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壇经校释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壇经校释读后感精选

2021-01-10 01:27:5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壇经校释读后感精选

  《壇经校释》是一本由[唐]慧能 / 郭朋 校释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壇经校释》精选点评:

  ●敦煌法海版本

  ●经诵三千部,曹溪一句亡。对于《坛经》的兴趣,始于梅节先生的几次谈话。作为六祖慧能的老乡,同为新州百姓,他从新会方言出发解经,多有他人揣摩不尽的地方。午后读是书,常常想起香港青衣岛上的云,无执,无住,无系,无我,无来去,云可谓善知识也。佛曰:“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之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名为不二。”又云:“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无二。”即知佛性,为不二之法。故是书为小乘、大乘之重要节点,佛教汉化至此告一段落,禅宗由此蔚然大宗。法雨三千界,片云在曹溪。

  ●据说惠能不识字

  ●可以。

  ●基于几种坛经传本及各家见解做了勘校,字句而外,还比如引证印顺(三十三节前,p64)、宇井伯寿(三十七节前,p99)等人的观念截分坛经原始和后添部分。在解释上,郭朋则认为慧能立于却偏出了《金刚经》,他的解释点是:般若经(金刚经)是“性空缘起”(他进一步指出,这乃是出于古印度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完全绝望、彻底幻灭的时代反应,存疑),是全称否定,无论是此岸之妄还是彼岸之真“一切皆空”,而慧能乃真如一元论,是对空之特称否定的有,只空现象而不空本体(郭又指出,此乃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用以迷惑人民使其对现世苦难逆来顺受的修辞术,只有不行抵抗,人皆可成佛),所以甚至那首著名的偈也是伪造的,因为其“本来无一物”,但慧能思想中,真如/心却是不能空的,它是派生一切的宇宙本体、世界本源。郭朋的吐槽对错夹杂(p105注3

  ●成佛之道,尽在书中。

  ●“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

  ●很薄一册。我特别喜欢禅宗的明心见性,直指人心。坛经是禅宗经典,文辞简单,不像高僧翻译的佛经那样难读。注者应该不信佛教,他的注感觉全是考证哪个事情真不真之类,批评较多,对内涵阐发较少。作为外行,我当然是看看热闹,单故事性和文本给我们的启发就已经足够了。

  ●郭朋此書只使用了斯坦因本的坦經,因此相比後出者很有問題。

  ●研究敦煌文献的邓文宽先生说郭朋(和尚还俗)的注释很糟糕、有不少明显的错误。谨记,本人并未看过此书。

  《壇经校释》读后感(一):无题

  郭朋论“惠能慈父,本贯范阳”一句,认为“从下句‘左降迁流岭南’ 看来,则‘ 本官范阳’, 似乎要更通一些”,谬也。按中国传统史籍中关于个人生平的叙述套路一般向来交待祖籍, 即所谓“本贯” ,其后可以再交待后迁居某地;岂有先论父亲为官所在之理?郭朋”校释“呈敦煌写本之讹,却无视铃木大拙、周绍良、邓文宽和荣新江等诸位史学大家的改正,自作聪明而自曝其短也。

  诸如此类错误于哲学学者所书”佛教史“中不一而足,而滥用史料、误读史料者更繁。今日所谓哲学、佛学学者无有旧学功底,于史籍难以驾驭;又今日历史学者专事佛教史学研究者稀。前者无力而后者缺席,无怪乎黄夏年先生感慨佛教史研究山河日下。

  《壇经校释》读后感(二):觉悟

  之前读过金刚经和心经,理解没有太深,后来了解了禅宗,故而找来惠能的坛经来读。据郭朋所说,坛经在后世的传播流传的过程中被一些和尚所修改了内容,而这个法海版本是最接近原始版本的。

  惠能和尚认为佛是觉,禅是离相,应自性自觉无念无相无住,佛是不存在的,是自己的觉悟。惠能这种思想其实是否定了救世主的神话和虚无主义。但是惠能建议世人要自觉,可是并没有讲明白要觉悟什么,后人往往在学佛的过程也就会因此比较容易地陷入虚无主义,这其实是走向了惠能思想的对立面,这也是禅宗的一个局限性。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则不同,先秦儒家为世人提出一套高尚的理想:修齐治平,去成为君子和圣人,只不过儒家的立志对许多众生而言太远了,是可望而不可及,最后在大众化传播的过程中容易被一些人单纯理解成了道德的教义,甚至可能会于不能实现之中走向背叛和堕落。

  惠能当然是佛学大师,可仍然是一个和尚。

  《壇经校释》读后感(三):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

  现在我们要超越思维(mind)。我已说过,思维只是个神话;而我们却总是常常活在思维层面,因此才有这么多问题出现。它们都是来自思维的。假如你己超越思维,就不会有问题要问,因为你己到达那境界。你就是不在那境界才会发问。你总是到达那境界一段短暂时间,就再掉下来。因此,我要告诉你怎去停留在那境界久一点。我没有那问题。我时常都超越思维。对你们来说,我要找个方法让你们维持着超越思维的状态。我时常告诉人们的,且效果极佳的方法是:无时无刻,正在入静与否也好,企立也好──去看看你的思维正在想什么。____你是己得到自觉的灵。你必须先达到「连接」的状态。若你不是「有连接的」, 你就是做不成这功课。但若你看着思维正在想什么,静观着思维,且向思维发问:「呀!你想要什么啊?」 「你想思考什么啊?」 你会很惊讶,看着看着便会突然到达一点,变成无思虑。因此,要时刻静观着思维,它在做什么?它在想什么?思维自会停止思想。因为它不能回答,不能向一个己得自觉的灵回答。不过,你得先要超越思维。你要把自己与思维分开。你向思维发问:「思维先生,你在想要什么呢?」 「你在哪?」对着镜子也可以,你不必患自恋狂。当然不会。不过,要做的就是这样发问。......要进入无思虑,最好是看着某物,例如花朵。你的思维会立刻有反应。你就看看它在说什么。「不!我不想听!我不想听!」 只要说:「不,我什么也不想听,只想观看!」就这样,它自会渐渐消失。这原本就是禅宗想修练的功课。

  ——国际公益霎哈嘉瑜伽创始人锡玛塔吉

  《壇经校释》读后感(四):《坛经》是唯一被尊称为“经”的中国佛教著作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简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由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惠能大师指导禅者修行实践的核心方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动念;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知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于修行的次第上,一般说法认为惠能大师主张顿悟,其实是误解。惠能大师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是指佛与众生的差异只在迷悟之间,但同时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明确指出了由迷转悟有量变积累的过程,客观地分析了顿悟与渐悟的关系。

  《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惠能大师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坛经》的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壇经校释》读后感(五):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禅宗代表著作之一,简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是佛教唯一一本僧人所著,而被佛教界和学术界共同称之为经的禅宗著作。由禅宗六祖惠能口述,弟子法海集录而成。《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皆被焚”等语,似宋辽时期此书已入经录。现有明清诸藏本、房山石经本及流通本等。1976年(丙辰年)日本影印《六祖坛经诸本集成》,汇集各种版本《坛经》十一种。

  《坛经》记载惠能一生得法传宗的事迹和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由于历代辗转传抄,因而版本较多,体例互异,内容详略不同。据流通较广的金陵刻经处本,其品目为自序、般若、决疑、定慧、妙行、忏悔、机缘、顿渐、护法、付嘱等十品。

  《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即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盘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惠能大师指导禅者修行实践的核心方法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即“于诸境上心不染”,就是不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起心动念;无相为体,即“于相而离相”,以把握诸法的体性,知一切相皆是虚妄;无住为本,即“于诸法上念念不住”,无所系缚。

  于修行的次第上,一般说法认为惠能大师主张顿悟,其实是误解。惠能大师认为“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万法尽在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是指佛与众生的差异只在迷悟之间,但同时强调:“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迷闻经累劫,悟在刹那间”,指出“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明确指出了由迷转悟有量变积累的过程,客观地分析了顿悟与渐悟的关系。

  《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又说:“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

  惠能大师反对离开世间空谈佛法,主张“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指出:“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坛经》的思想对禅宗乃至中国佛教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中国佛教著作被尊称为“经”的,仅此一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