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恶魔之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恶魔之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3 03:0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恶魔之城》经典读后感有感

  《恶魔之城》是一本由[英] 保罗·法兰奇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2.00元,页数:3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魔之城》读后感(一):重读上海夕日繁华,再现孤岛岁月的最后时刻

  《恶魔之城》读后感(二):恶魔的辉煌终究会没落

  2020.07.14 保罗·法兰奇[英] 《恶魔之城》全书终.

  “富商们做完一天的交易后,边喝桌上的斯滕格斯,边欣赏空中的混战。他们粗声为勇敢的国民党飞行员加油,给“小日本”喝倒彩。他们继续跳舞,任凭虹口随风飘来的燃余灰烬轻柔地落进他们的大酒杯。”——全书就是在这种讽刺和对比中铺垫展开的。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贫瘠的内陆上,仍有四万万中国人在生死线上挣扎,他们面临着日本的轰炸、面临着物价的极速飞涨、面临着传统道德秩序的混乱;而这座霓虹灯照耀下的城市,这座被称为东方的巴黎的城市却有着一批又一批一边以他们的血肉为食,另一边讥笑他们潦倒生活的外国人。这些外国人来自美国、英国、白俄、法国、德国等等,正如乔和拉莱一样,他们也许是一群并不入流的外国公民,却在处于混沌状态下的中国创造了自己的地下王国。他们在租借的各方势力中夹缝求生,他们辉煌过,也终究没落。战争创造了某种平等,昨天的赢家很难成为今天的胜利者。虽然乔和拉莱最终的结局是悲惨的,但上海这座城市对他们已经足够友善,至少比它对其他大多数人的友善持续得更久。尤其是比本就是这片土地主人的中国人友善的多。

  这本书取材于真人真事,作者法兰奇从目击者和参与者的口中收纳材料,结合当时媒体报道中所能得到的最接近事实的推测,最终以故事的形式为我们展现那段时间上海的故事。正如作者另外一本著作:《午夜北平》一样,其选择的视角对焦于宏大历史背景下,默默无闻的地下世界,而这种地下世界的主角又是常人不去触及的外来者。也许正统历史永远不会去记录这些常人眼中堕落角色的经历,但作者却将故事的主角放在他们身上,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观赏仿佛柯达胶卷中一帧接一帧的画面,其生动的笔法下闪现的关于毒品、赌博、色情、欺骗、敲诈的画面为我们呈现了沦陷前上海租界真实存在的腐败、罪恶与疯狂。这段血腥的历史再次向人们表明,毫无原则的追求物质的享受将会把人带入万恶之源,精神的富足才能使人获得最大的解放。

  《恶魔之城》读后感(四):毒品、堕落和风月场

  

文/徐谌辉

毒品、堕落和风月场的主题永远吸引眼球深受欢迎,而建造在地狱之上的天堂故事,又更加耐人寻味,这本书凑齐了所有元素。

解放前的上海,1930年代,繁华、炫丽、五光十色,黄赌毒的温床。这里有着世界上最炫丽奢华的一切,也有着最黑暗的深洞。而更准确的说,这有这种地方,才是白手起家人的梦想之地。这里有着他们获取的目标,有着肆无忌惮去抢夺的手段,更有着那种诡异的令人无法抗拒的充满着诱惑的危险。

罪恶和暴力交织在善良和正义之间,然而事实上,在这个地方,每日里投机倒把,一夜暴富又一夜返贫,骄淫奢侈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已经没有人记得也不会去有力气去记录那些从未在这座城市里受惠过的城市贫民。他们不高贵也不英勇,整日里谎话连篇,甚至也算不上是好人。

但是这个畸形的城市,却是由他们组成的。

旧上海,是鸦片战争之后产物,所以甚至可以说是由鸦片建立的城市。直到今天,我偶尔逛逛黄浦江,都会感到一丝迷惑,周围的景观,感受,其实和走在英国泰晤士河边,法国塞纳河,纽约哈德逊河,没有什么两样。

本书中的两个男主角,来源于真实故事。一个维也纳人,一个美国人。都是在本国贫穷难耐,来到了大上海,从这个罪恶之地获取了大量的财富。当然手段并不光彩。可以说,他俩是上海地下城市的统领者,但是不幸的是,外侨就是外侨,上海也不是纯殖民地,最终,他们在从底层向上攀登的过程中,不能免俗最后还是将欲望伸到了权力,但是故事也同样的没有免俗,权力又将他们毁灭,甚至都没有留下任何足迹。

所有的一切都灰飞烟灭。

在我看来,这本书真的绝好,可能是因为作者第三方角度的观望,也可能是作者作为一名西方人看上海这个已经被西方同化的东方巴黎的更多理解,更可能是作者其实是站在那两个外侨梦的立场之上的,难免带着唏嘘之情。不论这样,这些都与我所了解的,知道的,或是现在可以知道的上海不一样。毕竟因为后来历史的种种原因,其实对于解放前的上海,我们知之甚少。

当然,这本书我觉得也可以称之为上海版《美国往事》。虽然在金钱面前人性有多恶的故事,汗牛充栋,多的数不过来。然而,本书却又有特别之处,因为他们是外侨,他们是曾经的失败者,他们在这个地方重生,但却不知道这里的金钱买不到权力。

当然,或许这本书上海人会更加喜欢,毕竟只有爱文义路而没有北京西路的老上海,才更辉煌,更是让老上海人念念不忘。

  《恶魔之城》读后感(五):普通读者的读后感

  我是在读过《午夜北平》后喜欢上这位作者的,那本书也是我读过的第一本“甲骨文“。而作为其姐妹篇,《恶魔之城》和《午夜北平》在风格上有很大不同。 在内容上看,《午夜北平》是一桩悬案的犯罪调查报告,那条人命摆在那里,悬疑感轻轻松松就有了。而《恶魔之城》则是收集了以“老虎机之王”杰克和“夜总会大佬“乔为两个典型人物的,上海租界地区形形色色人物在日军侵华动乱的背景之下纸醉金迷的生活。所以从叙述角度上说,《恶》的整个过程进行的比较平,没有让人非要“读了这章再睡”的欲望。但是这本书给我触动非常大的地方在于贯穿通篇的历史重现。《午》的环境背景历史背景不是它的写作重点,而《恶》中随着时间流逝,历史事件的堆叠让这本书充满着沉重感,日军进攻上海,中国军队防守,中国军队撤退…作者虽然写的是租界地区,但是作为一个中国读者,萦绕心头不去的是租界以外那些同胞们在当时所承受的苦难。租界里天天歌舞升平的人,和文字之外的人,都让人揪心。 作者在写《恶》所展现的细节非常多,需要很大的心力去完成。在人物方面,《恶》的第一部是用交替的形式写两个主要人物的发迹史的,而到了第二部、第三部,两个人物有了交集,两条魔鬼小路也汇成了一条恶魔大道。登场人物众多,比如他们身边的女人、小弟;和他们一起在租借地经营生意的竞争对手、朋友;租借地的几大黑帮势力;以及当局执法机构人员。如此众多的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一起缔造了这片土地上的罪恶。我们眼看着他们从邪恶走向毁灭,从最初在租借地呼风唤雨,到最后二战全面爆发时的“飞鸟各投林“。作者在最后还非常负责的交代了各个人物的最终结局,在我看来早早上船离开上海的内莉,或许是这群人中最幸运的一个。 《恶》的语言风格也比《午》更加简洁有力。大量的短句堆叠,增加了紧凑感和紧张感。有的时候“了“、”着“这样的词语都是省略的,虽然说是简洁了,但是太多短句在一起,很容易出现病句或不通顺,有的时候甚至觉得话说了一半,我还在等着后半句。比如下面这一段:(P217) “1939年9月1日,对欧洲的担心全都成为现实。德国入侵波兰,两天后英法向德国宣战。于是事情的优先级改变。“ (谁对欧洲的担心?对于中文这种需要“了“表达时态的语言,”改变了“是不是更符合习惯?) 如果是想了解那一段租界往事的读者,非常推荐读一下这本书。它比那种史料堆叠的大部头更加对普通人友好。看到外国人眼中的上海,了解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像烟花一样,用尽全力绚丽绽放,再消失在茫茫夜空。 最后,看看书中提到的有钱人的享受,再读一读张爱玲笔下的“歹土“吧。

左上起:内莉的香水,至今还在售卖的“娇兰蝴蝶夫人”;租界的“斯腾格斯”;乔送给内莉的曼凡陀旅行闹钟;独立钟(也叫自由钟)老虎机

  中国的日夜 张爱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 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恶魔之城》读后感(七):人之于时代洪流真的如滴水

  

以这一历史阶段为背景的作品不少,但着眼于“外侨”这一群体的故事,我还是第一次涉猎,有了新的视角和维度。这本书我将尝试用吴军老师提出的维度来梳理,带领大家跟我一起走进这个故事。

主人公们是怎么想的?

这个故事里面核心人物是“乔”和“杰克”。

乔是出生在欧洲的犹太人,从小到达饱受歧视,性格里面内敛、理性的成分居多,做事情比较稳同时对诱惑来者不拒,是乱世中求生存的类型。

杰克是个美国人,性格特征更明显,大大咧咧的耿直boy,因为警察的误判被逮捕,从此改变了人生轨迹(社会中类似的事情太多,掌握公权力的人做决定真的需要审慎)。他的投机心理比较重,但我感觉他的行为指向很明确,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用正经的轮盘赌来挣有钱人的钱。

整体来看,感情线是比较弱的,没什么好写的。

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是乱世,但有很多东西是不“乱”的,这大概就是作者想表达的主旨。

一是大方向是不乱的。赌博、毒品等只能存在于社会阴暗面的事情,也许会有它的高潮,但终究是尘归尘、土归土,不会影响社会发展的大方向。

二是大逻辑是不乱的。一些暗处的勾当,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人们对这些事情的反感和打击是不分国界、部分种族的,也就是说向善、向光明这个大逻辑是不变的。

三是辩证关系是不乱的。危中有机、机中有危的辩证关系是不会变的,身处乱世,看似一地鸡毛,其实孕育了不少机会,就看能不能发现、能不能抓住;反过来,当你觉得走上人生巅峰时,也许悬崖就在不远处,所以说,慎独、慎微、慎言、慎行当时我们一生的修行。

我从书中读到了什么?

这部小说很好读,翻译流畅、考据扎实、剧情交错,看完之后给我最大的感触是——人之于时代洪流真的如滴水,和平是发展进步的有利保障,对个人、对组织、对国家都是这样。对个人来说,在单位、在社会人际关系处的好,就是在为自己营造一个和平的环境,这就是情商的重要性,不说提供多少助力,至少能减少阻力;对组织、国家来说,这几十年我们国家的飞速发展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恶魔之城》读后感(八):冒险者、殖民时代以及恶魔之城的余晖

  《恶魔之城》读后感(九):魔都以内,何以自存?

  《恶魔之城》读后感(十):资料梳理

  

娱乐场所、道路

钉棚-开在棚户区的下等妓院

维纳斯餐厅-四川北路营业到很晚的卡巴莱歌舞厅,离虬江路廉价酒吧很近。(经营者:犹太人萨姆 莱维(Sam levy)和他的小姨子京吉(Girgee)。十美分就可以和白俄舞女跳一支舞。(page29))

德尔蒙特(Del Monte)餐厅,位于沪西越界筑路区域的海格路。(经营者:阿尔 伊斯雷尔(Al Israel))

红玫瑰卡巴莱歌舞厅(Red rose Cabaret)与苏州河几处私酿酒棚。(经营者:Wiengarten 兄弟)

曼哈顿酒吧。杰克的第一份产业,“血巷”的酒吧。血巷,朱葆三路。

派利饭店,大华饭店-乔和内莉初到上海表演的地方。

五福弄,只有冷水供应的单间。乔和内莉刚到上海的落脚点。他们从弄堂尾的店里买热水。花上几分钱,中国苦力就会在搪瓷坐浴盆里注满水。在楼下一层的楼梯口,他们在公共的炭烧火炉上做饭。

静安寺路上比安奇糕点店(Bianchi’s)的奶油蛋卷,天鹅绒甜品店(Velvet Sweet Shop)的土耳其软糖。(乔和内莉的为了庆祝一周年来到上海的零食)。

格林豪斯夫人(Madame Greenhouse)(静安寺路上,杰克从这里买时髦女装,送给巴贝)。

虬江路酒吧,上海酒吧三六九等里的最下等。(还有公共租界北面的施高塔路,“壕沟”。两者都是英美军队的禁区,因此稍微高明一点的“血巷”逐渐变得人满为患。

拉莱的小竹屋(Riley’s Bamboo Hut)四川北路上,距离维纳斯不远。

百乐门,愚园路老涌泉公墓旁,就在公共租界与沪西越界筑路的交会处。(富丽秀回到上海的新演出场地)。

栀子花(Gardenia)卡巴莱歌舞厅,大西路,营业到很晚。(经营者:萨沙 维金斯基(Sasha Vertinsky)

精英酒吧(Elite Bar)麦特赫斯脱路。(经营者:莉莉 弗洛尔 (Lily Flohr)

荷兰乡村客栈(Van’s Dutch Village Inn),静安寺路后的“爱情弄”(吴江路),一位叫凡的荷兰人和他的日籍妻子经营。

圣安娜舞场(St Anna Ballroom),又称Santa Annas,有各种乐器的大舞池。(沿爱情弄向前走即可到)。里面挤满了水兵,离Maggie Kennedy经营多年的妓院极近,长期以来都是海军陆战队第四团的心头好。

厄运(Jinx)静安寺路,有小舞池,也向士兵开放。

DD’s 连锁酒馆,是体面的连锁俱乐部。有三家店面,总店在霞飞路。人们在这里摆阔和跳摇摆舞。杰克因老虎机开始发财后的第一笔投资即是收购了DD’s。总店里总是有“娜塔莎”和人打情骂俏。酒水的价格是血巷的五倍。杰克请来娜泽达管理,她是俄国流亡者。

月宫舞厅,虹口区百老汇路,客人主要是华人,巴贝赊账的地方。梁先生经营。

逸园跑狗场,每周三和每周五举行高水平拳击赛;每晚还有巴斯克、卡塔路尼亚和阿根廷小伙子熟练打快节奏的海阿拉(回力球)比赛。周末则是每天两次。逸园的幕后操控者是墨西哥赌博经理卡洛斯 加西亚(Carlos Garcia)。卡洛斯是曾经入狱的赌场拥有者(服刑在华德路的监狱),建立逸园的所有手续都是法国银行家步维贤(Louis Bouvier)操办的。此人看上去光明磊落,实际上和杜月笙亦有勾结。

(逸园)庞大的建筑物里举目皆是装饰艺术风格的物件,附带的草坪可以供人在夏天举办茶舞,赛狗场上观众的吼叫声从后面传来。(Page88)

宋美龄和她的扈从坐在逸园最好位子的几张桌子旁;而董先生和冯先生则向这位“第一夫人”深深鞠躬,从此奠定了逸园作为法租界头号夜总会的地位(Page90)

卡萨诺瓦俱乐部(Casanova Club)爱多亚路上,是中国人工作后常去的。(经营者:索尔 格林伯格 Sol Greenberg)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