绍得非常明晰,积久宿怨招致新的联盟与背叛。罗马努力扶植希腊人自由,希腊却报以纷乱扰嚷和忘恩负义,在政治上幼稚愚妄。有意思的是,蒙森对罗马众帅倒无甚褒奖,反对其敌汉尼拔、腓力五世等人的性格着墨甚多,生动鲜明。可惜可叹无家可归的汉尼拔,最大的不幸就是生不逢时逢地,在西方遇到无耻的贵族政治,在东方遇到愚昧的宫廷政治,最后落个服毒自杀的结局。战争不休的一个世纪以来罗马腐败奢靡之风盛行,所谓稳定的三十年也是大雨将倾前的假象。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一):书很好,翻译一般
书是好书,翻译一般,也许是因为作者翻译时和现在一些译法不一样,看着很多奇怪的名字有点晕
还有有些句子翻的不太符合中文习惯,像是直译英文的。。。
本书的第四册不知道有没有,想看后两册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二):翻译是这本书最大的败笔
如果仔细咀嚼译文,其实还是很有味道的东西,什么士师、太守等名词的运用,使得整个译文带有古韵,可是这样一来文章就太难读了,先要理顺了文章的意思,然后才能慢慢去理解,其实这是凭空制造了阅读障碍。从第一卷的一些版权信息里可以看出,译者对此书的翻译经历不下十年,而且这位翻译者可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翻译家,其语言风格实在是有点复古。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三):吐槽翻译
强烈建议商务出版社另找人重新翻译。一本有如《三国演义》一般通俗易懂、情节引人入胜的历史书就这样被德文翻译糟蹋了。
感觉每个段落都有不通顺的句子。仿佛一个转折句,找到了虽然,却找不到但是,等你找到了“但是”,却完全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说“但是”,长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无处可寻。强烈建议译者不要生硬的将西方语言的句法强行嫁接到汉语译本中。
会德语的还是看原版吧!不会德语的看英文版也可以的。至少同一语系的翻译,即使水平低一些,也不会lost太多。我一下载了英文版。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四):失望呀,好多错字
看了十多页,就发现了三处错字。这真的是商务印书馆的质量吗?
该不会是我买到了盗版吧。
译文似乎也有些问题,译者似乎为了体现原文的古雅用了一些半通不通的用法。
“这大军也未对他讹变。”
“众目睽睽都盯到了他的身上。”
“既前220年的春间。”
“在饮恨归国,历残酷的利比亚战争。”
真是让人不忍卒睹。
再怀疑一次 ,我是不是买到了盗版??
《罗马史(第三卷)》读后感(五):关于两次马其顿战争的一个短评
就蒙森中涉及两次马其顿战争以及叙利亚战争的内容,很明显蒙森将罗马看作是希腊的解放者,或者是希腊自由的保卫者。在它看来,至罗马的时代,希腊世界已经彻底腐化了,无论是政治上还是道德上,希腊都不再具有曾经的荣光,因而也有不配有曾经的自由。因此,蒙森谴责罗马,或者说是弗拉米尼努斯的希腊自由政策,这种虚荣及对希腊的爱最终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希腊世界的混乱,而蒙森认为,罗马所做的应该是将腐化的希腊纳入到新的秩序之中,通过强硬的统治取代希腊世界松散的自由,最终革新希腊世界的风气。 另外,在蒙森的心中,始终存在一个希腊民族的概念,他也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希腊世界的自由,在他的笔下,希腊民族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民族,而在亚历山大的继业者中,仅有马其顿还保有希腊曾经的阳刚美德,因此马其顿本应承担着统一希腊民族,抵御外族的重大历史使命,进一步说,马其顿应该在必要时刻成为抵御罗马人的重要力量,但是菲力五世为了一己之私,使蒙森的这一幻想破灭了。然而问题仍然是,一方面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统一的希腊民族,或者说是否存在一个如蒙森所设想的那样一个近代含义的民族,我们并不清楚。另外,罗马是否有对东方的兴趣,而马其顿是否足够可以成为领导希腊人的重要力量,这也是我们不得而知的。我们仅知道的是,马其顿的菲力五世的战略目标始终是南方世界,罗马不过是他目光所及而已,与汉尼拔的契约也不一定意味着马其顿已经有了征服意大利的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