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成环境的意义》读后感100字
《建成环境的意义》是一本由阿莫斯.拉普卜特著作,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建成环境的意义》精选点评:
●翻译的略有一些晦涩诶
●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看过了
●有一定营养,但是论点翻来覆去的倒腾作者不嫌累吗……而且大部分举例论证偏重于西方,需要一定的人文地理储备,不是很好理解。
●深入到意义的层面去思考环境中的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冲击,或许可以这么说,设计本身就是设计差异,差异带来意义的结果。如果还只是停留在设计只是设计事物本身,一种肤浅的单调的环境特征正如当今的状况,遍布中国上下,缺乏创造力和生机。
●书看时间长了看不下去呀 不过捕捉了一些点 还是要多多揣摩吧
●很晦涩的读得很累
●The Meaning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
●用破碎的字眼去形容环境
●翻得似乎晦涩了些。。。
●将讨论范围从宅型和文化变至建成环境和文化意义 通过意义的感知和联想作用机制 非言语表达(固定因素 半固定因素 非固定因素)的环境体现方式 进一步讨论物质形式与文化的关系。。。翻译得实在是不流利
《建成环境的意义》读后感(一):意义是最重要的功能
这本书挺难全部看懂,以后还要再读一遍。
不过看懂的部分很有启发的,如“意义是最重要的功能”,不能忽视难以定量化研究的人的需求;意义的三个层次,象征是最高层次的意义,但在建成环境的表达中衰退......。
《建成环境的意义》读后感(二):翻译的有些晦涩
现在很多设计人在执着于功能的同时,似乎忘记了什么是根本。人与所处环境的关系,这才是最重要的,而二者之间的关系就表现为各种环境场合的不同意义。这本书把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提升到了很高的地位,果然有积极的作用。另外在本书中,作者对研究环境意义的方法也做了归纳,其中非语言的研究方法是花费笔墨最多的。自己的理解就是那些相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比如借助心理学、行为学的知识来研究意义。正如老先生所说,这比之前单纯用符号学的方法来探讨意义更为有效。毕竟符号学更关注的是句法学(符号与符号的关系)以及语义学(符号于所指事物的关系),但是对语用学(符号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却探讨的比较少,而这恰恰是对设计师们最有用处的部分。
只是这书的文字表达似乎不好,不知道是翻译的缘故还是原文即如此。
《建成环境的意义》读后感(三):建成环境的意义
阿摩斯•拉普卜特(Amos Rapoport)的《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The Meaning of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A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与《拼贴城市》相比,要清晰容易很多。正如作者声称,该书是“以简明的文体表述论点,可视为故事来阅读”。
作者拉普卜特教授是环境行为学领域的奠基者之一,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文化变异的作用、跨文化研究等方面。国内于1992年,曾在汪坦先生主编的《建筑理论译丛》系列中出版过该书。11年后再出新版,以拉普卜特1989再版稿为底稿调整。本书及作者其它一些著作 在建筑界知名度颇高,留传甚广。在前几年国内的许多学位论文中,拉普卜特是一个常见的名字。究其原因,恐怕是由于他在被人频繁讨论但又少人理解的主题上,给出了如此清晰的概念和有说服力的论述,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对“文化”、对“意义”、对“象征”都非常敏感的国家里,他的学说产生广泛回响也就不足为奇了。
拉普卜特属于典型的学院派作者,整本书的论述逻辑严密,层层递进,可称得上是个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样本。他在书中主要强调了在“人—环境”关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意义(Meaning)的重要性,并指出意义是联系环境与人最重要的机制,而意义的研究则必须在相应的文化脉络中进行。他的观点提醒我们,只有对自身所处的现实和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我们才能真正获取建成环境的意义。
拉普卜特认为意义表达主要有符号学、象征、非言语三种方法,在书中他分析了符号学和象征方法 在表达意义上的缺陷,进而着重探讨了非言语表达方法,并围绕非言语表达方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细致论述。
笔者在若干年前曾阅读过该书的中文旧版,如今,流在脑海里,已不再是当时津津乐道的“冗余度”、“线索”、“半固定因素”等名词,也不再是某个立竿见影可以直接应用的技巧,而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如何多维度理解环境、如何多角度多线索(不再将设计行为看作是保打天下的全能方法)创造环境的观念。
《建成环境的意义》读后感(四):《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读书笔记
《建成环境的意义——非语言表达方法》是一本建筑环境学的理论和方法的书籍,它的作者阿摩斯·拉普卜特,是建筑与人类学研究方面的专家,是环境与行为学研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在之前读过的《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一书,从行为角度和心理学角度阐述了人们是如何对环境进行认知的,介绍了一些环境认知理论及应用。而本书则更为深入地以非言语表达方式切入,从场面、意义、脉络、冗余度等方面分析了人们如何对环境进行认知,以及为何会有相应的认知,并给出一套清晰的研究方法。
本书成文清晰,分为7章:《意义的重要性》、《意义的研究》、《环境的意义——非语言的表达方法初探》、《非言语表达与环境的意义》、《小尺度的应用实例》、《城市应用实例》、《环境·意义和交流》,章节间层层递进,展示了一套完整的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作者在第1章《意义的重要性》开篇就提出了问题:“人们是用什么方式以及在什么基础上对环境做出反应?”并说明全书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并就此提出一个分析方法。本章中作者通过实例首先肯定,“人们是以他们获得的环境意义来对环境作出反应的”,“可以说明人们对环境,首先是以整体的与感情的反应,然后才是以特定的词语和感情去评估他们”。
对环境,首先它们含有意义,该意义对引发人们的某种感情色彩,比如喜爱或厌恶,接受或排斥。意义有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之分,当该意义对人们是积极时,多引起人们正面的感情;当该意义为消极时,则引起人们负面的感情。同一个环境对不同的人的意义可能是积极或消极,所以人们对环境的感情是不同的。人们评价环境时,感情方面的意向在起主要作用,这就是人们对环境意义的判断。如作者所言,“本书的基本论点是这种总体的感情上的反应是基于环境及其特定方面所给予人们的意义(虽然很明显,这种意义,部分是人们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在谈到使用者与设计者的意义时,作者认为,由于相同图式对使用者和设计者意义是不同的,但作为“每天环境的意义”,应当以使用者的意义为重。在《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中,提到过POE(使用后评价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即在建筑建造和使用一段时间后,对建筑进行系统的评估,以评价建筑的建成环境是否满足人们的行为和心理需求,为未来的建筑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可见在环境行为学中,关注的重点是使用者而非设计者。
就建筑设计来讲,作品多少是带有个人色彩的,甚至有些建筑师的作品是个人色彩极重的。关注使用者并不意味着要放弃设计者的意见。当设计者坚持环境对自己的意义时,是可以寻找得到相同意见的使用者的。这中间涉及一种平衡。
考虑到设计者和使用者是从不同角度对环境做出反应的,很多意义是从使用者的个人化行为开始的,作者认为,“宁可设计不足,不要设计过头”。设计者应该设计一个框架,让使用者可以自由添加自己的元素,并且统一在大的框架之中。譬如办公空间和住宅的设计,本身的设计并没有提供太多的意义,是由于使用者的个人化行为,才产生了不同的意义。
对于框架的确定有两种可能途径,“一种人类共同的经常的需求,及大幅度不同的、变化较慢的文化表现,还有变化很快的时髦、风尚和样式。可能是根据变化的相对比率予以确定,此变化比率是基于过去若干例子的分析,特别是乡土的传统方面的例子”;或者,“根据从属于不同环境构件(元素)的意义的重要性来确定,跟个人化有关”。
第2章《意义的研究》中,作者指出了研究环境意义的三种途径:1,运用语言模型,主要建立在符号学之上;2,依赖于象征的研究;3,运用建立在非语言交流上的模型,来源于人类学、心理学和动物行为学。作者分析了前两者的优势和问题,指出本书的研究方法即第三种方法。
第3章《环境的意义——非语言的表达方法初探》主要分成文化濡染与环境、社会交流与脉络和环境的记忆功能三项进行分述,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线索、脉络、冗余度等概念。
文化濡染与环境问题,主要是讲“代码如何学到,使存在于环境中的线索得到翻译”。很多场面都有文化濡染的作用,作者认为学语前幼儿主要是通过住宅和双亲在住宅中的行为得到文化濡染。在这里作者用正规进餐和狼吞虎咽进餐来说明限制性代码和精制代码的区别,进餐时的需求和空间布局实际上表现了一种等级、秩序、分类方式和社会规则。通过说明发现,人们在不同的脉络中对其意义译码,进而采取不同行为,在人们的知觉研究中很早就有所认识。人们对环境意义的判断,跟他以往经历有深刻关联,本质上属于适应效果。
社会交流与脉络问题,是说明人们之间的社会交流,多是通过对对方住宅、衣着、习惯、消费品等进行判断的结果。这些因素通常都取决于脉络,进而影响人们对意义的判断。心理学中的一项发现表明,“我们对实质上任何事件的评价,都部分的取决于事件出现的脉络”。何人在何情况下做何行为,社会场面(或脉络)会影响上述因素的表现,比如人们在职业会谈和休闲娱乐时不同的装扮,受场面的控制,影响着互相之间的行为,即社会交流。
行为是发生在社会场面之中的,“口头语言、非言语行为及文化,在行为和知觉中都起作用”。脉络在双方交流中起着库存基础的作用。当库存的信息是对等和一致的,脉络作为认知背景存在,双方的交流沟通有共同的平台,都可以从脉络中汲取信息。当库存信息不对等或不一致,对意义的解读就不同,脉络就无法作为交流的基础。
“设计出的场面及表达恰当意义的线索,为恰当的行为提供认知背景”。在小说、电影、话剧的艺术形式中,对衣着、物品、家具、菜式、环境等的描述和布置,就营造了情景,暗示了人物关系、社会等级、剧情走向等。在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有大量的笔墨在人物外貌衣着、家具陈设、菜单等背景的描述上,暗示着不同的人物性格、社会地位、人物关系,为剧情的开展埋下伏笔,就是我们说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在电影《刺客聂隐娘中》,由于画面比例由通常的16:9改为4:3,导致了画面变小,画面所能呈现的信息量变少。但实际上,通过家具陈设、镜头组织、人物视线、对话,背景音等,将很多画面外的信息透露了出来,使信息即使没有明说仍然可以传达给观众。
通过对线索、脉络、社会场面和人类行为之间关系的探讨,作者认为:“环境不仅提醒,而且做出预言和指示。实际上,环境引导反应,也就是说,通过对可能的反应范围加以限定和约束而不成其为强制,环境使得某些反应更易于出现。”在场所营造时,我们常说提供给使用者多元化活动的机会,提高空间使用率,前提是要理解特定线索和恰当行为之间的联系,在设计时给予清晰的可被理解和推理的线索,增加场面的可预见性。
在环境的记忆功能问题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冗余度。在脉络中可能出现繁杂的线索指向不同的意义,当指向同一意义的线索越多,对环境意义的理解越容易。增加冗余度在城市环境中的作用有两方面:“当空间组织建筑形式、符号系统以及可见的活动协调一致时,意义就清晰得多,而且城市形式就更易于理解,更值得记忆。另一方面,当社会体系的规模和复杂性增加是,特殊场面(每个场面都有其特定的线索和恰当的行为)的数目就增多了,而且信息系统的数目也增加了”。
出了冗余度,使用的连贯性。传统空间往往用相同方式用于相似的脉络和情境中,于是传达的意义更为明确。
第4章《非言语表达与环境的意义》里作者主要探讨了非语言表达的方法。非言语表达有三个特征:固定特征、绑定特征和非固定特征。固定特征是固定的,如建筑的墙体、天花板、地面,城市街道等,是场合中的核心因素(可以理解为第一章中的框架)。半固定特征能够被迅速改变,如建筑中的家具、窗帘,植物,衣着,街道上的广告牌、橱窗布置、花园布局等,环境的意义主要是半固定特征赋予的(可理解为第一章中的使用者迁入后由于个人行为赋予环境的线索)。非固定特征指的是场所的使用者或居民、他们的空间关系、体态、姿势、表情、口音、谈话速度等非言语行为,主要是人的行为。
在非言语表达方法里作者探讨了一系列线索,如物质因素(视觉、声音、气味)、社会因素(人、实物)、各种暂时的差异(高度、中心性、色彩)。非言语的表达方法即列举线索,在脉络的基础上分析线索指向的差异,考虑冗余度,继而产生环境的意义。
第4章和第5章是该方法在小尺度景观和城市尺度景观中的运用。在小尺度景观的应用中,需要将各种景观的特征列举出来,进行对比,将明显的差异制成表格分析。在城市应用景观中更为复杂,因为城市尺度上线索相当繁杂。但是城市的文化景观能够给形成且为人们所辨识,说明在特定的社会群体中存在着共同图示。当图示或译码被已知,这些景观就会按照群体认同的各种形式产生意义。与小尺度景观的不同在于,这时线索是集体性的,而非个体性的。
很显然,场面越是复杂,文化越是多元,就需要越大的冗余度易产生足够清晰的线索。对现代城市来说,城市性格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城市新建的开发区或商业区,就是因为冗余度不足,使得不同城市的差异变小。而城市的传统街区或社区,因为保留了固定特征和半固定特征,即使冗余度不高,仍然由于集体性的图示保持着清晰的线索。
这两章的分析方法非常简明和容易操作,很值得借鉴。
第7章《环境·意义和交流》中,作者探讨了了环境地性质、时间的组织、空间的组织和交流的组织,提出意义是从环境到人的表达。意义与交流之间的关系为:表达脉络,即谁与谁何时何地交往;提供关于地位、生活方式、种族的信息;外来者定位,影响交流。最后探讨了不同情况下环境就其所能提供的意义来说,是重要还是次要的问题。
这本书并不厚,由于作者是大学教授,对研究的论述逻辑非常严密,可以说不仅书中给出的研究方法值得学习,得出此研究方法的逻辑思路更值得学习。同时作者在书中给出很多的新鲜概念和举例,非常生动和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