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的后果经典读后感有感
《现代性的后果》是一本由[英]安东尼·吉登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0.0,页数:155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的后果》精选点评:
●脱域 反思性制度 时间-空间伸延 全球化 乌托邦的现实主义
●看惯了批判理论对现代性的絮絮叨叨,吉登斯的社会学视野有耳目一新之感。只可惜新的视野终究没能纵深下去,还是太表面了。
●是看吉登斯的《社会学》入门的,虽然现在还在门边。但早就成了现代性的囊中之物——如果真的有这种东西的话。不再容易被这种宏观的从旁审视所俘获,更想看到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到哪里去的具体分析,或者来自某些个体的无从选择的选择。
●经典社会学家和很多后现代学者对现代性的态度都是消极的,但是吉登斯反而认为时空伸延和脱域机制,知识的反思性和循环性将个人和这个广袤的世界交织在了一起,现代性有了无穷尽的开放特质,让我们幻想一个乌托邦现实主义的美好未来吧~let it go~#还有关键词:本体性安全&存在性焦虑,信任,风险,抽象体系,亲密关系#
●不可逆转的时空延伸(行)、循环的时间脱域组织(知)、以及二者之间的反思性运用(格),造成了现代性的断裂,也导致了现代性的后果。人类逃得出这个家伙的内部吗?吉登斯是要用“知”、“行”、“格”来解释作为主体的现代性,同时又是希望通过“知”、“行”、“格”来改造作为主体的现代性。
●对现代性的四个维度、现代性的渊源解析透彻,但现代性的未来走向分析过于简略。
●可能是先入为主了,或者是我的阅读已经颠倒了先后顺序,这本书的内容是老调重弹,不过很清晰。另外有点力度不够 吉登斯的问题再推进下去要和激进左翼嫁接才是
●现代性内在就是全球化的,而且这种现象的不确定后果与它的反思特性彼此循环,构成了一种由事件组成的领域,在其中风险和伤害有着独特的品质。
●真讨厌吉登斯的书,每次看都后面都头大!还不如看豆瓣书评有意思。
●他来了我们学校,总得读吧……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一):好书但翻译问题不少啊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二):评《现代性的后果》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三):16年国庆阅读笔记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四):时间空间的分离,脱域极致发展,知识的反思性
《现代性的后果》读后感(五):远与近
远与近
《现代性的后果》124页,吉登斯引用梅罗韦兹的话:一个人正在与世界的另一边的一个人通电话,与同房间的一个人相比,他与远处的那个人的距离倒更近一些(同房间的这个人无非是问问:“谁来的电话?她说什么?”,等等)。
显然,在这里交流的信息量的多少,是衡量所谓(人与人之间)远与近的标准。那么,如果同房间的这个人仅有的两句问话——无论是因为没有被听到,还是出于被问者的主观因素————并没有得到回应的时候,比之于简单地“某某的,没说什么”这样的回答,我们是否可以说他们的距离更加遥远?因为他们之间没有交流,同房间之人发出的信息没有得到反馈,至少从表面上看着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被问者的不作答,对于发问者来说,也是一种反馈——因为其必然在发问者的心理上引起一些反响。表面上看到的无交流,其实也是一种交流。所以,他们之间的距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遥远。
这种交流是一种不必回应的交流。
我们设想一下这种不必回应的交流的极端形式——就是被问者不在场、发问者又知其不在场的情况。
由此看来,所谓交流,可以是一个人的事。它只发生在发出信息的人自己身上。那么,所谓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远与近,在此时就可以完全忽略被问者了。它完全取决于发问者自身的信息交流回馈与再回馈的密度。
但光有密度似乎也难界定所谓的“近”。例如,在常态的交流下,通电话的两个人,满口都是废话、彼此事务性的应付的时候,很难说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一定离得近。
还应该有一个重要性的因素来参与上述远和近的界定。
但何为重要?这是一个个人的问题。
所以,人与人之间远和近首先是个人的问题,不是两个人的问题。
一个人不断地对另一个人进行思索、考量,并且自认为这很重要,那么他离那个人就非常之近。
反之,他和另一个人即使物理意义上的非常近,也有可能离得很远。因为这也有可能是一种只有密度,但并不重要的交流。
那么,一个人认为重要而另一个人认为不重要的情况下,如何来判断两个人的远和近呢?答案是一个人离另一个人近,而另一个人离前一个人远。
所以,不存在两个人之间的远和近,只有一个人离另一个人的远和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