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的读后感大全
《圈子》是一本由SOHO小报编辑部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34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圈子》精选点评:
●用出差来来回回在火车上的时间愣是把这本杂文给看完了。怎么说呢,虽然已经是好几年前的书了,还是有不少人的观点是能与之共鸣的;另一面,多少也能窥探到某些体制内专家学者脑子里那些狗屎逻辑。
●一本可以拿来拍 北京,我爱你 的书。 好多篇文章,读来爱不释手,却又很难过
●你给我看的
●为论文。。
●挑好玩的看
●喜欢呐~
●对都市很好的注脚,我的博客上有读书札记
●新兴!支持!
●中国城市化,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还是喜欢小众多一点
《圈子》读后感(一):杂文集
长江文艺的书向来都不是白出的,都很有看头。这本书是按几个大的题目来邀请一些知名人士撰写的杂文,写的都是大众比较关心的话题。不过很多篇文章都是写一个话题的,看多了就有点烦了。
《圈子》读后感(二):谁也逃不离
我们就是在一个圈圈中活着 谁也逃不离 这是一本很难认真把它看完的书 因为包含了太多牛人的思想 一次看多了脑子就会乱乱的 不过看一本书 其实能有那么一点点收获就是收获 不管你是谁 相信这本大杂烩里都会有一篇与你相通的文章 这就是本书的魅力所在 不力荐 是因为不确定 您是否有时间去在杂烩里寻找 直到找到自己想看的那个
《圈子》读后感(三):有思想的杂文集
里面的话题多样,见解有深有浅,不过还是没来得及看完.
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叫"独身主义"的文章.
大意是说,独身主义的精髓,是自己内心的强大.
享受独处,习惯独处的人,必定是内心力量强大的人.
觉得说得太对了.
只有从头到脚彻底独立的人才称得上是"独身主义".
《圈子》读后感(四):他们的圈子,我看热闹
哎呀,又是一本期待了比较久——在书店犹豫了不下三次,拿出来,最后又放回去,然而在图书馆借来读之后,没有给我更多惊喜的书。
读书肯定是需要心情的,由于近来本人读书像赛跑,以快速读完为目的,所以少了很多耐心,如果慢慢读,没有“马上读完换下一本”的心情,我会更喜欢它,也许。
回到书本身,看来看去,潘石屹几乎是整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写作者,因为他写字的口气和态度很直接,不装孙子,咱就有事说事,用老百姓看得懂的话说。当然,并不是说其他作者怎么着了,都还不错,只是潘仿佛更对我胃口。
书中很多对城市、环境、人的思索,这是我也关注的话题,读的过程中时有触动。
因为北京的空气、北京的交通,我多次跟自己说,以后我绝对不往那地方挤;然而有无数的英雄儿女们依然决绝地冲向北京,并且爱着北京。
我也爱。
最后希望潘石屹能保持soho小报的本色,虽然我没读过小报,不过如果还有《圈子2》,我还是有阅读期待的。
《圈子》读后感(五):过了那段来回想
看过《圈子》之后,才觉得自己就是井底蛙。看似薄薄一册,里瓤却不少,也想与他们挨个对话。可惜就是书上字小,看来颇费劲。
尤喜前几部分——《遥远的对视》《你明天回不回家?》《塔吊淹没北京》。之后,读到《小街》一章节,不觉回想到儿时的“大北街”——依稀还能看到一个假小子,穿着橙色的运动服,腰间拴条黑色宽松紧带的腰带,跑起的时候,故意拉开上衣拉链,臭美地露出腰带,那是那个时代的风尚。如今“大北街”上建行依然还在,银行外面的漆着银粉的栏杆还在,物是人非,我却回不去了,家的上方建了个商场,而且一度停业,浪费了那黄金的地脚。
在后面又看到了《写字楼》一节。笑着想起今年元月三日,我独自一人走进办公室,打开门,眼前的办公桌上一片狼藉,不是被打劫,而是平时就这么乱,只不过,人多时没主意罢了。
记下几段喜欢的话吧:
4 城市变得肥胖儿臃肿,它笨重的喘息就在各个大小不一的工地上,那里原来是田的地方。“新庄家”的收成,决定了官员的升迁、就业率和新的利益分配原则,一座移动的城市,就在喂养和瓜分的双重行动中,出现了。(张念)
77 看了胡劲草的《我的历史观的变迁》,让我感慨美国历史只有200年,但完整地保存下了历史档案,中国呢?哪怕是近代的,完整吗?
87 看赵晓《屋之思》一文,可不是吗,现在的泡崖不就是穷人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