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1-02-08 02:15: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经典读后感有感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是一本由[日]中山繁信/[日]付田刚史/[日]片冈菜苗子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1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一):以身体为尺思考空间

  看了此书,突然学到了另一种方式思考自己的住宅:以自己的的身体思考住宅空间,帮助我们拒绝冷冰冰的数字来布置家庭这个本就具有特殊含义的地方,让家庭有了更多的舒适感,不禁感慨日本在设计上的造诣。书中也有讲到具体的设计实例例如厨房、卧室,结合书中的插图,即使我这种设计和建筑的小白也能轻松实践,推荐!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二):住宅设计图解

  用身体尺设计住宅的各个区间的长度和宽度,大小和布局。了解身体的尺度,设计舒适的住宅。有具体的鞋子收纳柜的设计原理。以图解的形式和近500张插图,形象而直观地让读者学会空间设计。室内设计和空间设计的原理也是博大精深的。需要不断学习。这本书视角比较独特,结构清晰,也比较通俗易懂。室内设计一定要适合自己。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三):图多字少,简单实用

  日本讲尺度的书还是很专业的。我已经买过好几本了。这本书推荐用自己的身体当尺子,倒是挺实用、挺方便的方法,毕竟没人随身带着尺子到处量。 另外,这本书图多字少,简单易懂,涉及的尺寸很详细,连快走和慢走的步幅都区分了。尺寸一看就懂。我也很喜欢日系画风,阅读起来比较轻松。 刚好我家正在装修,书不厚,也不贵,买来学习借鉴一下。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四):将设计的尺度讲得很透

  

挺有趣的,按照书中图解,很容易理解使用者的人体尺度和设计的关系,理解家里各个部分应该怎么安排高度和宽度,才能符合使用者的使用习惯。设计标准里的尺寸单位都是普适的,平均后适合大众的,但对于每一个使用者来说,尺度其实是特异化的,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姚明和潘长江家里的柜子肯定不可能设计成同一个高度的,所以,根据使用者的身高以及臂长而不是根据设计标准的 图集来设计,来得更加合理。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五):很有意思的一本书,不止适用于室内设计者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这本书,内容还是挺实用的,讲了很多设计和使用中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厨房设计,就需要考虑操作流线是一字型还是三角形,各种常用电器的布局所需要的空间尺度,家里是一个人做饭还是两个人操作,各需要多少空间,橱柜怎么安排,上方收纳高度,橱柜下方照明怎么设置,等等,作者把人在厨房中的各种行为都以图解的形式表示了出来,对于上述问题能很直观的看明白如何解决,很明显的就能看出来各个地方的尺度应该怎么把握才能使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高效而顺畅。相较于怎么把家装得漂亮,我还是觉得如何把家装得舒适而实用更值得我们学习和了解。推荐给各位打算装修或者正在装修中的小伙伴们。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六):身体作为居住空间之尺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这本书以人的身体作为尺子,来探讨人与物的关系,进而确定舒适的空间环境的尺寸与尺度。正如作者中山繁信在本书前言中所说,适合我们身体的空间被称为“人的尺寸空间”,其实就是指既带有功能性又舒适实用的空间。对于合适的尺度、尺寸如果没有进行非常准确的理解,则无法设计出真正的带有“人的尺度”的建筑。在当下各种风格流行、装饰繁杂的今天,我想我们应该回归到设计的初衷,建筑或者室内设计更多的是为人所服务。以居住者的实用性、舒适性为初心。尤其对于在校设计专业的学生和初入职场的设计新人更应抓住空间设计的这一本质。

本书对设计新人或业主而言,都是值得翻阅一下的。可能我们平时习惯了某一家具乃至一些空间经验上的尺寸。对于初学者而言,这是一部让你去思考空间中物体尺度及相互之间关系的入门级的书。对于工作一段时间的设计师,本书似乎也有一些启迪,比如可以帮助你抛开那些经验,重新思考为谁设计、家具的尺寸、空间里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对于一般业主而言,如何对自身居住后的空间进行二次改造、设计乃至家具的购置,使其更加符合自身的居家需要,都有借鉴之处。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七):简单易读、生动有趣、可操作性强

  

拿到这本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小巧精致,一眼就能辨别出来是本工具书。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对坐椅高度的设计。记得前两个月我还给我侄女网购了一套可调整学习桌椅。组装的时候该怎么调整椅子的高度和桌子的高度让我困惑了好久。那时候还没接触到这本书,于是我就上网查相关数据,查出来的结果及最后实验最合适的高度差和书中写到的几乎一致。当看到这页时我更肯定了这本书的价值。

其实中山繁信先生是日本专业建筑师,曾出版过多部优秀著作,比如《住得优雅:住宅设计的34个法则》《上下的美学:楼梯设计的9个法则》等图书。他善于将专业的设计知识通过图解的形式传达给读者,可读性强,专业度高,易实操。之前是只闻其名,读过这本书之后更深入的了解了中山繁信先生的传达知识技能的理念。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造物梦,这是不可否定的。小时候我们爱拆家,然后再组装起来;在过家家的游戏中体验作为大人才能拥有的改造、购买、交易、抛弃某件物品的权利;再到大一些我们可能不再对周围那些习以为常的物件产生兴趣,但我们从未放弃探索的好奇心,男生爱捯饬各种模型、机械,女生则更是多的想要自己动手做一些手工、烘焙......这些都是简单易做的事情。很少有人做关于建筑、室内设计的尝试,是因为我们还没尝试就觉得这项工作门槛很高罢了。但这本书完全可以规避掉那些高门槛带来的阻碍,可以说是完全契合当下人们想按照自己意愿改造居住环境的需求。完美的适应目前经济发展趋势下人们物质上越来越富有,越来越有能力按照自己需求改造居住环境的市场需求。

看过这本书后我还萌生了一个想法:以后如果想尝试野外生存的朋友在建房子时完全可以参考书中的内容,堪称必备物品。书中不仅讲解详细而且还很多细节点。像人在站起来离房顶的高度多少算合适、在设计洗手间时应该给坐便器留多大空间,避免在图纸上画出浴缸大小的坐便器这样啼笑皆非的事。简单细致,精确明了。

之后我会尽力的靠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设计自己的居所,也希望遇到这本书的朋友尝试一下,一定会体验到设计制作的乐趣和最后收获成果时的成就感。

  《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读后感(八):一跬到底有多长?

  二零一八年初冬在日本参加某活动,恰逢东京国立新美术馆举办安藤忠雄建筑生涯第一次大型回顾特展,排队入场的人群蜿蜒长龙,肤色、语言、年龄迥异,可见这位青年职业拳击手半路出家的建筑大师杀伤力有多强。展览上铺陈了他生涯中所有的建筑草图手稿,这些手稿就像儿时看过的卡通漫画,第二张比一张多那么一点点细节,第三张又比第二张多那么一点点细节,第七张可能还划掉之前增加的一些部分。如果参观者是他的粉丝或者建筑专业学生、从业者的话,对照草图,相关建筑的最后模型和建筑成型以后的影像资料这三方面的讯息,可以清晰地把握安藤忠雄在一座建筑设计过程中的思维脉络,这样的头脑风暴火花四溅,过后又精疲力竭。十七岁时候他还在当职业拳击手,二十八岁成立“安藤忠雄建筑事务所”,经历数年寂寂无名之后,三十五岁才有真正成名作“住吉的长屋”。这座仅有34平方米的二层混凝土建筑,居住并不方便,结构为人诟病,粉丝竞相打卡,这三桩现实共同存在于它从落成至今的几十年间。据说安藤忠雄在设计“住吉的长屋”时,核算室内面积都是依照日本榻榻米的传统长度(一帖90X180厘米),最大化地利用空间并结合采光和多种生活需求,甫一出世便石破天惊。东京国立新美术馆还在庭院中一比一等大复制了大阪茨木市的“光之教堂”,游历到此已是傍晚,坐在那并不舒服的木椅上,巨大十字缝隙中透过的夕阳光线和这两束光线是漆黑室内留下的魅影仍然让我流连许久。很多人把“光之教堂”和法国建筑大师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相提并论,安藤忠雄从不避讳柯布西耶作品对自己的巨大浸淫。 和安藤忠雄一样,现代建筑巨匠柯布西耶也是半道出家,从未学习过建筑专业。这两位建筑师都热爱旅行,并把旅行视为终生的创作灵感源泉。他们俩都擅长清水混凝土建筑,并且成为二人标志性的符号。位于法国南部的“马丁角小屋”,是他引以为豪的作品,建筑师在世时几乎每年夏天都要在此盘桓数日。这座建筑在面积14平方米之内完成居住功能性和在建筑史上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逼格,让人印象深刻。柯布西耶通过思考人体尺寸所占空间,提出关于尺寸的体系,就是"模数"。为了进行模数的测试,他设计出这座小屋。在这个小屋内,他进行了各种各样日常行为与家具或者建筑之间关系的研究。人在屋内站立,久坐,睡眠等等需要的参数,细究起来其实是兴趣盎然的。 最近遇到一本书,中山繁信、付田刚史、片冈菜苗子三人合著《图解住宅设计的尺度》,书中提及安藤忠雄和柯布西耶共同关注人的尺度和建筑空间的关系,并由此提醒我注意到以前非常忽视的很多方面,比如一拃的长度,一步的长度,身体的宽度,床的宽度,走廊通道的宽度,收纳的高度,椅子的高度,书桌的高度,饭桌的高度,榻榻米一帖的长宽等等。书中的图例丰富,详尽展示了用“空间熟语”这种模数设计玄关、起居室、卧室、儿童房、厨房、卫浴房的巧思。日本人著述自然不免提及茶圣千利休的“待庵”,两贴榻榻米大小的空间,却是主客双方相处氛围浓厚的所在,空间的丰富性和舒适度并不是单纯通过面积大小决定的。 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一米七五身高的人一步的距离大概是70厘米,那么一跬大概就是35厘米,这些思考都是读完此书后才有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千里之外还不是要与人相遇。建筑就是人与人相遇的地方,建筑连接城市,城市聚集你我,有建筑才有人与人的相遇。做建筑师又痛苦又幸福,做建筑师的粉丝很幸福,做建筑专业的学生很痛苦。闺女你行的,加油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