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哈佛乱翻书》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哈佛乱翻书》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02 04:58: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哈佛乱翻书》的读后感大全

  《哈佛乱翻书》是一本由陈菊红著作,花城出版出版的345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005-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哈佛乱翻书》精选点评:

  ●才情

  ●更喜欢后面的附录

  ●就这样认识了陈菊红

  ●尽管错别字印刷错误一箩筐,但这绝对是一段时间以来我最喜欢的书,给人力量,也给人晒太阳的心情~

  ●非常有意义的一本书,话题广泛,从种族主义到个人生涯。

  ●这样的生活真是太惬意了~

  ●尼曼 猴子

  ●不知这丫怎么被选上当尼曼……

  ●《南方周末》编辑写给哈佛的读书笔记

  ●说实话,大学的时候再图书馆翻到的,拿来看了看,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了,好像就是个乱翻书的感觉了,惭愧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一):一本书顶13本书,还送几篇报纸

  接触一段时间《南方周末》了,对作者不太熟,不经意间看到副标题《南方周末》几个字,就拿过来翻了翻,作者是被选到哈佛作为尼曼学员身份在哈佛上一年课,科目任选。

  有些人只是享受拥有一本书的满意,他希望人们读它而不是把它拿在手里。就像华盛顿那个二战纪念馆一样,尽管墙上写着硕大的“20世纪40年代的德国纳粹杀害犹太人的是再也不会发生”的承诺,但没有行动的承诺,最终只是个落满回程的词而已。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二):报纸,书和阅读

  之所以选择这本书来读,某种程度上说,是因为对南方周末比较有好感。另外,好的报人似乎都很犀利。而这次,从作者在哈佛一年尼曼的生活中,首先收到感染了不是因为那种很犀利的东西。作为女性,似乎多了一点点感性的东西,读来总是觉得很亲切。阅读她的生活,阅读在异乡求学(姑且这样说吧)的经历。

  因为好友中有一人学新闻,正好又是一个模样憨厚但思维活跃的人,所以不仅对这样子的一个群体有了兴趣。南方周末,因为其报道内容相对比较有深度,有时也会请一份回来慢慢消遣,倒也是在其中获得不少乐趣。

  到作者写书评的那些文章,体会到了她之前行文中说到的拿一本书,在哈佛的冬季里,窝在某个地方看着书,知道天暗下来的感觉了。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三):haphazard reading

  haphazard是我最喜欢的英语单词之一,把“乱翻书”翻译成“haphazard reading”真是神来之笔。

  一直以为陈菊红是个幸运儿,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种恰当的方式进入南方周末,就像赶在黄埔军校一期开学的时候入学,就跟杜聿明一样买了人生的原始股。不过看了书之后觉得她之所以能在25岁之前就做到新闻部一姐,的确有不少过人之处。书颇耐读,尤其受了七年大样摧残之后还能有如此文笔很不容易。

  有关哈佛的书汗牛充栋,可惜大都充满了爆发户的臭味,各领风骚数十日之后再也无人问津,陈菊红的这本书倒有可能垂之略远,不仅因为她“乱翻”的都是在新闻史上排得上号的好书,也因为她自己也许能打破新浪的新闻霸权。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四):文笔清新。

  马上要去哈佛游学了,去学校图书馆搜索有关哈佛的书,把这本搜出来了。还没读完,但是已经让我对哈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准备去去陈同学去过的地方。看了附录她的新闻报道,文笔犀利。不知道,她现在何方..................................................................................................................................

  刚刚查了百度,陈菊红,1974年生。1995年在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毕业后进入《南方周末》。工作七年后,于2003年赴美国哈佛大学担任尼曼访问学者。2006年供职《南风窗》杂志任总编辑,一年后加入腾讯网。现为腾讯网总编辑。

  《哈佛乱翻书》读后感(五):真正的大学意味着什么?

  虽然作者只是作为一个尼曼学员在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读了一年书,但她显然很专业,也很投入。哈佛的独到之处,都逃不过她的眼睛,都呈现在这本书的白纸黑字间。她以一个记者敏锐的眼睛,出于职业本能的调查举例和辩证的思维向我们展示了真正的大学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好的大学应该是一群极富有个性且表达能力超群的老师的聚集地,政治为学术服务,而不是让辛苦的教书匠们堆在金字塔的低端挣扎,更不是让他们为了更好地谋生而为政治牺牲学术。课堂不应该是养鸭场,应该是老师们用精彩的演讲征服学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上课何时才能成为一种享受?大学学习不应该仅仅意味着学习某一类的专业课程,而应该通过人文社科的途径让学生们发现过去和现在的联系,找到求知的方法。

  普通的名字,内容却是异常的新鲜和宽广。记者,优秀而且有良知的记者总是一群可爱的人。Highly recommended!!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