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由式》读后感1000字
《我的自由式》是一本由安然著作,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自由式》精选点评:
●高中读
●作者观影感触很深,但是写作结构太散了,几乎不成篇章,另外部分内容有些太扯,像漂浮着一般,蛋疼不已,但是推荐的好多电影还是蛮不错的。公子离篇首序里的:升翼月行 还是有点距离啊。
●确实不怎样,太零散... 总之,不是我喜欢的风格
●囊中。
●楞是没看懂。
●没看的电影有很多
●05年见过的小作家~
●伊07年买的书。突然翻出来。也许过了欣赏这种文字的年龄了吧~
●感觉被骗了 果然以后买书不能要那种全彩又华美的
●后半夜坐火车的成果.在天亮前正看完
《我的自由式》读后感(一):很一般
文字是优美的,内涵是空洞的。
上班公车+下班公车,读完了这本书。
然而,我得说,这是一本不适合在公车上看的书,
每页的内容太少,寥寥几行字,却得在摇晃得厉害的公车上伺机翻页,不是件容易的事。呵呵。
《我的自由式》读后感(二):又怎样?
首先声明我是半文盲,在诸多时尚媒体看到关于这本书的推荐,拿到手却不喜欢。
我在下班的地铁上几乎翻完了这本单薄的书
不算好索性打到差的行列里 除了一个感觉还算不错的封面
那些溢美之词太多了反而没看就饱了 是 推荐的人是有文化的 可对不对口味还是要自己吃了才知
说他是男版安妮宝贝也不为过 一个有着热恋的女友的男人 口口声声说着不相信爱情 让人脚着真嚼情 不是吗?
《我的自由式》读后感(三):随笔不能随便写
或许去掉“电影随笔”的“电影”二字,这会是很华美的散文。但是,电影不是散文,它有时很厚重,有时又很轻盈。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永远都像首诗,安然用诗化的文字,给有些电影选错了外衣。
安然的随笔风格真得很“随”,较多的是用另类华美的文字在复述着电影中的故事,其间不停的加上自己的感触,只是自以为是的阐述着自己对某部影片的个人观点,而忽略了电影本身客观展现的各个方面。
这种流露思考的方式我也经常采用,但是集结成书,难免有些荒唐。没有把电影的哲思深度体现出来不说,只是很自恋般的阐明自己的观点,也没有把电影艺术的一面表现很到位,总之有些火候未到的感觉。
很多影片我看过,再看了安然的随笔,发现他是一个感性的人,一种表象化的感性,一种无病呻吟式的感性。比如《斗阵俱乐部》那一篇,感性固然很好,只是作为电影随笔需要表现的不仅仅是感性的感悟,一种华美文字包裹下的感悟,而应该感的更深,走的更远。
所以我很喜欢介绍贾樟柯影片的那一部分,安然并没有过多涉及影片的内容,而是以影片名字作为引子,来白描往昔的记忆。这种感性很美,贴近生活,更有意味。是朴素而实在的。
也有些安然突然闪亮的感悟都是很生活的,但是夹杂在太多矫情的华丽的甚至有些没有逻辑的文字里,显的分量单薄。是华丽而不实的。
所以,衣服不能随便穿,随笔不能随便写。
《我的自由式》读后感(四):2011愚人节第2日
愚人节第二天总应该发生点什么。不是吗?
清晨,我鬼使神差的来到珠江边,席地而坐,让云里睡眼朦胧的太阳洒下的光辉将我笼罩,连货轮的汽笛声也飘渺了起来,只有虫儿和鸟儿的鸣叫依然清晰。微有凉风,透过卷卷的发丝中飞到脸颊和鼻尖上。翻开那些以前的笔迹以及阅读过与未阅读过的书籍,在陌生而舒适的环境中体味一番别人的风花雪月,一直到太阳都懒洋洋的再看我一眼。
还记得第一次和兜儿清晨来珠江边读书的那天,太阳似乎更毒辣一些。我轻轻地诵读着原来摘抄过的文字,那些曾令我心灵震动过的词句篇章,至今读起来仍然心潮澎湃。一直很喜欢两篇文章,一篇是写杜拉斯《情人》的评论,一篇是写瓦伊达《卡廷森林》的评论,前者侧重了爱情,后者说的是人性,也许这也是困扰着世人最大的两个话题吧。时光飞逝,半年后我独自来到江边,鬼使神差的,心里忽然唱起《老人与海》的旋律:
秋天的夜凋零在漫天落叶里面
泛黄世界一点一点随风而渐远
冬天的雪白色了你我的情人节
消失不见爱的碎片
翻开尘封的相片
想起和你看过的那些老旧默片
老人与海的情节
画面中你却依稀在浮现
然而地球另一边
飞机带走了我的思念呵
一个人的海边
海潮循环仍不变
空荡的世界
我们之间呼吸少了一些
老人默默抽着烟
和我一起失眠
直觉呈现
等待也是种信念
前几日,看了安然的《我的自由式》,他说:“一个人,心中有爱,有美,就不会寂寞。我们却是寂寞的,因为心的爱错落着,美,也游离着,荒芜着。我们是现实越近,欲念暴风雨般强烈。”有时候,我痛恨自己对事物阴暗面或是未知世界的无限好奇心,总想去挖掘什么魔法宝藏或发现异端世界的入口,虽然已经预料到近似腐朽的结果,却终究也止不住好奇。
我总是喜欢幻想,止不住的幻想。
他又说:“走在梦一般残酷而美好、荒唐而幸福的路途中,每前进一步,也许越走越远,也许越走越近。”我又想起薛定谔的猫来了,猫是死是活,只有在实验者打开工具记录实验结果的时候才会知道,在此动作发生之前,猫是又死又活的状态。但人又怎么可能这样呢?随着时间流逝的每一个迈出我们都在获得或失去了什么,就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道理一样,你不可能又死又活。
很多时候,我们接受了太多的思想。相对保守的随性,中规中矩的肆意妄为,我们也想要次偶然、破例、改变、放纵。我们以为这单纯的试探性的一次又能改变什么呢?轻轻的如一粒肉眼观察不到的凡尘,隐藏在内心无法探寻的一角,只是当我们想起时,心会累一些、老一些,伴随伤感或欣喜,或是根本都谈不上遗憾或欣慰。
人终归是凡人,总会被一些俗事绊着脚。
《我的自由式》读后感(五):又见安然
许多年前,我有一些喜欢青春文学的朋友经常谈论一个人——安然,说他的文字如何如何的好。我不大相信,他们就赶紧找一些来看。的确是很好的文字。后来,就经常在一些文学报刊上看到他的名字,并且,令我惊讶的是安然一度是当时的朋友崇拜追捧的对象。及至见到《我的自由式》,真是可用惊喜来形容我的那种感受,他就是昔年那个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吗?
在这本书里,安然用电影给他的元素,亦真亦幻,像是评论,像是重构、像是转述、像是抢他人的酒杯、像是寄生自己的叙述迷宫,就是用玄虚有效地化解了现实的死硬。连岳在序言中说,他的书,想让读者感觉他们成为细雨中的人,头上、手上、脸上,全是微凉而细碎的水珠,看起来线条柔和,褪去了平日的刚性。这也正是他的文字魅力所在。
而要说到影评,不能不说到毛尖和洁尘,毛尖是女性影评的一座高峰,记得在《万象》上读毛尖的影评时,真是一种妙不可言的享受。她的文字有时候真让你觉得美得像是在犯罪一样。她写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台词,一张脸都显得从容不迫,娓娓道来。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笔调再现电影的风花雪月、缠绵纠葛,诉说着关于电影的颜色、眼神,以及脸蛋,她把电影和电影人的衣服都脱下,以真切精巧的手法对他们进行着解剖。洁尘是女性影评的另一座高峰,感性、聪明、流畅。看洁尘的文章有种亲切感,常常感到某些论调似曾相识又突然心惊,好像是自己也想过同样的问题但没想完似的。而安然和他们最大的区别在于,跟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影评人的学术笔调,以及当下一些影评人或浅显或平淡或生硬的笔调相比,安然的文字则代表了70年代、80年代读者的文学审美,文笔感性而优雅,唯美而不失深度,展示了文字之美。就像是绽开了流光异彩的花朵,盛放在他精神世界的一个个瞬间,他用墨水悉心浇灌了这些花儿,保护了它们的青嫩和花刺,那份美丽是自不待言的。
我注意到,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通过电影元素,对青春期的爱情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书写,对各种青春期的爱情心态进行了准确而生动的描写,这些描写,使本书成为对青春爱情的最深刻最优美最感人的描写。比如"有多少爱,可以这样折腾,有多少人可以经受起这样的颠离和破灭,又有多少人可以抓住熄灭前的最后一点火星,让爱火熊熊复燃。我们经受着太多的错过,也经受着太多的伤痛,错过了,也许就成为永恒,伤痛将伴随一生。回头一望,爱已是沧海桑田,淤泥遍布。"再比如"爱情却这样慢慢开始了——爱情,比身体的动作慢。爱情如酒,如毒,慢慢地发作,力量凶猛,像地层酝酿的地震。探戈舞过后,酒让人醉了,毒开始发作,世界开始摇晃,爱情风暴一样来了。男人追逐女人,而女人却不爱他,仅仅那她当作生活中的过客,与他的情欲纠缠,也仅仅是一日三餐间的无聊时光里一个小小的插曲。"在他的文字中,像这样通透的句子几乎俯拾皆是。充满音乐节奏的天才般的想象力。我想,正是这种卓越的想象力,让安然在一个粗糙写作成为时尚的时代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