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巢的读后感大全
《蜂巢》是一本由(挪威)福劳德·格吕顿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7.00元,页数:3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蜂巢》精选点评:
●读完之后你会发现,很励志~~~
●你妹的小清新啊!读不下去了,还不如读《小城畸人》和西班牙的《蜂巢》呢~
●翻译真是天雷阵阵啊!!|实在有点读不下去。。放一段时间吧。。
●本以为是电影同名小说呢,口碑完全相反
●读起来比较乏味,也许是语言的关系。第一次读挪威人写的小说,感觉就像这个国家给我的印象一样没什么特色。其实小人物也应该能写的很精彩的。
●我很同意借用这本小说的形式拍部电视剧的想法。
●浮躁的流行文学洪流中少有的精品:淡雅、灵动、深邃。是我整个大学期间读过的最好的一本书,没有之一。
●遥远国家的市井生活
●补记
●初中时候看的超级法国的感觉
《蜂巢》读后感(一):那些温情的小洞洞
《蜂巢》读起来出乎我意料的相当通俗轻松,基本是一个一个情节简单的小故事,温情的,辛酸的,陡转直上或是陡转急下的,都是小人物,却是大人生。
最动人的其实是倒数第二个故事。那女儿被年少时的激情与梦想吸引出走离家,甚至成为同性恋,剧本作者,多年后重回家乡,她眼中看到的只是一个充满忧伤与温情的家,所有的文字里全是秘密与回忆的气味。
《蜂巢》读后感(二):自然而真实
由于要准备高考,所以在八单元就打住了,甚是遗憾。
是由二十多部短篇小说组成的。对我来说,这本书如同一扇窗,通过它,我看到了远在挪威的人们的生活。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倒是看似“鸡毛蒜皮”,不过我却被它吸引了。我知道这样的小说并不能成为很多人的佳肴,但只有这样的小说才最接近生活。第一人称与第二人称的转变增加了小说的颜色,邮递员,经理,拳击教练甚至小学生的生活都能从书中了解。
我想说,阅读它仿佛是在看欧洲电影,真实而自然。
《蜂巢》读后感(三):愤怒的姿态
“愤青”有时候是极可爱的,他们的可爱之处不在于他们的愤怒,而在于他们愤怒的姿态,他们不想平庸,不愿苟且,所以必须愤怒。
在福劳德*格吕顿的《蜂巢》中,我很高兴认识了这样一个“愤青”—— 一个四十岁成天穿着T恤衫和黑色外套四处转悠的老光棍。应该说他是一个比较低调的愤青,他喜欢莫里塞的歌,喜欢八月傍晚昏黄的暮色,不喜欢肮脏的城市,不能忍受任何平凡庸碌的活计,更不能忍受和周围那些“面目可憎”的人说话。他说:“为什么我必须和那些人陪笑脸?那些人我恨不得朝他们脸上踹上一脚!”
呵呵,我就是看到这里开始喜欢上了这个愤青的,喜欢上了他的愤怒和不妥协。其实,这个社会,让我们“恨不得踹上一脚”的人真不少,只是,我们都已学会了忍耐,学会了附和与迁就。愤怒是很少发生的事情,“冲动是魔鬼”还是低调一点儿夹着“尾巴”做人吧,等我们变得足够“成熟”了,蝌蚪变成了青蛙,便会发现身后早已经没有了“尾巴”。
我很喜欢福劳德*格吕顿自嘲式的幽默感和他大团圆的结局(很久没有看过团圆结尾的小说了),在他的笔下,生活是一个万花筒,一个巨大的蜂巢,每一个蜂洞里都有蜜蜂忙碌进出着,都有各自不同的故事,快乐的、悲伤的……比如那个四十岁的“愤青”,为了完成临终母亲的最后心愿,不得不上街去寻找一位临时女友以便向病床上的母亲交差。于是乎——他穿着黑T恤、戴着墨镜很酷地来到了街上,他左顾右盼、忐忑不安……谁知道,正是这样一次戏剧性的行动改变了他的生活,奇迹出现了,美丽的姑娘翩然而至……
谁说生活中没有奇迹呢?谁说幸福还很遥远?
前些日子在萨拉凯恩的戏剧沼泽中痛苦挣扎,这本《蜂巢》像是一小束阳光,照亮了我的书桌,照暖了我的心。是的,生活虽然有时候无可救药、没有解药,但是偶尔愤怒一下子,摆一个很酷的表情和姿态也是能够抵御一阵子无聊的
《蜂巢》读后感(四):生僻字与四字成语集
简单看了一下大家的书评。
觉得有点奇怪,难道大家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吗?难道大家和我看的不是一个版本?
里面的故事固然有趣。简单,平民化,也相对真实。
虽然我难以想象像布隆迪公主那篇里面男女主人公那样的人会真的存在于这个世界。当然了,世界无奇不有,任何事都已然不值得惊叹了吧。
抛开这些故事情节,作者笔下描绘的小小社区生活不说。最引起我注意的,是译者的语言。
也许是做翻译做出了职业病,看到外文总会脑中不由自主的想,如果翻译过来应该怎样。怎样说会比较合适,比较好,是应该归化还是异化。回到这部小说,我不懂挪威语。作者在开篇之前专门写了“致中国读者”,里面专门说这部长篇是从新挪威语翻译为中文,而且中文译本是在英译本之前出的。可见中译本被赋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再次回到正题。
书看了不到二分之一,我已经记不清自己见到过多少个不认识的生僻字,请允许我说它们是生僻字,因为我实在想不到,哪个中国人现在会在生活中用到这些字。很想把这些字打出来,放在这里,可是我不认识,所以...
很多词语明显就有更现代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要用大家不认识的字呢?还是仅仅我不认识?
除去让我头大的生僻字,我不得不注意到,里面的成语使用率真高啊,就连《围城》也没有用这么多成语。(这么说并不是因为《围城》在成语的使用方面有什么特别之处,只是最近才看完,书又是经典,所以借用比照一下)
回想一下自己比较爱看的苏童和王小波,也没有这种四字成语扑面而来的感觉。
这本书里基本上两句就会冒出一个成语,有的甚至一句话里就出现2,3个。也许这是挪威语的特别之处?在中文中要用这样的方式得以体现?读书过程中最大的感触就是“哇靠,又一个不认识的”,“简直就是成语大全啊”。那些字和四字成语们的出现,就像在有风浪的海里游泳时海浪不停涌来,一次次被淹没的感觉。
我不是说大量的生僻字和成语不是不好,毕竟给了我一个途径了解中文的文字文化,还能重温一下高中所学过的那些成语。只是...实在让我惊叹!
《蜂巢》读后感(五):社区小说
《蜂巢》 福·格吕顿 (挪威)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4月第一版
这本书,大约半个月前,涂涂推荐给老曹,老曹又推荐给我,但一直没找到。昨天下午去“图书批发市场”找侦探小说,不想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店面里无意间碰到,定价是27,八折21.6——大宗购买新书还是来批发市场,均有折扣(甜水园北里京客隆南侧50米,117、815、729均可到达)。
还没来得及细看,却在译后记发现一个电视剧创意,基本上,这个创意的提出者应该是本书的译者石秦娥。
长篇小说《蜂巢》是由N个短篇小说构成,讲发生在挪威一个叫穆尔布里根小区的居民楼里的凡人琐事,译者称其为“社区小说”,我不知道是否准确。但“蜂巢”这个名字,的确非常形象。石秦娥认为中国目前的电视剧基本上比较难看,讲述老百姓日常生活的社区故事也很少,认为《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并不是以社区群体为题材的,而且新意不多,老套不少。”这位石老师似乎更喜欢《渴望》,但觉得它“也不是社区文学作品”。这位石老师的一己之见并非完全没有道理,《蜂巢》这样的社区小说我们确实没有,这样的电视剧我们也绝对没有,电影里面隐约有其大概的,倒是曾有一部《混在北京》。
这是个很好的创意!中国人向来爱看百姓剧,而借用《蜂巢》的结构编排故事也不无可能,它相对于《我爱我家》、《东北一家人》在结构上是一个变种。比如一集讲一户人家的一个故事,这一集里有人来串门,打麻将或者抄水表,在第十八集的时候镜头很可能就到了这个人的家里。一个故事一个故事可以互不联系,也可以有所牵连,比如讲到这家的时候男主人出门溜狗,在花园里碰到也出来溜狗的某女,镜头给一些暗示,让观众对这个女人产生好奇,几集之后,故事讲到了她的家里——这种设计种种,具有天然的悬念,观众会有参与感,又可常常获得惊喜。但必须想办法照顾整个剧的连贯性——中国的电视剧观众似乎看不惯系列剧,而《蜂巢》这种结构,有系列剧的特点,而且因为没有固定的主人公,观众在接受的初期,大概需要一些渐进和调整。
http://220.249.96.6:8080/oblog/more.asp?name=sixdoors&id=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