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帕帕朗基》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帕帕朗基》读后感摘抄

2022-05-18 02:0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帕帕朗基》读后感摘抄

  《帕帕朗基》是一本由[德] 埃里希·索伊尔曼(Erich Scheurmann);王著作,海南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帕帕朗基》精选点评:

  ●看得我乐呵乐呵的……很深刻

  ●以太平洋岛屿上土著人的观点审视西方文明主导下的现代社会。

  ●2007年1月阅读。有点奇怪的书。

  ●偶然看到的一本书,挺有意思的

  ●描写很生动。别的感觉一般。

  ●对现代社会的无比讽刺!

  ●酋长万福

  ●短短的一本书,记录了老酋长对文明的独特理解。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思考这回事。一段旅途,在路上的时候我们在想什么时候能到,到了之后我们想着怎么玩。何不什么都不想就这样走下去呢?

  ●深刻得如同Fight Club

  ●前面关于衣着部分有一点意思。后面的东西没太多意思~

  《帕帕朗基》读后感(一):帕帕朗基的世界 以及萨摩亚的屠亚威的梦

  昨晚见了一个很久没见的同学。此君依旧是那么热血沸腾干劲十足。据说他每天只睡4个小时,因为觉得睡太多浪费时间;每周至少读5本书,风水书都读,因为要开拓视野,还要能和各色人等沟通。聊过天之后很有感触。因为我的生活圈子里面似乎没有这样的人。而在这位老兄的圈子里,几乎全是这样的人。目的性和功利性(不是贬义哦)这么强的人!我是不是太懒了呢?我的人生理想难道真的在离开复旦这几年间就退化了?

  今天早上上班临出门时,看见桌上有本《帕帕朗基》,副标题是《一个土著酋长关于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意见书》,俺想起了昨晚同学说的每周读5本书,心想不如我也多读点历史以外的书本,于是就顺手拿走了。我在坐公车的几十分钟里就把这本薄薄的书读完了。没想到读了这本书,让我在睡了一觉之间,感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的冲击。

  在萨摩亚的土著人语言里,帕帕朗基,Pa-palagi,就是白种人的意思。《帕帕朗基》这本书是萨摩亚的土著人酋长屠牙威在欧洲旅行之后给自己在南太平洋小岛上的人民的讲话。

  在纯朴的酋长看来,欧洲文明是误入歧途,背离了神的教导和阳光、自然以及传统的一群怪人。酋长发了很多感慨:帕帕朗基热爱金属圆片和花纸片胜过嘴里的上帝;帕帕朗基把职业分的很细,可是人人工作起来手脚疲惫脸色发青;帕帕朗基把东西分成你的我的,人人都收藏了足够全部落人分享的东西,可是居然有人为了缺少 “东西”,就把火筒顶在自己头上;帕帕朗基病态的热爱虚幻的映像(电影);帕帕朗基要是哪一天早上不读报纸,就会觉得自己没有通晓一切 ……

  在酋长看来,他也不知道帕帕朗基和土著人到底哪个更聪明,每天都不想事情真的会变笨么?可是帕帕朗基每天焦虑不已,真的是脸色发青不快乐啊!只要能在自己茅屋的睡垫上美美的睡上一觉,有什么比得上这种享受呢?大神的造物---大自然---是怎样的完美,帕帕朗基的机器怎能超越大神的手艺?想要做什么事情,何必急匆匆的在乎什么小时什么分钟什么秒呢,大神在日出和日落之间安排了足够的时间给人们享用呢。伟大的神灵的愿望是,看到我们能够骄傲的挺直腰板去生活,永远是一个有着欢快眼睛和灵活肢体的人 ……

  酋长大人的每一句妙语,都值得深思。这是一本很小的书,可以当作儿童读物,也可以被当作激进环保哲学的圣经。完全读过书以后,我好像被重锤击中。昨天还在和人讨论经济趋势、商业奋斗以及人生理想,今天就被帕帕朗基这个词照的原形毕露。

  很多读过这本书的评论者都宣称说,应该在帕帕朗基和屠牙威之间寻找某种平衡。但是,怎么可能在冰火不相容的两种世界观中间找到折衷呢?可悲啊。我也向往蓝天白云的生活,可是悲剧在于,头脑虽然清醒,但是却无路可退。

  无路可退!

  ##########帕帕朗基的分界线##########

  找了两段书的节选,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帕帕朗基的石头匣子

  帕帕朗基的职业

  ######################

  全文转自自己的BLOG

  《帕帕朗基》读后感(二):由“帕帕朗基”想到的

  《帕帕朗基》是一个德国画家翻译介绍给西方社会的小册子,它表达的是一种土著的文化观。埃里希•索伊尔曼在南太平洋的一个小岛(属于萨摩亚群岛)上采风,遇到了一位酋长,引起了他深刻的反思。这个身高近两米的巨人,个性善良友好,他经过对欧洲的考察,认识到现代文明的缺陷,坚定地守卫着自己族裔的信仰。这本书的内容就是这位酋长屠牙威对他的波利尼西亚同胞们的演讲,他希望团结那些岛屿的人们,保持他们文化的独立和纯洁。它有着简洁犀利、幽默独到的智慧,而且坦率真诚、发自内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这本书畅销世界多个国家,它仅仅在德国就发行了170多万册。德国是个热爱森林、重视环境的国家,这些充满自然意识的信念受到欢迎毫不令人意外。读着这本书我就止不住想起了另一件事,心情至今很难平静下来。

  离我住的地方两条街以外,是一个开放式的公园,建成时间也不很长,不满十年。2012年的时候,我比较喜欢去那里。它依托着一条蜿蜒的河流修建,在公园内大概有一半空间是一个月牙形的广场,广场上经常有大妈大爷跳舞运动,这是热闹动感的一半。另外一大半是经过规划设计的园林,绿化得还算用心。这一半掩映在树木灌木之中的场地,则常常是较清幽安静的,只有鸟鸣虫噪和小孩子的嬉闹偶尔搅动。不时会有人在这里散散步、溜溜弯、做做气功,在小亭子歇息片刻,一些游人甚至会在这里留个影。老迈的大树脚下冒出了野花、菌类,风拂过时树叶簌簌起舞,阳光下引得蝴蝶翩翩飞来,行人喜欢从附近的小径走过。这一部分没有很漂亮的水景,蓬勃的生机、清新的气息还是让人喜爱在此逗留。

  在小祖母姬莎第一次来中国期间,某天盛夏的悠悠午后在这个公园的上空,湛蓝的背景中很大的白色云团构成了一个优美的女性头像。还有一次,我带着一根幻影晶柱,放在一株树下。片刻之后,地上叶丛中出现了一只蓝绿色的甲虫。因为它趴在地上一动不动,我误以为是死的,不过一分神它就很快消失了。

  可惜好景不长,就在那一年,这个地方的安宁和生气因为一个停车场的修建而消失了。也差不多是秋天的时候,我再次去到那里,变化巨大的是以园林为主的那一半,外围有些几层高高的树木已经被砍去了,剩下的树也在风中瑟瑟发抖。整个公园,一进门就只让人强烈感到一派萧杀落寞的气息。再往里走,一棵我很熟悉的大树也没幸免,原本枝繁叶茂,根部周围已经被挖开了深沟,洒落了一地的黄叶,看起来是因为根茎比较粗壮,一时没法把它连根挖起来。在近旁一只鸟叫得很尖锐激动,从来没有听过这样异常凄厉的音频,大概它见证了这个野蛮的过程。一些栽了没过久的小树被齐地面砍掉,我走过一个地方没注意到,脚都被磕出血了,但是人心里更难受。

  之后就遇到了连续的暴雨,几天之后再看,更是满地狼藉,大树小树都不见踪影,灌木只剩残枝败叶,后来我才在公园外的公告上看到变故的原因:为了缓解停车难题。用了至少几年时间,改造培育出的一个初具规模的绿色生态系统,不过一个星期时间就毁掉了。反正这些树不会说话也不会抗议,砍掉了也没关系,人的经济利益、现实需要总是堂而皇之地高高在上的。

  形成对比的例子近在眼前,离这个公园几条街之外,是另一个狭长形的开放式公园,初衷是为了净化治理河水。修建时也很下了一番功夫,有国外专家参与其中,有些设计借鉴了国外的经验,因为很有示范意义还上了新闻。这个公园至今基本保存得还不错,虽说它的作用不一定完全发挥出来了,因为水车没有转动了,有些水景设施成为了摆设。但是被毫不犹豫地去除大半园林,改造成停车场的这一个,如果它能继续好好的保留那些树木,同样可以达到净化空气、绿化环境的目的,无论有没人给它颁奖,周边的居民会感受到它带来的生态保护。

  那一年接下来的植树节,我心情极度沮丧糟糕,甚至现在想起,现代文明对经济利益的重视和对环境保护的漠视之间的对比,仍然是无比鲜明。这个公园早已在以前园林占主导的地方堆起了一座突兀的小丘,下面就是停车场,以停车场为主导,公园管理方是可以从中多些收入。丘上多植着草坪,稀稀落落的种着几颗树,刚种上树的时候,它们毫无生气,都像奄奄一息的重病人一样输着营养液。去了几次之后,这个地方我就再不想去了,最好的风景已经被破坏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恢复。自然之灵被忽视,没有受到尊重的地方,环境对人们自大自私行为的回应就是雾霾、沙尘、污染、水土流失、其他灾害,说到底一切都是现代文明的自作自受。再先进的科技再庄严的律法,也永远无法弥补信仰贫弱、道德缺失带来威胁。

  《帕帕朗基》读后感(三):来自土著酋长的智慧

  《帕帕朗基》。在美罗城思考乐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明明瞅着副标题是《一个土著酋长关于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意见书》,却在脑子里莫名其妙地跳出“拍拍垃圾”的字音来,都是那本狗仔队自述的书害人不浅。

  帕帕朗基,在一个岛国土著的语言中,即白种人、陌生人的意思。“在萨摩亚岛上登陆的第一个白种人传教士是乘帆船来的,土著人把远处的白色帆船看成是蓝天中的一个破洞,白种人就是穿破这个洞,来到了他们的身边——他穿破了蓝天。”

  很有趣的名词解释。更有趣的,是书里的别的一些表达。在那个“批判性”的土著人眼里,欧洲文明,实在是一种莫名其妙的产物,离大自然的阳光和空气太远。而他们自己的描述方式,果然是阳光和空气式的。例如,在这本彩色的小书里,这个酋长把男人女人的衣服裤子都称作“膜”或者“遮羞布”,把房间叫做“石头匣子”,把房门称作“需要推开的木头翅膀”……孩子一样鲜活的命名方式。

  (公寓)

  “大部分茅屋里住的人,要比萨摩亚一个村子的人还要多,所以你必须知道你要找的阿依噶(家庭)的准确姓名。因为每一个家庭,都只占这个石头匣子的单独一部分,或者上面,或者中间,或者下面,左边或者右边,或者正好在你眼前。而一个家庭往往对其他家庭一无所知,就好像他们中间不是隔着一堵墙,而是像我们的马诺南、阿普利马和萨瓦伊三个小岛之间隔着辽阔的大海一样。他们相互之间几乎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如果他们在入口处偶然相遇,会不情愿地点头致意或者嘟囔一声,就象相互敌视的昆虫。多么可怜!他们还得在一起生活。”

  (时间)

  “帕帕朗基对他们的时间总是不满足,而且不断埋怨伟大的神灵,为什么不多给他们一些时间。他们甚至亵渎上帝和他的伟大智慧,把每个新的一天都按照固定计划分割和粉碎。他们切割时间,就像用砍刀砍割一块软椰子,切开后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名字:秒、分、时。秒比分小,分又比时小;最大的部分就是分和秒在一起的小时,但一个小时是由60分或很多很多秒组成的。”

  “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事情,我一直也没有完全弄清楚,因为我讨厌耗费太多精力去思考这样一些天真的问题。但帕帕朗基却把这看成是一门很大的学问。男人、女人甚至刚刚会走路的孩子,都带着一个又小又扁的圆形机器,或者是用链条栓着放在遮羞布里面,或者挂在脖子上,或者用一根皮条戴在手腕上,他们可以在机器上看时间。看时间并不容易,从小就得开始学习,人们首先是把机器放在孩子的耳边,从小就让他们对时间感兴趣。”

  (鞋子)

  “最后,两只脚还得到一种柔软而结实的包装。所以柔软,是因为它有弹性,可以拉长,以适应脚的大小,而结实是次要的。它是由粗壮动物的皮制成,皮剥下后先放在水中浸泡,然后用刀挂平,再放在阳光下晒,直到完全僵硬。然后,帕帕朗基把它制成高梆独木舟的模样,大小正好和脚一样,一艘独木舟为左脚,另一艘为右脚。这种脚舟用线绳和铁钩牢牢绑在脚腕上并系成纽结,这样,脚就进入了牢固的小屋,就像蜗牛一样。这种脚膜,帕帕朗基人从日出穿到日落,还穿着它去马拉嘎和希尔哇(外出旅行和跳土风舞),无论是炎热的天气还是下雨之后。”

  “这是很不自然的事情,白种人大概也发现了这一点,因为它把脚变成好像死了一样,还发出臭味。大多数欧洲人的脚都不能抓东西,也不能爬棕榈树——所以帕帕朗基就设法去掩盖他们的这个蠢事,办法就是,把原本是红色的皮子,涂上很多污泥,然后再经过磨擦使它发出光亮,亮得闪了别人的眼睛,让别人无法忍受,只好把目光移开不去看它。”

  ……

  很多这样新鲜趣致的表达和视角,看了让人心生一笑。然后,所有这一切的帕帕朗基们的奇形怪状,都被引向一个结论:比起阳光大海下的简单的土著人来,他们是原离自然和神灵、走上歧途的不快乐的人,别轻信魔鬼们的推销和教诲啊。

  呵呵。以前很喜欢看一些人类学的书,描述着一个又一个遥远而神秘的部落,介绍他们的日常起居。但这些书往往是以西方人的视角写的,有时候会囫囵吞枣,有时又不由自主地浸着点民族优越感和视觉偏差,有点为那些被观察者们叫屈。没想到的是,这本书是一本反方向的人类学著作呢。想象一个内心恬静充实的土著研究者描述一个变异了的奇怪的社会,在他的眼中笔下,那些自认“文明”的人们都成了未开化或着了魔的山顶洞人,过着奇怪而不舒服的生活的样子,忍不住就想笑起来。可把那些“文明人”的脸往哪儿搁呢?

  智慧这种东西,应该是平等的。并且,更单纯的人,看得更通透吧。:)

  * * *

  顺便说一句,根据封面和前言的介绍,这本书是由德国人埃里希·索伊尔曼著的,是他把土著人屠牙威的欧洲旅行后给族人的演说稿翻译成德文。埃里希是位德国画家、作家,赫尔曼·黑塞的挚友,1914年在摩萨亚岛居住过一年。他的这本书,出版于1920年,一度被人遗忘,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又被人发现价值,被誉为“环保者的绿色圣经”,行销各国。

  ——当初买这本书,也有点冲着“赫尔曼·黑塞”这个名头去的,想,他的挚友,应该也是个值得一读的人呢。

  《帕帕朗基》读后感(四):进步还是退步?

  对于喜欢简朴生活的我来说,对那些反思现代生活,对现代文明进行批判的书我都会去看看。尤其是关于简朴生活的书,比如最早买过一本《生活其实很简单》,日本人写过一本《清贫思想》,一篇关于澳大利亚土著的《旷野的声音》,后来还特意买了GREAT SPEECHES BY NATIVE AMERICANS《美国土著人的伟大演讲》,当然了,还有今天要给大家介绍的这本《帕帕朗基》。

  我从来不认为古人的、原始的、土著的或说原著民的文化就是落后的、愚昧的、无知的和卑劣的,如同我从来不认为现代的就是正确的、先进的和光荣的。

  相反,如同现代科技与文明可以为过去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一样,过去的或者传统的文明与文化也能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人类问题提供一些解决思路与指导。

  通过阅读这本书,作者借一个酋长之语,对现代人所谓的生活进行了批判与反思。

  这本书写于1914年,但成名于上个世纪60年代,当时全世界的青年人掀起了一场全球性的批判与反抗的运动,从中国的文革到美国的黑人运动队、民权运动、反越战、女权运动,日本的赤军、意大利的红色旅、切。格瓦拉、还有由蕾切。卡森的《寂静的森林》引发的环保运动,这本书,就是在当时众多运动中环保运动中被挖掘出来,并从此名扬天下,告别了半个世纪被埋没的灰尘,走向了世人。

  在书的第一页介绍了帕帕朗基:即白种人、陌生人。帕帕朗基的本意是穿破蓝天之人。在萨摩亚登陆的第一个白种人传教士是乘帆船来的,土著人把远处的白色帆船看成是蓝天中的一个破洞,白种人就是穿破这个洞,来到了他们的身边——他穿破了蓝天。

  书里一开始就对我们的服装进行了批判:“帕帕朗基的身体从头到脚都有遮羞布、草席和皮革遮盖起来,如此严密,如此厚实,。。。。。。。以至于身体变得没有了颜色,苍白,疲惫。。。。。。大多数欧洲人的脚都不能抓东西,也不能爬棕榈树。。。。。。。妇女一般都有很多彩色的庆典遮羞垫,装满无数直立的柜子,她们为此耗费很多心思,考虑今天或者明天应该穿哪一件,应该穿长的还是短的”

  这是1914年的书,现在一百年过去了,我们还是这样。我们的物质高度发达与进步,虽然衣服更多了,款式更多了,色彩更多了,变的是衣服,不变是我们对服装的依赖:很多人都是通过服装来给自己信心的,而不是通过自己来给服装价值。

  `

  而且,吊诡的是,我们本来是用衣服遮羞,“由于妇女和姑娘的身体被如此严密地遮盖着,所以男人和少年就有强烈的欲望想看到她们的肉。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日夜想着、谈论着妇女和姑娘的体形。”这点与之前不一样,现在社会的服装,尤其是女性的却是通过暴露肉体来刺激欲望。

  谈完了服装,接下来谈房子(这几天各地政府正在出台政策来限购)土著人叫我们住的单元房叫“石匣子”。书中说“(住在石匣子的)一个家庭往往对其他家庭一无所知。。。。。。他们相互之间几乎不知道对方的姓名。”整整一个世纪过去了,那时的中国人并不是过那样的生活,而现在,我们却正生活在一百年前人批评的生活方式里,我们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作者在文章里毫不留情地批评了现代人的虚伪:“如果你和白种人谈论上帝之爱,他就会把脸拉得长长的傻笑,他会笑你的想法太天真。如果你递给他一枚闪闪发光的金属块,或者一张平平整整的花纸片,他的眼睛马上就会放出光芒,嘴唇立即就会被口水湿润——钱才是他们的爱,钱才是他们的上帝。。。。。。。。有不少人为了钱而放弃了快乐、笑声、荣誉、良心、幸福、老婆和孩子;就是为了那些金属和纸片,几乎所有的人都失去了自己的健康。”

  从中国古人到希腊哲学家,从太平洋岛国的土著人到美洲的印弟安人,对人类对财富的迷恋与崇拜而导致的一个个悲剧而发出了感叹。本来我们工作赚钱是为了美好生活,但当我们拥有了财富的时候,很多人却失去了美好生活。虽然有很多人反思,但在生活的压力下,我们无处可逃,也没有勇气与智慧像庄子、苏格拉底、亨利。戴维。梭罗一样去生活。

  对于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即消费主义,这个大字不识的土著酋长说道:“如果一个人需要很多东西,那他就是最贫乏的人,因为这正好证明,他缺少伟大神灵造就的东西”。马克思在批评资本主义对人的改造就是人的异化,所以有了现代“拜物教”:人对物的崇拜超过了对神灵的敬重。“谁要是东西少,就会被看成是贫贱和悲哀。如果一个帕帕朗基和我们一样,只有睡垫和饭碗,他是绝对不会唱歌和高兴的”,写到这里我想到了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回也不改其乐!”

  这个酋长还指出帕帕朗基,或者现代文明的个人主义思想:“以一种特殊的和弯弯绕的方式思考问题。他总是想自己如何能获得更多的利益和权力。他们大多数只想着一个人而不是想着所有的人,而这一个人就是他自己。”作者认为这种观点有背神灵的主张,而当人们只顾自己,惩罚也就来了:“神灵还给了帕帕朗基比恐惧更厉害的惩罚——他们给了他们多占者和少占者之间的斗争。场斗争十分激烈和残酷,日夜进行。这是一场给所有的人带来苦难的斗争,吞噬着所有人的生活乐趣。”明眼的读者一眼就可以看出,这种惩罚就是竞争思想,而竞争思想的根源就是个人主义。

  作者感叹道:“帕帕朗基不知道,神灵给了我们棕榈树、香蕉、美味的野芋头、森林里所有的鸟、大海中所有的鱼,是为了让我们高兴和幸福,并不只是为了我们中的少数人,而让大多数人生活在苦难之中。”

  书中还对机器在对人提供服务时,机器对人的控制、现代职业让工作变成了折磨而不是享受、报纸与电视对人的侵蚀,以及现代生活的人容易得精神上的疾病问题,都是对现代生活的深刻批评与反思。

  我们老是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现代的中国人很悲哀,受着多重压迫:经济压迫、社会压迫与制度压迫。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折射出我们活在一个压力多么大的社会。以我的妹妹举例,她的生活条件远远比我好,可是为了两个孩子,她活得比我累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养孩子这样一个本来是很快乐的事情,到了现代社会,很多家庭都被孩子的成长与教育问题所折磨:都知道目前的社会有问题,但都无力去改变,更不知道如何去反抗,只能被裹挟。我也跟我妹妹建议不要这么累,这么苦,她说没办法,要想孩子有个好的未来就要接受好的教育,要接受好的教育就要进好的学校,要进好的学校,孩子就要有好的成绩,要有好的成绩,就要不断的上这个课,考那个试。

  我周围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百年前那个土著人的话中,你说我们是进步还是退步?

  为什么我们越活,越回去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