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银翅》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银翅》读后感100字

2022-03-11 15:06: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银翅》读后感100字

  《银翅》是一本由庄孔韶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5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银翅》精选点评:

  ●吴飞代表的一代,润之之下的一代,已经全面回归大地,哲学的友谊,像强奸女人一样,跳进真相吧,非常喜欢,这种发光而盲的道路

  ●么有金翼写的好。。。

  ●和《金翼》相去甚远!

  ●比他老师写的无趣多了

  ●父辈的故事

  ●不如师傅啊

  ●作为《金翼》的研究后续,《银翅》以一个更宏大的视野横向、纵向透析古田镇社会生活,经济、家庭、宗教、文化、政治各个节点被历史的经线与社会关系的纬线串起,成为一张大网。厚厚的一大本书看了很久,阅毕已是深深的震撼,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所需要的是探知的热情,生活的心态,细微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力,就像蜘蛛织网勾勒出一个真实生活的全貌。

  ●因为有了大跃进的教训,农民对上头的一些指令选择敷衍性执行,即使后来发生了文革那样的大动乱,粮食产量也保持了正常稳定。忆(解放前)苦思甜会上,有农民说到激动处,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左右饿死人的时候声泪俱下,旁边的干部脸色都变了。是啊,有农民说从清朝走过来七八十年了,都没有经历过那么大的饥荒。为政临民者,可不慎乎?

  ●读了一半 觉得很没意思

  ●虽然作者很努力,但和他想模仿的对象相比,这本书差太多了。

  《银翅》读后感(一):今非昔比

  1.原来汉代的张鲁就已经萌发了“共产主义”思想,毛的人民公社只是“后张鲁社会大实验”?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当时代变化了,乡村中存在的阶级结构也就发生了改变。能够顺应时代发展的阶级得到提升或者保持不变,而不能顺应的只能被甩在后面。有一点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感觉。

  3.建国初期粮食产量的增长不仅仅因为稳定的国内环境,还有科技的进步(粮食种子的改进),这一点被很多人忽略。

  5.很有意思的是在现代化转型的过程时,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现代法理冲突的时候,到底听哪个?书中的是现代的法理战胜了传统,这种家族纠纷想到头就大.....

  6.为什么黄村的人就能想到种植香菇来致富,而且还很无私的把它分享出去,共同发财?人性中的无私和自私为什么可以同时并存....搞不懂,人是很复杂的,心理学真的能研究透人吗?

  :这本书读起来很像说明文,可读性不强。有的地方和《金翼》相衔接,但是我已经记不起了那本书里是怎么说的了,orz

  《银翅》读后感(二):银翅

  银翅的由来:入冬的一天晚上,月明星稀,我从黄村山岗农家做客出来,站在高高的泥土路上,吸一口清凉的空气。眼望橄榄状的山谷,看到黄村农家门前、道边晾着白木耳的竹草席还未收起,上面密布的白木耳层和月光交相映照,狭长的一片又一片,像无数舒展的银色翅膀。“昔日的金翼消失了,幸运的银翅又降落在这同一块土地上,”——— 庄孔韶在《银翅》中感性地写道。

  作者发现了在人类学中一直被忽略的军人角色,这使我得到一个“汉堡包”——有军人卷人的中国乡镇县社会的层位结构之论述。

  作者将轮值(父母为轴心,赡养费、口粮、零用钱)、反哺(父母尚有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只每月给父母零用钱)、和联邦(父母为中心的远距离反哺家族)三类家族合称为中国式准-组合家族。(p330)吃住、耕种、信仰、种群关系上。均等和均衡。农村家族新类型: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

  中国第一部道教史的作者傅勤家写道:“儒畏天命,修身以俟;佛亦谓此身根尘幻化,业不可逃,寿终有尽;道教独欲长生不死,变化飞升,其不信天命,不信业果,力抗自然,勇猛何如耶!”(《中国道教史》)。

  249西周盛世的国学内容: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周礼 师氏》。

  宗族与自我实现:p279狭隘的宗族团体抚育了族人的自我,反之,族人之自我又紧密依赖于族群所世代内化的亲属制度准则、传统理念与宗法精神,其世俗的表现之一便是宗族行为。这一行为集中表达了每一族人竭力透过对族内外社会关系的关切,从而实现宗族精神的发展,并推进中国式的自我实现。

  分析宗族过分注重其功能性因素,忽视了上升到理念层次,缺少与高层次文化的关联。

  281古今文化关联性的反观法:以田野工作为基础,力求寻找高层与基层、精英与大众文化层思想、制度和行为方式的内在联系,寻找千百年来灌输的传统家族理念和民间家族生活的内在联系。

  文化直觉思维

  282政治和教育力量一直是干预和推动农村基层组织和生活方式的有效力量。

  中国人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和天人合一观。

  《银翅》读后感(三):《金翼》与《银翅》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时年偶遇(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1673469/

  《金翼》的副标题是一个家族的史记。虽然本书是一部人类学的著作,但是作者采用的是小说体的文学形式,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本书类似于《红楼梦》的描写方式,通过一个家族的兴衰来反应社会的变迁。但是不同的是,本书中的两个家族算不上传统意义上的大家族,或许称作两个农村家族的演变史更为恰当。该书有两条线索,主线是20世纪30年代福建古田以黄东林为中心的黄氏家族,另一个暗线则是同时期的黄东林的姐夫,以张芬洲为代表的张氏家族。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两个家族却呈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命运,黄氏家族依旧繁盛,但是张氏家族却走向了没落。

  这本书小说体的写作手法,让读者读起来亲切自然。而且本书记载的故事正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所以林耀华先生写起来毫不做作,对书中的故事和人物信手拈来,让我们很好的领略了一个农村家族演变的社会史。从这个方面来说,这本书的写作手法跟内容跟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有些相似,不同的地方在于《乡土中国》偏向予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论述,《金翼》侧重从故事中传递信息。从书的内容来看,两位学者对农村的演变和结构伦理,人际的运作模式都十分熟悉。更重要的一点是,书中对黄氏家族生产生活、户婚田土、男婚女嫁、分家异爨、生老病死的细致描述,尤其是对家族人物之间的冲突和纷争的解析,读者往往可以从他们的故事中联系到自己的现实生活当中。金翼之家(黄氏家族的简称)所经历的家族生活是很多中国家庭发展所必经的过程,《金翼》就像一个模板一样,准确而精炼地刻画出当时中国普通家族的生活状态。另外本书中描写的各种仪式过程的风土人情、黄氏家族触及的政治、军事势力,经历的土匪、国民时期又给读者呈现了一个家族在历史动荡时期的演变。

  本书的重点:(一)对家族的论述:“我们日常交往的圈子就像是一个由有弹性的橡皮带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构成的网,这个网精心保持着平衡。拼命拉断一根橡皮带、整个网就散了。每一根紧紧连在一起的竹竿就是我们生活中所交往的一个人,如抽出一根竹竿,我们也会痛苦地跌倒,整个网便立刻松驰。”每一人跟家族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这种关系从两个层面可以体现出来:血缘和经济。以血缘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把人与人凝聚起来,家人不但相互扶持、发展、共渡难关,也会开枝散叶扩大家族的势力。而在经济方面,合作的家族经济强化了家族的凝聚力,将每个人紧密团结在家族利益中心,而一旦经济利益发生利益冲突时,就会促进家族的解体,严重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家族成员之间的感情。但这种个人的感情危机在遇到家族危机时候,家族利益又会战胜个人利益。(二)一个家族体系会随着多种因素的“变迁”而发生变化,“第一,物质环境的变迁使适应于它的技术变迁,结果带来了这个体系内人际关系的变迁。”;“第二,由于一种技术上的原因所产生的技术上的变迁,也会导致人们日常关系的变迁。”;“第三,人物及班底的变换也会促使人际关系变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交往方式和不同的适应能力。”;“第四,一个体系之外的因素的改变也会促使这一体系之中成员关系的变迁,并波及这一体系的所有人员。”在这种变迁的过程中,女性、教育、社会背景等都会发生重要作用。

  《银翅》一书被誉为是《金翼》的姐妹篇。其副标题是中国的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其作者也是林耀华先生的学生。林耀华这本书应该算是《金翼》的延续,作者重访了金翼之家,也就是当时福建古田的黄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该著作。与《金翼》不同的是,《银翅》作为一个博士论文,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来讲,都偏向于学术性,这就使得本书缺少了故事的趣味性,增加了理论的说服性。

  在本书中,作者突破了东林家后代的局限性,从金翼之家后辈生活经历与地方县镇众多人物的经历着手,从时间的维度论述了黄村土地改革时期,包含群众大会、划分阶级和志司(东林的第二个儿子)之死的过程,阐明了1949年革命前后的县乡社会结构之区别。讨论了文化革命的政治与权力之争主要是在城市,乡村不过是一个附属地带。农村基层的“路线斗争与夺权”仅仅是上层角力的一个下层延续。在文革、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时期失败的政治运动中,农人是如何调节进行的。及其在邓小平的生产责任制确立使农人获得恢复和发展生计的机会,生产责任制在黄村实施过程、农产品价格“双轨制”转型时期的乡村社会过程、新稻种推广的上下级事务过程,反映了这一时期在细碎土地上实行农业现代化的艰难以及乡镇发展的利益之争。可以说,这本书的时间跨度更大,历史的维度又向我们拉近,作者也是力求从一个更加全面的视角为我们展示地方社会与文化变迁。

  本书重点:(一)在家族这一方面,作者提供了福建家族分化的两类常见过程及其地方差异。至于人们对家族形态的选择,既是各地中国人理解保持家族主义父子联系原则的反映,又是地方家族结构变通与家族关系协调的产物,作者把大陆和台湾存在的轮值、反哺和联邦三类家族合称为中国式准——组合家族。轮值家族种类有参加轮吃制,轮住制或者两者兼有。这类家族双亲(或单偶)一般年纪大,或丧失劳动力。但轮住父母一般都尽可能承担一些家务,如看管孙辈。反哺类家族是以父母为轴心,诸子家给父母定期送去口粮、赡养费和零用金。在轮值和反哺类的中国式准——组合家族中,有以钱抵粮、抵吃住,从而达成兄弟供养之协调。而在台湾,工商业发展后,农村青年纷纷迁往都市建立小家,但年老父母的家庭并未完全解体,小家仍然围绕年老父母为中心形成“远距离”的联邦式家庭。(二)家族和个体之间。当一宗族地区人丁兴旺之后并造成了生态环境变迁,以致达到不同族群不得不相遇和冲突的条件下,宗族理念便支持一种控制土地、膨胀族长权力的强族的思维与行为,这种思维与行为的历史持久性有时并不受政权意识形态的变化所左右。宗族成员大规模卷入宗族之争,正是每个人对本宗庇护力的一种心理和行动上的补偿。狭隘的宗族团体抚育了族人的自我,反之,族人之自我又紧密依赖于族群所世代内化的亲属制度准则、传统理念与宗法精神,其世俗的表现之一便是宗族行为。这一行为集中表达了每一族人竭力透过对族内外社会关系的关切,从而实现宗族精神的发展,并推进中国式的自我实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