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的读后感10篇

2022-03-23 03:04: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的读后感10篇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是一本由方军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59.00,页数:2017-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一):从免费到付费

  2009年,互联网界及出版界最流行的一本商业畅销书,叫《免费》,作者克里斯·安德森的另一部著名作品《长尾理论》开创了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两本书都是全球畅销书。

  《免费》讲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通过免费提高流动性,降低获取新客的成本,然后通过交叉补贴、三方市场、免费加收费这三种方式获得收入及利润。

  1.Google于2007年11月5日免费发布Android系统。

  2.第三代iPhone3GS于2009年6月9日正式发布。

  3.微信则是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

  4.Facebook则是2004年2月4日上线,2009年被中国屏蔽。

  免费经济学的真实背景,其实是从信息匮乏转向信息丰饶的过渡时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一种产物,本质是为了提高信息精选的效率。

  这个月初,发现方老师写了一本《付费》,恰好是从信息过噪到信息精选,这种情况下的产物。

  免费才是最贵的。

  有人说2016年是知识经济的元年,罗辑思维的得到App、混沌商学院、喜马拉雅的知识狂欢节、知乎Live、分答,其实都是通过各具特色的方式,把碎片的信息沉淀为知识,进而形成有价值及有结构的“信息信号”。这方面有很多很好的尝试,都走出了很多不同的路。

  方老师的确是这个领域的专家,这本书值得一读。

  2012年做过碎片知识方面的产品,虽然那个时候还很早,支付习惯和市场条件还不成熟,理解也不那么深刻。时隔几年,终于明白当时大概想要表达什么意思。认识是螺旋上升的,无论想法还是思想的形成,在于点滴积累。

  其实并不认为知识经济或内容电商会成为多么大的一块市场,因为知识的终极,不是教育就是文化。而文化这个稍微大众一点的领域,向来是面向精英的小众生意。越好的东西越精,越精意味着越少,越少就意味着稀缺,稀缺意味着太贵。但优质有价的确是一门生意,高品质内容近乎艺术品,总是昂贵的。

  好东西总是少而贵。当年票房最高的哪些大片,往往在影史上没什么地位。影史上的顶级经典作品,很难同时获得商业及利润方面的成功。赚钱要迎合大众,艺术品曲高和寡。

  最顶级的知识往往会沉淀成书,但一本书往往很便宜,吸收它却很难。

  最流行的信息往往容易吸收,连载音频、视频节目、网剧综艺,需要有娱乐性,切成碎片,但浓度很低,难免鸡汤或套路。

  所以吧,真正好的内容,往往需要付费,因为免费模式无法cover成本。这就是方老师在本书里讲的内容:付费。

  书好不好,先看目录。结构很能说明问题。

  推荐语

  前言.面向个人的互联网知识经济

  第一篇.知识经济

  第一章.互联网知识经济元年 // 3

  中国创新:互联网知识经济的起点 // 6

  互联网知识平台: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引擎 // 7

  媒体、内容和教育:信息与知识的三种形式在融合 // 12

  知识经济与知识社会的互联网指南 // 15

  第二章.当我们说互联网知识经济时,我们在说什么 // 21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三种业务形态:媒体、内容和教育 // 23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产品模式与收入模式 // 30

  互联网知识经济中的个体:知识极客与知识消费者 // 32

  第 二 篇.个人知识产品

  第三章.重新理解知识 // 39

  知识的历程:从“存在”到“实干” // 41

  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 // 49

  音乐:一种特殊知识产品的演变 // 50

  场景知识:面向个人提供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前提 // 54

  第四章.新的知识产品形态 // 57

  热闹的媒体与新媒体: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母体 // 58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一:直接售卖内容 // 62

  付费年度订阅专栏:关键的产品模式创新 // 64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二:教育产品创新 // 67

  五个新型教育产品:线下大课、一对一线下面谈、在线讲座、

  线上训练营与软件辅助课程 // 68

  新知识产品形态之三:社群化学习 // 73

  两个社群创新:WorkFace与碳9学社 // 76

  第五章.知识产品矩阵:产品与服务设计工具 // 81

  知识付费:什么知识?什么形式?什么效果 // 82

  知识产品矩阵:分析知识产品与服务的工具 // 86

  附录5A 知识付费:谁在付费?为什么付费 // 92

  第 三 篇.知识平台

  第六章.知识平台的四个角色 // 99

  互联网知识平台的原型:亚马逊、谷歌、维基百科 // 101

  平台角色之一:产品化——把知识转化为产品与服务 // 103

  产品关键问题:产品形态是什么?产品价值是什么 // 104

  平台角色之二:格式化——创造新格式或将新格式发扬光大 // 108

  产品化与格式化都需要关注核心价值单元 // 110

  平台角色之三:工具化——将知识转化为工具 // 112

  平台角色之四:商业化——创造价值、分配价值、获取价值 // 115

  第七章.知识商业画布 // 119

  要回答的问题:我的业务逻辑是什么 // 120

  知识商业画布与传统媒体机构 // 123

  知识商业画布与新媒体机构 // 125

  知识商业画布与平台 // 128

  第八章.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 // 131

  通过四组对比理解知识经济的商业模式 // 133

  知识产品与服务提供商的收入模式:卖广告、卖货、卖知识 // 138

  知识平台的主要收入模式:广告、交易佣金、增值服务 // 145

  附录8A 从媒体生意到内容生意 // 149

  第 四 篇.知识个体

  第九章.知识极客与知识匠人:五种知识生产者 // 159

  知识原创者:塔尖的少数人 // 161

  知识传播者:知识经济的主流人群 // 162

  知识产品经理:管理商品与构建系统的人 // 164

  知识经纪人:实现商业价值的人 // 166

  知识价值领袖:关注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人 // 168

  互联网知识经济的未来:平台和匠人个体共存的时代 // 169

  第十章.如何做一个精明的知识消费者 // 173

  知识消费与商品消费的差别 // 174

  我的知识之屋的支柱是什么 // 176

  通过知识框架去对抗碎片化 // 179

  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 // 181

  通过分享与交流学习:针对性知识的价值最高 // 185

  第十一章.知识的工具化:知识消费者的个人目标 // 191

  弱理念、强实践的工具:商业模式画布与清单 // 193

  强理念、强实践的工具:敏捷和精益软件开发 // 197

  更大规模的工具:丰田生产方式与精益体系 // 201

  可视化:如何把工具投入实际使用 // 205

  第五 篇.知识产品方法论

  第十二章. 创造知识的完美半成品:优衣库和苹果公司的

  .启示 // 211

  优衣库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 212

  如何把知识注入产品 // 216

  苹果卖给我们的iPhone究竟是什么 // 218

  苹果的产品:“完美的半成品” // 220

  优秀的产品本质上是“完美的半成品” // 222

  知识产品如何做成“完美的半成品” // 223

  商学院提供的服务究竟是什么 // 230

  对商学院教育的两个攻击 // 231

  为什么都选择了高压力 // 233

  最高等级的知识服务应该创造高压力 // 235

  第十四章.方法论而非结论:麦肯锡的启示 // 239

  咨询公司麦肯锡卖给我们的是什么 // 240

  咨询公司卖给我们的服务可能是“方法论” // 241

  为什么方法论重要,结论不重要 // 245

  第十五章.协作更好:维基百科的启示 // 249

  两个特别的知识产品公司:谷歌和维基百科 // 250

  谷歌和维基百科的产品:全球知识体 // 251

  维基百科的知识创造方法论:如何大规模协作 // 253

  Linux背后的协同方法论 // 255

  结语.知识互联网的未来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二):认识自己,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摘记)

  认识自己,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定期回顾和优化知识框架)

  两个衡量方向:个人的整体知识架构和单个专业方向

  1、当前职业领域:政府工作、个体户注册、企业年报

  2、大学及以上教育:法律

  3、个人兴趣领域:阅读和写作及方法

  4、待学习领域:健康、营销、设计、数据分析、互联网、经济、个人管理、增量知识

  5、已失效领域:法律

  知识的专业深度、组合形成的空间

  接触一个新的领域,先掌握这个领域的总体脉络或总体框架(首要任务是通过借鉴经典框架、读经典资料、向专家请教。持续的接受新观念、故事并不是好的策略,因为新观念容易打架,容易在观念碎片中迷失)

  例子:创业者的简单框架(把学到的知识放到分类的大框架里)

  1、战略与产品规划(商业模式画布)(从0到1)

  2、品牌与营销(定位)(超级IP)

  3、管理知识(韦尔奇、格鲁夫)(合弄制)(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学习方式:

  通过输出学习,通过使用学习,通过分享和交流学习

  摘要、整理思维导图、撰写阅读笔记、向他人介绍这本书、举办讲座系统地讲述

  基础能力:阅读、思考、写作(参考《知识变现》)

  写作:

  1、确定写作的质量标准。量变不一定能带来质变

  (写哪个方向、什么类型、对标的高手、计划)

  2、多看。拆解高手的文章。对比式地看。看出你和高手的阅读面、阅历面差距在哪儿。(适应规则)

  3、多想。好的内容来自于你对一个问题进行深度思考。(最简单概念做明确的定义)

  专业能力:在工作任务中发展锻炼

  1、构建专业知识树图

  2、取得相关资质

  3、不断积累案例

  4、达到一定年限

  5、尝试撰写专业书籍(系统整理知识脉络)

  6.通过社交网络建设个人品牌(设计感、故事感、整合能力、共情能力、娱乐感、探寻价值)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三):2.5星|《付费》:知识付费产品的资料汇编,缺乏洞见

  全书收集整理了2016、2017年国内出现的知识付费产品的情况,个别产品采访过一些负责人,引用了不少相关的书的内容。

  总体来说书中关于知识付费产品的信息的质量太低,基本是公开可见的信息。不敢得罪这些产品,完全不提他们做的有欠缺的地方,书中没有这些产品实际的增长情况、市场占有情况等重要的信息,对这些产品的分析流于形式。

  作者尝试给出一些概括总结,画出一些模型图来。读后感觉作者对这个产业的了解流于形式,缺乏洞察。

  总体评价2.5星,价值不大。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中是我根据上下文补充的信息:

  1: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创新,主要发生在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互联网平台和知识明星是推动变革的力量。如果从既有领域看,我们看到的是信息与知识的三种主要业务形态——媒体、内容和教育的融合。#200

  2:像所有的互联网平台一样,互联网知识平台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构成一个“生产者——平台——消费者”的市场格局。在互联网知识经济与社会中,这个新产业格局是:知识极客——互联网知识平台——知识消费者#267

  3:面向个人消费者的信息与知识产品,一直以来分为三类,我们这里称为媒体、内容和教育(见图1-1)。过去,这三者界限分明:#309

  4:现在,媒体、内容和教育之间的界限已打破,创造出一系列新的知识产品与服务,用互联网产品更直接、更好地服务用户。比如,我们已经无法区分网络视频公开课是媒体、内容,还是教育。#317

  5:知识市场可能产生了管理大师克里斯坦森所说的“颠覆性创新”:一是可能产生“低端颠覆”(low-enddisruption),……二是产生了“新市场颠覆”(new-marketdisruption),出现很多过去根本不存在的市场,从而颠覆现有市场。#396

  6:互联网给传统媒体机构带来的冲击是,媒体机构保留了品牌与内容生产,而平台接管了发行与营销。逐步失去与用户的直接接触和与收入源头的接触,是很多机构化媒体陷入困境的原因。#440

  7:不过,在近期的售卖内容和售卖课程时,多数知识经济平台选择了将产品模式和收入模式合二为一,平台以每单抽佣方式获得分成收入。这种方式目前看是有效的,但我们认为,互联网知识经济未来也会走向在其他互联网领域已经被验证的产品模式和收入模式分开的形态。#470

  8:在这一波互联网知识经济浪潮中,我们发现,出现最多创新的是通过网络销售面向个人的知识产品与服务。#592

  9:在知识的历程中,知识常被等同于科学知识,表现为权威的、不变的。其实,哈耶克在几十年前对此就有论述,他提出了与科学知识对应的“场景知识”。#644

  10:在接受本书的合作者赵东山采访时,罗辑思维联合创始人快刀青衣(本名邓鑫鑫)就曾玩笑式地说:“罗辑思维卖两样东西:第一样是药,治疗焦虑症;第二样是道具(妆),可以在朋友圈卖弄。”#913

  11:亟待提高工作绩效的专业人士是目前主要的付费用户群体,这个事实与整个知识产品的消费者群体是同质的。目前知识产品的主流消费仍然在线下,无论是程序员培训还是英语学习甚至高考辅导。#975

  12:知识产品和知识电商常常令人误解,以为知识或深度是制胜的第一法宝,实际只有在少数非常有辨识力的用户那里才是这样的。在大部分消费者那里,知识产品仍如其他大众消费品一样,需要形式张力甚至市场营销的助力,才能完成用户对产品的消费。#998

  13:2016年大热的移动直播从行业角度看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从产品角度看是关键的一步,这种产品形态带来的最重要变化有两种:第一,它把我们消费知识产品所需要的“解读的努力”降到了最低。第二,它让用户的反馈非常直接,主播可以立刻做出反应。#1082

  14:我们也可以这么说,知识与服务提供商的收入模式,就是卖广告、卖货、卖知识。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卖知识”,卖看不见、摸不着的知识,卖由知识转化而成的虚拟化的产品与服务。#1350

  15:内容领域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只要制作出优质的、有长期生命力的“内容”,这样的内容可以长期售卖、多次衍生、围绕它建立社群,这可以用来对抗单次内容的不确定性。#1478

  16:他【肖知兴】列举现有的管理方面的四种伪学习:干货式学习、自嗨式学习、鸡汤式学习和“粉丝”式学习。#1719

  17:因此,当我们做一个产品时,或许应该努力做成“完美的半成品”,在完成和未完成之间找到合适的分隔线,给用户留出空间来。#2032

  18:明茨伯格说,MBA教育,是错误的人、错误的方式,带来一系列错误的结果:教育过程的堕落,管理实践的堕落,公司组织的堕落,社会制度的堕落。#2084

  19:在硅谷,有一个玩笑:对一个早期公司估值时,每多一名工程师,会增加50万美元;每多一名MBA,将减掉25万美元。#2090

  20:当我们试图提供最高品质的知识产品时,我们必须进入高压力的领域。优秀的知识产品,不是讨好用户,而是给用户创造挑战的机会。因此我们认为,商学院所提供的教育产品或服务的重要特征,是高压力。#2121

  21:因此,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真正提供的,不是“建议”,而是“方法论”。如果你是咨询公司的角色,却一门心思提供建议,可能就错了;如果你是客户,你希望咨询顾问帮你做决定,那也错了。#2193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四):《付费》读书速记

  App:

  千聊、有书、熊猫书院、百词斩(薄荷阅读)、Duolingo、英语流利说、keep、新世相、樊登读书会、得到、简书、豆瓣、知乎、一块听听、混沌大学、得到、喜马拉雅、混沌大学、分答、果壳

  速记:

  ### 千聊:做得比较早(优势)。起于微信(占7成流量),讲师开讲生成海报分享获客带动传播,不收讲师的费(只有额外推广费),草根老师(腰部),个人和机构都能来都能讲,类型广泛(生活、婚恋、女性、成长、心理),用户主要是30-45的女性用户,微课+直播,纯平台

  ###有书:走进高校举办读书会和沙龙(读书社群)→每周共读一本书计划:签到+读书笔记+组队等方式。用户群:想读书却懒的人

  ###简书:邀请热爱写作,对写作习惯有点要求(Markdown)的KOL,线下拓展,我参与过一个IT论坛。

  ### 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先是有书造了热度,然后创始人自己日更博客,吸引第一批PM,再进一步扩大,KOL出现,专栏

  ###薄荷阅读:有英语学习需求,屡次放弃的。通过百词斩已有流量开办第1期付费活动,社交关系(分享)引爆。

  ###流利说(同上):英语口语学习者。闯关类、游戏化,有社交性:有趣”,“好玩”,“新颖”,并会叫周围的朋友一起来玩,形成口碑传播。微博互推,热点营销(英语相关)、渠道(App商店、App推荐类微博号)合作。

  ###Duolingo:外国App。同上类似,闯关游戏类。最大的特色就在于它尝试令你对学习语言产生兴趣以及成就感从而达到用户粘性。比如你母语是Hindi(印度母语),你现在想要学习英语,那么一个典型的初级水平学习场景就是,它会用你的母语Hindi问你一个问题,然后在下面给你一些选项,选项的图片代表了答案,而图片下方的英文翻译则代表了你要对应学习的单词或句子。然后进一步深入。游戏化比流利说更深。

  ###Keep:微博等新媒体营销。定期生产或翻译高质量的健身课程。进入豆瓣健身小组等各种社区分享健身知识。热点跟进。内测期埋雷计划吸引健身达人UGC、混社区QQ群混脸熟。

  ###新世相:张伟本身就是文艺圈内大V,自带流量。活动:逃离北上广、新世相图书馆、丢书大作战、青春版红楼梦。70% 左右是女性,大部分用户集中在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当中,使用 iPhone 的人数大概是 60%。重视思考、精神生活。后台互动:深夜发起话题、搜集笑声(营造倾诉感)。后来,这些都是读书类活动,起到造势作用。请冯唐、张宏杰、马勇等知名学者、作家一起为你读书。

  ###樊登读书会:最早的读书会、知识付费。之前有读书会的多年积累。爆红于罗辑思维(视频+专栏)。为想读书的人节省时间。央视离职派,老师,辩手,主持人,媒体人,有资源。公众号自媒体扩大传播。没时间读书的人。

  ###熊猫书院:十个月提升自己计划。微信群班级制读书学习。只要邀请三个好友,就可以免费参加

  ###豆瓣:小清新、文艺青年、电影迷

  ###果壳:严肃、理科生、科普人士。

  ###36kr开氪:36kr的大V,创投圈、品牌营销。

  ### 一块听听(语音直播):李笑来(自带流量),邀请老罗等大流量,

  ###其他:混沌大学

  《付费:互联网知识经济的兴起》读后感(五):再认识WHY和HOW——《付费》读书笔记之一

  方军的《付费》一书讲的是如今大热的互联网知识经济。

  被得到、喜马拉雅、知乎等互联网公司炒热的知识经济,把音频产品从一个落寞的角落带到了聚光灯下。这本书试图描绘知识经济各类参与者的现状,解读他们背后的运行逻辑,并从方法论的角度给出作者对知识经济未来的期许。

  本文是该书读书笔记的第一篇,总体上讲,与本书的主题没有直接关联。为什么要把篇没有直接关联的内容当成读书笔记的第一篇呢?因为作者的一个洞见解决了我多年的疑惑。本来想读的是A,结果却悟出了B。读书的乐趣或许就在此吧。

  作者洞见的这部分在书中第十四章:《方法论而非结论:麦肯锡的启示》。在这一部分,作者辨析了两个概念:理论和方法论。

  什么是理论?就是“适合具体情况的因果陈述”。注意里面的“因果”二字,这意味着,在一定的条件下,你做出一个行为就会导致一个结果。

  什么是方法论?就是要得出一个结果的具体步骤和过程。

  理论是关于因果关系的,是Why;方法论是关于怎么做的,是How。

  很简单的一句话,醍醐灌顶。

  为什么很多人说学校的知识一出校门就没用了?因为学校教给你的是理论,是Why,但如果你不知道做事情的方法,也就是How,是无法获得一个满意结果的。这就像你明明知道1+1=2,但让你推导出来,估计你一脸懵逼。我们学了太多结论,但却不知道得出结论的方法。

  听说过这句话吧:“懂得了那么多人生道理,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道理”是结论,“一生”是过程。古圣先贤,留给我们太多的大道理,但又有几人能成为圣贤呢?

  笔者的孩子小学四年级。她刚学数学的时候,我就强调一件事:结果不重要,过程最重要。答题结果可能是蒙对的,如果不知道计算过程和方法,下次就没那么好运了。所以每次考试,当得知她成绩不好时,我就鼓励她,答错题意味着这次考试有价值,因为你知道了自己不会的东西,把它们弄会就进步了。当我给她讲题,得出最终答案的时候,我会让她别着急把答案写上去,而是再给我讲一遍,确认她真的会了。

  做过数学难题的人都有印象,很多难题并非真的难,其实就是使用了推导出公式的思维方法。但如果只记住公式,不知道推导过程,那么难题就真的难。

  很多“聪明人”喜欢记住结论,因为这样简单直接嘛。就像记住了公式,套用一下就得出结果了。但真的如此吗?如果世界都是这样的因果关系,那么人生岂不是特别简单?我们经历过的许多事情,前人都经历过,套用一下不就好了?

  制度安排就是结论,如果不假思索地使用,有可能不起作用,甚至有反效果。举个经济领域的例子,每到经济不景气,就有人想起来刺激楼市,这一招倒是用了二十年,但每次用过,后遗症却越来越大。现在彻底不敢用了。

  但只知道结论没有意义,因为你并不了解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导出结论的过程。结论有时候失效了,但思维方法往往仍然有效。还拿做不做APP举例子,思考这个问题的角度,要从获客成本来判断。四五年前,APP虽然开发成本高、难度大,但是获客成本低;而现在开发成本大幅降低了,获客成本却也大幅提升。因此,判断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能不能承受这样的“获客成本”。

  做不做是结论,而判断获客成本是方法。这就是方法论的价值。

  笔者特别不喜欢鸡汤文学,更不喜欢看名人传记。鸡汤文学把所有的特殊情况都简单化,变成了简单易行的一两句话,似乎给人指路明灯,但鸡汤往往是自相矛盾的。名人传记就更加个性化了。哪个名人会把自己不堪的经历写出来?但往往那些不堪的经历才是成就他们的主因。

  也正是这个原因,我现在对于直接教授的知识,反而并不太感兴趣;我特别喜欢那些教人看待问题角度和方法的内容,也就是要让自己的思维升级。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个“渔”就是方法。

  长久以来,大家对于Why、对于“因果关系”过于注重,这其实是舍本逐末。因为这会导致更多人关注结论,喜欢讨巧,善于走捷径。关注How,关注过程,关注推导出结论的思维方法,这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的能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