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1000字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是一本由[清]张潮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一):找一段文字歇息一下
八月盛夏里读完张潮的《幽梦影》,语句自带清凉气息,实在是解暑佳品。文章由短句构成, 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 每一篇下面好友的评论,更是有梗又幽默,就是早期的朋友圈啊。
我很喜欢书中描写花草树木、四时风物的句子,带我用全新的眼光发现生活的意趣。书中的文字让居于城市中的人想念那种干净纯粹的生活。
艺花可以邀碟,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一个邀字,我仿佛真切的看到了七副画面,蝴蝶围着海棠打转,云朵盘绕在巍峨耸石之间,松树的枝梢微微抖动,浓绿的浮萍趴在了湖面上,月亮在视野宽阔的高台上忽而明亮忽而暗淡,雨打芭蕉的声音打乱了读书人的思绪,而努力的蝉鸣叫了一整个夏天。美的语句不需要太多的修饰技巧,光是一个动词就足够我想象了。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很喜欢的一句话,短短数字,两个人的神态描写的俱佳。一个人呆呆的用手在窗纸上写着心事,一个人呆呆地站在窗外看着,这个画面真是浪漫极了,仿佛时间停止了,世界只剩下写字人和看字人,两个痴人,一副美景。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很有之前看到过就觉得十分大气了然,原来这句话是这本书里的。特别适用于沟壑纵横、绵延不绝的山河、幅员辽阔满眼碧绿的草原,大气磅礴之感啊。
春雨如恩语,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我喜欢这段是因为下面的评论:赦书太多,亦不甚妙。看来古人饱受夏日暴雨之苦啊哈哈哈哈。结合江浙沪一带刚出梅的天气,应该改为黄梅雨如挽歌,每一场雨都寄托了对太阳的厚重思念啊。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目前读书还处于隙中窥月,有时候只看见书中的故事,因为接触的事情少,看不见与实际生活的映照自然也无法学习方法应用于生活了,是不幸也是幸也。
《幽梦影》是一本闲暇时或是内心焦略时可以翻阅的书,读着读着仿佛置身于蓬莱岛中,周围山林虫语,远处烟霞飞鸟,那种没有烦恼远离复杂社交圈的古朴生活,是现代都市人短暂的精神避难所。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二):中式精致生活——不为无用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书中插图用的是陈佳老师的画作,结合了现代生活气息的中国画作品,主要采用了以蓝绿色调为主的作品,内容也多是月夜、山水、或者自然一隅,给书中内容更添了一丝清冷、幽静的意味。书中几乎没有注释,偶尔几处也用了非常可爱的朱红色小圆圈做提示。非常精致的美。
书中的形式就像是整理印刷后的一个古代的朋友圈,有po主和内容,也有好友和评论。有些段落的评论也是让我看到了古人十分可爱的一面。比如第一则,po主说“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诸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好友庞笔奴回复说“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
好友之间也会续写po主的原文,比如第218则,原文说“镜不能自照,衡不能自权,剑不能自击”,好友接续评论到“诗不能自传,文不能自誉”“美不能自见,恶不能自掩”。又如po主说“蜂为虫中之管晏,蝉为虫中之夷齐”,好友吴镜秋回复“蚊是虫中酷吏,蝇是虫中游客”,你来我往,十分有趣。
评论区偶尔也会捧个哏,比如第201则,po主说“动物中有三教焉...植物中有三教焉...”,评论顾天石曰“请高唱《西厢》一句,‘一个通彻三教九流’”。
如此这样的段落书中还有很多,读起来就像古人的生活近在眼前,也羡慕作者有这么多的好朋友,有时朋友的一点鼓励、一句调侃、一声打趣,甚至是一个可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的回复,都可能会让原本的独自忧愁烟消云散,让偶尔的欣喜发现快乐加倍。
《幽梦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品味、传统中国文人教养的生活观和生活态度,在琐碎的生活中也竟然有如此不凡的韵味。这本书更多是追求美、以优雅的眼光去发现美的事物,书中没有强烈、尖锐、直白的批评,而是在温和中蕴藏了不失风度的冷嘲和讥讽。如果你懒得去想,那它描绘的就是月亮、云霞、蝴蝶、花鸟,如果你一定要深入解读,似乎其中又有那么些嬉笑怒骂。就如为此书作序的石庞所说“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
我当然更愿以最简单的描写景致情趣的小品文来读,借古代文人的眼睛来看看那些松间、石下的美好。如po主所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真的太喜欢这本书啦,既充满生活气息却又不会落入俗套,得闲坐下来读读,满满都是温暖和美好。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三):品味古人“朋友圈”
文/河北小珊 评《幽梦影》
傲骨不可无
傲心不可有
无傲骨则近于鄙夫
有傲心不得为君子
将这段话放在开头,是因为这几句话正中我心头,因为这段时间工作中的特殊安排,接触到了一些特殊的人,于是我的“傲骨”与一些人的“傲心”发生了碰撞,之前一直因为这种冲突苦恼,也在反思自己是不是需要变通一下,变得圆滑一些,去学习适应各种人际关系,读过这段话之后,只想说随它去吧!既然确定不是自己的问题,干嘛自找烦恼。
其实能够产生共鸣的句子在《幽梦影》中还有很多,这本书中,作者张潮发布了200多条随感,全部都是他的原创,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更为有趣的是,书中不仅有作者的言论,里面还有100多位参与评论的好朋友,发自肺腑的谈见解说感受,写作者和评论者之间相互补充,互相生发,互相拓展思路,俨然是一个活跃度很高的“朋友圈”。这个朋友圈不同于普通人的微信朋友圈,晒的不是吃喝玩乐和自拍,而是更加文艺,更加高逼格的内容,在这个朋友圈中,洋溢着对自然美的评论和欣赏,随便抛出一句来品品:“春听鸟声,夏听蝉声,冬天听雷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作者从声音的角度总结出的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具体法则,想来如果这段话出自我的笔下,我的朋友圈一定会被朋友们点赞无数,他的朋友王名友在下面评论,二者一唱一和,说尽了美妙的声音。
这种来自文友们的互动,每一篇下面都有,全书共多达500多条,不可谓不壮观!观看这些评论,不难发现张潮有个大粉丝,这便是他的好朋友张竹坡,书中常常可见“张竹坡曰”四个字,统计下来他的评论数量最多,这个人非等闲之辈,曾用十多天时间完成了对《金瓶梅》的评点,影响了不小的轰动,张竹坡对张潮十分敬重,虽然在扬州停留了短短几个月,却把这本书评论的洋洋洒洒,评点完后不久便离开去了苏州。张竹坡对于此书评论之多,可见《幽梦影》的吸引力之大,读一本书,便可以看到多个文人对同一事情、景物的解读和体会,这也是《幽梦影》的珍贵之处!
这版《幽梦影》除了忠于原著,唤醒读者审美力之外,最显著的特点是全新的设计,把传统的精华内容进一步升级,由知名画家陈佳联合作家榜设计团队联合打造全新封面,清新典雅,十分值得拥有。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四):一切景语即情语
格言,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的学习中,并不罕见。张潮《幽梦影》是一部以格言为主的小品集,自产生之初就得到了文人的喜爱,无论是同时代的孔尚任、冒辟疆,还是民国时期的周树人、林语堂,都给了这部书极高的评价。不过,对于新时代读者而言,我们除了关心“之乎则也”对于人性的凝炼,更应超脱世俗,于山水之间发现人生另一种可能。 提及《幽梦影》,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张潮真的很潮,流连山水、放歌日月,正以“性本爱丘山”的品格,引领读者进入了闲的境界。对于他而言,闲不是无事可为,而是舍名断利。在他的叙述中,他认为农民、渔夫、猎人虽然生活于山林之中,但是久长的劳作使之对山林无感,而富绅官僚虽然有私家园林,但是在名利的裹挟下,与闲适是绝缘的。有且只有他,才能在风、花、雪、月、云、雾之中得到精神愉悦与品性提升。比如“云之为物,或崔嵬如山,或潋滟如水……故天下万物皆可画,惟云不可画,世所画云亦强名耳”诚然,当时没有摄影技术,否则对于倏忽改变的山水,则无须在事过境迁之后,空有悲叹遗憾之情。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虽然时时有景,处处生情,但是很少有人一年四季都在观赏景色,然而毕竟有些人,类如张潮,在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观景之后,对于观赏景物颇有心得。楼上观山,则满目江山,一片青苍,自是远山如黛,城头赏雪,广阔辽远,自是一片白茫茫真干净,灯前看月,月光晶莹剔透,月光与灯光相映成趣,舟中品霞,水天一色,霞光与水色此起彼伏。 景物虽美,如果与心灵没有相通之处,则只是大千世界无情无欲的存在。古人欣赏日月星辰,无非是一切景语即情语,以孔子为例,将水比德,以屈原为例,则喻椒桂为自我品性,于是张潮的眼中,花花鸟鸟都有情致而言,正因为心向往之,所以能写出如此优美的文字,譬如“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艺花可以邀蝶,垒石可以邀云,载松可以邀风,植柳可以邀蝉”,真的是匠心独运,处处皆景,时时有情。
或许,与《菜根潭》多谈德性少有自然相比,《幽梦影》更擅长的是情景交融,使读者通过一系列美好的人间盛景描绘,去抵达素雅、圆满的审美境界。即使有时遗憾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如果心中没有对于美好的向往,我们是很难走出人生无边无际的沙漠。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五):能闲世人之所忙者
入了《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书》,其中《幽梦影》为清代文学家、小说家、刻书家,张潮,字山来,号心斋居士。封面为蓝底,上面有一只小甲虫,十分有意境。一共219则,大部分每一则都有一幅精美的画。赠送两张明信片和一张书签,其中一张明信片为仰视月亮,一只燕子从中飞过。后面提了两句话“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
对于善恶的区分我十分浅薄,甚至我都蛮支持“性恶论”,在此书中我了解了善恶。“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善无恶是仙佛。”用善与恶的对比多少来决定一个人是什么格局。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读的虽为同一本书,但是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对人生的见解也更多,书中知识了解的益渐益深。对于《红楼梦》来说,当时很小学讨厌王熙凤这个人,觉得她太过于八面玲珑,左右逢源拿捏的很好,当长大了的时候,我觉得王熙凤很厉害,她能把人情世故处理得滴水不漏,让人挑不出毛病,突然觉得八面玲珑也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可能多年以后,我也许依然怀揣着喜欢她,也可能不喜欢了,或者到了我四十不惑的时候,我也不在乎那些人情世故,也就笑了笑王熙凤是个小丫头。“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妾美不如妻贤,钱多不如境顺。”现实生活就是家里有贤妻一定会和和睦睦,但是男方因为小三貌美如花时犯了错误但最终都不会舍得自己的贤妻。钱多了容易招惹祸端,所以还是希望日子简简单单和和睦睦就很好了,一切都顺利便是大吉。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六):恍若西窗《幽梦影》 怡然心斋山水客
《幽梦影》为明末清初文人张潮所著,全篇以格言、哲言、清言、韵语等共219则为主体,并附有140多位文人写下的550余则评语。书中格言妙语涉及范围极广,涵盖风花雪月、山水园林、茶酒食色、读书论文、修身养性、为人处世、世事人情等诸多文人生活轶事意趣心得感悟,加之友人的精妙点评,无处不在的独特见解和哲理,让读者若有所思且思而得之,耳目一新又回味无穷,情致盎然还清新隽永,豁然开朗更心旷神怡,不愧为世人推崇的“东方智慧书。”
初识《幽梦影》还是少年时,一本薄薄的古籍出版社《幽梦影》是闲暇时光的消遣读物。砖瓦房,小西窗,夕阳西下,透过远处闪着银光的白桦树叶,静谧安然,正是少年读书时。“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梅令人高,兰令人幽,菊令人野,莲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豪,蕉与竹令人韵,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集“才、情、趣”的隽文小集是那个爱好诗词文学的懵懂少年的美学启蒙,雅趣逸尘,无用之用,却是浊世红尘安身立命的根本。那时限于学识阅历又不大懂文言文且读书本着不求甚解的态度,大多的格言是看不懂的。随着功课越来越紧张,被爸妈视为无用之书的课外书都被收走了,《幽梦影》亦在其中,后就不知所踪了,甚是惋惜。
前不久看到了豆瓣好友的关于作家榜经典文库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书《幽梦影》的书介,西窗下少年时的美好读书情境恍若眼前,当真正拿到这本书时,又有了新的惊喜,书中配有当代知名水墨画家陈佳的中国水墨画作31幅,品味之书,雅文美图,相得益彰。翻开书看起来,真是赏心乐事,怡然悦目。
书斋西窗,再读时“如庭中望月”了。细细品读,有更有新意更多闲趣更深体悟更久回味。《幽梦影》描摹山水园林,品评花鸟风月,指点四时之宜,闲谈诗词歌赋,赏玩书画器物,悠论雅兴乐事,抒怀感悟心得,精警心性修行,不仅有作者言论更有友人经典点评,俨然清代的文人雅士票圈文化。“真名士,自风流”,作者和他的友人们唱和之作所体现的是有着深厚经史子集底蕴的中国文人教养的生活观,作者于琐碎生活中发现美发现不凡,通过内观外省通过心学体悟找到明清文人纯粹自然性灵的生活,林语堂先生对《幽梦影》推崇备至,他认为是“中国的圣经”,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 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幽梦影》乃作者张潮的心斋之作,亦是山水文章。我将《幽梦影》置于案头常常游历山水,愿“胸藏丘壑”,愿“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愿恍若西窗《幽梦影》,愿怡然心斋山水客。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七):穿越清初,共做一帘幽梦
夏风如茗,展书而读,抚看锦绣字句。清宵独坐,月下举杯,畅想前代风流人物。纵情山水,流连花鸟,与友人谈诗论文。如此风雅脱俗,这正是张潮在《幽梦影》中给我们描摹的士人生活和生活审美。
张潮出身官宦人家。其父于清初入仕,官至刑部侍郎、山东提学佥事,因此张潮成长在“田宅风水、奴婢物什、书籍文物”一应俱全的优渥环境中。张潮按照当时士人的常规希望读书入仕,但奈何举业蹉跎,屡试不第,“十二年间苦辛坎坷,境遇多违,壮志雄心,消磨殆尽”。之后,他侨居扬州,淡于进取,以读书著述为乐,并多与余怀、冒襄、孔尚任等文士交游,其中不乏当世名流。其著作颇丰,其中久享盛名的就有《幽梦影》一书。
清初康熙年间,经历了明末甲乙之际血雨腥风的江南社会大体复归平静。经历了晚明异彩纷呈的种种思想学说洗礼和市民社会的发展,江南士人们在尊崇传统儒家道德哲学的价值体系的同时,赞美性灵,推崇个性,并在生活审美中融合了追求德性和享受物欲,体现出一股真性情。纵然明清易代,这一审美趣味仍然多少得以保存,并在《幽梦影》一书中得到了体现。道学与性灵相掺杂,即张潮自道的“立品须法乎宋人之道学,涉世宜参以晋代之风流”。
《幽梦影》作为一本随笔集,每则少者十数字,多者百来字,有些是对传统道学的议论,如“无善无恶是圣人,善多恶少是贤者,善少恶多是庸人,有恶无善是小人,有善无恶是仙佛”,这些对脱离了当时文化环境的今人来说,不太容易引起共鸣,但有些对生活的体味之言,却历久弥新,今日读来仍能令人颔首,如“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颇能令人感受到当时文人的审美情趣。有些甚至颇为现代,如“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竟有些卞之琳《断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的意趣。还有些是对世事的感悟,譬如“镜之不幸而遇嫫母, 砚之不幸而遇俗子, 剑之不幸而遇庸将,皆无可奈何之事”,这是失意者的抱憾;譬如“不治生产,其后必致累人;专务交游,其后必致累己”,这是过来人的体悟。因为张潮崇尚性情,所以书中常有活泼的有趣之语,譬如第141则记录自己读《水浒传》,读到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武松打虎等节,“因思人生必有一桩极快意事,方不枉在生一场”,今天的社畜们围观《半泽直树》,看到堺雅人咬牙切齿说出“加倍奉还”的台词,并令一众上司下跪求饶,心中叫爽,大约生出的也是同样的感受。
《幽梦影》还有一大发明,是“以评语参错书中”,张潮每条随笔之下,有三五友人点评,或阐发,或捧哏,或戏谑,如时人所言,“令读者如入真长座中,与诸客周旋,聆其馨欬,不禁色舞眉飞”。在现代人看来,这大约就像是在看微博或是朋友圈,有时评论甚至比原文还有趣。 譬如第107则“看晓妆,宜于傅粉之后”,下面有人调侃:“看晚妆,不知心斋以为宜于何时?”接着更有人进一步歪楼:“不可说,不可说!”又如第139则“五色有太过,有不及,惟黑与白无太过。”下面马上有人抖机灵说:“居独不闻唐有李太白乎?”又如第200则“掷升官图,所重在德,所忌在赃;何一登仕版,辄与之相反耶?”下面一人一针见血:“仕版原与纸板不同。”
张潮感慨不知自己前生当春秋之际、天宝之代、隆万之时可曾一睹当时风流人物,得益于他的《幽梦影》,我们能穿越到清初的扬州,观看文人雅集,夏夜风清,同做此番幽梦。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八):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
风流自赏只容花鸟趋陪真率谁知?合受烟霞供养。《幽梦影》中国古典生活美学四书之一,侧重自然、审美。作者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如你感到感到陌生,说一文《口技》或许你有点印象了,没错就是语文课本中那个,选自张潮编的《虞初新志》。
作为一本提升美学的作品,其中关于山水园林、四时风物、诗词歌赋、书画器玩…… 世间闲趣风雅,无不包罗其中。这或许就是家境好的优势吧,涨潮作为家中有矿,自身律己,广结善缘的好性格,所写的东西也是轻巧懒散,没有强烈或尖锐的批判,又或者是郁郁不乐的惆怅。有的是多一分风度的冷嘲热讽,连带着不平、嘲讽、讽刺都过着一层圆润,如同一碗在冬天喝的绿豆汤。
故而石庞曾说此书“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后人喜闻乐见称为“东方人的智慧书。”
此次作家榜经典文库新编,以道光年间世楷堂刊《昭代丛书》本为底本。参考了1935年中央书店“国学珍本文库”本。 全书共收录了219则语录体随笔,每则附有作者友人点评,并收录了当代知名水墨画家陈佳画作31幅。为整本书的质感和雅趣增添不少。
28则
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景。友人评:黄山看云,更佳。(给你补充完善喽)
80则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宜带春气。友人评:皮里春秋(做人处事一样一样的)
178则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古人之所贤也。贫而无骄,富而无谄,今人之所少也。足以知世风之降矣友人评:有一人一时而对此谄对彼骄者,更难。(哎,是这么理)
明末清初,随笔小品文正是盛行的时期。格式大都采用格言、警句、语录的形式,篇幅不长,但语言机智多趣味。张潮的《幽梦影》作为清初小品文的代表作之一,同别家如《婆罗馆清言》、《小窗幽记》、《菜根谭》等优秀的小品文集不同之处在于,张潮除了自己个人杂感,还将朋友们的读后评论一同保留下来。有些是亲粉、有些是黑粉、还有调皮打趣的,吹彩虹屁的。为这本作品增添不少趣味性。
正如周作人所说,《幽梦影》“是那样的新,又是那样的旧”。让现在的我们,如同翻阅古时的朋友圈,同他们一起嬉闹之间,交了心,弹了尘。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九):《幽梦影》宜独坐读,宜与友共读
才华横溢,著作等身,被《纽约时报》评价为 “他向西方人士解释他的同胞和国家的文化、理想、思想、成就和恐惧时,没有人能比得上。” ,这位一生写了60多本书,上千篇文章的著名现代作家林语堂将一本书评价为“中国古代类似的著作很多,但都不如这本书而已”。获得了这样的高赞的就是——《幽梦影》。
张潮像石庞说《幽梦影》“以风流为道学,寓教化于诙谐”,是因此书为盛行于晚明清初一百多年的“清言小品”这一文学体裁的佳作,优雅随性,清新不凡,读之令人齿颊留香。清言小品是一种独立于经史诗文之外的格言式、随笔式文体,以简洁的语录形式,彰显古时文人独具的哲思和审美趣味。想更多的去感受清言小品之美,除了《幽梦影》还可读一读陈继儒的《小窗幽记》、洪应明的《菜根谭》、吕坤的《呻吟语》 。
周作人说《幽梦影》“是那样的新,又是那样的旧”。 这本书,跟现代生活来讲,简直就是大型生活旅行评论类网红博主的大型朋友圈实录现场。如果你有好友张潮,那么他总是朋友圈刷屏那一个,读书了发一条,看画了发一条,看到小虫发一条,品茶了发一条,喝醉了发十条,点点滴滴所见所悟均有所思。书中除了作者张潮本人的文字,还有百余点评者,也就是那些朋友圈的点赞与评论活跃分子,其中不乏赫赫才子冒辟疆,一代诗宗王士禛,戏曲名家孔尚任,画坛领袖查士标,数学大师梅文鼎等,更有风雅之士、养鸟高手、棋坛怪杰等,当然正因此读《幽梦影》之乐,除看那些文友捧场者,如张潮评论地上、画上、梦中、胸中山水分别妙在丘壑深邃、笔墨淋漓、景象变幻、位置自如,评论区周星远便顺势夸道:“心斋《幽梦影》中文字,其妙亦在景象变幻”。更大的乐趣是可以看抬杠的(捂嘴偷笑脸),如“昔人云:若无花月美人,不愿生此世界。予益一语云:若无翰墨棋酒,不必定作人身。殷日戒曰:枉为人身生在世界,急宜猛省。顾天石曰:海外诸国,决无翰墨棋酒,即有亦不与吾同,一般有人,何也?胡会来曰:若无豪杰文人,亦不许要此世界”。 又如张潮常列举风雅之事,“月下谈禅,旨趣益远;月下说剑,肝胆益真;月下论诗,风致益幽;月下对美人,情意益笃”,袁士旦偏偏反其意,列举了一些非但不风雅,反而糟心的情景,“溽暑中赴华筵,冰雪中应考试,阴雨中对道学先生”,说罢还反问一句:“与此况味如何?”可以说很煞风景了。 当然更有段子高手,如张潮道:“少年人须有老成之识见,老成人须有少年之襟怀”,所意是少年人老年人须互相学习,少年人学老人之成熟,老人学少年之坦荡,张竹坡偏偏反用其意道:“十七八岁便有妾,亦居然少年老成”,这就很恶俗。而这些,如今穿越百年历史再来读,满是以优雅心胸和眼光,在平凡生活中发现美,如“ 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吾无间然矣”。又如“ 山之光,水之声,月之色,花之香,文人之韵致,美人之姿态,皆无可名状,无可执著,真足以摄召魂梦,颠倒情思”。
古人之风雅著名现代作家和翻译家章衣萍点评:“才子之书,亦大思想家之书也”。能著出这样风雅之书者定不一般,我查了很多资料了解到张潮生于徽州一官宦书香之家,其父张习孔顺治乙丑年进士,管至刑部郎中,山东督学佥事。张潮受父亲的熏陶影响,自幼好学,长大以后一直谨遵其父“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的教导,励志勤学,与当时著名文人孔尚任、冒辟疆、陈维崧等人交游甚密,相互砥砺,力求上进。但他无意仕途,康熙初,试得贡生,充翰林院孔目,没干多久他就辞官归里,发愤著书,因此能写出这些这样的句子,不是那么简单,家庭与经历的影响可见甚重。
庞笔奴曰:“读《幽梦影》,则春夏秋冬,无时不宜”,我曰:“说的真对”。哈哈哈……
《幽梦影(作家榜经典文库)》读后感(十):《幽梦影》:花间一壶浊酒,人间一帘幽梦!
张潮:字山来,号心斋,仲子,安徽歙县人,生于清顺治八年(1650年)。收录在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口技》一则,正是出自张潮编的《虞初新志》。——题记
提到《口技》这篇文章,人人皆知,但却无人知晓它的作者张潮,还有一篇与之相差甚远的“朋友圈体”文集:《幽梦影》。
相较于《口技》的“奇”,《幽梦影》更多的是“趣、雅、妙”。读起来可谓是妙趣横生、雅至心灵。
摄影师:须风,原创禁止转载❀.1花间一壶浊酒
《幽梦影》的“趣”,那一定是“趣”在张潮正文底下的回帖。你想啊,你现在可以在朋友圈和友人互相回帖。可在古代,可没有“朋友圈”这东西,但他们居然玩起了“回帖”这种乐事儿,是不是很有趣?
张潮的父亲曾任刑部郎中、按察使司佥事充任山东提学,所以张潮就成长在一个"田宅风水、奴婢器什、书籍文物"的优裕环境里。因父亲颇有学时,张潮小的时候,就备受父亲影响,学富五车,出口成章,成为一个风流雅士,人说他"性沉静,寡嗜欲,不爱浓鲜轻肥,惟爱客,客尝满座"。
张潮喜好广交挚友,他的朋友圈,人多又精又有钱还仗义(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朋友圈了)!
朋友来登门,必定是会留下一起饮酒赋诗,所谓是“经年累月无倦色”,又经常慷慨送钱给贫乏者。于是名走四海,虽远于黔、滇、粤、蜀这些偏僻之地,但他们都知道淮南有一位心斋居士。
也正是因为名扬四海,所以张潮正文的回帖, 也就来自于五湖四海,后世有很多流行的经典名句,就是出自于张潮和朋友们的“回帖”上。
而让张潮原文更加趣上加趣的,是每一段正文底下张潮朋友们的跟帖,这些跟帖都自带嗨皮体质。
比如:
原文:天下无书则已,有则必当读;无酒则已,有则必当饮;无名山则已,有则必当游;无花月则已,有则必当赏玩;无才子佳人则已,有则必当爱慕怜惜。好友弟木山【回评】谈何容易!即吾家黄山,几能得一到耶?你看这损友,不留情面的戳穿“楼主”张潮那句“无名山则已,有则必游”的谎话……比起现在的“点赞!”“好帖!”“学习”来说,既负责又有趣……绝不敷衍了事。即使是损友,也让人心生艳羡这样好无芥蒂的友情。
还有这张帖子:
原文:艺花可以邀蝶,累石可以邀云,栽松可以邀风,贮水可以邀萍,筑台可以邀月,种蕉可以邀雨,植柳可以邀蝉。 好友们【回评】曹秋岳曰:藏书可以邀友。崔莲峰曰:酿酒可以邀我。尤艮斋曰:安得此贤主人?尤慧珠曰:贤主人非心斋而谁乎?倪永清曰:选诗可以邀谤。陆云士曰: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乃无意相邀 而若邀之者,与邀名邀利者迥异。庞天池曰:不仁可以邀富。张潮虽有曹秋岳、崔莲峰、尤艮斋、尤慧珠等发表“安得此贤主人?”、“贤主人非心斋而谁乎?”的捧哏;但也有倪永清、陆云士、庞天池等发布“选诗可以邀谤”、“积德可以邀天,力耕可以邀地”、“不仁可以邀富”这等歪楼选手。
本来嘛,众友齐聚举杯畅谈,要有捧哏、也要有逗哏才是好玩的,不枉费这“花间一壶浊酒”带来的一种趣事。
摄影师:须风,原创禁止转载❀.2人间一帘幽梦
《幽梦影》的雅,那自然是雅在“文艺青年”的诗酒盛会。张潮本就是一个风流雅公子,友人也是各界佳公子,遂常邀好友饮酒作诗,好不雅致。
通篇所言虽为琐碎生活琐碎凡事,但却浸透了中国文人的传统生活态度。
打开《幽梦影》,你会发现,琐碎生活也可以如此不凡,风、云、雨、月、石,甚至是一棵树一只蝶、一只鸟,都可以是生活中的不平凡之物;合上书页,一切又如梦如影,宛若是他人的梦境中偶然寻见自己的影子罢了。
比如:
原文赏花宜对佳人,醉月宜对韵人,映雪宜对高人。好友们【回评】余淡心曰:花即佳人,月即韵人,雪即高人。既已赏花、醉月、映雪,即与对佳人、韵人、高人无异也。江含徵曰: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张竹坡曰:聚花、月、雪于一时,合佳、韵、高为一人,吾当不赏而心醉矣。日月星辰,花鸟虫鱼,鲜花美人,四季更替,为人处世,读书交友,大千世界,在《幽梦影》中无一不可刻画:美人如何,花如何,酒如何,云如何,月如何,诗文如何,一行一句,片玉碎金。
安于一颗宁静之心,淡于一份喧嚣之余,听风,看雨,弄花,拂影,阅尽世事看人间的云卷云疏,好似人间一帘幽梦。
《幽梦影》,“幽人梦境,似幻如影” 幽也,乃曲径通幽识得禅房花木之幽情,是为闲逸之语也。 梦也,乃庄生迷蝶苦寻人生世相之幻梦,是为千古之思也。 影也,乃月下独酌自娱自乐自恼之孤影,是为自怜之词也。
读来甚觉优美,书中更有柔色插画,读文赏画也是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