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100字

2021-02-02 02:3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100字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是一本由【韩】黄珍奎 著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一):生活需要哲学观

  

哲学是深入研究自我与他人,以及自我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知识学问。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哲学是一个特别高深且不太接地气的东西,但是本书却告诉我们,生活处处是哲学。人生中有许多烦恼却怎样都找不到答案?常为生活中的琐事感到困扰?回顾伤痕累累的过往,有没有哪些伤口是你拼命想要治愈的?不论是工作、人际关系、家庭、梦想,每个人都极欲在冷漠的世道中保护自己,尽可能减少避不掉的伤痛。为了想要拥有幸福的人生,我们用尽各种方式,但其实「哲学」就可以为人生带来帮助!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譬如“我是谁?”这个问题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并不容易回答,我到底是谁?如何证明我是我,这都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回答,当你看到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时,好像有了一点感悟,这是不是表示在思考该问题的时候,这个行为就已经证明了“我”的存在?

而这类小的生活常识,在本书中都尝试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表面看好似没什么,但是细品下来确实是带着一些很唯心的感觉,挺有意思的。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二):当哲学观点与烦恼相碰撞,原来这么有趣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大意是说:人生皆有烦恼,想要找到一个没有烦恼的人,就犹如从大海里捞起一根针那么难。 烦恼的芸芸众生呀,我也是其中之一。所以看到《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这本书时,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一来是自己本来就对哲学很感兴趣,好奇哲学如何能解决烦恼;二来,也是带着烦恼,希望我的“烦恼”,能在书中有解决的答案。

  书中列举了20个不同的烦恼,并且由此延伸,探讨对应的哲学思维,已经从该哲学角度出发,理解烦恼的底层逻辑,破解烦恼。 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例子有两个。 成见和偏见,是大多数人的烦恼来源之一。书中指出,解决这个烦恼,方法之一就是“怀疑”,从头到尾怀疑自己深信的一切。哲学家笛卡尔认为,对所有的一切都必须持有怀疑,只有思考才是绝不可怀疑的东西,也即“我思故我在”。勇敢的去怀疑熟悉的、舒适有平稳的生活,以及将这种生活合理化的一切,才能让我们对目前的生活有所突破。 当然了,要做到怀疑,也是需要勇气的。敢于怀疑的勇气能让我们拜托成见,而勇气的本身比怀疑更难能可贵。 又如,在职场摸爬滚打的打工人,时不时也会有这样的烦恼,“努力就会有所不同吗?”有的人出生优渥,不费吹灰之力就有万贯家财,和很高的职业生涯起点。但有的人,却007,5+2,只为小城市的一个小房子。对此,马克思的历史唯物论给出了这个烦恼的答案。我们的努力属于个别、普遍化的实践,具有瓦解共同体的功能。我并非“我”一人,而是“我们”的共同体,仰赖彼此互相照顾与爱护之心,依此来进行实践,当这个实践相加时,“只要肯努力,生活就会改变”的世界,就必定会到来。 你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吗?最喜欢的事情可以成功吗?我能成为一个好人吗?……书中还有很多关于常见的烦恼以及哲学思考的答案,细细读来,有种“哦,原来可以这样想、这样做啊!” 当哲学观点与烦恼相碰撞,原来这么有趣。拥有哲学思维,不仅是解决烦恼,对于我们发现、探索、思考这个社会与世界,增强看待问题的深度,提高我们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力、洞察力以及体验力,都大有裨益。值得一读。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三):20位哲学家带我们思考人生

  

感觉自己现在这个年纪,终于鼓起勇气看一些哲学书了。其实如果是文科生的话,在初高中的时候学习思想政治的时候就接触了哲学,只不过,当时你不觉得是哲学,学得也比较单一,大部分是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黑格尔、尼采、笛卡尔……这些名字你都听过,但其实并不太知道其具体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只是知道哲学也是发展的,他们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本书的作者是韩国人,我觉得翻译的不错,好看的。作者说自己是一个御宅族,本来是颓废的,困惑的,但后来有幸遇到了一个哲学家,受到了影响和启发,也开始研究起了哲学,人生也从此开始出现惊人的转变,我想这本书的出现也是其中之一。

学习哲学会有什么变化呢?“他对人生的确信和渊博的知识、果断的口吻、有如闪电般迅速的洞察力,还有充满魅力的悖论。”是不是,你也想有这种变化?相信毕业后的人们,有点人生阅历的人们,没接触过哲学的人们,开始研究起来,慢慢的也会沉浸其中,感受到哲学的乐趣。

除了享受哲学的乐趣,这本书另一个特点就是非常的接地气。作者非常清晰有条理的将每个哲学家的重要思想,进行分析解释,同时引申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为人们的生活提供借鉴和很好的解释。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思维逻辑是什么,背后的哲学含义都一一诠释。那些离我们很远的哲学家,一一走到了我们的眼前。原来,我们有很多哲学思维,我们有很多地方需要用到哲学。只不过,我们不自知,因为我们没有系统的哲学知识,无法做到联想和连接。当出现问题的时候,我们自然也发现不了,思维的局限性。这就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原因。

作者真的是做了很多的专业分析和解读,也许在真正的哲学专家看来还浅薄,但是我们大众读者来说,真的很受用了。

仔细阅读的话,我们基本可以领悟和明白自己人生中的很多事。比如我们“自我”和“本我”的关系,比如“我思故我在”,人生中很多的进步和变化真的是在思考怀疑中产生的。前段时间对工作很迷茫困惑的我,在一次沙龙里听到一个业界大咖说了句“如果你不是茶饭不思的在思考你的业务,你只是玩手机刷视频,怎么会有变化”。所以思考就是有这样的力量。还有自我、记忆和幸福感这些之间的关系,我们其实不只是当下的我们,是过去的经历成就的现在的自己。人生中有太多需要我们去参透的哲学了。

总之,这本书很厚实,有干货,有解析,有联系,能受到不错的启发,推荐给大家。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四):哲学,离我们的生活很远吗?

  

提到哲学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一期《奇葩说》里面的很精彩的辩论,辩题:学哲学和经济学,哪个更容易找对象。其中经济学家薛兆丰教授调侃式的辩论:学哲学的人更好找对象 3个论点绵里藏针: 1.学哲学更可爱,所以更容易找对象。因为哲学很容易让人变得“看上去”很博学,哲学一直在抽象找规律,找一个事情能够说得通就可以了,加上一些术语,很快就可以成为一个渊博的人。 2哲学研究的是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所以更容易往自己身上扯,没那么客观,所以任何人都可以用哲学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开脱,把自己说的很完美,更容易打动对象。 3哲学家最后没什么成果,可以一事无成,但依然可以对对象说:我成长的不是我的手艺,不是我的赚钱能力,而是我的思想。所以学哲学的人更容易找人怜爱、同情和原谅。 这三个论点博得满堂彩的原因当然很多,但是可以从中的一些关键词“抽象”“找规律”“不客观”“思想”..........这些词当中,好像找不到与生活有多大的关系,所以哲学看起来是那种“锦上添花”式而不是“雪中送炭”式的必须。 我曾经在一段时期执着的追寻过“我是谁”的问题。 对于“我是谁”这一问题,我曾经想过,5岁时的我与35岁的我,是同一个我吗? 如果是同一个我,不管是从身体还是容貌,思想还是判断,俨然不是同一个人。 如果说不是同一个我,那我究竟是谁?我以前是谁?现在是谁?将来是谁? 关于这些问题,久久困扰着我。

直到今天我读到《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这本书,“要如何找到我”这一章节,里面提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解释 我=自我=记忆 也就是“我”并不是身体或者容貌,也不是以前的我,现在的我,更不是将来的我,而是以前的我与现在的我中间的记忆,记忆构成了完整的自我。 所以,你有着什么样的记忆,就是什么样的“我”。 比如我们时常记着生活中对我们不好的人,不如意的事,那我们是自我就是“不如意的自我”。相反,如果我们记住的那些开心的事,对我们好的人,那我们的自我就是“幸运的我,幸福的我”。 等我理清这样的原理,似乎就更能理解常怀感恩的心,能让我们更幸福了。 书中这样让人醍醐灌顶的观点贯彻全书,每一个问题都来自一位哲学家的解答,节选自20位西方哲学史上的名人,如笛卡尔、休谟、黑格尔、尼采、弗洛伊德........当你生活中遇到不解的烦恼,翻开这本书,我想一定能给你带来收获。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五):《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寻找正确的人生

  哲学:以辩证方式,一种使人聪明、启发智慧的学问。记得在上高中的时候,老师在讲述哲学知识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这是一本神奇的学科,最典型的特征就是“抽象”。 后来,我和同学在聊天的时候发现,他们会认为哲学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可事实是这样吗? 后来,我看到了这本《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这本书,终于找到了哲学的意义。 这本书是哲学家们认真思考问题且提出命题后,带我们找到答案形成相应的态度解开迷惑的书籍。所以,最吸引我的是这本书用20道人生思考与回答来解释20组哲学的概念。 在此之前,我给自己假设了一个命题:如果把哲学抽象的思维简单化、生活化,它是否能很好的指导我们的生活? 在这本书中,一共有20道问题出现,包括偏见、虚荣、男女差异及时间管理等名词,而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工作和生活当中遇到最多的问题。 可如何去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呢?书中一一给出了解答。而且就哲学这门比较复杂的学科来看,这本书最大的好处是用最简单的例子和最易懂的表述解决上面的问题,即使对哲学没有研究的人,读的过程也没有任何问题。

  书中有这样一个命题:人为何会如此沉迷社群网站和自由? 书中的回答是:虚荣心。 哲学家帕斯卡认为,没有人可以逃脱虚荣心的控制。其原因也刚好是人具有感性认知的存在,所以会率先爱自己。而对于人来说,爱自己的表现就是将最完美的自己展现给别人。那么出于虚荣心的作祟,做出一些P图之类的事情。 可实际上这是争取的吗?不然,书中说正确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与爱的人建立一段真正的关系,不仅可以得到虚荣心,也能给我们双方都带来幸福。 从哲学的辩证观念来看,这就是通过这些的知识问题来解决问题的本质的,而正因为有乐这样本质的办法,才能更好的解决生活中所存在的哲学问题。 而对于人来说,本身就处在一个满是问题的社会当中,我们每天工作,生活,无时无刻都在解决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需要用科学知识解决就可以完成,而有些复杂的问题就需要站在哲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解决。这也是哲学最大的魅力所在。 正所谓:科学之上是哲学。 如何通过哲学去解决问题,这就需要人的思想与行为去解决,而对于哲学酒精可以改变人的什么,这又是一个伪命题。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六):以哲学疗愈生活焦虑

2020年世界好像乱做一团,疫情、打工人、内卷,充分竞争下的城市化进程,都将年轻人的思绪,指向了不确定的未来。在社会急速变化之际,人们的内心也变得无比焦虑,那些在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人生问题,又重新的以新的面貌出现,而且表现的形式又特别的暴烈。手机没有带来时间的充盈,信息的过载也没有带来智慧的启迪,个人好像只是一个符号系统中的元素,只有系统才是永恒,一切的困惑,让我们重新思索人生的答案。

《哲学,为人生找答案》就是这样一本切合实际的书,作者是韩国人黄珍奎,他自称哲学宅,他在韩国某企业工作七年后,辞职在家自学哲学四年,通过撰写哲学博客,与网友分享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让很多人通过学习哲学,看到了人生的真谛。

同属于东亚儒家文化圈,中韩在文化上的共性非常之多,儒家讲伦理,重秩序,同时也忽视个体性的毛病,总之有点集体有余,而个人弹性不足,人生总是处在目的论的单行道上,社会也只是以一种纯功利的角度来评价人,对此作者在书中多有探讨。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现代的学问,既可以浅如小溪,又可以深似大海,就像作者所进行的哲学分类,哲学可以分为生活哲学和知识哲学,对于普通人而言,知识哲学过于晦涩,倒是可以从生活哲学中学习到一些人生智慧。学习哲学启示就是学习哲学家们如何思考,人生、现实等重大的历史,所以有句话说哲学史就是哲学家史,黄珍奎选取了从笛卡尔到德勒兹等二十位哲学家关于人生的这些思考,结合生活案例来分析,读起来妙趣横生,又有颇有裨益。

在关于梦想和现实选择的问题中,他用黑格尔的正反合的辩证法,给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答案。梦想和现实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因为有梦想才会认清现实,超越现实,当实现梦想的时候,梦想就是现实,两者达成了哲学上的合。

在时间不够用的问题上,他用柏格森的绵延理论来解释,时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计时性的,一种是体验性的,计时性的就是个冷漠的物理概念而已,体验性的时间给人带来一种绵延的感觉,例如与女朋友花前月下的时间和你挨上司批评,所经历的时间是截然不同的。

哲学未必直接提供答案,可是有一种可能性的思考,就可以减少一些盲目的烦恼,这也算是一种福分吧。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七):哲学之下

  

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确如他的书名一样可以为我们的人生烦恼找寻答案。

全书提出的20个命题都是堪称经典的典型。每一个命题的提出,都是从社会百态中凝练,开门见山,随后简单的分析,引入相应的哲学概念,用哲学的思考来观照生活,最后回到现实联系实际,进一步进行解说。

每一个题材都源自生活,这一刻,那一秒,都可能在某时某地上演着这样那样的矛盾。不管是一次性读完也好买,还是遇一事,读一篇也罢,亦或仅仅是做枕边书,每天睡前的一个小故事,都是不错的宽慰。这大概就是质的力量。不敢说醍醐灌顶般刹那的顿悟,至少也是能排忧解扰的想开了。

“回应挫折,愈合伤口”

现实的洪流将生活席卷,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只能将苦痛独自无声地吞咽。生活的节奏和无形的压力,都需要适时又恰当的自我的排遣和消解,是那些个的泪流不止,那些个的后悔不已,那些个的无可奈何。

但说到底,“让我们迈向更好生活的不是厚重的一百本论文,而是那本唤醒我们对人与爱情的薄薄的诗集,准确的来说,是诗集中的某个诗句”;“带我们走向更好生活的,并不是和索然无味的一百个人相遇,而是与那个让我么带着焦虑与悸动而“绵延”下去相会的人”。

量变固然重要,但真正能“愈合伤口”的只能是质变。无论是希冀于来自他人生活的经验,还是理论哲学的指导,都是在积极地回应挫折,只为了能更好得懂得生活。

生活总是值得很多的期许

如果说生活是一个个现象的集中体现,那么哲学就是对他最本质的的解答。它以它特有的丰富又高密度的知识,来给生活减负,以变更生活的形态,迎来更轻快的步伐。

我们要改变的是努力的方向,而不是努力,每一个时代的范例都有所不同;等待是全新的体验;自我的思考,可以摆脱成见和偏见;虚荣是一种诅咒,相爱使其例外;讲求实际,梦想和现实都能统一;如果努力还未能收获成功,那就散播快乐自我完善;体验型的人生必须承受风险,但导致不幸的是不安和倦怠;若是为了背负,骆驼可以化成沙漠的雄狮,但若是为了新始,狮子终究得变成婴儿。

与人相处时最简单的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有时都是如临大敌。可需得知,不是因为代沟无法沟通,而是因为无法沟通才有了代沟。和父母的拌嘴、情侣间的争吵,都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平易,可若是想解决和避免又少不得一番苦功夫。但左右不过用心二字。我们必须偶尔专注于自己的欲望,时而细心的观察对方。

尾声

我们说着“2020再见,2021你好”,

但其实真正期待着的的是那个期待着的自己。

蓬勃而充满活力。对于明天都可以是新的开始,没有什么是比期待新的体验更令人兴奋的了!

愿哲学之下,你的人生可以没有烦恼,情感有归处!2021元旦快乐!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八):不仅仅用哲学找答案,更是一种思考人生的方式

  

有一句话说得好,历史是属于过去的,而哲学是属于未来的。 哲学是一个经常被误解很深的一个学科。作为大多数文科的母亲,我们在很多学科领域看到哲学的身影。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绕不开索绪尔,艺术学院的学生绕不开拉康,心理学院的学生绕不开弗洛伊德,文学院的学生绕不开一大堆……甚至连高校大门口的保安,都会对你哲学三连:“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当我们谈论哲学时,我们谈论的问题会变得很抽象,会偏离实际而闹出笑话。冯友兰就曾经讲过一个著名的哲学笑话: 柏拉图饿了,吩咐仆人去买面包,不一会仆人空手回来了,说有方面包、圆面包,就是没有“面包”。柏拉图说:“那你就买个长面包吧。”但仆人出去不久又空手回来了,说没有“长面包”,只有黄的长面包,白的长面包,就是没有“长面包”。柏拉图苦笑,说:“那你就买个白的长面包吧。”但是,仆人出去一会还是空手回来了,说没有“白的长面包”,只有冷的长白面包,热的长白面包。此番下来,柏拉图快要饿死了。冯友兰总结说,人如果没有一种抽象的能力,不仅话不能说,而且最后还会饿死人的。 因此,这本贴近生活且贴近实际的书,将哲学的抽象与日常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对于生活中的问题真正提出了思考方式,甚至给出答案,形成态度,解答我们的疑惑。 本书的目录中提出了20个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其中不乏“努力就会有所不同吗?”“如何克服低潮”“为何在工作时感到畏怯”“人生一定要有计划吗?”这种经常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在读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找老师,找同学找学长来问,可是我们一旦开始工作,随着工作到来的那些问题却没有人来给你解答。问工作中的同事和前辈也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一来刚刚工作的时候,对同事并没有很熟悉,贸然去问一大堆的问题,特别是前面几个比较抽象和宏观一点的人生方向问题,可能会对他们造成困扰。网络上也有大量的类似吐槽:“我明明没有和他很熟,他跟我倒了一大堆的工作苦水。都是打工人,谁不遇到什么困难啊。”成年人的难处就在这里,遇到问题只能把牙咬碎了吞进肚子里自己来解决。想得开了也就淡然了,想不开的会变成失眠乃至抑郁情绪,这些无法解决的问题只能来靠自己。 也许,我把本书承担的任务想得过于沉重了,但是读完它,让我思考的并不是目录中的那20个问题,而是一种用哲学去思考问题的方式。因为我们真正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远远不止这20个,而是成百上千个,我们不能每个问题都来这本书里找答案,我们只能使用书中的方法,按照书里给你的“公式”,在继续阅读哲学书籍的过程中来带入,为其他问题寻找答案。我认为这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 如果你是哲学爱好者,读过一定量的书籍,相信你在阅读本书的时候会和作者有一些共鸣的感觉,因为在读哲学这种抽象概念的时候,会忍不住自己带入自己的日常生活以便于理解。你思考的问题和作者思考的问题一定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也会有不同的地方,这是你们的一次赛博留言板,是思想的碰撞。 如果你是一个哲学小白,可以用这本书来帮助你理解那些生涩又抽象的概念,让你知道哲学家们为何会把问题想象得如此抽象。在了解每一个哲学家的理论后,可以以这本书来入门,深度了解你所感兴趣的那一个话题,去读那个哲学家的著作,从此一入哲学深似海。 然而瑕不掩瑜,本书的作者是韩国人,文字是从韩语翻译到中文的,在个别句段中有一些不太通的地方,与我们日常的汉语习惯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哲学这种本身比较不好理解的一些概念,有些语句需要多读上几遍才能理解得更透彻。我个人理解可能是翻译的问题,希望译者在这方面多多努力加强一下。 如果以后有人对看哲学书的你嗤之以鼻,觉得你不切实际,那么你就甩给他这本书,让他尴尬去吧!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九):在西方哲学史中找寻人生的答案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每当我有各种各样的烦恼,又无处去诉说的时候,总是企图在某本哲学书中或者某个哲学家口中得知有一个思想或一本书能够将我们现有的主要烦恼在哲学中得到某些对应的启示。不断搜寻中看到《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这本书,特此写下些感受与大家分享,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翻看一下,希望这本书能带给您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一开始我是很反感说哲学可以解决人生烦恼的,我不太相信哲学家们的方法论是可以帮助我们这些平民解决生活的。因为绝大多数哲学家似乎过得都不太好,有的疯狂,癫狂,有的一辈子沉浸在哲学世界之中的,他们没有周遭万物的世界的,他们的生活就是一团糟,他们研究的哲学是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处理好的,那这样的哲学是怎么能让我去相信他能帮助我解决问题呢?所以我是不相信的。但是这本书很不同的点就在于它把很常见的烦恼罗列出来了:“如何摆脱我们的成见与偏见”、“凡事是否需要经过亲自体验”、“为何无法操控心绪”、“时间为什么不够用”等等这类再实际不过的问题。由这类问题引申到具体哲学家的观点、思考之中。如“为何无法操控心绪”这一节中,作者就是先讲述民洙和秀妍在疲惫一天的旅程后,秀妍坚持整理行李,而民洙坚持说应该休息等待第二天整理的心理。以及很多人意识到明后天有重要的考试,必须得认真苦读,却又一点都不想读书的事例引出弗洛伊德先生的学说理论。解释“本文”、“自我”、“超我”的含义,重点强调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当“本我”顺着身体的快感行动时,“超我”就会以内化的秩序和规范来禁止“本我”的欲望,因此“本我”和“超我”一直都是相互对立的存在。替这两者进行排解、协调、取得平衡的就是“自我”。重要的是,自发性的良心之声或道德认知也能被称为“超我”。那些出于自动的、未曾怀疑过的良心、道德意志或行动,也极有可能是受到社会禁止或审查所形成的超我体现。由此表明“超我”的声音已经内化,所以听起来像是自己的心声,声音越强,“自我”和“本我”的被束缚的就更加厉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什么呢,那就是要克服那个支配并操控我们内心的超我,我们就能过上愉快而开心的生活了。这样将弗洛伊德的哲学学说进行正确而合理的解释阐述就让我们更加清晰去理解。同时作者还在每一节后面进行更深入的阐述,将哲学家的理论进行延伸,弗洛伊德这一节后面就引申了他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潜意识的深入研究。

  当我通篇读下来的时候惊奇的发现这20个哲学家对应的就是近代到近现代的大牛哲学家,简直就是一部微型的近现代西方哲学史啊,这样就更加不得不让我喜爱了。之前读《哲猫记》的时候就已经类似的感受,就是一种把这本书当引子然后深入读其它文本,这样我就心里满足很多了。之后肯定也会是把这上面罗列的学者著作翻看一些继续学习。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读后感(十):你想要的答案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

这是一本既好看又实用的哲学书!

换个说法,这是一本哲学书,但既好看,又实用,难以置信吗?

一提到哲学,很多人会说,不就是那些虚无缥缈的大道理吗,距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吧,既不能当饭吃,又不能当钱花,有时间研究那些有的没的,还不如抓紧时间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呢。

至于哲学家和哲学著作,鉴于很多人一下子想象不出来都有些什么人、什么书,那就举几个现代哲学家的例子吧,例如笛卡尔及其《方法论》,帕斯卡及其《思想录》,斯宾诺莎及其《伦理学》,休谟及其《人性论》……好吧,很多人可能只听过这些人的名字,至于代表作,可能都还分不清谁是谁的,更别说了解其中的见解和哲理了。

在这个周遭一切都在加快速度、马不停蹄、一往无前的时代,人们深刻体会到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就连阅读,也开始变成目的性很强的一件事了。

想成功吗?那就读成功学吧。

想改善人际关系吗?那就看人际关系学和沟通大法吧。

遇到挫折怎么办?那就看心灵鸡汤文吧。

心情不好怎么办?那就看笑话大王吧。

这年头,谁会去看哲学书呢?那些永远别想区分清楚的近似词,那些剪不断理还乱的逻辑关系,那些想想就头疼的一分法二分法一元论二元论……它们夸夸其谈,貌似高屋建瓴,可是对当下的现实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

别担心,让我们翻开这本《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吧,你会发现这本哲学书的与众不同。在这本书中,韩国作家黄珍奎,把晦涩难懂、高高在上的哲学,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向我们展示了哲学的实用性。

人们有很多梦想,梦想成功,梦想成名,梦想有钱,更直白一点,梦想过更好的生活,或者更高尚一点,梦想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归根结底,都可以总结为一句话,那就是梦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呢?

成功学真的能使我们成功吗?

沟通大法真的能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吗?

心灵鸡汤真的能治愈我们伤痕累累的心灵和疲惫不堪的肉体吗?

我们像迷途的石子,被时代洪流裹挟着流浪,能否成功上岸,还是沉入海底,我们完全身不由己。

因为我们根本不知道我们是谁,为什么在这里,为什么做这些事。

我们以为我们熟悉、舒适和平稳的生活,以及使之合理化的一切都是毋庸置疑的正确的;我们以为晒出更多摆拍的美好,被更多人看到并点赞,那就是真正的幸福;我们以为拼命忍受当下这些自己既不擅长又不喜欢做的事,只要一直忍耐下去,就一定会获得成功……

当我们通过哲学的窗口,再来审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真实的自我,以及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

《哲学,为人生烦恼找答案》就是这样的一扇窗,当你推开这扇窗,相信你一定会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