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教授读后感1000字
《慢教授》是一本由[加]玛吉·伯格(Maggie Berg) / [加]芭芭拉·西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9.00元,页数:2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慢教授》读后感(一):感谢老师的赠送,今天收到书,开心,分享一下,让所有人知道
这是夏冰青教授馈赠我的书。我会认真反复拜读。有想一起讨论书内容的可以发邮件给我。地址,listenmore@outlook.com.夏老师,我给你发邮件了,在学校的你的个人邮箱里,如果有时间,你看一下。 之前我只反复看过两本书。都是非虚构类的。 这是另一本非虚构图书。 本人才疏学浅,没特别想看的书。 和夏老师的聊天,让我体会到,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这样的感觉。亦师亦友的几个小时的聊天,终生受益。 感慨万千。
《慢教授》读后感(二):准备改变性格中的10%
作为设计师,也有同感,甲方为了更快的推进项目,往往将设计时间压缩到了极限,这就导致了设计师不得不用之前的许多东西进行拼凑(即所谓的套路,套路意味着缺乏创新),亦或是找大量的参考,东取一点,西拿一些,争取尽快的能拼凑出一个方案。这个过程中,设计师的内心是挣扎的,无奈的。谁不希望能够静下心来,好好思考,充分理解项目的各种因素以及痛点,然后针对这些提出具备创新性的方案作为回应。但面对甲方的deadline,往往表现出的是措手不及,在这种情况下提出的方案,甲方和设计方可能都不是太满意,但苦于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推敲与琢磨,所以,只能先交差了再说。先抛出去一个想法,看看甲方的回应。所以作为设计师的我们在面对那种时间非常紧迫的项目的时候,常常安慰自己说,先完成,再完善,再完美,这种心境也实属无奈。
《慢教授》读后感(三):学术需要慢下来
我们花时间去申请做研究的项目资金,却没有时间真正做研究;
我们花时间做汇报,论证某课程的效果符合指导意见的要求,却没有时间思考这门课下一年度应该怎么教;
我们花时间在各种委员会内听取汇报,有多少项目申请获得成功,又有多少课程结果达到满意标准,却没有时间与同事交流,交换意见;
我们花时间发表了一堆论文,却没有想想它们对学术到底有多少贡献;
……
现如今的环境和体制使得大家脚步匆匆,而这本书的出版恰如其时,不仅是教授,所有人都应该慢下来。
时间不停,步履慢慢。
《慢教授》读后感(四):对大学公司化下的反思和回应
在豆瓣写的第一篇书评,内心既期待又茫然,但更多的是兴奋。
首先谈一下这本书读来的整体感受:
其中一位作者已经95岁高龄,应该说也是曾经沧海了吧,书中充斥着大量的引用和个人工作生活中的提炼。并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完成的一本教育哲学的反思和呼声。行文逻辑严谨、科学其富有人文气息。语言纵横捭阖颇有大家风范。主旨鲜明,深刻富有哲学内涵。
全文主要围绕着:时间管理、教学实践、科研理解、社群关系四个方面展开探讨。
在前言部分,作者交代了写作本书的出发点和动机,基于一份调查报告,学界普遍正遭受着巨大的压力,而这样的压力进而又对健康、教学、科研以及社群关系等诸多方面带来负面影响。从而对学术体制发起反思,作者将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于大学的公司化。并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指导和建议,发起慢教授宣言,唤醒并最终惠及受众,培养出情感和智识上的韧性,有能力保持“心平气和”。不被当下大学越发讲求效率的洪流中裹挟。
首先第一章的时间管理,2001年麻省理工的一项关于大学教员的调查显示:大学教员群体中有高达78%的受访者认为时间不够用,而作为对照,公司CEO的数据只有55%。对此作者首先分析了大量管理时间管理的著作,但作者无一不是持否定态度,因为它们都是在现有语境下的被动“积极”应对,而忽视了知识工作(科研、学习)等是完全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生产的模式的,同样的,也应由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进行衡量。也就是要敢于大胆对当下对知识生产力模式的质疑。所以,归根到底,时间管理的解决途径应该是一项思维方式的转变,而非技术层面的提升。研究表明,只有做到“不被时间所管理”也就是一种全神贯注的体验,类似中国传统文化中“入定”的概念,用作者的话就是这样的一种慢文化下,才能做到超越时间,开启智识上的创造力,那么具体实践环节,作者也给出了五点建议,分别是:
不能总是被虚拟空间操纵而碎片化;对日程做减法运算,专注于最重要的事情;日常体验“入定”状态;日常放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做。
教学实践章节作者首先肯定了“愉悦”才是评价学习成果的最重要指标这一概念,而且也是抵抗大学公司化的危害,另一方面引证说明了智识是依存于语境和情感的,而学生积极的情感又是可以拓展学生的注意力和创造力的,接着作者又引述说明了现实授课在情感层面的显著作用,那么最终抛出了享受教学这一观点,它可以带来积极情感,接着又对享受教学的程度进行了定性分析,然而现实传统的教学又被认为是严肃的,所以,首先要停止超负荷的工作,最后,作者对教学实施工程中做了慢动作剖解。从进入班级时、上课时、为课堂做准备以及评分四个环节展开。
在科研层面,作者批判了以效率至上的功利主义的公司化大学,这样只会将学者变为不能独立思考,没有批判精神,对他人不能感同身受的机器和僵尸,我们要抛弃“新发现、技术转移、知识经济、立项拨款、前沿研究、效率以及问责”等公司化的大学语境,对于科研成果要像射精一样不能单纯追求速率,懂得“等”的艺术,要知道写作的过程并非都是坦途,对于产出要有“少即是多”的概念,但在价值上要推崇厚重和复杂等。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社群关系,通过前部分的叙述,作者已经说明了智识存在的基础,那同样的,老师智识的开发同样遵循着这样的原则,而现有的大学已不具备智性生活的基础,因为大家都太忙了,再加上网络时代对现实生活的影响,我们彼此之间已经失去了基本的期待,现实的交谈也被工具化了,同事之间要么是资源要么是前行路上的障碍,院系的走廊常常空空荡荡,人们的讨论也都搬到了网上,因此普遍有孤独感,缺乏社会支持,然而社会支持不仅对智识的开发同样也对健康却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大学打造出一种“聚拢的环境”就显得尤其重要。
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民国时的文化繁荣都是思想交流碰撞后的必然结果,互联网时代我们学人更应该对起进行反思,不要被划分为一个个的孤岛,只知追求效率的机器,更应该做的是反思和深度的观察我们的社会,更多的进行智识知识生产,有原创价值的产出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