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憎恶的委托》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憎恶的委托》读后感100字

2022-03-30 03:02:4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憎恶的委托》读后感100字

  《憎恶的委托》是一本由[日] 松本清张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憎恶的委托》读后感(一):精彩纷呈的珠玉短篇集

  

松本清张,日本社会派推理大师,影响了后来无数位推理作家的文坛巨匠。但凡是对日本推理文学有了解的人,一定都听说过松本清张的大名。他的许多长篇小说都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且拥有居高不下的话题度,如《黑色皮革手册》《点与线》《零的焦点》等等。殊不知,其实松本清张在短篇小说上的造诣也很高,这本《憎恶的委托》就是一本松本清张的短篇小说集,共包含10个短篇,虽内容各异,但篇篇精彩。

标题作《憎恶的委托》在比较短的篇幅内塑造了一个占有欲异常强烈的男性形象。因为对一女子爱而不得,此人便委托一浪荡子前去报复该女子,想让女子也狠狠地伤一回心。谁知,浪荡子成功对女子始乱终弃后,主角却因为嫉妒他能得到女子的爱,因而心生怨恨,产生了杀掉浪荡子的想法。不难发现,这个故事并不复杂,但以松本清张不凡的笔力,读者还是会被吸引着一口气读完,并为人性的丑恶阴暗唏嘘不已。《明信片上的少女》则是一个伤感的故事,讲述一个男子被一张明信片上的少女所吸引,专门前往明信片上的风景所在地去打听女子的踪迹,却得知她早已死去的消息。我很佩服松本清张的一点就是,他总能找到一个清奇的切入点去讲述故事,明明不算新鲜的题材却每每都能在开头便攫住读者的心,使读者急切地想要得知故事的后续发展,不知不觉就把一个故事看完了。这篇《明信片上的少女》便是如此,篇幅很短却余味悠长,读完让人有一种怅然之感。另外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女囚》,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读过的《消失的13级台阶》,二者的作者都在故事中探讨了刑罚制度存在的目的以及现实中取得的实际效果,是非常能体现松本清张社会派推理大师的一篇小说。

最后要再次表达我对松本清张的敬佩之情:每个看似平淡的故事在松本清张笔下都能变得精彩纷呈,就算几个故事重复使用了某些元素,呈现出来也会是完全不同的效果,不愧是大师手笔!虽然有些小说因年代原因显得有些老套,但松本清张仍有能力让你一口气读完这个故事。在我看来,松本清张不仅仅是推理大师,他更是文学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山。

  《憎恶的委托》读后感(二):嘴巴逐章剖析《憎恶的委托》

  《憎恶的委托》读后感(三):多角度的人性审视

  

松本清张在社会派上的成就应该不用多说,他所表现的人性能直击读者心灵最深处。不说他最经典的三本,恶女三部曲也细腻而深刻地写出了人心中的欲望,以及人是如何在欲望的驱动下变化的。

好不夸张地说,在东野圭吾的社会派小说中,我总是能看见松本清张的影子。

松本清张还善于从一件小事处写,慢慢发展成大事件,由浅入深,由小及大,等回过神来,发觉主角已处于一片漩涡之中。

长篇尚能构架如此,相信短篇应当不在话下。

《女囚》是最震撼我的一篇。女犯人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但并不因此而有负罪感。她是自首的,一审判决之后再没上诉。因为父亲酗酒、家暴,她杀死父亲的瞬间,觉得自己给家人带来了解脱。在此作者引发思考,服刑究竟是为了什么?是给予惩罚吗?那么那些因家暴而犯罪的人得到惩罚了吗?犯罪的流浪汉得到惩罚了吗?这不禁让我想到强奸少女的流浪汉,或许监狱里比他在监外的条件要好上许多。毕竟监狱里还有空调呢,桥洞里有吗?

女囚在监狱里始终散发着光辉,她不觉得这是惩罚,她觉得这是给妹妹们过上好日子的代价。当惩罚变成交换,服刑又成了什么呢?

不过对于妹妹们来说,应当十分感激这个将她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的姐姐吧?她们却在结尾说道:“我们恨她。”

太过出人意料,有时候你以为的好心在别人眼里却不这么认为。松本清张在这里要表达的应当不只是女犯的自以为是,还有社会上人们的自我感动——因为女犯解放了家庭,所以就写信过去要娶她,然而只过了短短几个月,信便少了。

这又多像当今社会人们的遗忘性。公众人物爆出丑闻的头几天:滚出娱乐圈!全网抵制!大半年后,这个公众人物再度慢慢进入大众视野,好似无事发生。

《金色日环食》写的是记者如实报道科学家计算结果,美国确实偏差很大,却被美国高层质问:“你们战败国凭什么指责战胜国?”当科学也要服从政治,那还叫做科学吗?颇具讽刺意义。这也十分像某些人,身居高位却对业务一窍不通,还要对下面的人指手画脚——会摆官架子的人都是无能之辈,因为有才能的人指挥之时,没人会觉得他在摆官架子。

短短一篇小说便写出社会百态,而不仅是单一的角度去审视人性,不得不说,松本清张不愧是社会派大师。

  《憎恶的委托》读后感(四):纯熟的叙事,熠熠生辉的半世纪前作品

  

本书收录了松本清张大师从昭和二十九年(1954年)到昭和四十一年(1966年)之间创作的十个短篇。这段时期是日本渡过了战后一片荒芜、百废待兴的艰苦期之后,经济慢慢恢复并开始腾飞的十二年。松本大师的这十部短篇,正是昭和中期日本的缩影。

这十个短篇,大部分短篇都有着一个共通点,即一个人的真实情况会和别人的印象大相径庭,不论是相片中的少女、大臣的初恋、外交官的妻子、受人景仰的美术评论家。这些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描写到了对人们真实内在的一种探寻,也是昭和中期时代变革中人们内心浮动的外在表现。

书腰、外封和本体。纯黑的内封和书名的装帧很适合松本清张大师

我在这里不想就松本大师作品的社会性再做过多的评论,仅仅想通过分析一部作品的情节推演,拙劣地对他似乎与生俱来的文字魅力和叙事技巧进行赞扬。这本短篇集中的作品虽然在松本大师的创作序列里面无法排到前列,但每一篇都仍有着极高明的笔力,仍旧值得所有创作者学习。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不断层层推进埋下疑问,牢牢地抓住读者的心理,在安稳的阅读中体会大师带来的情感波动,随着大师的文字完成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仅以《美丽虚像》为例,我试着粗陋地分析一下大师如何在平铺直叙中调动读者的阅读积极性和深入思考的。

故事以日本美术界为背景,并一直围绕着查明欧洲大画家的素描画究竟是不是赝品这个主题展开。松本大师首先把故事置于一个普通读者较少接触的背景环境中,通过加入一些绘画史的知识,一方面增加普通读者的知识面,另一方面这些描写实际上是为了适当降低读者的阅读感,通过这种知识的堆积来压制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涌起的探索欲。

而发现整个事件真相的过程又经历了好几次波折。松本大师一开始先提出了由于战后经济不景气,大财阀需要售卖自己的藏品,这既是对当时日本经济不景气的侧面描写,也让日本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共鸣。出于收藏品买卖的特殊性,开篇的第一个谜团是要卖掉的是哪一些画作。而凭此让作为美术记者的主角都久井出场并开始了探秘之旅。

查到被卖的画作后,松本大师紧接着借不出名的鉴定师之口向主角提出了卖掉的几幅素描画可能是赝品。这就一下子让故事的情节紧张了起来。读者在这个时候其实已经知道对出现这种对话,表示这些画肯定是赝品,关键就是如何找出线索查实。松本大师正是抓住了读者的这种想得知自己的猜测究竟是不是准确的心理,让读者自然愿意急切地跟读下去。

老师的下一步是把鉴定这几幅画的美术评论界最高权威远屋推到了读者面前,通过他来否定读者们的赝品论。这里松本大师觉得不保险,除了评论家的鉴定之外还提到了画作所用的纸张确实是上世纪的产品来驳斥赝品论。读者们自然不认同该结果,只能进一步落入了作者的摆布。

在这个档口,松本大师笔锋一转,没有继续纠缠在画作是否赝品上,突然让主角发现远屋非常不合常理地把一个差劲的画家小坂田推上了画坛巅峰这个事实。读者们自然也把赝品论的焦点放到了他的身上。结果调查发现他不会素描,读者们的期待又一次落空,更热切盼望着能早点揭晓真相。

随着主角深入调查小坂田,通过小坂田的情人最终找到了一个隐藏着的画家。实际上在这个阶段,读者们心中已经知道这个幕后画家就是制作赝品的人,马上就可以揭晓真相。但老师偏偏还要最后再吊读者一次胃口,采取了迂回战术,没有马上说出名字,而是先解释了纸张年份的问题。再从纸张的来源导出犯人。这样的小说结构比先揭晓犯人再回答其他问题更能保持读者的悬疑感和好奇心。

在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松本大师一直用“那个人”来指称犯人,并揭露了所有的真相。读者们虽然从内容中知道了那个人是谁,但也会对为什么要用“那个人”来指称犯人在心中思考。私以为这样做的目的是和作品的主题有关的,直接批判了社会上群众容易听信强权人物的论调的弊病,用“那个人”代表了一批人,希望读者能够从小说中认识到这个问题,并在今后自己的人生中有所改变。

标题作《憎恶的委托》非常简短,但大师在短短的十二页内容中成功塑造了一个自私并嫉妒的男人丑恶嘴脸。对于自己得不到的女人,那种摧毁掉她的犯罪冲动,和不允许别的男人触碰她的占有欲相互碰撞,最终产生了浓浓的杀意。而另一边的被害者则在读者心中留下的却是模棱两可的谜团,他究竟真的夺取了女子的芳心,还是为了骗钱向主角说谎?单以个人想法,松本大师是希望读者认为他也欺骗了主角,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当时社会上那种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欺骗。

特别想提一下的还有《金色日环食》这个短篇。故事的时代背景是二战后三年,日本在政治经济上全面受制于美国。而这一篇作品发表于昭和三十六年(1961年),从昭和三十年开始,日本经济恢复到了战前水平,松本大师就是看到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独立,才撰写了这么一篇极具象征意义的作品。故事中白色的太阳被侵蚀,变成了金色日环食,但金色日环食只会持续两秒,其后太阳又渐渐恢复,都不用细品就能知道这都代表了什么。

整部短篇集的故事编排上给我的感觉很有讲究,最后的两篇已可以归入纯文学范畴,给读者的更多的是体验感,也需要更多的共情才能有所触动。也许是我和故事中主角的心境没有共鸣,合上书页后,反而留下了淡淡失望的遗落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