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读通鉴论(上中下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1-20 00:08: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经典读后感有感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是一本由王夫之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6.00元,页数:6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精选点评:

  ●謝!謝!您!

  ●真和通鉴没关系啊混蛋。

  ●非常好的书,百读不厌

  ●王夫之的史論確實可以看出他思想中的許多高明之處,但我很不喜歡他的史觀,其中一些條目站在上帝視角苛求古人,像極了今天的鍵盤俠,當然,王夫之就算當鍵盤俠,那也是頂級的。

  ●结合读史时,选读部分,发觉现在也差不多忘了。汗。

  ●沒辦法,我是他的粉絲

  ●原著五星。 “清·王夫之著 ” 扣三星。看看人家岳麓。

  ●暂放

  ●每個字都在總結明朝滅亡滴教訓,每個字都在痛罵滿清是夷狄、是禽獸

  ●直指本心的评论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一):好看!

  某人读通鉴,读完像个老愤青,一桶一桶的牢骚泼在历史上。看几段可以,看多了怀疑他的脑筋。

  王夫之读通鉴,读完也愤懑,却能写出一则又一则令人叹为观止的道理。看着简直不忍释卷。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二):越石孤忠虽可道,船山正学犹难企

  严华夷之辨,守孔孟之教,斥苏威为乡愿,贬赵普为佞臣,诮李广乃曲世阿名之匹夫,责先主以不思祖宗血食之逆子,又痛愤老庄浮屠申韩之道,谓自开人心之逸而导之以天下倡乱,且论罪于荆公太岳。呜呼!先生之深刻愤激之情可见矣,然实有以也。明清鼎革之际,盖宋亡以来华夏之又一亡天下也,先生弱冠之年而为飘零无国之人,且知清廷之怀柔盖羁靡示众而已,固终为首阳之遗臣得全衣冠于草野,而耻为范、洪之亚流哉。故隐退深山著书言道,存圣人之说于湘西一线幽明,又多直抒胸臆别开其径,推本造化穷究微理,盖先生之志亦效管宁而已,天下虽丧乱然无碍我讲诗书、习俎豆,士既不能垂范于当世,唯布薪燃火以照后人。先生殁,终抱刘越石孤忠之怀,而得开王船山之一代正学矣!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三):翻案的乐趣

  读书比较少,也比较浅,所以读完《读通鉴论》,最大的感觉是老先生甚爱翻案。其实,会读这本书,是之前读了《宋论》。以前以为岳飞之死,是秦桧下的毒手,,王先生却说出岳飞先生其实是恃才傲物,不懂与时间作战,争取死在秦之后。恍然大悟。

  最好是在读着《通鉴》的时候,顺带读《读》,起码来龙去脉多少有些了解,不必摸黑。

  老先生写这些史论的时候,估计已是暮年,然而激情依然,所以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历练史识开拓心胸,也是陶铸文学素养,形成文学品味。试想想当年雪夜封山,老先生抿一口苦涩二锅头,对着环堵萧壁,呵口暖气,索索写下数行文字,天地无声,惟心头有两两血过。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四):“明 王夫之”还是“清 王夫之”

  有人认为中华书局这套书在封面上署着“清 王夫之”实为一大败笔。这么看无非是因为王夫之先生一生以明朝遗老自居,誓不降清;不论是为了尊重王先生自己的意愿还是为了表彰他的气节,署“明”都是最为合适的。这当然是一个很可以站得住脚的理由。

  那署“清”就不合理了吗?也不是这样的。只是需要从另一个方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王先生恰逢明清易代,既生活在明朝也生活清朝,如果以清兵入关为两朝的分界点的话,王先生在清朝生活的时间反而更长,而且先生的大部分著作也是完成于清朝(其中也包括这本《读通鉴论》)。当然王先生是不认可满清的,但是“你爱或者不爱,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现实是不以王先生的意志为转移的,大明已亡,不论有再多的无奈与不情愿你都生活在清朝。所以署“清”是从更客观的历史的角度来考虑的。

  提倡署“明”的是对先生的尊重,提倡署“清”的也未尝不尊重先生,只是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大家大可不必捧一个黑一个。

  《读通鉴论(上中下册)》读后感(五):船山

  读了第一册,也就是直到三国结束之前的那一部分,因尚未通读也未曾看过他的另一册《宋论》,对船山的历史观远远达不到了解,所以好多时候对他对历史的态度还是觉得模模糊糊。

  看到第一条评论说的船山行文特点真是於我心有戚戚焉!我读的时候总是感觉他的行文很急促,就算是按捺心思想慢慢品味,还是一目十行的倾泻而下了,呵呵。开始以为是竖向排版的缘故呢,这位兄台这么一说,才觉得原来这老头儿写的时候心里就急,哈哈。

  至于影射,我是觉得那位兄台联想太过了。比如他举的论曹操之类,我更倾向于是基于船山自己的学术思想,对“民”、“公”等的认识。也正是由于他还是摆脱不了骨子里那种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一些问题的论述上难免带着点儿腐儒的酸味儿;另一方面,又因其学术根基之深、生活阅历之富,一些问题的看法上,确可谓自出手眼入木三分。涉及到治乱之道的好多问题,恐怕不是如我这般小民所能揣测对错的。总体来说,我觉得这部书被誉为中国古代史论第一确实名不虚传。

  因对通鉴的热爱开始读此书,因为对曾国藩的痴迷更加重视此书,读起来之后发现船山思想确实博大精深不由得被吸引,所以一直想着什么时候能把他的著作全部浏览一遍。可看到什么“通”什么“衍”之类的又明确知道自己并无这个时间精力和学养,呵呵,只能是望洋向若而叹焉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