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000字

2022-03-28 03:3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1000字

  《伦理学与生活》是一本由[美] 雅克·蒂洛 / [美] 基思·克拉斯曼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4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伦理学与生活》精选点评:

  ●真的是不错,特别是成书时间在1970年代

  ●从不同的基本原则到现实生活与工作中的各种事件都有所囊括,但是到了后面现实案例中有点泛泛而谈的感觉,没有进行非常有力的道德论证,只是陈诉了正反两方的观点。对于个别问题,比如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和道德形而上学讲得没有《公正》作者的清楚。虽然康德的道德观是非常苛刻的,在现实中难以完全遵循,但是功利主义的道德观一直走下去真的会将人类社会瓦解掉。自由主义发挥正面作用的前提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不然的话它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丛林法则和不择手段。8.5

  ●清晰全面但不深入,优秀的通识教材。第八章关于构建合理道德体系的讨论不错

  ●喜马拉雅听书

  ●仔细地看了前面八章。后面草草翻了一下

  ●迄今为止我仍然十分感谢书评里面那位友邻救我伦理学的思维导图。真真切切感受到思维导图的重要性。书的内容比较全面,入门看挺好。就是感觉有点冗杂,能提纲挈领一点的话就更好了。

  ●前几张的逻辑推导很精彩,越到后面越不理性,事例也不够尖刻,完全可以更深入些

  ●好用

  ●比较仔细看的是理论体系部分,折衷的色彩略微浓了些,有陷入庸俗辩证法的嫌疑。好处则是对于任何问题都给出了多方的观点和理由,比那种不宽容的、绝对的伦理学体系要更加符合人道主义。语言简明,理论不深,实例丰富,适合入门。

  ●四星。我看到这种又大又厚的书就想买,是病。

  《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一):原著名错误

  只是来反映一下该书的原作名是 Ethics: theory and practice.

  不是etheory

  在图书馆偶然看到的,想起来这边的名字有误,所以来反映一下。希望管理员方面可以更正,避免想搜原著的瓣友困扰。

  其实我真的不想打这么多废话,可是太短了豆瓣会不让我发,这一点让我很困扰……

  《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二):教材与真理

  国外的教材和国内的有很大的不同:国内的教材尤其是关于政治、法律、社会、伦理等方面的教材几乎很大程度上受中国“主流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种单一的意识形态下产生出的书籍很难为人们提供接近真理的机会;而国外的教材,由于总能提供各种不同的视角,从理性出发,条理清晰地将反映在具体问题上的各种思想一一罗列,为充满好奇心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很好的一次探寻真理的机会。

  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什么是道德?”通过哲学方法、科学方法以及综合的方法加以分析,随后对以“人为什么需要道德?”这一问题的讨论结束第一章。

  在随后的几章里,作者列举并分析了结果论、非结果论、美德伦理学、绝对主义、相对主义、决定论、非决定论理论中有关于道德的理论,这些分析全面、客观,看得出作者在尽最大的可能中立地对待每一个观点。

  在第八章,作者勾勒出了一个“不但适用于许多个人,而且适用于大多数人的切实可行的道德体系”,其体系内建立的五条道德原则,我个人认为,十分经典。

  此外,作者建立此道德体系的初衷值得尊敬:“我的第一个动机是要发展我自己的道德体系,以作为我自己的人生哲学的重要部分。第二,我想努力向读者说明,假设他们已经接受从第一章到第七章的所有信息,他们就可以怎样着手构建自己的道德体系。重要的是,我不想建议他们无论如何一定要遵循或接受我的道德体系。但我认为,他们懂得有可能构建自己的体系而不因其他体系的难题感到沮丧,也很重要。”

  在之后的几章里,作者将结束生命、安乐死、堕胎、说谎、性行为、企业伦理、环境伦理等等的有关道德的“大问题”,通过各个章节罗列出来,并且作者将每一个“大问题”的正反观点一一陈列,每一章的最后还配有实例研讨。而在本书第二部分(前面说的所有章节都属于第一部分)中作者会将自己构建的道德体系运用于每一个先前的实例研讨,帮助读者看清他的思路。

  总之,这本书会让你重新考虑自己以前从未考虑的、或想当然的道德问题。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思考问题,矛盾自我,才能越来越接近真理。

  《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三):道德其实也不靠谱

  此书主旨:把道德理论运用于实际生活,讨论当代道德问题的解决办法,在道德的批判过程中反思自我、反思社会。 特色: 1. 理论与例子密切联系。符合人记录知识的客观规律,比较方便记忆知识点。 2. 倡导当今伦理学要注重人道主义和个人的价值与权利。49年以后一段时间我们误将“自由”、“平等”、“人权”当做资本主义的专利大加鞭笞,反而助长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死灰复燃,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要求人权和公民权”的道德思想才开始回归。 3. 作者构建的以五条基本原则(生命价值、善良、公正、说实话和个人自由)为架构的“人道主义伦理学”,“考虑到最大程度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同时也为保护所有人的生命提供充分的稳定与秩序,以便人们探索自己的形形色色的道德前景”; 4. 作者的伦理学方法鼓励批判、反思、综合和创新,“允许提出任何道德体系的观点,允许坦率地、诚实地、自由地讨论与争鸣”,认为“只要言之成理而非依仗权势,只要始终认真恪守五条原则,那么,一个道德体系力图说服别人接受其观点就是正当的”。在这一方法论的指导下,作者建构了一种“既非严格的宗教的,亦非严格的人本主义(无神论)的,而是包容这两个极端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所有观点的伦理学”,即他的“人道主义伦理学”(Humanitarian Ethics)。不用说,这无疑切合了时代发展的大趋势。 5. 它的实用性。本书贴近社会生活,可指点道德迷津。作者正确地将伦理学视为人类生活的“最重要方面”,视为当代人类“促进共同的福祉发展、创造性和价值”的生活必修课。他认为,“有什么比学会如何更加合乎道德地生活,比改善你的生活质量、改善你周围人们的生活质量更重要呢?”他所提出的五条道德原则,体现了自由、平等、人权、公正等普世伦理价值,适应了人们在这个“充满冒险和急剧变革的时代”的基本道德需要。作者在坚持理论体系基本原则和道德方法之一贯性的前提下,对教科书的每一次修订都“努力使之更好——使其论述范围更宽广,内容更恰当、更时新”,从而使之有效地发挥伦理学的基本功能:为人们提供贴近生活的道德指南,为深陷道德困惑的人们指点迷津。

  《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四):Mould Your Characters

  利用这个长假,读完了这本伦理学入门教科书《伦理学与生活》。

  此书能不断修订再版至第9版,风行程度可见一斑。书底荐语“博古通今、知行合一、译文上乘”是我难得一见的名符其实。近年来,自己亦读了不少哲学类书籍,此书堪称个中翘楚。作者兼采中西精华,将零散在各书籍流派、不同哲学道德体系的理论做了系统的阐述、分析、甄别、对比、批判和总结。曾经的囫囵吞枣,不甚了了,经过如此有脉络的梳理,融汇贯通成一个系统。为此,此次读书笔记,特以思维导图工具制之。

  析各家之长评各家之短后,作者试图确立起自己的道德体系,力求做到“以理性为基础而不冷漠无情;具有逻辑一贯性又非僵化不变;既具有普遍性,有能实际运用于特定的个人和境遇;便于讲授和传播;还能有效地解决人们之间、责任之间和义务之间的冲突”。为此,他选取了五大基本原则:

  生命价值原则:主张人应尊重生命并接受死亡

  善良(正当)原则:主张人民应扬善抑恶

  公正(公平)原则:主张应公平合理地分配好处和坏处

  诚实原则:诚信乃人际关系之本

  个人自由原则:人作为具有独特差异性的个人,在前四条基本原则的架构内,有选择的自由

  为作甄别,特名为“人道主义伦理学”。并于体系确立之后,不断运用这五条原则在各种道德现场分析评述现实案例,检验其是否行之有效,现身说法知行合一。尽管,他所举的各个案例,在我看来,道德价值判断相当清楚明了,谈不上是令人左右为难、举步维艰的道德困境。

  我问自己,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多年,本该是对既定的道德体系身体力行已久,却为何又如同乳臭未干之黄口小儿,对道德伦理体系充满了好奇、探究和疑问?我想,既是补多年以前的课,也是为生活中知行的偏差、对道德伦理的疑惑及各种感性认识寻找理性的答案吧。

  结文时,脑海中不由浮现很久以前看见过的一段话:“Guard your thoughts, they become words. Choose your words, they become actions. Understand your actions, they become habits. Study your habits, they mould your characters, it will be your fate.”

  《伦理学与生活》读后感(五):法律不是道德的必然性,逻辑和道理也不该有多重标准——《伦理学与生活》读书有感

  前几天在Verycd上和网友争论到一个“为什么国内没有发明出任何新的编程语言”的问题,对方提出个人不够努力的原因,例如其他语言perl和ruby在最初是由一个或者两个人完成的,我的看法是考虑到国内的社会环境、公司环境和程序员的生存状况,是没法指责个人不够努力的。结论还没有达到共识,对方却抛出了一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和道理”的说法,让我且忧且喜,喜的是对方婉转的退出争论了,忧的是这种无责任表达的状态,试想,如果没有一个为大众所认同的逻辑准则和道德真理的标准,我们如何在社会中进行合作与交流,如何进行对于公共事务和利益的讨论和争辩,没有对于社会整体的争论和反思又如何改进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更不要说如何从政府手中争取到自己的权益?

  道德是可以离开法律的。某些人认为促使他们不违反道德的唯一理由是惧怕当局或者上帝(某种程度上,在信仰缺失的人群中,当局行使着上帝的权利)的惩罚,包括国内某些人大肆鼓吹的“丛林法则”就是此种观念的一个变种。对于这种人我没有任何语言可说,也无法辩论,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即使没有这种潜在或实在的惩罚措施,我们一样拒绝从事道德所禁止的事情,例如,杀人、偷窃、强奸等等,理由很简单,我们要做有道德的人,所以不干这些事儿,我也相信大多数人是这样看待自己的,只是在道不道德的边缘,有些难以自持。所以一个迫切需要改变的教育内容就是道德伦理课程,尽管现在也有所谓的社会主义道德的课程,但是和其他课程不同,伦理道德越是灌输越被人忽视,这是一个真正需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领域,丧失了公信力的政府不适合再对P民提出任何的道德要求,腐败的体制内教育机构也没资格占有道德的制高点来摆起架子训话,我们唯一能够认可的方式就是从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知识和力量,从我们的身边、社区、学校和单位开始道德实践,建立自己的道德公约。

  法律离不开道德,没有道德意义的法律是不义之法。但是我们的目的不是创造或者修改出更贴近道德规范的法律,而只是在法律之外坚持自己的正确的道德思考,而不至于在蒙昧中被人牵着鼻子走入安排好的道德幻境而已。

  转自我的博客:http://www.yihabits.net/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