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物性论》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物性论》读后感1000字

2021-01-07 03:43: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物性论》读后感1000字

  《物性论》是一本由卢克莱修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大32开 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性论》精选点评:

  ●卢克莱修把清晰当作诗歌的特性,这清晰是他从哲学中带来的,如今我们可以语文学家的方式去看它,并且将“准确”奉为一个忠诚的教条。

  ●看诗人如何想象、构造世界。

  ●用广博而细致的观察与推理取代想象与迷信,闪烁着智慧与勇气

  ●作者抑郁而亡 囧

  ●他的靈魂跟隨著你 ,因瞥見你的歡娛而落淚

  ●”罗马的母亲,群神和众生的欢乐/维纳斯,生命的给与者/在那悄然运行的群星底下/你使生命充满航道纵横的海洋/和果实累累的土地“

  ●对伊比鸠鲁学派接受无能。。

  ●不要害怕神灵 不要担心死亡 幸福容易获得 痛苦可以忍受

  ●通过诗使得原本抽象的原子唯物概念得到形象化的延展便于认知。弊端是模糊了物理本体,通篇使用代词,令人迷惑。灵魂属物质性,心灵是灵魂原子的聚合,自发的投射便产生注意、观察、选择,从而加以把握观念,原子的偏离产生意志行为…融合了诗的优美及哲学的客观。科学与哲学不在统一创作平台。

  ●4.5

  《物性论》读后感(一):或疯魔或成人

  即使是现在,还是存在着这样的观点正因为我们做不到,只有神才能做到,所以我们敬之为“神明”!

  很多宗教徒,特别是诸多知名的科学家,一直试图在现代科学范畴里,想去解释或回答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问题,是想让更多人重视或意识到,却反而落入徒劳的循环。

  就像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也叫不醒执迷相信的人。懂得这个道理后,卢克莱修决定拿起笔,好好痛骂一番。这本书并不是对于科学进步多么浓重的一笔,反而倒是,2千多年后的你我惊叹这样的人,原来早就存在,不是因为科学,而是因为逻辑和理性。

  人有自由意志,成人成兽全靠自己。

  《物性论》读后感(二):论老年

  说早晨是明智的大抵不差

  如果一个人已经经历了雨后的睡眠

  读《物性论》一卷,如替树叶擦去水珠

  早岁论卢克莱修得失,那时是很得意的

  清早起身压住甘愿的情人

  这都是昨晚讨论一宿的结果

  如今是不必了,清质而明媚的卢克莱修啊

  惯以维纳斯的笑靥照物之人

  你的论述还是古人这样穿衣行来

  快乐的原则何其慈悲,当我们聪明的朋友

  变老,他的智慧关照着另一个人

  长久的海边,我们这样坐着

  我们是这样感激海风年轻的陪伴

  全然不管它掺杂了多少咸味的倾斜

  三月十二日

  《物性论》读后感(三):内在神性的一点思考

  最为印象深刻两个地方 只谈第一个 “理性所不能完全从我们身上驱开的/剩下来的本性上的痕迹总算很少/所以没有什么能阻止一个人/去过一种配得上神灵的生活。” 卢克莱修追随伊壁鸠葛学派的理论,加入了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理解万物的自然性作为破除宗教迷狂的药方。伊壁鸠葛学派的神学观是很独特的,他们不否认神灵存在,认为他们有自己的肖像进入到人们的心里。但是不认为神灵会参与人的事情,世界所发生的一切也与神无关,是原子的相互作用。所以他们也会去神庙参拜神,但是并不是为了求得佑护,他们认为神灵是理想生活的范式,去祭祀只是为了获得沉思。 觉得这一点非常有道理,人需要一个内在的自省的参照物,而这样的神性存在会给予人更高的内在尊严和荣誉,进而会成为一种道德的内省性。反思直接宣判上帝死亡或者信仰缺失带来的迷茫和混乱,某种程度上说,现实的上帝可以不存在,精神上的上帝也许是值得追寻的。

  《物性论》读后感(四):物性论

  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基本上继承了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观点,全文分为6卷,谈论了物质原理、世界与人类的历史、天文地理、疾病等众多方面知识,是古罗马时期的一本百科全书。

  第一卷 原子与虚空 讲了世界的构成。

  宇宙由物质和虚空构成。世界物质是守恒的,原子既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气味、声音等所有能刺激感官的事物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并驳斥了元素说、种子说等其他说法。

  第二卷 原子的运动与性质 讨论原子的基本物理规律

  他提出原子永远快速运动,运动的开端乃是由心智造成, 而行动首先从心灵的意志传出, 然后由此向前继续, 传遍全身和四肢。圆滑的元素让我们感受舒适,粗糙的元素让我们痛苦。

  世界由多种原子构成,同一种类原子数量无限,但不同原子组成事物的方式是有限的。原子本身没有宏观物质的特征,没有心理活动。宏观物质有生有灭,但原子数量守恒。

  第三卷 灵魂的本性 关于灵魂的构成

  心灵和灵魂从本质上说乃是物体性的东西,因为灵魂可以被物质打击被物质扰乱。心灵的本性是极为 容易运动的,它是由极其细微、 光滑而圆巧的物质所构成。平静的心灵风元素较多,暴躁的心灵火元素较多。

  灵魂是物质的,不能独立于身体存在会随着身体一起死亡。醉酒的人就是灵魂被搅乱造成的。

  第四卷 灵魂的功能 讲了视觉、听觉、睡眠 情欲的原理

  事物的影像这是物体的最外表上剥离出来的类似薄膜的东西, 它在空气中四处飞来飞去。与我们的眼睛相撞后即可被看见。能分辨远近是影像前退到眼睛里空气的数量造成的。声音也是物质性的,但是元素小所以穿透力强,味觉能察觉物质的圆滑程度,越甜越圆滑。

  睡眠时灵魂一部分飞出体外一部分进入身体的最内部,梦中见到的东西是由于我们的心灵本身的意见被 附加在感觉上,结果是不曾被我们看到的东西好像被我们看到了。就像用错误的尺子测量事物,得到扭曲的结果。

  卢克莱修对于性欲的看法相当消极,他认为,情爱是欲望种子进入生殖器的后果,享受欢愉时,人们的判断力失效,以丑为美。性欲应该服务于生育,不孕是精子和女性种子结合的问题不能拜神。

  第五卷 世界和文明的起源发展 论述了世界和人力的发展史

  他开卷提出世界不是永恒和神圣的。世界绝不是神圣力量为人类创造的,世界有开端也有灭忙那一刻,因为人类不断有新发明说明世界离开端并不远。

  作者随后以想当然的唯物主义方式论述了世界的诞生,但承认星辰运动的动机并不确定,只能猜测。不过太阳、月亮、星星应该都和我们看到的差不多大小。对于四季、日食等现象也都提出了多种可能的唯物主义原因。

  对世界的诞生,他提出是以草原-树木-动物的顺序逐渐出现的,并不相信有半人半马、喷火怪这种生物。对人类的发展,他认为初期的人类身体更强壮,常受到自然的威胁,然后是石器和火的使用,接着出现了语言,慢慢的又进化出了国家和法律,宗教,武器,最后通过艺术感受自然之美。

  第六卷 天文地理和疾病

  打雷与闪电:苍天之所以为雷霆所震撼, 是因为当暴风猛烈地互相搏斗时, 飘飞着的乌云在高天之上冲撞在一起。或者一些云形状很糙和峰相撞发出刺耳的声音。当云块由于相互碰撞而击打出许多火花时,同样 也会产生闪电。

  云:天空中大量飞走的种子相遇并纠缠在一起形成的等多种解释。

  雨:许多水种子在云朵中聚集在一起,水汽充斥过去就形成了雨等多种解释。

  地震:地下有很多巨大的洞穴,也有风,洞穴崩塌时就地震。

  火山:山里面有洞和风,风摩擦岩石使其变热爆发。

  磁力:磁石流出种子把它和铁之前的空气驱走,贴后面的空气推动铁,铁的原子滑了过去。

  疾病与瘟疫:一是疫病和死亡的种子,二是不同地区的人到其他地方与当地天空的物质格格不入。并讲了雅典瘟疫时候的惨状。

  《物性论》读后感(五):从“盗火者”到伊壁鸠鲁主义——卢克莱修《物性论》评述

  【是通识课的论文…哲学系友邻们不小心看到的话就善良绕道吧谢谢谢谢】

  希腊哲学两脉分野,一脉是柏拉图路线,另一脉是自然科学路线,各自有其深刻性和不可替代性。伊壁鸠鲁学派可以说代表着希腊自然哲学的伦理精神和最完善的状态。而卢克莱修的《物性论》又通常被认为对伊壁鸠鲁主义的诗性阐释与全面论述。在今人的视野中,采取诗歌的形式表述与之异质的、严肃的哲学体裁和自然科学思想,多少有些令人惊奇。但事实上,亚里士多德早在《论诗》的开篇就将自然论说者纳入格律诗人的一支,荷马用诗体讲述古老的英雄故事,卢克莱修通过同样的形式达成了诗性与理性的微妙交融。

  不过,不同于《荷马史诗》是叙事诗,《物性论》通常被认为是长篇哲理诗,甚至也可以称之为说教诗。卢克莱修的写作意图,与其说是探究形而上学问题,倒不如说是传扬形而上学的思想,将原子唯物主义的观点透过希腊的神话背景,糅合罗马的社会现实娓娓道来,形成自成一体的系统,也就是后来所谓的哲学启蒙。

  《物性论》以对维纳斯的优美赞颂起篇,这在一定程度上框定了诗歌的受众:生于罗马的埃涅阿斯族的子民。但值得注意的是,卢克莱修对维纳斯的呼唤是带有自己的意图的,换言之,诗人呼唤的维纳斯并非为我们熟悉的,宗教意义的维纳斯,毕竟《物性论》的出发点,正如斯特劳斯所言:是“公开用诗歌形式致力于将人类精神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神的存在在诗中更像是一种象征与修辞——维纳斯一方面是作为罗马民族的始祖,是作为一个神学符号,另一方面是爱欲、美与寻欢作乐的化身,而欢乐正是伊壁鸠鲁哲学体系的中心善事和道德理想——欢乐即善,欢乐即正义。而战神马尔斯则象征了罗马帝国主义。卢克莱修详尽、甚至可以说用香艳的笔调描述了马尔斯怎样臣服于维纳斯的石榴裙下,潜在的目的正是用伊壁鸠鲁主义的欢乐符码动摇和取代罗马帝国主义的地位,从而引领罗马子民从帝国主义上升至伊壁鸠鲁主义的宇宙真理与无限极乐之中。卢克莱修聪明地借用宗教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把恩培多克勒学说里的爱与斗争进行罗马语境的替换,完成了一首反宗教的长诗。卢克莱修的马尔斯与维纳斯不是道德力量,与原子的机制也并非不相容——他们正是原子的机制本身。代表着诞生与毁灭,当诞生之物本身的快乐比毁灭之物更大,维纳斯就取得了胜利。

  开篇五行之后,诗人的目光从维纳斯流动往自然界,“万类生灵,唯有借助你的力量,得以降生,成长,造访阳光”。在无形之间完成了一种对神灵的创造功能的削弱和视角的转置。万物被创生,但被创造的究极目的却是“造访阳光”。值得特别留意的是“光”在西方文明中具有的象征意味——从普罗米修斯盗火到柏拉图走出洞穴——光意味着一种知识和启迪,诗人的写作意图也正是“寻觅字句,昭揭灿烂的光亮”。更具体而言,此处的光,正是意指伊壁鸠鲁主义。

  卢克莱修并没有直接揭示伊壁鸠鲁的名字,他先下笔描写的是受宗教压迫和恐吓的人类生活的图景,在宗教信仰和对自然的探寻之间存在着根本的二元对立。而“第一个敢于抬起凡眼冒犯它的,是一个希腊人。” 这位希腊人自然是指伊壁鸠鲁,他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卢克莱修并没有极言伊壁鸠鲁拥有智性超常的哲人之眼,而是说他敢于 “抬起凡眼”, 伊壁鸠鲁不是神,只是敢于挑战神权的“盗火者”和“超人”。他不过是善于利用自身的智性,他能做到的,普通人亦然。对传统宗教的挑衅也将《物性论》导向启蒙哲学。

  这里我想宕开一笔,谈谈《物性论》的文体优势。尽管在卢克莱修自己的语词中,响亮而笨重的拉丁语很难描绘出希腊轻盈而幽邃的思想。但事实上《物性论》的内容编排着实可谓条理分明,卢克莱修用他的修辞和妙笔把伊壁鸠鲁质朴而抽象的理论描述地明澈生动且迷人。他表述的词句并非逻辑严密的分析和论述,而是更贴合非哲学行当的普通读者的关切,深入浅出,步步引导:唯有生动阐述宗教的可怕,读者出于摆脱这种恐惧的期待,才会想要了解卢克莱修的训导。

  如果说宗教抗争的主题带有启蒙哲学与政治哲学的意味,伊壁鸠鲁从天宇归来则将全诗引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也是探究自然本源的第二个主题:关于“原子”的论断——这也是伊壁鸠鲁主义的基本形而上学和物理学前提。在笔者参考的四种译本中,年代最早的方书春译本将其译为“始基”,虽然古雅,但在现代物理学的背景下,我认为译成“原子”更为准确。

  依据德谟克利特原子论的观点,自然界的原子机械地联结,当这种联结解体时,物质就消亡。这种观点是唯物的,它否认了神明——“即使神明存在,他们对人类也漠不关心”。对自然的理解进一步导向了伊壁鸠鲁对死亡的态度:灵魂与精神由特别精细的原子组成,死亡不过是原子的重新分散。卢克莱修采纳了古代希腊天才最激进和最正确的宇宙观,得出的结论却几近于超然,他的唯物主义由对自由和平静的渴求加以完成——这更像一种实践哲学和道德哲学。诚然,这种形而上至伦理的降格也为一些学者所质疑,桑塔亚那就曾这样批判:对比柏拉图的灵魂不死论和斯多葛学派的死亡哲学,“论及灵魂不朽时,卢克莱修像个纯洁善良又卑怯胆小的道德家。”

  放眼现代,无论卢克莱修还是伊壁鸠鲁,依然在被推陈出新地读解和诠释。尼采把阅读伊壁鸠鲁的感觉描绘为“瞥向大海的沉静目光”。尼采和伊壁鸠鲁的共鸣,一是在于他们同样反对病态压抑,浸透了过失感的宗教和道德,在他看来,“成为伊壁鸠鲁门徒”意味着与那些“笨拙的胖墩墩的”道德规训对立,并不是本体论或认识论,而更是一种诗意的自由精神。二是尼采对伊壁鸠鲁关乎“哲学”本质的看法的认同:哲学的根本出路并非为理论而理论。哲学如果不能治疗人的疾苦,就没有任何意义;尼采换用了另一种表述形式:任何形式的艺术和哲学,都可以被视作人们在成长和奋斗的人生中用以治疗创伤和帮助前进的凭借。无论伊壁鸠鲁还是尼采,都将伦理学的最重要价值规定为自然生命不受阻碍,从而为历来遭受哲学家攻击的“快乐”公开正名。但他也指出了伊壁鸠鲁主义的过失,伊壁鸠鲁学派认同的快乐的目标是恬淡宁静(ataraxia),不受干扰,尼采的快乐则直指酒神精神。在尼采眼里,这种对平静的追求是软弱避世的体现,但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一下马克思了,众所周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但青年马克思对伊壁鸠鲁哲学的读解却与尼采截然相反,在我看来也更接近卢克莱修笔下的“希腊先驱”形象:他是无畏而激越的。马克思从本体论哲学入手,认为伊壁鸠鲁的特征在于对哲学本质的新理解。原子象征“自我意识”,其本质就是自由,而原子的偏斜运动则是自由从外在束缚中的解放,是“否定之否定”。简言之,两位现当代最重要的哲学家都认可伊壁鸠鲁哲学的实践性,治疗性,并认同这种治疗的结果导向唯物主义和自由主义精神的康庄道路。

  [1]刘小枫.伊壁鸠鲁与启蒙文学——卢克莱修《物性论》对伊壁鸠鲁的颂扬[J].国外文学,2011,31(03):75-83

  [1]刘小枫.卢克莱修的诗性启蒙——《物性论》卷三行978—1023绎读[J].文艺理论研究,2012,32(01):36-43.

  [1]李致远.《物性论》开篇绎读[J].国外文学,2012,32(01):75-79.

  [1]聂锦芳.“原子论”对马克思哲学思想起源的影响——以《伊壁鸠鲁哲学》对《物性论》的摘录和评论为例[J].学习与探索,2016(06):1-9.

  [1]包利民.伊壁鸠鲁哲学意义的现代读解[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31-37+94.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