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学空间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文学空间的读后感大全

2021-01-19 04:57: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学空间的读后感大全

  《文学空间》是一本由[法] 莫里斯·布朗肖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空间》精选点评:

  ●有点不知所云 也许是翻译太失败了 也许是我自己的问题

  ●相比于作家的作品,我更希望作家是一种生活形式

  ●缠绕与沉默。

  ●Blanchot老师是装蒜作怪的天才,连Foucault、Derrida都被他唬住。

  ●via 小米

  ●!!!令人惊叹的布朗肖!刚开始读,甚至读得浑身发抖。也许我向来都是这么夸张。但是布朗肖确实说出了我尚说不出的灵魂中最深刻的东西。 只是封面设计的太扯了……

  ●好得不得了,但不知所云

  ●呃,好多人吐槽翻译不好...好吧,没有能力读英文版(法文版就更别说了),姑且这样吧。买的时候是因为有对卡夫卡和里尔克的分析,特是对死亡的分析我很有兴趣。另外,布朗肖关于孤独的理论貌似很有名,也是个缘由。

  ●对照法文,翻译基本是靠谱的,但有几处不敢苟同。

  ●2014.11.28在读,2015.11.14读完,我这效率也是没谁了

  《文学空间》读后感(一):巨恶心的翻译

  这本书的翻译更加验证了我对外语专业的人从事学术翻译及研究的看法,那就是不求甚解,看不懂乱翻。

  比如96页处翻译的非常混乱,我实在怀疑有没有人通过中文版真正看懂了该书?

  《文学空间》读后感(二):淡

  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个文盲。

  曾几何时每天读至少几十页的书是为了活下去必须完成的事情,就像上厕所和吃饭一样。事实上这三件事情完全是绑在一起的——没有书读,在厕所里怎么打发时间?

  然后忽然就出现了一个叫ipad的东西。异军突起的苹果商品让我的空闲时间里充满了呕心沥血的或粗制滥造的各类游戏。然后我忽然发现,在这半年时间里,我的读书量为零。

  当然我会读专业相关的东西。为了写论文,你不可能一点东西都不看。但你也不会完完整整读完一本书再花上几个小时去思考。单纯为了让最后的参考文献显得更加丰富厚重的阅读,价值少得可怜。

  所以当终于放假了的时候,我对自己说,好了,从今天开始,离游戏动漫远一点。开始看书。

  仅仅一天之后,这个勉励就变成了,好了,从今天开始,白天离游戏动漫远一点,看些书吧。

  然后在一周之后,进而又变成了,好了,从今天开始,不能整天玩游戏看动漫,至少要看几页书。

  在定完上面的勉励之后,我忽然觉得很空虚。

  终于,还是变成文盲了。

  《文学空间》读后感(三):商务印书馆的劣品

  实在忍不住要说,商务印书馆的《当代法国思想文化译丛》,真是糟糕得令人无法卒读——单就我读过的《色情史》和《文学空间》而言。

  这套丛书,我读了两本,两本都译得糟糕透顶。主编——哦!没有主编——策划人既然能够容忍这么两位翻译人的这么低劣的译本,可想而知其对译文质量的要求标准。

  至于这套丛书的其他译本质量——在亲见了两个满脸雀斑、满头癞痢、满身脓包的丑儿之后,我无从想象这家还能生出一个面目清丽、仪态风雅的孩子来。

  之前我曾写过一篇日记,关于半夜读《色情史》的日记,那是一个噩梦。

  在这个冬日午后,躺在沙发上读莫里斯·布朗肖的《文学空间》,青天白日地又把那个噩梦温习了一遍。简直是自戕。

  《文学空间》这部优秀的论著,不意在某位顾姓翻译人的手下,竟孽生出如此畸陋的译本。

  简单枚举如下:

  8:

  为求文学本质而身不由己的作家设法拯救他同世界同自己的关系。

  9:

  ……那种使这宁静依然是他的宁静的东西,那种为求谨慎而退居一边中自身尚剩的东西。

  26:

  只有在通过诗人所面临的牺牲和紧张,死亡在诗人身上成为能力和可能性时,只有在死亡是一种行为,即那种最佳行为时,诗歌才是可能的。

  我们被挤压在一个真实的物质世界(这个世界的偶或的结合在没有我们的情况中发生在我们身上)和一个虚假的理想世界之间,

  我读着,心里惟有恨,我能够想象,这本该是多么诗性的语言,不幸被其糟践至此也!

  这样的阅读,似乎由一具已经腐败的尸体去想象和还原凌波的洛神。

  套用陈凯歌导演的名言,翻译人不能敷衍到这种地步。

  《文学空间》读后感(四):瞬间的阅读

  玫瑰与星星在铁制的平底锅里跳跃,火焰在墙壁上投下浓黑的阴影。如果我们要重绘一副中古世纪里巫师炼金的情景,那么还必须加上黑暗背景里烘托出来的中心,一位布满皱纹的老人,他发出的喃喃自语,将周围的每一件事物,都带回了原初的寂静中。世界通过冷与热,火与水的辨证运动实现着自身的存在。

  基督时代流传下来的大部分有关巫师作祟的传说,在人们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恐惧。从这些恐惧中发芽生长起来的想象之花,至今始终拒斥着我们好奇的目光,隐身于神秘的边缘。实际上我们很难为巫师一词明确定义。中世纪他是拥有邪恶力量的魔鬼的仆从,文艺复兴时期,他却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科学家的那类人物,而在启蒙时代,他又是诗歌与情感的崇拜者。巫师的面具如此变化多端,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与时代保持暧昧关系的异端身份使其游离于人们的视线之外,他的沉默被我们视之为冒险或者探索。如果说二十世纪也是一个盛产异端的时代,那么在越来越喧嚣的文学批评领域内,莫里斯*布朗肖就是这样一个巫师,一个醉心于元素之本质和圆之写作的巫师。他的声音是这样与众不同,这样富有魅力,以致任何试图解释或者批驳他的人几乎都无法避免被诱惑。我们可以从他的平底锅里中发现很多可供解说的质料:由马拉美和里尔克共同支撑开来的诗歌的夜空,以及卡夫卡与策兰对写作的不在场的焦虑,但是我们对这些质料是如何被神奇地重组成布朗肖的语义空间却一无所知。如果不去弄清楚《文学空间》中充满字行之间的“在场”“可能的不可能性”这些概念,我们就无从了解布朗肖到底想说什么;而一旦深入去挖掘它们艰深的意义,我们更感困惑,因为布朗肖的悖论处于一个无法用任何经验或者科学定义来明确的状态中。从这点上来说,布朗肖与他的阐释对象一样,他们的言语出于无法言语的寂静,出于对原初的最接近却最不可能的体验,这是哲学的本质性而非文学的本质性。

  在我们至今所看到的上个世纪的文学批评家中,布朗肖恐怕是最离经叛道的神秘主义者,也是最具诗人气质的经验论者。在他看来,文学批评超越了本身的“真理”,即文学不再是艺术家,作品和读者的相互沟通相互投射,它变成了一条通往内在神秘空间的路,而取消了读者的任何特性,读者对这个圆满的空间来说具有他化(异化)的危险。布朗肖的写作实际上迷恋于一种圆的逻辑,阅读来自外部,任何外部试图进入圆的唯一途径就是点的接触。对阅读来说这个点就是瞬间,在东方,我们可以将这种方式称作“顿悟”。因此,对《文学空间》的阅读似乎也同样成为一个悖论。它在我们的注视前保持着封闭的圆满,拒绝注视意味着对日常时空的弃绝,意味着对事物外在形象的弃绝。既然它所有的结论都建立在一种极端玄奥的理想上,阅读便只能在瞬间进行和完成。《文学空间》的确为我们建构了一种空间性的阅读意义:在进入空间的那瞬间的体验,便是对它最为接近的理解。这样,布朗肖突破了旧有的文学批评范围,将其带入了对艺术本质的无限的追问中。但是真正的本质隐藏源头的寂静中,它属于认知的不可能性。追问渐渐被引至古老的圣经甚至史诗的年代,圣经宏大的话语金字塔中蕴涵着对本质和形象双重寓意的书写。然而,布朗肖的感知理论与语言的抒情性依旧建立在浪漫主义美学所确定的大范围中,向圣经模式的跨越过于沉重。

  于是,巫师,元素,平底锅,组合称一个不断循环的封闭空间。引用托多洛夫的一句话说:“布朗肖的确堪称批评作家,但是,他是已属于过去的批评作家”无论是否武断,这句话却一语道破了布朗肖的巫师特质:他存在于过去,一个已经完成了的时间状态中。然而最重要的不是巫师自身,而是他手中的平底锅,显现物质之本质的神秘场所。从某种程度上说,巫师并不存在,他在炼金的过程中融入与元素一起狂欢的体验中。对布朗肖来说,这个平底锅便是文学批评,语言成为用以炼金的元素,他则永远无法走出献祭的自我陶醉。

  刊《东方早报》2004-5-20 14C版

  《文学空间》读后感(五):它、点、死亡

  

它,无法被言说,隐藏在词语的末端,无始无终。

作品存在着,等待作者激活(孤独对它的表达)。

通过词语,能将定稿在文本中的东西表现出来。但它拒绝成为那样生硬的东西,排斥想要解释它,重新更改它的人。也即作品的不可阅读性。

惩治式握笔:被某种想要成为自己影子(它,游戏冲动)的东西命令书写(游戏)。

作者建立文本,表面上控制着表达内容。实际上,“控制”只是让作者与固有的被动性建立关系(接触并保持接触)。它只是某个词某个表象的影子,无法把控。作家把自身献给了存在的纯粹的被动性。而存在,是通过它来渗透世界的视野,并以此献身于这种被动性。

它阻止作者从外界获得的部分成为起始点。作者在写一本书时往往构建整个框架(写故事的要素)以让它的部分表达出来,可它是无始无终的,作者只能裁取某一小截并用技巧润色,但在布朗肖大多数文本中,要素被舍弃,它直接登场,就会显得晦涩难懂,而触及事物之本质的东西之所以难懂,是因为读者深陷在文明的不确定性中,被那些由我们建立并想要解释世界的东西所遮蔽,使事物失去原来的面孔(本真)。如,当他(卡夫卡)能用“他”替代“我”时,就走进了文学,因为对它而言,“我”即“他”。

它既属无始无终,如何找到起始点?

写作(艺术创作)是接近起始点的方法,在时间不在场的诱惑之处,经受根本性孤独的考验,找到这个点,保持与它接触。

同样,它也属于沉默。

但作者(艺术家)将中性(个体与它的中和,游移在沉默之外)复加给它时,借由中性言说。

死亡

如何有权力去谈论死亡,达到死亡的条件:能够当做一种使命,为一生赋予真实及意义。寻找死亡的可能性,通过死亡来确定时间,即存在尺度;通过死亡来确定身处何处,即真实性。 通过自杀来对抗死的现实(反抗上帝)

一场不会改变偶然的赌注,“如果鬼神是唯一的答案”则会让事情变得简单些,但死亡从根本上来说是摆脱我们,是一种超越。而我们,只是受局限的生灵。

我们只有在死透的那一刻才能确立时间,这是离开纪年的真实尺度,通常,人们以秒为单位,同样,某个人的一生亦可被死亡当作单位,所以说当我们死透了时间才得以确立。如黑格尔绝对精神的生:我们时刻支撑着死亡的确立,并在死亡中求生。

马拉美的尝试:

进入永夜。将它保存在更小的单位之中,以此支撑死亡的确立,使其借由死亡而永在。

“我是你自身的坟墓,而这坟墓会变成永恒。”

卡夫卡:

我将不顾一切,不惜一切代价写作,这是我为之活命的战斗。

它可惜不是死亡,而是与之保持距离,对死的永远折磨。

里尔克:

以独一的空间越过人间透过动物的眼睛进入事物的另一侧,通过接受“事物”的关联,或拒绝“事物”的关联寻找一种真实的死,一种理想化的死亡。 结语:《文学空间》更像是布朗肖的体验,空间并未通过此书得到建立,更多的是通过剩余的作品体现出来。也是,我们只能与属于过去的东西作陪,尤其是属于死亡的东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