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精选

2021-02-01 04:20:5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精选

  《凉宫春日的直观》是一本由[日] 谷川流 著 / [日] 伊东杂音 绘著作,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一):看来谷川流不只在打麻将

  

SOS团多年以后终于再开,本书前两个故事是过去的,话说61.71.179这三个数明显能看出古泉真是个瘦高个……

后面的故事多了一个角色T,而且故事中写入了不少推理作家的作品和类型,第三个故事整体的推进方式也是先给一段“谜面”再带着读者破解谜题,除去涉及日语发音的人名字谜,如果读者有可能的话,甚至可以自行先根据谜面进行推理破解,再看书中SOS团的破解过程和答案,正如谷川流自己所说的一些书中有读者挑战一样。从内容的充实度上将,明显能看出这些年谷川流看了不少推理类的小说以及相关涉及学术的文章。

话说这么多年过去了,伪SOS团也只是最后提了一下,我想看佐佐木和凉宫抢阿虚……

最后说一下书名,“直观”是从日语汉字“ 直観 ”直接用过来的,而日语中的“ 直観 ”有“直觉”的意思,配合故事中多次出现的“直觉”,书名译作《凉宫春日的直觉》也未尝不可。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二):译者真的学过日语吗

  

由于《随意数列》和《七大不可思议》都是旧文,拿到书之后就直接从《鹤屋学姐的挑战》开始看了。结果看了没几页就想撕书,因为翻译实在是太烂了。

长的勘误表懒得做了,单从译者能把“倒数第二”(最後から二番目)翻译成“最后之后的第二个”(P95),就不禁让人怀疑他到底有没有学过日语。至少以我看的十多页来说,平均每页至少三个翻译硬伤(不包含那些不适当的意译,仅就明显错误而论),句子意思直接弄反的也不在少数!

不仅如此,《鹤屋学姐的挑战》是一个充满各种推理术语的故事,而译者不仅对推理小说一无所知(这点可以从他坚持把“本格推理”翻译成“正统推理”可以看出),而且面对术语时连google查一下都懒得去查——“红鲱鱼”翻译成“红螺旋”(P85),“puzzler元素”(puzzler指以逻辑解谜为核心的推理小说、与“本格”意思相近,这里可酌情翻译成“解谜元素”等)翻译成“智力元素”(P94),“profiling”(一般翻译成侧写或犯罪心理画像)翻译成“犯罪推理”(P98),等等等等。我想请问译者,遇到专门术语时不仅不加注释反而瞎翻一气,这让只看简中的读者们怎么理解?

最后,小说中的T说话日英混杂是一大特点(和萌点),译者翻译时却非常自作聪明地把这个特点搞没了、把夹杂的那些英文全扭成了中文(当然有的地方甚至英文都没翻译对,译者你到底会啥啊),这可是会直接影响到后面剧情进行的啊!

凉宫系列咕了九年好不容易出新作,结果被翻译成这个鬼样子,真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大家支持凉宫系列无可厚非,但请不要支持这个简中译本了。听说天闻角川下一步还要再版凉宫系列的前九卷,大家真的想看到凉宫系列被糟蹋成这样吗?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三):关于新角色的译名

  

【剧透警示】

以下内容涉及《凉宫春日的直观》(又译:凉宫春日的直觉)的新角色本名的剧透,请注意。

T

日语:オッティーリエ・アドラステア・ホーエンシュタウフェン=バウムガルトナー 拉丁字母:Ottilie Adrastea Hohenstaufen-Baumgartner 天角:奥缇莉埃·阿德拉斯特尔·霍安休塔菲·鲍姆迦尔托那 台角:奥缇莉·艾卓斯蒂雅·霍亨斯陶芬·保加拿

天角简中版对她全名的翻译看起来像是据日语音译的,尤其是「エ」与「埃」、「シュ」与「休」很明显,至少不是任何常见译名。台角版的后两个部分倒是用了拉丁字母拼写的原名对应的台湾常见译名。

一眼望去,最显著的区别就是Baumgartner,天角版是「鲍姆迦尔托那」,台角版是「保加拿」,而现实中Baumgartner这个姓在大陆的常见译名是「鲍姆加特纳」,和台湾译名的区别在于那两个比较轻的「m」和「t」有没有翻译出来。

如果把每一段都用有先例的大陆译名对应,她的名字应该是:

奥蒂莉·阿德剌斯忒亚·霍亨斯陶芬-鲍姆加特纳

奥蒂莉(Ottilie):德语女子名,Otto的男性形式。意为“财富”。另外,从forvo上听了一下,这个名字的德语发音其实更接近「奥缇莉耶」。 阿德剌斯忒亚(Adrastea):希腊神话中的女神之一,某游戏的某帝国也叫这个名字。 霍亨斯陶芬(Hohenstaufen):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家族,现状不明。 鲍姆加特纳(Baumgartner):没有找到这个姓的贵族,不过同姓的名人还是能查到几个的。 另外,日语原文中对她名字的分割是用了「・」和「=」两种符号,天角和台角版都统一成了「・」,稍显不妥。谷川流的原意大概是想表现后两个词都是她的姓氏,例如Mountbatten-Windsor,日语译作「マウントバッテン=ウィンザー」,中文译作「蒙巴顿-温莎」,应该参照这种形式来才对。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四):我真希望可以加入SOS团啊

  竹子大魔王@豆汤面作为一个有着近9年阅读旅程的推理爱好者,毫无疑问这本小说中最后也是最长一章的《鹤屋学姐的挑战》是我主要想说几句的一篇。 这章的开头,三个人一起谈论推理小说,我们看见了一系列在推理小说中才常见的词组,“不在场诡计”、“不可能犯罪”、“红螺旋”(应该是指“红鲱鱼”吧)。随后又涉及了一堆所谓的外国的“正统推理”小说,《三口棺材》、《犹大之窗》、《燃烧的法庭》。接着是一系列对推理名作的点评,“国名系列可是名作的宝库”、北村薰解释《暹罗连体之谜》为何没有附上奎因的标志——挑战读者。后面都是一堆与推理有关的事。在此,我不想点评他们对推理的看法,说白了这事是人各有志的,人各有话要说的,大家都可以说,我倒觉得这样几个人坐在一起谈论推理小说是很难得的,很惬意的事。 第一章,《随意数列》,一个“七十七万五千二百四十九”是什么的提问,其实也带有一定“推理”性质,里面的解答,什么古泉吃掉的年糕总数,亦或是三天里亲戚们给的压岁钱的总和,还是单纯的质数,或者三个质数相乘的结果。我说这些倒不是一定要把这本书打上推理小说的印记,只是觉得这些略带趣味的发问挺好玩的。第二章,《七大不可思议》也是,挺好玩的。我觉得我国很难有这种专门写出来好玩的小说。 根据我的一些了解,这本《凉宫春日的直观》大概属于轻小说,我不知道轻小说是什么意思,陆秋槎在《樱草忌》后记中曾有如下定义: 所谓“轻小说”,首先是指一种新的塑造角色的方式,然后是文风,至于角色的性别构成与年龄,绝非判断一本书是不是“轻小说”的标准。——轻小说中的登场角色大多具有明确的“属性”,看似稍复杂些的角色也往往能拆解成种种“属性”的组合,而在塑造每种“属性”的角色时,都有配套的定式可供作者参考。因此,轻小说中的角色绝不会让人感到性格模糊。 按照这个解释,我其实还是不大理解轻小说是啥,我更愿意理解成字面一点的意思,就是轻松一点的小说。这本《凉宫春日的直观》就是这样,整体阅读并不复杂,我是当成校园小说来读的。 如果可以,时光倒流,我希望进入小说,重回校园,加入SOS团。

豆汤面之《凉宫春日的直观》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五):十年等待,梦幻呈现——当我们在怀念SOS团时,我们究竟在怀念什么?

  

距离安倍先生弃笔从政已经过去了快十年,不知道他的麻将技术有没有得到提升,但我能确信他的推理技能肯定是被点满了,好好,不玩梗了。谷川老贼时隔十年后再度归来,此番携SOS团新作来袭,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瞬间引爆轻小说文坛,顺便给二次元圈也来了场大地震,引得无数“团长新书发表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粉丝齐呼“爷青回”。

现实世界已经十年过去了,北高的世界却才过去了数月,我们已经告别了校园生活,而SOS团还在进行着有趣的校园冒险。文艺社活动室内的氛围还是一如既往的和谐,端着茶的1096学姐仍然穿着合身的女仆装,长门还是面无表情的坐在一边看书,帅气的古泉和阿虚同志打着桌游,就连随时可能会元气十足的冲进活动室的团长也一点儿没变,这对于我们这些翘首期盼的粉丝而言确实有种昔日重现的怀念之情。我们对于凉宫春日系列的爱有很大一部分是对于逝去时光的追忆,对于嬉笑打闹的校园日常的眷恋。谁不想回到中学时代,和狐朋狗友们一起做些刺激的事情?谁不想有个社团教室,可以在其中喝茶打牌?但与此同时,曾经的我们也向往着在日常与非日常之间穿梭。我们既喜爱一如既往的平静而温暖的日常,也希望偶尔在平淡的校园生活中来一段非同凡响的冒险,而凉宫春日系列同时满足了我们的这两种渴望。谷川朴实的文笔却总能写出最温馨的日常和最有趣的非日常,哪怕是那些插科打诨中也颇有校园生活的趣味。

这本凉宫春日的直观由三个短篇构成,质数和七大不可思议其实都不是新作,唯有最后一篇“鹤舞”学姐的挑战是谷川的回归大作。真的万万没想到,谷川流归来的大招会是一篇彻彻底底的推理小说,当然对于本格推理(好吧其实是叙述性诡计)粉丝而言,这次的惊喜远胜过惊吓。在凉宫系列的前几卷中,谷川也曾体现过自己对于推理和悬疑的热爱,甚至在情节设计中也不乏推理元素和结构的运用。但直到这次,他才算是真正的放飞自我。100多页的一个短篇包含了鹤舞学姐寄来的三道谜题,而谜题之外还有谜题,多重反转、叙述性诡计、红鲱鱼、whodunit、后期奎因问题,丰富的推理元素,充满轻推理风格的谜题带给读者一场推理盛宴(双厨狂喜)。整个短篇充满了伏笔,从一开始的入场到最后的退场,完成了一次完美的起承转合,伏线回收,正如古泉所言“契诃夫的枪”,最后一重解答加入了长门的能力,顿时有了种meta感。此外,老贼还附送了一场推理讲义性质的茶话会(令人怀念以前社团一帮人指点江山的日子),顺带险些泄底一堆黄金时期的作品(真像本格推理脑残粉会干的事,没错说的就是你老贼)。

轻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和角色一起互动,一起生活,一起成长。固定的角色属性总会让人有一种奇妙的熟悉感和怀念感,多年之后再次看到这些角色仍然会因为特定的言行而笑出声来。时而感叹这角色真是一点也没变,时而又为角色而感到动容。回想读第一卷的时候,我真的还和阿虚一样享受着校园生活,借我这套书的上帅同学可真是个坏心眼啊,多亏了他,我排名又跌了不少。团长,古泉,1096,长门,这些鲜活的角色还能再度登场,我自己的故事却再也回不去了。凉宫春日的归来唤起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情感呢?我们在怀念着这些角色的同时,也许在怀念着自己的青春吧?

  《凉宫春日的直观》读后感(六):后期奎因问题的现身说法

  

# 一

本书的最后一篇《鹤屋学姐的挑战》,完全是一篇推理小说的理论文章。

文章一开始对奎恩小说做出了评价,集中的讨论集中在《国名系列》。其中对于“读者挑战”这个设定,有了很丰富和扩展性的解释。并由此引出更为核心的概念,“后期奎因问题”。

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已经不止在一本小说中出现。尤其是各种日常推理与安乐椅神探的故事中,因为口供/人证占据了至关重要的核心位置,所以如何处理案件的真相,就不是一个静态的问题了。如果在侦探得出了结论之后,又有了更丰富的线索,又该如何是好呢?

# 二

在理论上最“后期奎因问题”做出了讨论之后,这个故事的后半截,基本上就是如实的展示这个概念在小说创作中的具体表现。

通过鹤屋学姐不断邮递过来的信件,团里的各位针对字里行间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出貌似严谨的评论。而随着信件的增多,很自然的,之前的议论也随之证伪。而当所有的信件投递完成的时候,实际上构成了“读者挑战“。团员们此时需要在信件上的内容中选择适当的信息,由此做出判断。在这种条件下,对于团员而言,信件上的内容就相当于读者们阅读的推理小说一样,是一个封闭的文本空间。而最初的推理,恰恰是围绕着信件内容作出了推论给出了答案。

不过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句仅仅是再次重复了”后期奎因问题“所指出的局限性,而没有更加暴露这个问题发生的可能性。对于读者而言,《鹤屋学姐的挑战》这个文本本身是封闭的,但是对于文本中的人物——sos团员们——《鹤屋学姐的挑战》这个文本就是他们生活的世界,是拥有了最大的开放性。所以,在接下来的推论中,他们对于线索的寻找就从封闭的鹤屋学姐的来信,扩展到他们所处的日常生活中,而由此发现了新的可能,做出了新的解答。

实际上到了这一步,已经完全可以暴露出“后期奎因问题”的问题了。就是在于“文本封闭性”,而因此凶手的人选只是选择题而不是一道填空题。

# 三

不过仅仅是这样的给出多重解答,似乎与凉宫春日距离非常遥远。并没有显示出团长本身的存在感。而最后的解答,由凉宫春日作出的时候,让整个谜题又有了新的可能性。

古泉就认为,谜题本身是封闭的,但是由于凉宫春日的特殊存在,她的意志可以随时对于已经完结的谜题重新修改答案。也就是说,只要凉宫春日给出了答案,所有的线索也都会为之改变——只要团长开枪,就永远会有人帮她画靶。因此当团长自己希望成功名侦探的时候,她永远会是名侦探,永远可以推翻那些早已经预定好的谜底。而这就像是连载作家与读者的比较,无论读者给出的答案是否正确,连载作家都会有最终的抉择权。

# 四

凉宫春日系列里面已经出现过《孤岛症候群》《雪山症候群》《寻猫记》等带有推理色彩的故事。但是那些故事的框架,还是中规中矩的推理作品套路,最多是有很多对于套路的吐槽。但是现在这篇《鹤屋学姐的挑战》,却是从理论上更加严肃反思了推理小说在类型上的局限,更是值得重视的作品。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