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酒精计划》观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酒精计划》观后感100字

2020-12-31 23:47: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酒精计划》观后感100字

  《酒精计划》是一部由托马斯·温特伯格执导,麦斯·米科尔森 / 玛利亚·邦妮薇 / 托玛斯·博·拉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酒精计划》观后感(一):老麦的性感

  电影看完真的好想猛干一杯…老麦太帅了我烂醉如泥,各种醉态把演绎得也太细腻了,他好像清醒的时候也自带一中微醺的感觉,眼睛里总有种迷离的光,疏远又暧昧,不清不楚感觉…别人说的性感可能就来源于这种神秘感吧(呼吸会是酒味的吗(?) 老麦好擅长演这种木讷的好脾气闷骚中年危机男老师…开头上课的那段我梦回2014暑假深夜在被窝里看Hunt……不过那个男主太惨了不忍心看他被虐( 好喜欢看他跳舞,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以前是舞蹈演员,他的舞蹈有种感染力,看得我也好想跳舞()有点像是把生活中琐碎的快乐和不快乐都揉成一团,用一根烟把它点着,一瞬间变成风中飞舞的灰烬,有种灵魂从桎梏中挣脱的快感。他有种能在悲伤中狂欢的力量。 算起来喜欢好多年了!希望老麦能越来越好5555 P. S. 看到18禁情节的时候室友刚好从外面回来:?就这你看了一小时?

  《酒精计划》观后感(二):抢风头的酒

  

主题虚实关系处理失调。

理论上说,酒精是虚,中年危机是实,酒精只是导火线,对生活的倦怠和不满才是真正内因。但酒在本片过于喧宾夺主,甚至取代了其他元素成了剧情发展的主要动力。本该是重头戏的婚姻事业两条主线反而都讲得支离破碎,体育老师之死也因为缺少前文铺垫,煽情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导演对“喝酒误事”的想象实在贫瘠,只脱衣裳撒酒疯就完事,要我说,四位规规矩矩的老师如果不像《热天午后》那样组团去抢个银行,也未免太暴殄天物。整片看下来最突出的感受就是一瓶95度的烈性伏特加活生生被拍成了香槟起泡酒。

结尾一舞收束得还算精彩。马丁醉醺醺靠在长椅上,身后是狂欢的毕业生,他看了下复合短信又抬起头,一艘白船自眼前缓缓驶过,好似载着老友的孤魂向他招手,他起身,跃下,生活的悲喜就凝结在这一幕中,What a life!

P.S.想了想复合那段还可以更简洁,一条Miss you其实就够了

  《酒精计划》观后感(三):那些关于喝酒的电影

  

喝酒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今天你喝酒了吗?今天你和谁一起喝的酒?

好吧,对于把喝酒上升到关于生存状态的哲学高度,肯定是我力所不能及的事,但昨夜我喝了一点酒,还看了部关于喝酒的电影。

关于喝酒/酒醉的电影应该很多,自己印象所及的有这几部。

《杯酒人生》应该大把人知道,葡萄酒装逼犯们必提的电影。

尼古拉斯·凯奇演技颠峰的《离开赌城》应该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部,从最初到现在,提起此片依然深爱,一丝唏嘘。

比利·怀德的《失去的周末》应该是关于酗酒成瘾的最早的经典,伟大编导自身经历的演绎,酒瘾如何可怕的真实感太强烈了。

而最有趣的的应该是“喝断片后如何胡闹”系列的《宿醉》。

这部丹麦的《酒精计划》有丹麦名导托马斯·温特伯格、丹麦演技实力派麦德斯·米科尔森,还记得这两位合作的《狩猎》吗,这次再度合作,吸引力足够;

人到中年的四位中学老师,本着科学论证的严谨态度,亲身实践酒精是如何影响个人工作和生活状态的,最终得出“小酒怡情,大酒坏事”的老生常态。

麦德斯·米科尔森演技依然在线,真的很想知道,他是醉着演,还是演的醉,特别奉献的爵士芭蕾再次证明好演员的标准里,跳舞必须好看。

而托马斯·温特伯格依然水准起伏不定,开篇、发展、结尾呈现出极好、尚可、失控的轨迹,似乎对应着喝酒的进程。

你懂的,看这片最好喝点酒看。

  《酒精计划》观后感(四):中年大叔的悲喜人生

  

《酒精计划》是一部普通人的悲喜剧,主角是一群基层教育战线上成就一般,很难再有任何突破,消失在人群里逐渐被遗忘的中年大叔。他们还有些残存的不甘于得过且过的念头,在一次爹味聚会上,有人提起一篇研究成果,少量饮酒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大叔们贪杯的天性让他们觉得提议不错,立刻马上开始尝试。

Thomas Vinterberg联手老搭档Tobias Lindholm创作剧本,他们善于用最生活化的台词消解故事中的不合理和狗血走向。很多人觉得影视作品看上去假大空,是因为不贴近真实,编导加入了太多无逻辑和偶然事件,这些事在真实生活中很少发生。

其实这种看法不完全对,如果你把日常生活逐秒记录下来,把它投影到屏幕上逐秒回放,你会看到太多的无逻辑和偶然。但在日常的认知和记忆调取过程中,你的大脑自动过滤了偶然和无逻辑,总结出行为举止的规律,总结规律是人类智慧思维的天性。

真正的艺术家不会让自己的影片完全不做修饰,把原本的真实投影到屏幕上播放给你看,他们知道你会用潜意识里的逻辑思维和银幕上的故事进行差距分析,尽管这完全是潜意识的行为。观众评价影片不真实,有电影人理直气壮回应“这是我的真实经历”,觉得自己对了观众错了,这属于典型的不懂得上述道理的情况。

Vinterberg和Lindholm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们懂得用比日常生活更细致丰富的台词,甚至略有些脱离真实的方式修饰故事,创造出更贴近你潜意识里的真实。那些让你的潜意识难受的不合理和狗血都被他们用这种方式冲淡了。

大叔们供职的学校当然不允许上班时间饮酒。于是他们偷着喝,一开始严格遵循少量的原则,居然产生奇迹。然而当酒精逐渐积累超过了限度,事情开始向失控的方向发展。

好的类型片或多或少都有悬疑片套路。即便是Vinterberg这样我们不会归类为类型片的导演,一样在或多或少借鉴悬疑片创作思路。你不可能在影片一开始把所有秘密公之于众,还期待观众能120分钟目不转睛地看你的故事。

《酒精计划》给你细致展示大叔们上班饮酒的玩火行为,鲁莽而不计后果的做法在一开始获得意外的快感,这些情节隐约提示你:这后面不会有什么变故吧?然后引出中后段的故事。这也是为什么希区柯克被尊为影史最伟大电影人之一,悬疑片的伟大遗产深刻影响了后世的电影创作者。

即便大叔们因为饮酒最终惹上不同类型的坏事,你仍然不能说他是一出单纯的悲剧。在现今绝大多数电影都在表述单一化情绪的大背景下,《酒精计划》处处体现巴尔扎克式的高级,注定导致很多观众无法理解。观众会问:你到底想拍喜剧还是悲剧,想批判他们还是赞美他们?我们似乎又回到了好人从始至终一直都好,坏人从里到外坏到极致的观影年代。

感谢Vinterberg的冒险和任性,《酒精计划》精心编排剧情,刻意避开单一、顺拐的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呈现复杂的普通人故事,故事结尾大叔们坦然接受这糟烂但还有些幸福时刻的人生,人生没变,大叔们变了,未尝不是好事。

  《酒精计划》观后感(五):人生失意须尽欢

  

一直觉得“四十不惑”是一个伪命题。人到中年明明是上有老人体弱多病,下有小孩升学叛逆,婚姻丧失激情,工作陷入瓶颈,责任最大,变故最多,人生充满困惑的危机时节啊。男主在哥们进入不惑之年生日宴上,攥着酒杯眼泪就突然掉下来,问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真是把中年男人的失意和尴尬演绎得入木三分。 清醒的世界看上去那么残酷,一些中年人便就此投入酒精的怀抱寻找慰借。逃避虽然可耻但是有效(但是依然可耻)。我对主角团“血液中酒精浓度达0.05%时人最幸福”的研究课题深有同感。两杯黄汤下肚,周身暖洋洋很放松,精神恰到好处得亢奋,写报告都文思泉涌。正是在这种状态下,平时沉闷寡言,被家长诘问两句都不知所措的中年老师,突然间放飞自我,在课堂上神采飞扬,在酒吧里爬上桌子,甚至在床上都神勇起来。这个称为酒精计划的“研究课题”,其实是导演对“不惑之年”的困惑男人逐渐沉溺于酒精之过程的夸张演绎。晃动的镜头和迷幻的音乐都把这种沉醉走向失控具象化到了视听层面。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拿捏“为酒精代言”的尺度时精准地划定了底线:一是喝酒不开车/船;一是过度饮酒会给家庭带来伤害。 男主演Mads Mikkelsen精湛的表演是整部电影得以成立的一个条件。很难把握的醉态被丹麦影帝演绎出了不同的层次,纤毫之处尽显功力。遗憾的是剧本没能为他的演技给足发挥空间,主角团四人分散了戏份,使得男主的心理刻画缺少铺垫,孩子的疏离、妻子的冷淡、头上的一点绿意,都有些流于表面,导致后面的爆发和最终的和解不是那么让人信服。 影片的另外一个问题在于三段式叙事过于明显:低潮&问题——实验的喜剧转向失控的悲剧——和解&出路。导演在处理这种三幕结构的时候略显生硬,情节发展皆可预料,以及2020年还在讲罗斯福、丘吉尔和希特勒的上古老梗,实在有些拾人牙慧。观影过程中我一直担心故事最终会落入煽情和说教的窠臼。好在主角团“不思悔改”,没有硬凹一个彻底戒酒重新做人的标准结局,而是给了影片一个摆脱匠气的轻盈尾声。 电影的开头是一群高中生的酒精派对,他们在公共交通的车厢里互相分享啤酒、亲吻陌生乘客、对列车员肆无忌惮地恶作剧。电影的中段则是老师们的酒精派对,他们在格调高雅的餐厅里品尝产地和年份皆有来头的法国红酒,或是在家用名贵的伏特加调制鸡尾酒。相较之下,青年人饮酒是纯粹的享乐、冒险和一丝叛逆;而中年人饮酒,却总是带有些许故作姿态的矫情,或是借酒消愁的无奈,让观众看上去也轻松不起来。结尾处师生一同开怀畅饮、纵情狂欢的设计,与片头遥相呼应,可谓神来之笔。一直拒绝展示舞蹈技能的男主抛开一切包袱,以一段大开大合、藏族舞+自由体操(不是)式的独舞,跳出了少年般的潇洒豪情。(Mikkelsen整段舞蹈一气呵成,帅出新高度,《狩猎》PTSD患者一定要看)人类不需要匍匐在酒神的脚下,也不必对原始的欲望弃绝和远离,何不像男主在故事的最后那样,有尊严地接受狄俄尼索斯的祝福。 人生失意也须尽欢。skål, min ven!

  《酒精计划》观后感(六):人到中年,开启的都是同一部恐怖片

  作者: pASslosS

本周,有麦叔献舞的年度大热门《酒精计划》如期而至,这部聚焦中年危机和酗酒题材的影片不仅入选了戛纳电影节,还收获了第33届欧洲电影奖最佳影片、最佳剧本、最佳导演和最佳男演员四项大奖,此外本片在丹麦也大获成功,之后它将代表丹麦竞逐第93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

查看了一下时间线,原来麦斯·米科尔森和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的上次合作已是八年前了。那时两人合作的《狩猎》帮麦叔拿下了戛纳影帝,此后他便开启了兼职性感迷人反派专业户的生涯。汉尼拔、《奇异博士》里的卡西利亚斯、《星球大战外传:侠盗一号》里的物理科学家盖伦·厄索,以及即将接替德普出演《神奇动物3》中的盖勒特·格林德沃…… 毫无疑问,无论是在艺术片还是商业片中,他都是同代最优秀的男演员之一。

麦斯·米科尔森&托马斯·温特伯格

导演托马斯·温特伯格是“道格玛95宣言”的发起人之一,他最出名的两部作品是《家宴》和《狩猎》,这两部影片都挑战了既成的伦理道德,挖掘了人性的晦暗一面。

相较于温特伯格过往作品中的压抑,新片《酒精计划》显得略为轻松,毕竟由中年危机引发的焦虑病态已是现代社会的通病。

麦叔在片中饰演高中历史老师马丁,他的课堂枯燥混乱,前言不搭后语,糟糕到被学生家长集体约谈。

十二年前,马丁的未来充满可能性,研究经费和博士学位都摆在眼前,但因为家庭,他全部拒绝了。如今的马丁,已然配不上光辉的曾经。

马丁有三个好友,体育老师汤米,音乐老师彼得以及心理学老师尼古拉,生活对于这些男人来说是一种折磨,尽管他们并没有遭遇什么毁灭性的坎坷。

汤米孤身一人无儿无女,只有一条老得走不动路的狗狗拉班相伴。

尼古拉娶了个有钱的妻子,在海边有房产,但夫妻俩的婚姻幸福被三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全部剥夺。

和他们相比,马丁的困境更加典型一些:妻子阿妮卡习惯了他的不在场,两个孩子把他当成陌路人,与其说这是一个家庭,不如说他们是住在一个屋檐下的室友。

影片并没有提供更多信息解释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从何而来,观众只能看到悲剧的现状。

不过很明显的是,妻子阿妮卡对马丁不是“拒绝”态度,反倒是一种不耐烦。影片开始不久就暗示了破镜难圆,其实马丁早已“出局”。

一天晚上,四个好友外出庆祝尼古拉40岁的生日,在坦白了共同的中年困境之后,滴酒不沾的马丁尝试了这个千年以来被人类用于解忧消愁的冠军单品,并因此体会到了“灵魂归位”的魔力。

为了合理酗酒,他们开始试验一项伪科学理论。该理论认为在工作日适量饮酒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性格形象,并帮助他们与工作和个人生活重新建立联系。无论在学校还是家里,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四个男人将保持整天轻度醉酒,随时监测酒精浓度并对个人状态进行记录。

马丁很快找回了讲课的热情,像猴子找到了捞月的竹篮般欣喜若狂。他俨然一个初阶酒鬼,试图把酗酒行为与人品脱离开来。

在历史课上,马丁向学生们讲述自己的新英雄丘吉尔,这位伟人一生写了许多巨著,从法西斯主义里拯救了世界。马丁恨不得把丘吉尔所有的成就都归功于酒精,哪怕科学都无法证明人们血液里的确缺那么丁点儿酒精,他也能诡辩“人类文明”的血液里都是酒精。

有趣的是,温特伯格似乎并不想批判酒精对灵魂的扼杀,因为酗酒问题无处不在。人们总是醉醺醺地出现在任何地方,导演甚至剪辑了一段全球领导人的醉酒蒙太奇,从德国总理默克尔到英国首相约翰逊再到前美国总统克林顿。

酒精有时是灵丹妙药,能帮助迷失的人找回生活,以更理想的状态生存,并让他们对枯燥的日常生活重感兴奋。

马丁小酌着红酒向妻子提出八年都没有实现的划船旅行,并在酒精的帮助下努力挽回家庭。不过可预见的是,这些转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很简单的道理,如果酗酒之后人会抵达一个巅峰时刻,那么滴酒不沾时便等同活在地狱。在被酒精驯服之后,四个男人彻底背离了那个最初目标——正常的生活。

进入自毁性质的第三阶段,他们开始变本加厉地喝酒。此举就是要终极宣泄,挑战极限,喝到失去意识,喝到死,喝到从人变鬼,喝到尿湿床铺。

其实可以把这个阶段称作“精神自杀”,它完全是酒精版的《极乐大餐》,那部电影是用食物召唤死神,而本片中的四个男人是用酒精完成仪式。他们喝成废人,满世界乱窜,短暂体验毫无节制的自由。

让人惊喜的是,《酒精计划》真的拍出了“酒”之于“酒鬼”的魅惑,一杯杯晶莹的液体仿若中年衰汉的情人,其妖娆的液态躯体被各式杯具的轮廓拢住。

它们可能是充满背景故事的酒品,产地、工艺、年份各不相同,但是对于酒鬼来说,其最大的意义仅仅在于这是一杯让人失智的酒精。

在影片中,酒被当作一个模糊了道德动机的角色,饮酒有时是禁忌,有时是救星,有时则是死神。

彼得建议一名考前崩溃的考生“喝几口”,酒精让他在面试时展现了惊人的自信心。 但这不免让人担心酒精可能会在未来毁掉他,汤米就是个例子。

他因为喝得酩酊大醉被学校惩处,此后其世界只剩下衰老的残躯,所以他选择带着老狗拉班奔向死亡。

他在死前对马丁说“这毫无意义”,因为他发现马丁前来探望并非出于友情,他只是无处可去。

他已经被酒精掏空了。

片中有一个细节,导演温特伯格在影片结尾把此片献给了他19岁的女儿Ida。Ida原本会在片中饰演一个小角色,但在影片开拍前因一场交通事故失去了生命。

死亡总是让生者怀疑生命的存在意义。在电影里马丁为死去的好友汤米抬棺,在电影外则是导演为自己的女儿抬棺。

《酒精计划》的片尾是最精彩的,温特伯格倾向于为特定演员写剧本,所以马丁在人物设定上和麦叔一样都曾是一名舞者。

他们花了两天时间拍摄最后的高潮段落。片中的马丁经历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一天,也经历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这一幕或许是觉醒的开端,也可能是崩溃的余烬,你无法确定剧情的走向。

据说麦叔在鹅卵石路上跳了四五个小时,年轻人巨大的青春能量点燃了他。温特伯格认为这是一种复杂的情感体现:“马丁有一部分想飞,又有一部分想淹死。”

但说到底,《酒精计划》更多是以男性为中心的情感延伸,它是中年男人专注于解决个人创伤的产物。影片只是想捋顺男性自身的心路历程而非与外界的联结,所以马丁失意的妻子几乎没有人物发展的空间。

影片开头引用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的一句话:

青春为何物?南柯一梦罢了。爱情为何物?梦中的造物罢了。

人到中年一切成空,疲惫、忧郁、愤怒,中年男人渴望他们的黄金时代,但好时光不再,生活是结结实实的一块,只会在巅峰之后顺着一条清晰可见的下行抛物线渐渐消失。

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饥渴,为了逃出窘境,为了与不可控的状况周旋,酒精成了中年男人们用自由意志选择的撒旦。麦叔对马丁的复杂诠释,也让《酒精计划》从酒鬼的荒唐特质上升到带有悲凉底色的人生复盘。

片中的配乐是Scarlet Pleasure的《What A Life》,是温特伯格的妻子想到了这首无比贴合剧情和人物心理的歌曲。

马丁在片中一直用来麻醉自己和妻子的话是三个肯定句:

我爱我的妻子,我爱我的家庭,我热爱我的工作。

这句话正如《闪灵》里的“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一样可怕,人到中年,开启的都是同一部恐怖片。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