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的读后感大全
《伦理学》是一本由斯宾诺莎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理学》精选点评:
●1整个宇宙的运行是没有目的的 2既然一切都是必然发生的 那么最束缚人类的东西就是情感 比如对考试的恐惧 对别人失望的恐惧 对死亡的恐惧 对别人的嫉妒 一旦被这些情感影响 那么就失去了自由意志 3在他看来,“自由的人”就是幸福的人,但是他说的“自由”是认识神和宇宙运行的规律和必然性,并且按照这样的认识生活,不受到内在情感和外在条件的妨碍。
●自由的人绝少想到死;他的智慧,不是死的默念,而是生的沉思。幸福不是德性的报酬、而是德性自身;并不是因为我们克制情欲、我们才享有幸福,反之,乃是因为我们享有幸福,所以我们能够克制情欲。如果心灵能够自己观察自己时,那么心灵已算是达到一个较大的圆满。只要心灵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那么他控制情感的力量便愈大,而感受情感的痛苦便愈少。一物具有圆满性愈多,那它就愈是主动,愈少被动;反之,一物愈能主动,那它就愈是圆满。 神的力量不是别人,只是神的主动的本质,所以认神不动作与认神不存在,在我们是同样不可能设想的。
●神作
●天书之一
●数学方法论证伦理学,抽丝剥茧,于思辨有益,然不可为实,止供消遣耳
●无比喜欢。。。永恒的斯宾诺莎。。。。。
●斯宾诺莎否定自由意志,我却从这一点看到了我所能理解的最大限度的自由。如果将斯宾诺莎的无限圆满自因的神人格化,其所享有的自由反而将是最沉重的桎梏,但他的神当然是没有人格的。斯宾诺莎为凡人指出的自由之途,在我看来其实是努力在智性上接近神、理解必然,让意志与理智同一(他好像有说过二者本就是一回事?那就是让心内尽可能多的个别观念成为正确观念吧
●全部读完后,有一种将佛教真理用西方式推理证明一过的感觉。
●好生活指南。斯宾诺莎重点貌似不是一二章关于实体和认识论的论述,而是通通导向之后现实的人,现实的人应当追寻怎样的生活。他花半生时间磨制镜片,只求见到新的美丽的世界。样式对实体的分殊既赋予其神性又剥夺自由意志,而整个世界被他以必然性串联起来,并非强调宿命,不如说是类似佛教般的寻求超越——在永恒的形式下观看,神性直观认识方式导往神以及真理,并且构成了斯宾诺莎心目中世界和生活的绝对基础。世界必然有用,为我们提供心灵认知方式的进步,不受混杂观念干扰以致成为情感被动的奴隶:斯宾诺莎拒斥许多人常以为有用的美德,如勇气、怜悯等,但不过是凸现出我们自身的不圆满和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最值得爱的是神。好生活是哲学的、心灵上显现神的观念的生活。国家社会生活虽被他赞同,但远不及前者,似非理性而为情感所建造。生的沉思。
●震撼人心到无以复加的地步。顺便一提,翻译真是不错。读这本书一个关键点即在于,当看到部分逻辑奇怪的地方,不要觉得自己比spinoza缜密,先得确定是否真的看懂了。
《伦理学》读后感(一):先知。
说实话以我有限的认知能力无法消化每一个证明。但是真理到来的时候散发的光芒只有存在认得出存在。虽不能理解他到达结论的途径,却深深明白是真理。我不知道斯宾诺莎本人是否觉醒,但他的认知让我想到当时纪伯伦看到krishnamurti进屋的时候说的,他一定是菩萨了。
我想说,这样的人,必定是saint了。
《伦理学》读后感(二):非哲学的随想
之后我一直在想,这种用几何学式的方法证明论理学的正确性究竟何在?
就像用抒情的方法解决一道几何问题,假使真的能够做到,正确性呢?可信度几何?
但是事实是一旦你被理性说服,你在潜意识中就无法不接受了。表现是,我在看过这本书之后,在感情生活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斯宾诺沙的种种命题,并总是不由自主地去反思实践。
《伦理学》读后感(三):独自背负起整个世界的黑暗
犹太人将族人逐出教会时 会进行一个仪式
神父站成两排 每人手里拿着一盏蜡烛 背叛者缓慢走过每盏蜡烛时,神父熄灭蜡烛,每走一步,身后都是黑暗。
斯宾诺莎就曾面临过这样的仪式。当时的犹太人的宗教和生活是统一的。被逐出宗教就意味着众叛亲离。
他们说:这就是叛离神的下场,上帝将不再为你照亮道路。
他还是笃定的迈开脚步,独自背负起整个世界的黑暗。
更可贵的是,他这么做并不是出于愤怒。这个温和的智者,只是因为爱着这个世界的真相。
没有神的信仰,才是最虔诚的信仰。
《伦理学》读后感(四):“一切卓越的事物都是困难而稀少的”
第一,《伦理学》这本书的写作方式非常违反常识,斯宾诺莎用几何证明的方式来展开自己的哲学体系。 第二, 斯宾诺莎对神的看法非常违反常识,因为在他看来这个神就是自然,是唯一的实体,是宇宙中一切的原因和创造者,但是这个神没有意志,宇宙中的一切都是按照必然性发生的。 第三, 斯宾诺莎对人类认识的看法非常违反常识,他不认为思想中的观念是由外物引起的,而是认为广延和思维是神这个实体的两种性质,有着天然的统一。 第四,斯宾诺莎对自由的看法也非常违反常识,在他看来自由并不是有不同的选择,而是认识神以及世界运行的必然规律,并且按照这些认识来节制自己的情感。
《伦理学》读后感(五):生的沉思
他眼中的上帝是必然存在的,其存在本身就是自然本身的属性。他眼中的上帝,并不是宗教里面的万能神,也不是一个有形的、具体存在过的形象,而是自然本身、为我们所处的外部世界以及所存在的真理和反应。 斯宾诺莎的上帝,类似于古典唯物主义者眼中物质和精神的结合体,它不仅仅包括了物质世界的存在,还包括了精神世界的内涵。 他的书就像食欲,想来并不以为意,但是确实本能一样在思考自己经历的眼中的种种事物,而愈发发觉自己难以全面去理解他学习他。或许真的就是,第一个人不能完全读懂他,最后一个人也不能完全理解他,因为他的思想比海洋还宽广,他的智慧比海洋还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