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摘抄

2021-01-31 04:11: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是一本由[加]丹尼尔·列维廷著作,后浪丨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一):大佬告诉我:要用脑子听音乐(?)

  

虽然这本书的中文书名……有点扯,但是不要小看,作者丹尼尔·列维廷是正儿八经的神经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还有音乐行业的从业经历,参与制作过感恩而死(Grateful Dead)和艾瑞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等人的唱片,曾经与史汀(Sting)、大卫·拜恩(David Byrne)等大佬同台,在业内的声望不小,在普通人眼中也是“大哥喝阔落”般的存在。

其实原书的书名是The World in Six Songs,副标题是“探索音乐背后的认知心理学”,你说现在这个中文书名,让列维廷的目标读者情何以堪,而那些只是想看鸡汤治愈内容的人买来读完会不会愤而差评啊?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二):「私藏书单?」值得静下心来翻阅的杂书

  

我是一一,分享好书,让你在忙碌里也能提升自己。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

作者:丹尼尔.列维廷(加)

「本书重要内容」:

为什么音乐能打动人心?

A:因为歌曲的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比较特殊,不仅结合了形式与结构还融入了情感元素。

塑造人性的歌曲有六类: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爱。

友谊之歌:

众所周知,自人类文明兴起,人类就以群居活动为主。在前额叶皮质增大,基因突变带来的生存优势下,人类掌握了以声音应对生存的“技能”。例如:传达战况,协调合作…

这是一种强化社交纽带的同步行为,也是和音乐创作的正向回馈。

喜悦之歌: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曾在某个时刻感到心中充满了难以压抑的喜悦,可能是在历经冬日后,见到第一缕阳光,也有可能是在床底下找到失踪数月的泰迪熊,亦或是在清晨醒来没有任何来由的感觉很好。

这些喜悦可能就是人脑中,化学物质随机波动的产物,但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这种喜悦这个时候,音乐就能展示他的奇妙能力了。

它恰到好处的促进我们体内多巴胺的分泌。让我们手舞足蹈,释放压力。

安慰之歌:

音乐的能力是无穷的。

他能打破单一的工作节奏,让人们在做没意思或压力大的工作时,感觉更好一点。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三):因为我们需要

  

从封面到内页,纸质都非常扎实的一本书。逻辑严密,学术性较强。适合有志于从事音乐研究和创作,对乐理、音乐与心理学或有趣的词作感兴趣的朋友。

当我们欣赏一首音乐时,如加州旅馆,我们并不十分在意它的歌词有哪些明喻隐喻,却几乎无人不为它那段尾奏吉他solo心折。

书中讲到“反战歌曲”一章令人动容。战争,前线的死伤,尤其是同龄年轻人的不幸,一向温馨和谐的家庭因为对战争态度的分歧产生裂痕,国内势单力薄的声音和层出不穷的暗杀行动,如何以歌曲为纽 带建立起来的勇气。约翰列侬、CSNY 四人组等等.音乐人的创作赢得了民众强大的共情。音乐,让人 感怀,也让, 人树立起自己牢不可破的信念一虽千万人,吾往矣。

音乐巨大的康复力和治愈力源于它能够刺激内啡肽、多巴胺的分泌,促进美好的情感氛围:友谊、和平、爱情....简而言之就是可以让我们的神经中枢给身体发射一个名唤“快乐”的信号弹。连尼采都说:我的忧郁想安歇在隐蔽之处,再完美的深渊之中:我需要音乐(所以他需要瓦格纳)。

萨姆巫术当中就有音乐疗法,可能这种巫术也算是最早的精神疗法。音乐对于阿尔茨海默症、中风、帕金森病人的疗效都有案例可循。经过一份尚算得上严谨的实验结果表明:音乐可以有效刺激催产素、褪黑素、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等神经递质的.上升。由此使人体获得回归正向机制 的可能。这一段(p98) 里校对编辑老师需要注意的是美国礼来公司研发生产的盐酸氟西汀别名已经纠正为“百优解”而不是“百忧解”(百忧解其实是会产生歧义的),许多专家学者都会搞错。

备受职场霸凌的小白兔辞职的时候要一边在airpods播放yo-yoma的libertango,一边把辞职信甩到老板的脸上。常言道酒壮怂人胆,同样,“歌”也可以。

最后一章关于音乐和爱情里解释为什么音乐能帮助我们表达爱情的深刻,因为音乐是一种“诚实信号”。当你听到一首歌就想起一个人或者一段旖旎往事的时候,这是音乐触发了我们的神经化学反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言不由衷,乐必由衷。音乐是比语言更真挚的情感表达形式。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四):呀,才看没几页就发现我翻的那本翻错了一首歌名……

  列维廷的书以前我买过《This is your brain on music》,但有太多解剖学和神经科学的专用名词让我有了畏难情绪,《The world in six songs》这本后浪能做简中本太好了。列维廷牛逼的是他既是神经科学家,又是唱片业从业人员,做过Grateful Dead和Santana,还做过Eric Clapton的《MTV unplugged》和k.d.lang的《Ingenue》两张华纳巨作的行销企划,所以他写的东西都是理论联系实践,同时还附赠八卦。后浪用的是台版翻译,翻得很不错,看了没几页就发现我自己在《音乐是怎么变成免费午餐的》里翻译错了一首歌的名字…… 说到这个,很多人都觉得我翻的那本书名太标题党,那你们看看《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整个原文大改造啊,哈哈哈。会在年底前抽空把书看完,然后再来repo。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五):音乐如何塑造人类文明

  

伤心的时候,是否应该听快歌来振奋情绪呢?经验告诉我们,这种时候,快歌只会让人觉得吵闹,更增烦恼,悠缓的慢歌反而能够带来抚慰。这是为什么呢?

加拿大神经科学家、认知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廷指出,人类在伤心难过的时候会分泌催产素,这是一种具有镇静效果的激素。悲伤会造成生理上的变化,这种适应反应可能是为了帮助我们储存能量,让我们在受到创伤后重新规划未来。化学分析表明,不是所有的泪液都含有催产素,它只出现在我们感到悲伤时分泌的泪液里,悲伤的音乐可以“骗过”我们的大脑,让它分泌催产素来响应我们通过音乐想象出来的无害的创伤,从而调节我们的情绪。

这段分析来自列维廷的作品《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列维廷认为,音乐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重要因素。该书第一章《最初的音符》首先呈现了丰富多元的人类音乐遗产,在思考了音乐的多样性之后,列维廷指出我们应当问以下的问题:音乐是否在人际关系方面发挥了某些特定的功能?这些功能在不同的思想史和文化史中,是如何影响人类的感性、理性与精神的?在过去的五万年间,音乐思维在塑造人性与人类文明的过程中,扮演了何种角色?简而言之,音乐是如何让我们成为今天这幅模样的?

显然,该书并非只停留于音乐或音乐史的研究,它更倾向于探讨音乐在塑造人类文明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作者认为,塑造人性的歌曲有六类,分别是友谊之歌、喜悦之歌、安慰之歌、知识之歌、信仰之歌与爱之歌。从这个分类可以看出,作者关注的是音乐的正面引导效果,音乐本身的好坏标准以及不好的音乐会否带来坏的影响,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之内。

听到音乐,我们的身体常常自然而然地运动,走起来,跑起来,跳起来,摇摆,手舞足蹈。作者引述了著名历史学家威廉·麦克尼尔在其著作《与时俱进:人类历史中的舞蹈与演练》中的论证,强调动作的同步对体力劳动的重要性。劳动号子是指引和联结众人的幕后力量,同步的音乐和舞蹈有助于建造大型土木工事,还能作为政治架构的推手。融入音乐可以使人感到对某一群体的归属感,以至于形成一个社群,音乐普遍具有构成社会凝聚力的功能。

音乐表达的可能性存在于正规体系与对它的解释,像感官刺激、情感体验、人脑意识、诗意象征之间的联系之中。任何一种情绪的出现,都是某些事件发生在了一个主体身上,并对之产生强大影响而引发的。音乐可以展现或者制造相应的事件,而这些事件也是可以对我们产生物理或者心理层面的影响的。音乐触动我们的方式是直截了当的,这是一种仅与我们所听到的可感知的属性相关的纯粹审美情绪,我们可以在各式各样的人生经历里发现喜悦之歌,作者说,那是能够促进多巴胺分泌的音乐。

作者以他的外婆的经历为例。为了躲避暴政与压迫,她从德国逃难到了美国,从那以后,每天她都要歌唱或者演奏《天佑美国》,这首歌成了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直到她在96岁时过世。这样的日常生活事例在本书里还有很多,比如,作者讲述了自己大学辍学、加入摇滚乐队的往事,在30多岁时读研究生期间对蛙鸣的观察,还有,在四岁的时候,与外祖父一起前往旧金山,在唐人街听到中国传统音乐时的感受,等等,这些私人体验分散在全书的各个角落,增添了书籍的情感色彩,带来了别样的温情,引发我们类似的追忆。

音乐创作的起源很有可能来自于一个“感性存在”,那个最早的突然被某种天籁感动了的人,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是将自己的情绪封存在音乐作品之中。从人类诞生之初发展迄今,全部音乐的种类已经以一种未知溪流的形式流在了一起,水流很难用目标和方法来划分,打着漩汇入一个巨大的、表面平静底下潜流的湖泊之中。美、真和知识的概念转变成趣味、社会功能、偏爱和习惯的主张。我们有一个严肃的传统,在这个传统里,音乐被认为几乎等同于快乐情感,当时间到达21世纪的时候,这几乎是大部分人对它报答的全部。

这种快乐常常根植于听者“认同”该音乐的感觉之中。内在的生命并不容易从外在的想象中获取。没有纯粹的关于《费加罗的婚礼》的客观分析能与莫扎特音乐中的灵魂相契合;没有形式上的关系能描写巴赫音乐中最辉煌的东西。当作者再次讨论音乐起源时,他与伙伴伊恩注意到,如果某一物种能够沟通与切身利益和周遭环境相关的信息,个体和族群的生存概率就会大为增加。攸关生存的知识之歌,与生俱来的音乐感知力,婴幼儿在出生的头两年就建立起对音乐的偏好等表现,实际上是人类基因自身在长期演化中的进化选择。

当然,生物学并不足以作为全部的解释,音乐还是一种社会和文化的建构。作者的任务是做更深的探索,努力去理解音乐的方法和力量,同时承认只有认同和自我表现是不够的。有多少族群,就有多少不同形式的音乐。巴厘岛的加麦兰(一组印尼的民族管弦乐器)和贝多芬的交响乐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吗?或者瓦格纳的歌剧与犹太教堂的圣歌有什么可以分享的吗?一个文明与另一种文明,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音乐有这么大的差异,从音调到节拍,从一瞬到另一瞬,在这些变化的后面,作者发掘了不同宗教信念和信仰以及它们对音乐影响的不同表现形式。作者讲述仪式行为的程序规定,举证俾格米人的信仰之歌,谈论异步与对唱,讨论用信仰之歌探索灵性、超越自我的意义,这些内容包含有为社会或宗教或表达的场合找到一种音乐的隐喻,找到反映它们外在关系的基调,以及更普遍的象征意义。

我们必须进一步走进音乐,我们必须从内部理解它们,不仅要理解它们的进程是如何进行的,还要理解它们是如何在它们的热爱者身上起作用和理解它们会提供怎样的承诺。在这本书中,作者给出的是一份温暖的承诺,唱响爱之歌更能吐露真心,爱之歌在人脑中的地位很特殊,从我们对记忆的神经生物学了解来看,作者认为,自然选择通过音乐强化安慰、忠诚和信任的感觉,要颂扬最崇高的爱。作者还认为,音乐这类更高级的认知能力,是错综复杂的人脑作为一个整体发展出的功能,所以,猴子没有音乐和语言,人类有着音乐的思维。

从整体来看,六类音乐的区分并不严格,它们存在重叠,所以在论述上有时也有重复,这种人为的划分主要还是出于写作策略的考虑,是成书的框架,即本书的骨干六章,实际上,六大主题共同推动了人性和人类文明的演化。创造者为我们自己的创造感染,就像月亮照亮湖面,就像飘零的枝叶带动了涟漪,我们受到了感动,心灵的鸣响向外呼应更远处的共振。

音乐如何塑造人类文明?——读《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读后感(六):为什么我们在伤心的时候想听慢歌?

  

为什么我们会在伤心的时候想听慢歌,而在开心的时候想听快歌呢?

为什么我们在听到国歌或者宗教歌曲的时候,会产生敬畏感?

你有没有因为音乐品味的差异和父母有过争执?他们认为说唱简直是噪音,根本算不上音乐?

你会不会在派对上因为喜欢同一位歌手,而对新认识的朋友顿生好感?

加拿大知名的音乐人也是心理学家——丹尼尔·列维廷(Daniel J. Levitin)在《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中,试图通过分析六类不同的歌曲,来厘清音乐在人身上发挥的作用。这六大类歌曲的主题分别是:友谊、喜悦、安慰、知识、信仰和爱。列维廷穿插丰富的个人音乐经历,引用学术研讨会的精彩辩论,运用读到的心理学分析,分析音乐对人们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我们打通了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的任督二脉。

1. 友谊之歌

显然,人类的灵长类祖先是群居动物。不过,高度的社会化和对他人的过分关心,也会带来恼人的副作用:激烈的竞争、嫉妒心理、对食物和异性的争夺。大规模(一般至少数十个成员)的群体活动在非人类的灵长类中之所以罕见,正是因为这些副作用。

人类是如何缓解了人数过多造成的紧张情形,创造出第一个能容纳数百人的族群,并最终创造出文明与社会的呢?

在早期人类中创造出了最紧密的社交纽带的,是那些同步、协调的歌曲和身体动作,它们使规模更大的族群得以成形,并最终演变为众所周知的社会体系。

听觉传播有着视觉传播所不具有的优势——声音可以在黑暗中传播,可以绕过障碍物传播,甚至可以抵达那些无法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地方。音乐这种结构精巧的声音形式,能使无法看见彼此的人同步行动。

音乐与协调的行为为四类活动建立了有意义的社交纽带:发动战争、抵御攻击、追捕猎物、团队合作。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运用音乐的重要方式,就是在逐渐成形的大规模族群中缓解紧张的关系——用音乐凝聚向心力。这一用途甚至可以追溯到智人诞生之前,一直上溯到数万年前的直立人时代。

2.喜悦之歌

人脑为了鼓励我们适应环境,创造出一套通过情感操控奖惩的系统——人脑中刺激行为产生的神经化学状态。让人脑中的神经化学物质在某一特定时间处于某一特定浓度时,我们会感受到积极或消极的情感,这些情感能使我们采取或压抑特定的行动。

我们之所以有喜悦之歌,是因为行走、跳舞、锻炼身体等行为在演化过程中有助于我们适应环境。伸展、跳跃、用声音沟通之所以让我们感觉良好,是因为人脑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发展出了奖励这些行为的机制。

如今,喜悦之歌刺激人脑释放能引发积极情绪的化学物质,就是在生物学层面回应它们在数千年的演化过程中占据的重要地位。

或许,我们之所以唱歌、跳舞、对音乐念念不忘,并不是因为音乐天生就魅力十足、富有美感、令人难忘,而是因为那些觉得生活因音乐而美好的人类祖先,成功地将相关基因遗传给了我们。

3.安慰之歌

从古至今,无论来自何种文化背景,母亲都会唱歌给自己的孩子听。音乐能安抚婴儿,是因为听觉刺激与其他感官刺激不一样——声音能在黑暗中传递,因此即使婴儿闭着眼睛也没关系。声音仿佛是在我们的脑中产生的,不像图像是从外界获得的。在婴儿的视觉感受器完全成熟(即能分辨母亲与其他人的模样)之前,他的听觉感受器已经能分辨出母亲的声音。

摇篮曲是最经典的安慰之歌。乔纳森·伯杰是一位备受推崇的作曲家,也是一位音乐认知学家,他认为,我们所知的大部分摇篮曲都有着类似的结构:通常以一个很陡的起伏开始,然后才慢慢舒缓下来,这是为了抓住听众的注意力,再平复听众被撩起的情绪。

另一类不太典型的安慰之歌,是为那些不受重视或权力被剥夺的人创作的歌。有些青少年觉得自己被误解、被疏远,感到非常孤独,他们可以在倾诉了类似疏离感的歌曲中找到寄托。友谊之歌在建立社交纽带的同时,也能给他们带来安慰。

悲伤的歌能让我们感到自己被理解,感到自己不再孤单;悲伤的歌也能让我们抱有期望——如果别人能熬过来,或许我们也可以做到。悲伤的歌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因为创作者和演奏者用痛苦的回忆为我们带来了美学上的享受。

艺术之所以能打动我们,是因为它把我们与某种更高层次的真理联系在了一起,赋予我们某种世界公民的感觉——简而言之,就是让我们不再感到孤单。这就是安慰之歌的全部意义。

4.知识之歌

理想的沟通系统可以让不同的个体交流与生存环境有关的知识,比如资源的有无与其具体位置,好分享各自的收获。音乐对于这一任务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比语言更有用。这是因为音乐,特别是那些有固定的节奏与模式、通常被称为歌曲的音乐,是强有力的记忆工具。

词曲创作人把个人感受与扣人心弦的旋律、和声、节奏结合起来,用一种古老而有力的方式保存了某些重要的事情所引发的原初的、纯粹的情感反应。即使没有歌词,旋律本身也足以让人感同身受。歌词与旋律、和声、节奏交互作用,可以让人对歌词记录的某些信息记忆终生——不止于此,在这些人的后代听过并学会这首歌之后,它还能代代相传。

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人脑把虚构的片段与真实记忆混合起来,用认知科学的术语来说,这就是记忆的重构。根据记忆的运作原则,如果我们在记忆歌词时能掌握某种规律,我们就不需要记住全部的歌词,对人脑来说,这样做也更有效率。

印刷术发明之后,人类对知识之歌的需求开始减少。在文字出现之前的人类社会里,知识之歌是文化、历史与生活常识的唯一载体。

5.信仰之歌

信仰之歌有着特定的时间、独有的活动和明确的用途,被用于伴随、引导、神圣化某些特定的仪式行为。

动物也可能会举行仪式,有些动物的仪式甚至相当复杂。但是,只有人类会庆祝与纪念,也只有人类会把仪式与信仰结合起来。

仪式是人类独一无二的发明,它可以用于纪念重大事件,也可能来自大自然的轮回。仪式把我们与这些重大事件连接在一起,使我们置身于某种历史循环之中;仪式也是一种外化的社会记忆,通过音乐深植在个人与集体的记忆里。

音乐能为仪式注入意义,让它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让我们能够与家人、朋友或族群成员分享仪式体验,有助于维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这种对意义的追求,也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石。

仪式音乐在大部分情况下都经过精心的设计,可以唤起“宗教体验”——一种具有强烈情感的极致体验。这些体验能让我们进入一种恍惚的状态,感到狂喜,与灵性紧密相连。当信仰与狂喜相结合,我们会更加坚定自己的信仰,而仪式音乐在每次演奏时都加深了这一点。

6.爱之歌

和其他动物不一样,人类将爱和利他行为视作两码事。我们可以决定如何表达爱意,也能承诺去爱。广义的爱——对某个人、某一群体或某种理念慷慨无私的奉献,才是人类文明最重要的基石。

和所有艺术创作一样,爱之歌帮助我们清晰地表达自身感受,这些歌曲通常采用修辞手法让我们换个角度看待自己的情感。爱之歌在我们的脑海中徘徊,在情感消长不定时提醒我们曾有过的幸福。最重要的是,它把个人情感提升到了艺术层次,让我们的感受变得优美细腻。

记忆理论学家普遍认为,几乎所有的人生经历都储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关键在于如何提取它们。而音乐是一种“诚实信号”,能保存记忆、出发我们的神经化学反应。如果演化能够找到一种方法,让你即使不在心爱的人身边还是能够留他/她的脑海里,让他/她因你的缺席而产生强烈的情感变化,那么演化就要基于既有的生理构造开始一系列细微的适应性变化。

在我们的脑海中,爱之歌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它讲述了我们最强烈的渴望与最崇高的品质,颂扬了愿意放下自我、为更高远的事物付出的人们。

世界上最崇高的爱,是对我们自身的存在所怀抱的爱,哪怕知道人有如此多缺陷、如此强大的破坏力,哪怕面对数不清的恐惧、流言与敌意,我们仍然选择去爱人。

列维廷在书中以第一人称视角,用自己在乐坛四十年的经历讲述扎实的研究成果和读到的见解,引领我们回溯人类历史长河,全方位呈现音乐在社会文化层面的影响。

书中涉及的音乐范围广泛,从中世纪古典音乐到传唱至今的民族歌谣,从蓝调金曲到时下热门的嘻哈说唱,全面展示各种类型的音乐是如何塑造我们的。他用平时易懂的语言,将科学分析和音乐实例结合在一起,将听觉艺术背后的科学奥秘娓娓道来。

正如列维廷自己所说,“创作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是在为音乐绘制族谱,这一族谱展示了各类型的音乐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祖先的生活:辛勤劳动的白日、辗转无眠的夜晚——这是一张人类文明的原声带。”

此外,还有一位资深读者朋友在网易云音乐建立了歌单,包括了书中提到的歌曲(歌单是友情免费创建,如有问题还请多多包涵)。

在网易云音乐搜索歌单“为什么伤心的时候听慢歌”,即可聆听。大家可以一边听着书里提到的歌,一边跟随列维廷的讲解,感受音乐是如何作用于人脑,牵动你我的行为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