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思考的整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思考的整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1 03:53: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思考的整理学》经典读后感有感

  《思考的整理学》是一本由[日] 外山滋比古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一):关于整理学需要注意点事项!

  收集了很多知识碎片,却不知怎样化为己用? 不会提炼头脑中的想法,表达起来总有障碍? 本书将帮助你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屏障,提升思考的质量,避免无效思考; 点燃灵感的火苗,拿出有见地的想法;随时随地汲取思考的精华,锻炼你的思维。

  ☆ 重新整理思考,激发大脑创造力

  ◆ 早餐前的思考更高效

  ◆ 睡一晚,时间的沉淀可以催生灵感

  ◆ 利用递进笔记本,给想法换个新环境

  ◆ 遗忘可以帮我们筛出更有价值的思考

  ◆ 将想法写下来,使思考的事情更明晰

  ◆ 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和三中(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二):05/365《思考的整理学》第五章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上,三中

  05/365《思考的整理学》第五章酝酿新想法的秘诀:三上,三中 欧阳修,大家熟悉吧!《思考的整理学》书中就引用了他曾经就提出的有名的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马上指的是通勤的电车或者汽车上,当然不是开车的时候哈,而是坐车的状态下。 枕上,就是从早晨睁开眼睛到早餐这段时间,大脑最清晰,脑细胞活跃最多的地方。 厕上:则是在上厕所时,在这样的空间被干扰打断少,所以这段时间也是大脑思考最活跃,最容出新想法。 那么三中是那三中的呢?分别是忘我之中,散步中,洗浴中。 忘我之中。以唐朝诗人贾岛的诗本内容“”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为例,最早这首诗原本是僧推月下门的。 为更有生动性,贾岛正在用手演示推和敲的不同,经过反复练习思索,就这样不知不觉中骑着马进入了别人的队伍。 所以在忘我之中,思维也是最活跃的,很能产生新想法。 散步,也是通过运动,让血液加速运动,这样大脑就可以产生不同的思维和点子 洗浴中,如纸面意识,就是边洗澡,边思索,这种情况下,新想法也很容易产生。 当然还有比如三多等。 所以知道了这几个秘诀,就一起来践行试试,毕竟实践出真知嘛。 今天已经读完《思考的整理学》第五章,明天继续读第六章。 那咱们明天见!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三):06/365《思考的整理学》第六章如何激发思考的创造力

  06/365《思考的整理学》第六章如何激发思考的创造力 在激发思考的创造力这方面可以从这几个纬度去努力 第一纬度:真正的创造来源于第一重现实。(详解在《思考的整理学》书中第212页) 注:第一重现实是现实世界,第二重现实,是脑海中或者电视电脑中的世界 第二纬度:在已知和未知两个方面转换 第三纬度:扩散和收敛 思考可以从一个点扩散出去,发散思维,思考也可以把许多点收敛到一起,总结归纳起来。 第四纬度:当把思考点和能储存和运算的电脑相区别。从不被电脑取代的角度和领域去思考。 这本书第六章是最后一章 如果你收集了许多知识碎片,却不知怎样化为己用? 或者不会提炼头脑中的想法,表达起来,总有障碍? 请看 最后整理的这本书的要点 重新整理思考,激发大脑创造力的方法有一下6点 1.早餐前的思考更高效 2.睡一晚,时间的沉淀可以催生灵感 3.利用递进笔记本,给想法换个新环境 4.遗忘可以帮我们筛选出更有价值的思考 5.将想法写下来,使思考的事情更明晰 6.酝酿新想法的秘诀: 三上(马上,枕上,厕上) 三中(忘我中,散步中,洗浴中) 只有懂得如何有效整理杂乱的思考,才能在思考困境中突出重围,拿出有见地,有创意的想法。 2020.12.14日《思考的整理学》这本书我全部读完,明天开始读另外一本,书名暂时还没有定下来。 明天见!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四):《思考的整理学》第一章

  01/365读书分享 《思考的整理学》 如果大脑只是存储知识的杂乱仓库,就难以输出打动人心的思考观点。 通过对思考的整理,我们得以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生动的想法,避免在重要的时刻手忙脚乱,在随时随地的思考锻炼中使思考实现质的提升,让大脑成为拥有创造力的工厂。 以上这段来自于《思考的整理学》的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日本的外山滋比古教授所著的书籍。 在第一章中作者介绍了一个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许多成年人会有再想回学校学习的欲望? 引出学校的教育和自主思考的不同, 分别以滑翔机和飞机来做比喻。 举例:为什么优秀的滑翔机学生们,在写毕业论文之前会碰壁呢? 因为习惯依赖老师的引导,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 第二个有趣的现象 许多的电视剧当中都有少林寺的一个存在,其中少林寺的僧人,再进去之前,他们所做的工作是扫地挑水烧火劈材,并不是一进去就学他们的少林的高深武功或者武林秘籍, 原因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师傅们在用挑水,生火,劈材,扫地的行动中,给这些学徒慢慢积累一个想要学习的欲望动力。 就算在正式教的时候,师傅们也不会一来就教他们比如《一指禅》之类的绝妙的武功。 而是,会把这个作为压轴作为秘密珍藏起来。 师傅们这样做,就能引发了学徒们的想要获得此秘籍的动力,以此引发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索,最终得到师傅们的百分之百的传承。 仅仅只是读了两个小章节,就已经很引人入胜。 相信后面还会有更多实用的内容,等待去发现。 基于我的习惯是每天看二十页至三十页,并以此作为读书笔记,进行长期的学习锻炼。 所以并没有进行后面章节的解读,明天将!续分享下面的张章。 我们明天见。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五):《思考的整理学》第三章

  03/365《思考的整理学》第三章 书中描述这样一个例子: 有一位诗歌作者教学生写作诗歌时,会把感兴的念头做成小卡片,然后将足够多的卡片组合排序,然后再打乱再排序,这个过程中会衍生出许多有趣的念头和诗歌。 如何收集知识的小碎片呢? 以剪报为例,当我们对其中感兴趣的内容 有兴趣时,如果想要做成剪报,就要第一时间把它剪下来,否则后面根本就不会做这件事。 有的是当时觉得看别人的报纸杂志,不好给人家开天窗,这时候,可以用记号笔勾勒出来,方便检索和查阅。 大家现在试着回想一下,是不是以前看过某本书,对于其中一些共鸣的章节,脑海中有印象,可是过几日之后,怎么也找不到那段话在哪里出现过,就算找到了,也和印象里不太一样。 所以,做剪报,第一时间,就要剪下来或者备注勾画出来,以便检索摘抄。 这些剪下来的豆腐块报纸,就是我们会用到的知识小碎片。 那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优秀作品的呈现,一般会有三个步 第一步,接触第一手资料 新闻通常是第一手资料,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接触最多的各类信息都是第一手资料 这些信息,是及时的片面的。 所以我们就需要进到第二步 第二步是收集同类的信息,整理组合起来 通常我们看到的节目里有回顾,评论之类的词,这些信息就是第二手信息。 其实许多人不懂如何看第二手信息的要点,所以他们通常对第二手信息也不是很感兴趣 这时,我们就要来到第三步。 第三步:升华 升华,是先复原事件,再整理组合起来,又从不同纬度进行解析,衍生出许多新念头和想法,这样更有自己的独特性,这样更能引起他人的共鸣。 这样三步下来,带有自己特色的独创性作品就出现了。 锻炼思考力,也是从这三步而来的。 今日阅读到《思考的整理学》第三章, 明天继续阅读下面的章节。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六):《思考的整理学》第四章

  04/365思考的整理学第四章如何使思考更为活跃 一觉醒来晚上11点,这已经是第二次,睡醒一觉后,起来看书写读书笔记了。 如果以往,我会很自责,觉得自己不够自律,时间板块安排的不够正确。 然后今晚读《思考的整理学》第四章,竟然有关于此事的注解。 以例子为证。 乔纳森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是十八世纪的作品。它本来是一部对当时的政治世界机具讽刺意义的作品。但到了之后的时代,出现了一些读者们不理解的地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样的地方变得越来越多。 一般来说。越是讽刺的地方,风化的速度越快。终于把《格列佛游记》当做一部讽刺作品来阅读的人也消失了。然而,在这之后的时代里,又出现了对这部作品新的解读。 它摇身一变变成了一部现实主义的童话故事。 与此同时,《格列佛游记》的古典化也发生了改变,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它拥有了一大批新的读者。 所谓“时间的考验”就是时间本身带来的风化作用。风化作用换个说话就是忘却。 那这个睡醒一觉后,起来读书写读书笔记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所谓经典就是经过无所次忘记后还依然被记住的知识块。 而人用来忘记的典型动作就是睡觉,睡觉是大脑在吸收许多知识,图样后,整理删减脑中的知识块的过程。 这也是为什么睡醒一觉后,你记住的东西不容易忘,且思路清晰的原因。 如果大脑是个储存器,若只是不停的塞东西进去而不清理,那么它迟早会坏掉,所以大脑为了正常工作,就会边收边删。 最后留下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忆。 因此,遗忘,整理,都是大脑在工作。 选题也是加深需要记忆的组块最简洁的呈现,用主语简要描诉。 赞美是更加深记忆组块的最佳方式,对对人如此,对自己也如此。 所以多赞美,不苛责,用良好的睡眠方式,促进大脑工作,再用主题简洁标注要记住的组块。 第四章关键词:睡眠,忘却,选主题,赞美。刚好用自己的亲生经历结合书中故事,来了一篇串联运用。 感觉还不错 今日读到《思考的整理学》第四章, 明天开始第五章的阅读和笔记整理 明天见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七):思考也有小秘诀

  最近读了一本有意思的书叫做《思考的整理学》,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获得的信息很多,被动的接受很多知识,很多道理并不是我们实践而来,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我们很难运用,会更加迷茫。有时在忙碌的生活中我们确实需要停下休息一下,来整理一下自己大脑的思绪,认真的梳理一遍,认真的思考一遍,找到一个停泊点,让思绪飞一会,更有利于信息的吸收。 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收到很多讯息,久而久之大脑就像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你能指望它冒出什么富有成效的想法。别说对自己的工作做出创造性的突破啦,能不犯错就不错啦,这就是没有经过系统的思考和整理。要知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如何轻松而又有技巧的整理我们混乱的思绪,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本书中作者提出很多独特高效思考整理大法,比如说当自己沉浸在长久的工作中,一直没有头绪,没有突破时,可以将手头的工作搁置一段时间,好好睡一觉休息一下,这样做反而会有奇迹发生。不要太过于执着眼前的事物,要让事物最终开花结果,就要给予它一段自由发展的时间。有一句古话叫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有些事不是努力了就会立马有结果,也有怎么使劲都没有成效的事情,这是成年人的常态,这是我们就直接能交给时间和命运啦,有的事情可能要经历几十年的沉淀,才会有意外收获。本书作者很实际,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很有帮助和指导,现在很多主流媒体的声音有很多不同,值得我们好好读一读,并且好好思考一下。“坚持不懈”确实有益,但是过犹不及,“一条道走到黑”地执着于某一个问题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大脑需要休息,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在书中作者不仅给我们带来思考的新方式,还给我们“拔草”一下深入我们人心的一些学习方法,比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大法,这是我们从小到大深入人心的学习方法,但是实际上就我个人而言,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好方法,比如背单词,过去我会一遍一遍的边背遍写,实际上非常耗时,而且容易思想跑神,并且第二天并不记得多少,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背单词需要我们多次重复,才可深入我们的大脑,被我们真正的接受。如果我们每次背单词都用写的,那真的太不明智啦,找出一天中大脑最专注地时间,用眼睛和脑袋配合起来快速记忆,效果并不差,并且用的时间很少。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吸收知识而不是自我感动,书中有一节作者说看书学习是忍不住把看到的知识点全部都记在笔记里,听讲座时恨不能把老师讲的每一句话都记录下来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八):《整理学的思考》

  

《思考的整理学》是日本御茶女子大学名誉教授、英文文学家、评论家、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外山滋比古的经典之作,他是日本知名的语言学和整理学术专家,此次为大家带来的《思考的整理学》更是将整理这一技术方式运用到人的思想中,为读者带来思维方式的升级,将整理思想作为一种力量,促进学习和生活的进步。

本书的开端作者便用了一个生动的例子,将只会被动学习和沿用接受现成知识的学生比喻成滑翔机,滑翔机永远没有自主的思想,一直沿用别人设定好的轨迹,而学校教育中,这样的滑翔机占大多数,真正懂得独立思考的学生,就像飞机一样,可以有创造力和自主力,但是这样的学生,少之又少。因此,两相比较,最后滑翔机只能依附在别人的轨道里,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这让我想起了如今很多中国孩子,也是面临着这样的危机,前几十年的教育中,孩子都是被统一标准和要求的,在题海战术里沉浮,因此出现了很多高分低能的孩子,而国内,也极度缺少创造力的大成者。

当然,你会说这是整个社会大环境造成的,我们改变不了这样的现状,那么作者在这里告诉了读者们一些可以从自我思想整理入手的方法,培养自身的独立思考和自主的能力。

书中作者从催生思考的灵感、提炼思考碎片、促进思考更为活跃、激发思考的创造力等方面出发,给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和实验数据,其中有我们熟知的笔记整理法、碎片收集法、拆掉思维的墙都是我们熟知学习方法。在这里,也是思考整理的好的办法,由此可见,知识技能也是可以跨界使用的。

比如作者说需要整理我们平时思考的素材,那么如何整理?就要用到笔记法,原来不仅仅是看书需要记录笔记,连思考的痕迹,也是需要大量细致的分类记录,然后,按照不同的内容做分类,这样才能够在使用的时候,清晰的获得思路和保证思考的质量,其实,这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如何激发创造力里,作者也认为应该大脑的创造力,是收到睡眠质量的影响的,因此,作者建议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才可能迸发出更多好的灵感,睡眠同时有利于大脑进行深度的加工,将有效信息过滤,产生更有价值的内容。此部分内容与现在的一本《睡眠的革命》的书,有着相似的意思,而这是一本三十多年前就出版发行的著作,可见,作者的很多思考方向是超前于世人的。

只有我们更多的认知整理的方法,将这些方式方法产生思考的力量,更好的为我们学习、工作、生活服务,这才是本书最根本的目的。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九):负重的滑翔机

  

获取书的渠道越来越多。但是书读起来却越来越慢,能留在脑海中的更少。最重要的是能独立思考产生有自己独创性的论点更是少之又少了。就像豆瓣最有名的读书小组的名字,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原来我们都是习惯了靠别人牵引才能启动的“滑翔机”,因为10多年来的教育本就是“滑翔机式教育”,这种教育训练得很好,该体系下的优秀者,都被我们称为“人才”。与此相对,不靠外力自己就能翱翔在天际的是“飞机人”。也就是说,他们擅长独立思考。我觉得书里说的没错,不是说滑翔机能力就不需要,但现代大家都太把这种能力当回事了,还以为这就真的是“会飞”,身为受到称赞的本人也就产生了自己会飞的错觉,所以才有必要强调“飞机”能力。

书里提到古人的做法:小孩子想学什么时候,老师往往不教他,偏要掉他胃口。比如,学语言,就叫小孩儿读三字经之类的,开始就只是读,不讲意思;学武术,先去挑水劈柴吧——就是这样,才能激发每个人“我自己要学,快点教我”的欲望。而反观现在,真是热心过度,学古文、英语,逐字逐句的讲意思不说;理科也同样,有时候实验是挺有意思的,但通常是先告诉你原理,再开始演示。殊不知好奇心啊,学习的欲望啊,比什么都重要,开始慢一点,后来会事倍功半。这就像给病人治病,调动病人自身的免疫力,比给他吃药要重要。

在说明了这个问题后,书里又具体讲了该怎样找回自由飞翔的乐趣,怎样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像是“一定要忘记”“睡好觉才能有灵感”,本文就是想了好几天,终于今天早上有了灵感写下来的,等等。有些观点还挺有意思的。在给自己的经历做个小结的同时,也请真心的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不妨一看。

总结文中提到的一些有用的思考法:

1. 睡一觉第二天早晨容易产生好点子

2. “积读法”——收集所有的资料,一口气读完,不做任何的笔记,全凭大脑

3. 记笔记时,可能注意力会被写字这件事吸引,而忽视了内容本身,要相信大脑,不要过分的依赖工

4. 遗忘是必要的,大脑里面不要装太多没有的东西,占内存。遗忘的方法有换环境or玩

5. 声音能够让人找到视觉上的盲点

6. 在写作时用最少的话归纳想法

7. 思想要避免近亲繁殖。多和不同行业的人交谈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十):如何催生思考的灵感

  02/365《思考的整理学》第二章读书笔记 如何催生思考的灵感 昨天在《思考的整理学》对学校学生有两个形象的比喻,说习惯依赖老师的引导学习的学生是滑翔机,面对困难,第一反应是寻求老师的帮助,不能自主思考问题解决的方法。 而能够不惧困难,能自主思考如何完成挑战的学生是飞机,就算进入社会,也能飞翔。 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能不能自主思考。 在《思考的整理学》的书中第二章就是分享如何催生思考的灵感。 第一个关键词:思考的发酵, 再回顾一下,昨天第一章有提到这样一个案例:作者提到有学生会来找老师商量毕业论文的事情。 与其这么说,不如说他们是来缠着老师,请老师给自己出主意的。 本来写什么都是学生的自由,可他们却不知道该写什么,他们常常会问老师该写什么才好。 如果老师命令他们做这做那,又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导致他们的反抗。 然而让学生们自由发挥时,他们又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只能急得团团转。 这种情况其实就是喜欢依赖他人,缺少自主思考的滑翔机。 那要如何才能够靠自己设定论文的主题呢? 这里分享一个,作者自创的寻找主题的方法。 第一步,寻找素材 如果是文学研究,那首先就要阅读作品,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觉得赞不绝口的地方,或者觉得牵强不自然的地方或者觉得不明所以的地方,都可以把它挑出来做笔记。 当不断有撞击的文字出现,就表明此处是重要部分,当再三出现一直不明所以好似谜题般缠绕自己的地方,要加以注意。 那些挑出来做笔记的地方就是我们寻找到素材。 以制作啤酒为例,有了素材小麦,我们就能酿起啤酒吗? 不能的,素材还需要加入酵素 第二步:寻找酵素 所谓的酵素,其实是灵感。 它可以从哪里寻找呢? 比如杂志,或者和人闲谈,或者书籍,电视,报纸等许多地方,都会有你意想不到的灵感。 当灵感和素材存在了之后,还需要时间的时间的酝酿。 所以来到第三步 第三步是:时间的酝酿 当素材和酵素收集好,就需要将他们放在你脑海中的“酿造所”酝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不要去打扰它。 这段时间的酝酿就是在发酵。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对发酵曾说过非常有趣的一句话:“成熟了的主题他会走向你!” 第四步:论证出现,主题来了 在合适的时机,也许只是一个小小的触动,论证出现,主题就出来了。 看步骤觉得枯燥,来看个例子吧! 以作者写《异说论》为例,作者先对《源氏物语》这一作品,本身没有发生变化,然而对书的评论却产生了变化这一过程产生疑问。(这是异说论的素材) 又从评论家威廉.燕卜荪哪里获得灵感:人们都试图创造属于自己的解释。(这是异说论的灵感) 然后作者的这个素材和灵感在脑海中沉睡酝酿了好几年(这是发酵的过程) 直到有一天作者看了《六法全书》这样的书籍,论证了异说论的存在。(论证出现,主题来了) 所以作者的《异说论》这一随笔就这样写了出来。(异说论也可以比喻成作者的啤酒之一。) 当然,不断重复坚持,做同样的事情,记下素材,再加入酵素的灵感,相互融合,经过时间的发酵,就能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能撰写出独具自己风格的论文了。 以上是《思考的整理学》第二章:如何催生思考的灵感的读书笔记。 目前读到书的47页。 明天继续,如果大家有触动,欢迎一起来探讨。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