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皇帝读后感锦集
《中国皇帝》是一本由(美)史景迁著作,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的213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00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皇帝》精选点评:
●皇帝的自我感觉肯定超良好的,但感觉他三观很正
●不是我的菜
●文采斐然,严谨有加
●相当好看,可配合《鹿鼎记》阅读……
●翻译得很奇怪。君王再圣明,皇权专制还是很恶心!
●怎可以凡人之心揣度天子,假皇之名
●翻译有些平淡~~
●内容不算很多,但对于初步了解清朝皇帝的生活还是有帮助的
●叙述历史的方式很新鲜
●一直对史景迁的书没啥感觉,这本亦如是。把皇帝还原成人是不错,但也不能还原得不伦不类的嘛。
《中国皇帝》读后感(一):康熙大帝
《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这已经是我看的第四本史景迁的中国史系列。就其写作方式来说,真实的历史素材经过文学的加工,把人物的性格、行为放置到大的历史背景下,这是史景迁写历史的最大特点。
虽然同样在写一个皇帝,尤其中国历史最伟大的帝王之一康熙,史景迁善于从细节把握,分游、治、思、寿、阿哥、谕来勾画连接整个康熙以及中国帝国时代最后的辉煌,还原康熙本身作为一个帝王,甚至作为一个人,本身所拥有的喜、怒、哀、乐。 我们能体恤作为“帝王”的不易,有其"大",更有其“小”。
从书中,你所了解的康熙,是多棱、立体,鲜活的,他离我们很远却又很近。
《中国皇帝》读后感(二):康熙皇帝
我时常揣测,也许史景迁是来自美国,这样一个从来并未对帝王有什么直观体会的国家,或许换他来自欧洲的任何国家,也许他仍然会在不经意中透露出自己的仰视帝王的心态。
面对这本书,除了享受这部作品,来细细触摸康熙,甚至于康熙来一次跨越时空的交流之外,你无可选择。
在这之前,我只能从中学课本中了解其“伟大”,从银幕上铺天盖地的滑稽戏里了解其“幽默”,然而,这都不是他性格的写照,他是一个理性、认真的,甚至有点不苟言笑,然而却仍然手腕强硬,但是对于自己的家务总是显得忧心忡忡。
如果要了解康熙,或者一种愉快了解历史的方式,我们应该尝试阅读史氏的作品。
《中国皇帝》读后感(三):这样活着
这样活着
藏小满
只需要把时钟反方向调
调到周围的风景逐渐模糊
再慢慢变清晰
出现天高海阔
还有群山绵延
人不在多 有灵就好
财不在多 够用就行
甚至时钟调到更远的地方去
你风尘仆仆地从雪地里出来
脸上还残存着没有冷却的黑血
有皮毛可以御寒
有肉可以大口撕咬
我已从溪水边洗净了衣杉
还有煮好的热酒正冒着原始的气息
多日未见 天地也渐行渐远
繁花入眼 意乱情迷
然而竟不觉时光疏远
我们因为重逢而更显亲切
我的眉梢 或是你的嘴角
洋溢着厚实的笑容
它不轻浮 也不沉重
就如酒足饭饱后 我们会在烛火光影中
用鲜活的身体彼此印证
2008-11-20
《中国皇帝》读后感(四):爱新觉罗玄烨的自恋
第一次看到给清帝洗白的文章是中学时读余秋雨《山居笔记》,第二次是大学时读金庸《鹿鼎记》,大赞满清皇帝尤其是康熙帝的智慧胸襟,反衬明朝皇帝的昏庸荒唐。荧幕上的辫子戏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其中一台正剧大唱:“我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听了心里很不舒服,觉得马屁未免拍得太过。现今读了这本康熙帝的“自画像”,才明白那歌词未必是夸大其辞,却是后人深谙先帝心理将其真实再现哩。
爱新觉罗玄烨真心觉得自己是“鸟生鱼汤”,木兰围场就是比万里长城强,哪怕砍再多头也要种上那根猪尾巴。
阅读时我不禁暗叹佩服佩服,确是一位“明君”,情商智商都超出常人多矣。可同时也反胃作呕,好一个内心扭曲自相矛盾的“明君”!五百年前的奴才们大概需要您,五百年后希望您灵魂已升天,躯体已化为黄土,万勿复生。人间种种不劳您操心,乱臣贼子贪官污吏不需您来杀,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不需您来恩赐。
天朝自秦始,两千多年来江山多次易主,皇权越来越集中,始终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广大版图上参差多态的人文地理吏治,你一皇帝就算再能干,生了三头六臂,用尽皇亲国戚,管得过来吗?只会导致政令和实际脱节,有权势者自有办法逃税避刑,依附于权势的地痞流氓横行乡里,勤恳老实的农民被加倍盘剥。庞大臃肿的官僚机构唯上不唯下,为一己之利互相勾结或倾轧,腐败滋生。皇帝越自以为明察秋毫,越陷入官僚党同伐异阳奉阴违的迷雾中,成为睁眼瞎。
国人如想不通这一点,还指望着明君忠臣清官良将自上而下地改良社会,做梦。
(未完待续)
《中国皇帝》读后感(五):做历史与写故事
前一阵在编辑室聊到远东的“美国史学大师史景迁中国研究系列”,才知道当年这套书卖得并不很好,问题就在于它“高不成低不就”的。在中国,从事学术研究的人不会很把他当回事儿,顶多读着好玩;而普通的历史读物读者呢?又因为他是“史学大师”而退却。编辑们常常犯这样的错误,做选题时想当然的将对象读者的范围扩到很大,没有精心定位,以为可以通吃。还有就是,海外畅销,并不保证广大中国人民就得卖你的帐。
这本《中国皇帝:康熙自画像》买了一年有余,因之前一阵审的稿子里常引用海外汉学家的成果(也引到过史氏的这本),再加上这次谈话,一时兴起终于拿出来读了。
对它的“学术水平”终究有点儿失望。可能是还不习惯西方汉学“宏大的历史叙事”,更信服正儿八经的研究成果,但近乎小说的写法的确很难兼顾对历史问题的深入检讨。虽然译序说他“寓论断于叙述”,到底觉得力度、广度都不够。
作为一名研究中国的学者,丝毫不通汉语是史氏的硬伤,所以他对《清实录》等史料的引用常有失实之处(如本书中译者/编辑就加注指出过两三处)。对于一个历史学家而言,不能掌握足够且正确的研究资料,而只能用别人消化咀嚼再翻译过的东西,几乎是致命的。这样一来,写故事是没问题,如史氏有不同于中国人的视角、且能体察历史的情境,自然会比较成功;若论谨严的学术成果,个人是有所保留的。
他的写法与黄仁宇相比又如何呢?单凭这一本来看,也很难说。但至少黄仁宇的历史,有他一直坚持的重点和角度,比如“数目字”,史景迁或许更“人情味”一些?
但从阅读体验而言,《中国皇帝》还是值得一读的,也就是许多人所推崇的,他全然不会囿于中国人对“皇帝”的思维定势,所选六个剖析康熙的视点——游、治、思、寿、阿哥、谕——实在精彩。尤其是康熙作为中国皇帝,对炼丹、养生存何观点,在亲情的范畴里有些什么故事,是中国学者很少想到要考察的问题,也由此才有推荐者常说的——他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而全面的康熙帝,“把康熙给写绝了”。
也是读了这本书,才越发理解康熙何以能跻身中国历史上政绩、口碑并佳的帝王之列。他如此清醒,又如此地具有人情味,如此雄才大略、文武兼备,又如此坚忍克己。读着读着,还有个略显“恶搞”的念头,这本为康熙拟的自传,若投放到“成功学”的市场,说不定也会给人点启发。
也许我们一直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帝王是有史以来最需要、却又最缺乏人们体解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