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全六册)》读后感摘抄
《隋书(全六册)》是一本由魏徵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3.00,页数:19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隋书(全六册)》精选点评:
●看了高祖纪和经籍志。
●第二遍
●已购
●又读了一遍,这次精读了王邵,袁充,李德林等人的传记。王邵对白龙黑龙的解释,能否对于解释刘季有所启发。
●竖排本校对甚详,《志》系列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从范晔修史导致同期史传失传可以看出言论在南北朝时期即具有高度集中性,何况是在经历了大火之后的唐朝,因此虽遭篡改,隋书的史料价值仍然毋庸置疑。从该书提供的数据和对知名时事的记载可以管窥明帝风貌。中国不是殖民国家,上至三帝下至今朝,没有哪个朝代能够做到不令广大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就能在军事领域取得丰功伟绩,这是中国历史的通病。修筑运河需要多大代价已难估计,从中下层人民的角度来看,明帝与太宗都是不折不扣的暴君。
●黑的一手好隋炀帝,成也史局败也史局。经籍志是全书最大的亮点,好的一笔,比肩汉书艺文艺文志。
●一个人坐在学校图书馆地板上读的。试着去感受历史人物,去倾听时间脉络沧桑过的事件。
●看历史悟未来
●20160709起读。0722,第3、4册翻阅。0730,第1、2册快读。0806,第5册。0813,第6册。读毕。
●我觉得隋书是一定要看的,因为隋朝比较特别,隋书也确实写得很好,再者,多读点真的感悟不一样,境界层次就不同,毕竟对于不读的人来说,文帝和炀帝你们算懂吗?
《隋书(全六册)》读后感(一):本纪
读书笔记255:隋书(一)
隋书在李渊的时候开始动笔,一直没写出来,到李世民的时候,魏征主编,终于修完。按照李世民的尿性,肯定做了些篡改。隋唐很多时候可以跟秦汉相对照,都是长期分裂后大一统后的短命王朝,接了个庞大帝国。
高祖上篇自然都是神话故事,天生异相,尼姑抚养,头上生角,因为被亲妈摔了一下,所以当皇帝就晚了很多年。因为生的与众不同,不但皇帝忌惮他,其他大臣也想把他除之后快,不过呢这种人总是杀不死的,其实吧,大部分还是被杀死了,总有些漏网之鱼罢了。
宇文家的皇帝都比较短命,老杨熬死了几个皇帝,终于大权在握,也不管皇后女儿的抗议,还是篡位了。老杨在位这些年,除了开了科举,其实还是有很多政令很有趣,比如他说九品以上的妻,五品以上的妾不可以改嫁,而他又张罗着给女儿改嫁。
杨广历史评价一直很低,荒淫好色,好大喜功等等,其实他哥哥杨勇更好色,杨广早期比较能装孙子,在杨素的帮助下夺了大位。做了皇帝以后好色归好色,政务还是不错,北修长城,南修运河,江山还是很稳固的,唯一不应该的就是去打高丽。
话说老杨,小杨都去打过高丽,老杨派儿子发兵三十万死打,结果碰上瘟疫,全军覆没。后来李世民也去打,也是碰了一鼻子灰回来。杨广第一次打高丽派去了一百多万人,号称两百万,结果大败而归,不死心,第二次又去,又没打下来,高丽一看,第三次来估计扛不住了,不留就请降了。这个时候农民起义已经扛不住了,狼烟四起,那边李渊扶持了个杨家小皇帝,把杨广搞成了太上皇。
杨广五十岁兵变被杀,葬在了扬州高邮。后面傀儡小皇帝十五岁就被弄死了,当然史书写的是病死。杨坚死的也是不明不白,有怀疑是杨广弄死的,不过那是他64岁,重病在身,也是风烛残年了。
《隋书(全六册)》读后感(二):掩卷喟叹:独孤误我!
文献独狐皇后,河南洛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信见高祖有奇表,故以后妻焉,时年十四。高祖与后相得,誓无异生之子。后初亦柔顺恭孝,不失妇道。后姊为周明帝后,长女为周宣帝后,贵戚之盛,莫与为比,而后每谦卑自守,世以为贤。及周宣帝崩,高祖居禁中,总百揆,后使人谓高祖曰:“大事已然,骑兽之势,必不得下,勉之!”高祖受禅,立为皇后。斋后颇仁爱,每闻大理决囚,未尝不流涕。然性尤妒忌,后宫莫敢进御。尉迟迥女孙有美色,先在宫中。上于仁寿宫见而悦之,因此得幸。后伺上听朝,阴杀之。上由是大怒,单骑从苑中而出,不由径路,入山谷间二十余里。高颎、杨素等追及上,扣马苦谏。上太息曰:“吾贵为天子,而不得自由!”高颎曰:“陛下岂以一妇人而轻天下!”上意少解,驻马良久,中夜方始还宫。后俟上于阁内,及上至,后流涕拜谢,颎、素等和解之。上置酒极欢,后自此意颇衰折。初,后以高颎是父之家客,甚见亲礼。至是,闻颎谓己为一妇人,因此衔恨。又以颎夫人死,其妾生男,益不善之,渐加谮毁,上亦每事唯后言是用。后见诸王及朝士有妾孕者,必劝上斥之。时皇太子多内宠,妃元氏暴薨,后意太子爱妾云氏害之。由是讽上黜高颎,竟废太子,立晋王广,皆后之谋也。宫初,上寝疾于仁寿宫也,夫人与皇太子同侍疾。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夫人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狐诚误我!意谓献皇后也。因呼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曰:“召我兒!”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讫,示左仆射杨素。素以其事白太子,太子遣张衡入寝殿,遂令夫人及后宫同侍疾者,并出就别室。俄闻上崩,而未发丧也。夫人与诸后宫相顾曰:“事变矣!”皆色动股栗。晡后,太子遣使者赍金合子,帖纸于际,亲署封字,以赐夫人。夫人见之惶惧,以为鸩毒,不敢发。使者促之,于是乃发,见合中有同心结数枚。诸宫人咸悦,相谓曰:“得免死矣!”陈氏恚而却坐,不肯致谢。诸宫人共逼之,乃拜使者。其夜,太子烝焉。及炀帝嗣位之后,出居仙都宫。寻召入,岁余而终,时年二十九。帝深悼之,为制《神伤赋》。
《隋书(全六册)》读后感(三):读魏徵《隋书》
齐王宪言于帝曰:“普六茹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
内史上大夫郑译、御正大夫刘昉以高祖皇后之父,众望所归,遂矫诏引高祖入总朝政,都督内外诸军事。周氏诸王在籓者,高祖悉恐其生变,称赵王招将嫁女于突厥为词以征之。丁未,发丧。庚戌,周帝拜高祖假黄钺、左大丞相,百官总己而听焉。以正阳宫为丞相府,以郑译为长史,刘昉为司马,具置僚佐。宣帝时,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至是,高祖大崇惠政,法令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人心已逝,易取之耳。
癸亥,颁青龙符于东方总管、刺史,西方以驺虞,南方以硃雀,北方以玄武。
命晋王广、秦王俊、清河公杨素并为行军元帅以伐陈。于是晋王广出六合,秦王俊出襄阳,清河公杨素出信州,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宜阳公王世积出蕲春,新义公韩擒虎出庐江,襄邑公贺若弼出吴州,落丛公燕荣出东海,合总管九十,兵五十一万八千,皆受晋王节度。东接沧海,西拒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重定天下之战,意义非凡。
十一年春正月丁酉,以平陈所得古器多为妖变,悉命毁之。
于是国子学唯留学生七十人,太学、四门及州县学并废。其日,颁舍利于诸州。秋七月戊戌,改国子为太学。
上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
上性严重,有威容,外质木而内明敏,有大略。初,得政之始,群情不附,诸子幼弱,内有六王之谋,外致三方之乱。握强兵、居重镇者,皆周之旧臣。上推以赤心,各展其用,不逾期月,克定三边,未及十年,平一四海。薄赋敛,轻刑罚,内修制度,外抚戎夷。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开皇、仁寿之间,丈夫不衣绫绮,而无金玉之饰,常服率多布帛,装带不过以铜铁骨角而已。虽啬于财,至于赏赐有功,亦无所爱吝。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或潜遣行人采听风俗,吏治得失,人间疾苦,无不留意。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及东拜太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上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男女参厕于仗卫之间,逢扶老携幼者,辄引马避之,慰勉而去。至艰险之处,见负担者,遽令左右扶助之。其有将士战没,必加优赏,仍令使者就家劳问。自强不息,朝夕孜孜,人庶殷繁,帑藏充实。虽未能臻于至治,亦足称近代之良主。然天性沉猜,素无学术,好为小数,不达大体,故忠臣义士,莫得尽心竭辞。其草创元勋及有功诸将,诛夷罪退,罕有存者。又不悦诗书,废除学校,唯妇言是用,废黜诸子。逮于暮年,持法尤峻,喜怒不常,过于杀戮。尝令左右送西域朝贡使出玉门关,其人所经之处,或受牧宰小物,馈遗鹦鹉、麖皮、马鞭之属,上闻而大怒。又诣武库,见署中芜秽不治,于是执武库令及诸受遗者,出开远门外,亲自临决,死者数十人。又往往潜令人赂遗令史府史,有受者必死,无所宽贷。议者以此少之。
秋七月辛亥,启民可汗上表请变服,袭冠带。诏启民赞拜不名,位在诸侯王上。
总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号二百万,其餽运者倍之。癸未,第一军发,终四十日,引师乃尽,旌旗亘千里。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郡县已虚,不可守也。
十一年春正月甲午朔,大宴百僚。突厥、新罗、靺鞨、毕大辞、诃咄、传越、乌那曷、波腊、吐火罗、俱虑建、忽论、靺鞨、诃多、沛汗、龟兹、疏勒、于阗、安国、曹国、何国、穆国、毕、衣密、失范延、伽折、契丹等国并遣使朝贡。此皆当时众国,风俗各异,可考。
《隋书(全六册)》读后感(四):隋书 卷七十二孝义传 市井小民的“天人感应”
隋书,最吸引本人的不是“军事上平陈破胡重归一统;经济上仓廪充实资蓄盛唐;教育上科举取士突破门第;制度上三省六部延续千载;文化上音律经籍完备周详;基建上运河都城通贯南北;外交上夷蛮域狄四方臣服…”和轰然倒塌的反差,而是从国家缩放到平民,又从细微民事,到孝义道德境界高度的孝义传。
隋書 > 卷七十二 列傳第三十七 孝義孝經云:「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人之行也。」論語云:「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呂覽云「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務,萬事之綱紀也。執一術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順者,其唯孝乎!」然則孝之為德至矣,其為道遠矣,其化人深矣。故聖帝明王行之於四海,則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齊其明。諸侯卿大夫行之於國家,則永保其宗社,長守其祿位。匹夫匹婦行之於閭閻,則播徽烈於當年,揚休名於千載。此皆資純至以感物,故聖哲之所重。本传开篇就引用孝经和论语对孝的论述,作为史书,便要将孝与个人道德乃至帝王治国以致日后青史留名所联系在一起,开篇就为本传奠定了整个道德高度。
本传接下来就是流程式地记录各个关于孝的人物故事,或为亲人守丧顶罪等等感人事迹铺陈开来,说实话有些大同小异。
然而几则有动物作为配角的故事却让本人触动。如今,人与自然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共处也是一个现实的社会问题。
郭儁字弘乂,太原文水人也。家門雍睦,七葉共居,犬豕同乳,烏鵲通巢,時人以為義感之應。此处一个和睦的家庭,连猪、狗、乌鸦和喜鹊这些小动物都能在他家里共饮同居,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动物感应到了他家的和睦。这比起迷信皇权与天灾等相应的“天人感应”而言,人与动物、自然界间这种和睦更配得上“天人感应”。
翟普林, …… 家有一烏犬,隨其在墓,若普林哀臨,犬亦悲號,見者嗟異焉。有二鵲巢其廬前柏樹,每入其廬,馴狎無所驚懼。而这里同样是为亲守丧哀嚎,家里的大黑狗同样有情有义和他同悲共号,一向怕人,见人就飞走的小鸟进到他家也倍感亲切不惊不惧。同为生物的小动物们,同样有情义,郭俊的喜能感动动物,而翟普林的悲也同样能感动动物。作为同在地球家园的朋友,同喜同悲也符合朋友情谊。
華秋,…… 有一兔,人逐之,奔入秋廬中,匿秋膝下。獵人至廬所,異而免之。自爾此兔常宿廬中,馴其左右。郡縣嘉其孝感,具以狀聞。煬帝降使勞問,表其門閭。後群盜起,常往來廬之左右,咸相誡曰:「勿犯孝子。」鄉人賴秋而全者甚衆。华秋,前文同样描述了他如何孝顺为亲守丧等事迹。接着通过他救助一只被追杀的兔子感化了追杀他的猎人,后被表闻,甚至连大兴土木大动民力的隋炀帝都被他感动了,以致于隋末天下大乱时的乱军都知道这样的人冒犯不得,最终甚至还因此保全了许多相亲。描写一个对小动物尚能由此爱心之人,更何况于人?华秋的故事同样是从对人对小动物结合,到最后所带来的影响,完整地为整个孝义的行为起到了多方面的表现。
史臣曰:昔者弘愛敬之理,必籍王公大人,近古敦孝友之情,多茅屋之下。而彥師、道賾,或家傳纓冕,或身誓山河,遂乃負土成墳,致毀滅性。雖乖先王之制,亦觀過以知仁矣。郎貴昆弟,爭死而身全,田翼夫妻俱喪而名立,德饒仁懷群盜,德佋義感興王,亦足稱也。紐回、劉儁之倫,翟林、華秋之輩, 或茂草嘉樹榮枯於庭宇,或走獸翔禽馴狎於廬墓,非夫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者乎 !最后,本传结束史臣曰中,呼应了开头的论述,特别也对翟普林和华秋的事迹也专门做出了“或茂草嘉樹榮枯於庭宇,或走獸翔禽馴狎於廬墓,非夫孝悌之至,通於神明者乎!”的感叹。常说隋唐气象宏大,从辉煌的成就锁定到孝义传里小到家禽和睦共处,和狗同悲、救助兔子的人却有着通于神明的孝悌高度,人与自然与动物理应如此和谐平等共处。而常言的科技发展开始渐渐推翻天象与皇帝的“天人感应”,而孝义传中人和禽和,人禽同忧的相互感应,或许就是本人所新体会的“天人感应”。
隋书的编写也是对唐代的一种教育。孝义传除了头尾论述中对于帝王的借鉴以及历史的教训,然而从各个人物故事中可以设想,天下民夫就如同华秋膝下的兔子,倘若杨广能和他所赏赐的华秋一样,在胸怀大志的同时着眼于民,那么他膝下的民夫也许就不会被他急功近利的猎人所消耗殆尽,起兵反隋的群盗也会真真以“勿犯明君”自戒,大隋百姓乃至隋朝政府、整个隋朝也许有望得全。孝义传看似单写的孝义事迹,然实则类于治国。
隋书留给本人的除了耳熟能详的伟大成就和轰然倒塌,孝义传里让本人对“天人感应”的一种新悟更是隋书与前四史能相比肩的重要理由,也是一颗颗由隋朝流星之光照耀至今的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