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语言读后感精选
《空间的语言》是一本由劳森著作,建工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43.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空间的语言》精选点评:
●前半部分讨论空间感知机制(建筑要素等),后半部分讨论交往空间与距离引起的感受和意义。
●心理学的视角,还算有趣,不过有点拖沓。
●又一本从使用出发谈设计的书,写的深入浅出。但翻译有问题。
●作者认为,有一些建筑师“为了拍到好照片”,设计中,也是常常忽略人的行为,而用自己的预言去规划人的行为。这本书反对这种仅仅关注建筑本身的想法。也许是更偏环境心理学。其实若能综合美学和人们的心理诉求,最好。
●与其说是空间的语言,不如说是建立在身体认知基础上的环境心理学。作者刚好跟最近在读的architecture depends的作者是同事,算是一个巧合。
●涉及社会学,心理学等。空间、建筑具有无以言表的魅力。
●理论书籍好难啃
●浅显易懂
●变化缓慢的空间具有安全感。
●..
《空间的语言》读后感(一):[评] 回归基本
建筑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使用者提供舒适、便捷的庇护空间,而今在种种学科叠复之下,建筑师在面对一个设计项目的时候,会迷失自己最本能的对生活体验的认同,从而在设计的结果体现中显得那么的华而不实。
这本书虽出版年代久远,已是第二版,但讲述内容的根基却从没有改变,以人的体验作为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是不可动摇的。
《空间的语言》读后感(二):延伸读物
空间是行为的容器,是交流的场所,是环境的物质构成部分。环境心理学的延生读物,开始看相关资料的时候,才发现这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不同角度不同的定义方式,多学科的背景,环境心理学、建筑心理学、环境行为学、建筑行为学、空间行为等等。不同的书籍有着不同的解读,不同的理论成果同属相同的理论。一开始很是迷糊。随着读物的增加,渐渐开始清晰,至少有了自己的理解:建筑心理学算是环境心理学的分支,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而建筑行为与空间行为中的有意识有控制的行为、无意识有控制的行为以及有意识无控制的行为当属于建筑心理学的分支,因此类行为是心理的外在体现,但又不止于此。心理产生动机,动机体现需求,需求反应在空间,空间反过来容纳行为,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
《空间的语言》读后感(三):总值得一看
个人认为,不是国人不会进行此方面的分析,比如《建筑空间组合论》就让我也同样如醉如痴,但是以中国人的身份用中文写出这种看似简单但是十分有趣的学术文章,至少在现在这个社会还是存在相当难度,所以,逐渐增多的外文建筑空间分析的引进就成为学习建筑以及相关专业的学生的无奈选择了。当然,看多了,也就麻木了,好像自己也突然生活在格拉斯哥或者谢菲尔德或者华盛顿特区,一抬眼看见眼前的图纸,也是异域风情浓郁。让现代的设计进入了一个难以描述的氛围之中。
当然,活学活用深刻理解了之后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其中很多理论也确实可以不假思索的引入现实设计之中,但是更多的细节值得我们推敲,毕竟两个分居地球两端的国家,即使是气候类型也不一样——当然我不是鼓吹“气候性格论”——何况数千年来文明的隔绝已经在这两片土地上打上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如果妄然照搬,只怕不是一个合格的空间设计师所应为之举。
《空间的语言》读后感(四):值得一看
想写书评是因为觉得值得一看
唯一一个已经存在的书评题目也是值得一看
不管了
不改
其实已经有些记忆模糊
这本单纯的建筑理论书
我坐在书房的地上看完的
蓝蓝的封面我很喜欢
这本书
对于不懂建筑的我来说
不算太枯燥
里面有很多有趣的东西
例如
图书馆里座位对于人心理的影响
还有曾经出现的一种空中花园的设计
对于了解建筑或者是不了解的人
这本书都是值得一看的
其实相对于单纯的文学作品
我比较喜欢看其他乱七八糟的书
可以了解这个世界多一点
引起对很多东西的思考
看看这个世界上的“别人”都在想什么做什么
走进一家餐厅
点单
等菜
很无聊
可以观察一下周围的桌椅位置设计
想想有没有什么问题
一个人也许不会随时带着书或者别的娱乐工具
但是带着脑子脑子会转就不会有无聊这回事
多了解一些不同世界的东西
就多一种思考的方向
生活不会那么无趣
《空间的语言》读后感(五):“我是狮子,你是老虎”
劳森的《空间的语言》中,有一章引用了动物学的理论,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根据动物学家的分类,动物可以分为接触性动物和非接触性动物。后者对身体的接触会保持高度的警惕。只有足够亲密的关系,比如配偶子女,才可能进入可以触碰的距离。老虎狮子稍微靠近一点就会竖起鬃毛便是此意。人也属于非接触性动物。
此外,所有的动物,都有对抗距离和逃离距离。逃离距离是指动物将多远距离之内的侵入视作威胁。一旦有其他动物进入这一距离,它们就准备逃跑。对抗距离则是动物背水一战的距离:或者因为发现得太晚,或者因为有障碍,总之,逃无可逃,无法摆脱入侵者的逼近,进攻就成了面对胁迫的唯一选择。
由此看来,动物园对于动物来说,其实是集中营。它们被圈养,没有权利决定如何逃避其他动物的干扰。人类随时可以进入它们从本能意义上会体会到不安的距离,而它们无处可逃。日复一日的刺激或许能够带来麻木,由于距离而体会到的压力感并不可能真正得到纾解,因为这压力来自于基因的编码。大型动物需要较大的逃离与对抗距离,它们在动物园里的命运因此就格外痛苦。老虎和狮子会在笼子里不停地走来走去,并不是牢笼围困不住的野性,而是身为野兽却被圈养的悲哀。它们需要通过不停的运动,分散注意力,缓解焦虑。自由并不是形而上的崇高的精神追求,而是一种本能。
人们往往将城市比作“混凝土丛林”,“丛林”这个比喻的确能够形象地说明弱肉强食的残酷竞争。然而,城市也驯化野性的囚笼。这时,“动物园”或许是更为合适的比喻。大家被拘囿在有限的空间,无法在草原上奔跑,丛林里跳跃,不得不摩肩接踵地生活在一起。我们学会了隐藏因丧失自由和独立空间而产生的焦虑,不会像困兽一样在笼中来回走动。但是,我们也学会了如何运用技巧,悄然标定出自己的界墙。我是狮子,你是老虎。我们面对面坐着。我打开了报纸,你拿起了手机。我们各自进入各自的空间,逃跑到彼此无需触碰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