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利润区》读后感锦集
《发现利润区》是一本由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 / 大卫・J・莫里森 / 劳伦斯・H・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3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现利润区》精选点评:
●boring
●才知道,装瓶商是可口可乐的主力客户,他们是原浆的购买者,控制着可乐饮料的商业供应。
●很不错的书
●如果是2000年左右,这本书值五星。现在2019年,这本书过时了
●大部分公司经营目标关注的都是市场占有率吧,都认为市占提升后,通过规模效应利润就会随之而来。实际上,在很多行业市占越做越大后,利润反而变更少了,尤其在用户强势,大部分产品本身免费的互联网行业。市场占有率会带来增长的假象,财务模型不合理的增长其实是一种危险。想起前两天王慧文在内部会上说的,过去的很多商业理论现在根本没办法用,因为现在很多的"极具价值"的企业经历的不是零利润而是负毛利。应该也是这种感触吧
●太过宏观,不针对行业,一小时翻完
●走到前线去,和客户在一起,观察客户,预测客户,观察自己的和行业的价值链,监测竞对的发展。20160129于嘉兴。
●面向传统企业,并无太多新意。
●真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作者脑袋不清楚。。。泛泛而谈的一本书~~对实务没什么帮助。
●对你创业有帮助。
《发现利润区》读后感(一):原著是1998年的,你认为它适合互联网时代吗?
我发现很多书都是很老很老的,现在翻出来重新出版。比如说这本《发现利润区》,其第二版,就已经是2003年出版的了(原著是1998年的!)。
有些书不容易被时间淘汰,比如说《与鲨共泳》,是20年前的《攻心为上》就很好,现在依然值得全面学习。但对于这些商业模式的书,我怀疑它是无法反应目前互联网时代的利润点的。
《发现利润区》读后感(二):不错,很有参考意义。
本书把如何围绕客户及创造客户价值的营销理念与财务基本概念结合起来,针对市面上的成功企业,抽象出一些可以借鉴的模式。
虽然不够严谨,但却颇具参考意义。
企业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例子,来启发创建出自己的独特的商业模式。
这本书中提出的紧贴客户而不是仅仅依靠抽象市场调查的观念,在另一本《谁说商业直觉是天生的》书中有更为详细的论述。
同样,在《创新艺术》一书中也表达了只有紧贴客户才有可能创新的观点。
可见,紧贴客户是营销创新的一条基本原则。
相对而言,营销管理则更多是原则和宏观层面的概念。
《发现利润区》读后感(三):一本连韭菜都不会相信的书
这本书的最大用处不是帮助你创业,而是帮助你写商业类文章。
只需要记住12条核心就可以:
1、我的客户是谁?
2、客户偏好任何变化?
3、哪些人应该是我的客户?
4、如何为客户增加价值?
5、如何才能成为客户首选?
6、盈利模式是什么?
7、目前的企业设计是怎么样的?
8、真正的竞争对手是谁?
9、最难对付的竞争对手的企业设计是什么样的?
10、下一个企业设计是什么样的?
11、战略控制点是什么?
12、公司价值如何?
细细品味,这12点总结的云里雾里,我还可以再总结10条出来,比如公司文化如何?当前社会经济形态如何?未来经济走势如何?
这本书也是一种标签文,对于现实毫无帮助,连割韭菜的作用都无。
《发现利润区》读后感(四):盈利模式解释手册,助于从利润角度理解企业行为
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逻辑强健,而在于其对盈利模式的系统整理。作者是做管理咨询,这样的整理是企业在思考战略时必须应该翻翻的手册。有人说它各个模式之间边界不清,逻辑不完善,我从商业的艺术性角度来说是不认可的。但,即便是有些严谨上的问题,亦丝毫不妨碍它给出的另一个视角所能带来的洞察和对一些企业家的启发。
——翻开,看看你关注的企业是什么模式,看看你的企业在哪里耕耘。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进来商业生态变化不穷,这些模式的描述和组合能为我们带来解释和反观,但如果要用在未来的模式设计上,还有更多的细节或者变型、创新之路需要企业家去完成。这更像是一本解释手册,而非设计指南。
《发现利润区》读后感(五):纯阳书评《发现利润区》
悖论无处不在。本意是希望通过竞争,抢占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经过一番鏖战,市场拿到了,但是结果发现利润不但没有增长,反而变少了。竞争不但没有成为企业获得更多利润的有力武器,反而成了行业利润的毒药,一番角力下来,产品商品化了,大家都不赚钱了。那么问题来了,不参与竞争是坐以待毙,而竞争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好结果,企业到底该怎么办,还有其他出路吗?
对于这个问题,本书给了一个相当有说服力的解答和一套很有价值的方法论。
作者认为,之所以一家企业赢得了市场,却丧失了利润,问题不是出在竞争本身,而是出在竞争方式,竞争思路上。
面对竞争,企业有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不同的策略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企业选择紧盯市场份额,纯粹通过大打价格战的思路抢夺对手市场,即使最终击败了众多竞争对手,赢得更多市场份额,但是这家企业很可能发现自己赚的更少了,因为市场价格早已经被价格战打下来了,额外获得的市场份额根本不能弥补产品价格下降带来的利润下滑。
如果企业意识到产品或者服务从上市开始,其利润必然随着行业竞争不断走低,而产品或者服务的利润在现有格局下终将枯竭。因而理性放弃打价格战获市场份额的策略,转而紧盯利润,立足客户需求,勇于创新,确立企业新的利润之源,才是企业赢得客户、赢得竞争的真正有效办法。
作者的逻辑用一句话来说的话就是,一种产品或者服务在一种盈利模式下能获取利润的时间本来就很短,打价格战只是死路一条,要想持续获利,只有创新求变,革新产品服务、革新盈利模式或者同时革新以上两者,才能赢得竞争、获得真正胜利,在价格上赢得竞争很可能只是七伤拳打人,表面一时风光,实则打碎了别人饭碗,也打掉了自己饭碗。
作者不但说透了关于竞争的逻辑,而且通过剖析迪士尼、微软、ABB等成功企业的成功历程,总结了20多种成功企业实践过的盈利模式,而系统地提出一套企业可以拿来用于自我评估、自我诊断,进而找到新盈利模式的方法论。
这本书成书似乎要晚于《创新者的窘境》,但是貌似提出了一个解决创新者窘境的方案,克里斯坦森指出大企业由于在低端市场受到小企业的有力竞争而不得不退守中高端市场,进而市场不断丢失,处境越来越艰难。而这本书里所总结出来的金字塔模式,其实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好办法,大企业在低端市场设置低端品牌,按照低端市场的逻辑参与市场竞争,低端不赚钱,主要任务是有力的狙击中小竞争者的介入,而企业通过高端产品赚钱,以弥补低端市场的利润缺失,形成低端防守,高端赚钱的局面。这样的思路很值得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