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经典读后感有感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是一本由王晓春著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336图书,本书定价:24.80元,页数:2005-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精选点评:
●3星半~ 发现问题 研究问题 解决问题
●教育智慧
●授人以渔的一本好书!案例中重分析,而不是不交代解决方法的阿Q案例。
●教师应先做“研究者”,再做管理者,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教师都是反其道而行。
●王晓春的书质量过硬!
●很多干货,注重教师自身内功的培养与提升。虽然有些案例不太能感同身受,或者说现在还用不上,但是大部分案例非常一针见血,观念以及对教师自我的定位也很正确。
●高屋建瓴,大局意识,只要不打扰到他人听课,做小动作的学生不必打地鼠
●麻痹的·····看这一本书比上5年学管事多了·
●我有很认真地做功课哦~~
●反思型老师真的没有这么容易做吧。大多数老师不过是养家糊口的普通人,拿着非专业的工资干着专业人士的活,难怪社会和个人都对老师的要求低。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一):开拓教育思维,考完很受启发,大赞~
100个经典案例,作者对案例有细致入微的分析,很受启发。作为一名新入行的老师,不仅告诉我遇到问题学生,不能上来就批评,也不是光让他知道错了就行了,因为孩子在犯错之前已经知道这么做不对了,所以探究他问题的来源,问他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有针对性的教育,防止下次再犯。作为老师光有爱是不够的,要有关机技巧还有不断增强专业知识与能力,更好的教学。教育问题学生,探究问题根源,做到家校共育。喜欢这本书,喜欢王老师教育思路,还会再买他的一些别的书学习,推荐~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二):教育智慧从研究中来
初读还只是觉得很有道理,王老师对师范教育的分析很符合我们的迫切需要。今天读了更多的案例,被他针针见血不留情面爱之深责之切和对一线教师教育工作的关切深深圈粉,让我不吐不快。
这本书是王晓春老师将其04-05年收到的教育案例以及分析进行的汇编,对于这些案例的分析,读来虽有频频被“打脸”之感,但作为新老师来说,更庆幸读到了这本书。
最直接例子,昨晚睡前读了案例8,觉得,哎,不错,面对学生打架这种事我也不知道说些什么,怎么说,沉默是个显示威严的好方式,这个老师很有智慧。
结果呢,啪啪打脸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三):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无疑,借鉴先行者的教育经验是一条捷径。《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这本书,不是纯理论的书籍,而是一个个真实的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热门的教育案例。 “智慧与爱心同等重要”这是王晓春老师点评案例1的标题。 对学生每个老师都倾注了爱,但爱不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现实生活中诸多的事实,说明了光有爱是不能够改变一切的,不要把爱太神化了。爱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光有爱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教育智慧,爱≠专业水平。作为教师,既要有爱心,又要有教育智慧,才能有效地教书育人。 全身心地去爱学生固然重要,但教育的方法不可缺,教育智慧不可少。只要拥有一颗不断探索的心,积极地去寻找教育智慧,才能更有效的教书育人。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四):雖然我還是不知道,教育智慧從哪裡來
正正经经读过的关于一线教育的著作,这应该算第一本。一直没什么兴趣翻看有关班主任工作的书籍,说起来也算是对现在这个专业工作的亵渎。有时候跟大学室友聊起来也会觉得,自己在做一份扫地大妈都能做的工作,那几个生字,不是专业师范大学毕业出来的谁都能教。况且管班还未必有大妈管得好。
实实在在说,对工作或者教育事业有过热情。当所有青春的热血一头撞在现实的打击上的时候,根本顾不得想头痛不痛。人啊,总在学会抱怨自己之前就开始抱怨他人和环境了。现在想想,不论对社会和现实多失望,都是自己还没有达到那个可以批判的高度,就已经开始指手画脚,把自己现知的那一点点东西,拿出来高谈阔论了。
虽然王老师的言辞很犀利,一度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态度感到羞耻。但平心而论,他说的很多东西很有实践性,这些东西跟大学教授跟我们说得非常不一样,就像没有哪个教授会跟我探讨孩子不写作业怎么办,班级里钢笔总是丢失应该怎么解决。一线的老师面临的最多的问题就是这些琐碎到令人咋舌的小事,但是每一件上都流露着教师的治学态度和育人理念,亦有可能会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我是一个教育触觉非常迟钝的人,整本书给我的感触只有一个,就是要做一个专业的老师。
当孩子遇到难题,能力达不到自己解决的时候,寻求老师的帮助,老师给他们的,往往是人人都会的空洞鼓励,甚至是文不对题的批评。就比如说一个孩子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的时候,老师对他说:“坚持啊,加油啊,只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的!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怕慢,就怕站……”听起来也许很可笑,可是我的学生生涯就是这个样子,我作为老师依旧是这个样子。我不爱我的学生吗?爱的。特别希望他们个个优秀。但是他们有困难有疑问的时候,我给了什么?空洞的说教,说得自己都不知道重点在哪了。不去分析,不去对症下药。我不想想吗?想的。但是我没能力,分析不出来,脑袋里没有办法,所以解决不了,只好空洞地教育。
不论是教学还是班主任工作,都会因为不专业而把自己变得平庸甚至无能。现在的教育大背景大体如此。师范专业,说白了,不过是养了一群知道一点点专业知识的闲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不过是比非师范少学了一点汉语言专业知识,多学了一点基础教育学和心理学而已。专业倾向本身就是错误的。我不知道小学阶段能接触到多少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只知道这些知识点食堂阿姨掌握得可能都比我好。真正的教书育人的东西,我没有学过,也反馈不到我的孩子身上。
王老师一直强调,要做研究型的老师,学会根据问题分析原因,探寻其内在本质。一件事情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必然存在的原因和条件是一个专业的老师必定会去探寻的。
作为老师的一个迷思是,不能对孩子的行为作出正确地判断。说起来是有些二元论,但是教育上的绝大部分事情是需要分清对错的,但是老师未必能正确区分。比如书中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做了一个关于换脑袋的梦,把自己的脑袋跟班长的换了,他从此就各种威风,还言辞嘲讽班长。他把自己的梦写成一篇作文在全班面前读,孩子们都被他的语言逗乐了。面对这件事老师的做法是教育孩子,最后把梦的结局改成了每个孩子都换了一颗聪明的脑袋,这个班级成为远近闻名的“天才班”。有没有想过,这个美梦到底是孩子的还是老师自己的?可能老师会觉得这样的结尾很好呀,每个孩子都有了幸福的结局。但是孩子未必是这样想的。佛洛依德对梦的解析认为,梦是对现实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反馈,人的真实想法和心态能在梦里得到更加真实的反映。说明孩子的想法就是梦里的样子。而“天才班”是你老师的想法,也许能一举成为名师的美梦。而这种思维就是典型的教师自我中心的思维——你的梦必须符合我的心意,让我满意。举出这个案例就是想说明,老师很容易把自己立于中心,去判断事物本身的对错,让教师满意的行为就是对的,否则就是不对的。这样的“官僚主义”,没想到过了一百多年依旧流行。
以上不过是看完书对照自己的问题的一些感慨,一直想着这些东西心里也挺不好受的。或许我一辈子都成为不了优秀的教师,但好歹在这个岗位上要做得问心无愧,尽我所能。抹淚,不说了,我的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