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T3D:触摸极限》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TT3D:触摸极限》影评100字

2021-02-08 23:51: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T3D:触摸极限》影评100字

  《TT3D:触摸极限》是一部由Richard De Aragues执导,盖·马丁 / Ian Hutchinson / John McGuinness主演的一部纪录片 / 运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TT3D:触摸极限》影评(一):从男孩变成男人的比赛

  第一次知道了真实的TT比赛,看到那么多人为了比赛不惜失去生命时,我也热泪盈眶了。其中有一位美女车手,他们对赛车的热情真的让人热血澎湃,对速度的追求让人钦佩。什么让男孩变成了男人,曼岛TT赛!

  《TT3D:触摸极限》影评(二):真够刺激,够危险

  那个络腮胡的赛车手喜欢打手枪,一心想夺冠军在TT公路赛第五轮领先时车爆炸炸飞。另一个24岁车手在重新开赛后飞下青草大斜坡,真的是飞的很快很吓人,可以看到不远的海。而第一个获得5轮大满贯的300岁哈奇在环道赛发车点就摔下车,腿受伤,同时另外几个也摔下车了。有260多个车手毙命,真特么危险!几乎是游戏《死亡飞车》真人版。真是刺激!

  《TT3D:触摸极限》影评(三):Have fun,have risk.

  之前思考过为什么要赛车呢?为什么要做这些极限竞技呢?

  曼岛TT,这真是最危险的赛车,即便知道如此危险,恋战的车手们也要尽己所能,拼尽全力。赛车不是头脑发热可以做好的,那样只会毁车送命。要做的是驾驶好自己的车辆,控制好自己的大脑。越是危险,越需要充分的准备、完全集中的精神,以及整个团队的配合。极限,就在那里,能够预知极限,才能逼近极限。赛车,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智慧。

  《TT3D:触摸极限》影评(四):4冲勇士

  盖.马丁效力于轰达车队,这几年一直打酱油,

  他有能力夺得终极赛.不过庆幸这些勇士还活着

  红色机尾是CBR系列里的600CC(F5) 1000CC(火刃)

  里面很多日系跟欧系世界名车(日系雅马哈R1 苏字库大R 川崎-10) 你们看到的都是赛道版跟民用重机区别就是轻量化 并非改装什么什么的车

  我好像在对牛弹琴,不过男人的游戏就这样 与引擎有种与生俱来的共鸣

  《TT3D:触摸极限》影评(五):我好想在幸福中死去

  2012-6-16 18:30 上海影城1厅 3D 16排31座

  虽然3D临场感没有达到期望,但电影本身确实不错,见证了一群为了梦想拼得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执着车手,长了知识,这个星球上没有比TT更危险的正规车赛了,旁观一届就目睹两人丧生,体无完肤是寻常事,但没人会为自己的抉择后悔,体谅理解来自周遭同伴家人,疯狂崇拜源自内心对急速飞驰无法抑制的瘾,每个遍体鳞伤的身躯活下去的动力依然清一色是继续飞飙,‘生活的意义在于享受’,‘即使无法回来也是在幸福中死去’,超脱的生存观或令人唏嘘,但对我来说更多的是向往。

  ‘Getaway’和‘Fire’真是飙在曼岛的绝佳背景曲~~~

  《TT3D:触摸极限》影评(六):Closer to the Edge

  电影节首日去影城看的,忽然觉得一个人只要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并执意为之奉献一生,哪怕此意义在旁人看来多么疯狂和难以理会,则一切艰难困苦对其而言都成享受,生死已托,纵死亦不过追逐的终结,game over而已。若至亲知己皆抱此共同信念,则痛不过阵痛,生活亦能继续。而这般恣肆地为自己而活,多数情况下无法两全,逃避或忽视一部分责任是必然的,否则无法放手一搏。则这样的意义价值几何?而人生在世,是follow heart重要,还是普世价值社会认同重要?在不能两全时,也许,为人之前尚不能为我。

  另,赛车镜头还是少了点,原以为是像车手记录那样的全程第一视角,那样的3D看起来才爽。忽然很想去曼岛看TT大赛现场。

  又,Martin的口音实在太重,不禁想起My Fair Lady里对英语口音痛心疾首的教授来,不列颠真该搞个全民推广标准伦敦音的活动。

  《TT3D:触摸极限》影评(七):本片背景乐

  offrande a lete from triptyque

  Kid Champion - Forgotten What It Feels Like

  30s to mars -close to the edge

  arry McGuire - Eve of Destruction

  The Prom Kings - Blow

  The Music- Getaway

  George Formby - Riding in the T.T. Races

  Reef - Mellow

  Kasabian-Fire

  http://www.amazon.co.uk/TT3D-Closer-Original-Soundtrack-Album/dp/B004XFFZS0 这里有更详细的

  《TT3D:触摸极限》影评(八):为什么用一生去追求时速320公里??

  咋说呢?

  《拆弹高手》的纪录片版。

  盖躺在小湖边,蓝天白云。脸带微笑的说着一位赛车手朋友。画面配的是这位朋友的照片:穿着赛车手服,抱着可爱的女儿喂奶。

  盖说:97年我参加了他的婚礼......07年他就死了..。

  在说这句话的时候,盖的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悲伤。就好像我们说起一位朋友,然后这位朋友去了尼加拉瓜,一辈子再也不见面的那种感觉。

  另一位,老爹是传奇人物,却死在小赛道上。自己发奋,在老爹死后第二周拿下第一名。周围一帮真正的机车老男人哭成一片。

  我骑过摩托,当然,平生也就五六次而已,菜鸟中的菜鸟。开到时速80公里,已经觉得是极限。坐车,最快最快也就是250公里。然而,这帮老兄,追求的是,或者说,必须是时速200英里,每小时320公里。这已经超出了我的想象范围。开摩托开到320时速,这是典型的“找死”。

  然而,有这么多人来“找死”。

  这项赛事,也不像篮球,又挣钱又有炮打。盖作为一流赛车手,也只能一个人在星空下撸管。顺带说一句,这应该是我看过的第一部公开承认主角撸管的纪录片。而且,不止一次承认。盖说这些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羞涩。

  至于钱,看豆瓣介绍,原来连奖金也没有。

  那么,他们追求的是什么?

  为什么用一生去追求时速320公里??

  《TT3D:触摸极限》影评(九):生命的舞台

  从幼狮500到MOTO GP,再到曼岛TT。

  于是就有了这部纪录片。我相信盖是一位天才来的,对人、情、耐心和一些温暖的东西都是缺乏关照,唯独忠爱的是金属的器械和如同散发荷尔蒙似的汽油,似乎他手上的机油是永远没有洗净的一天,连同手枪喷射的液体。

  我想每个人一生都在找寻他的舞台,由此想到《摔角王》中的兰迪。和盖一样,他们的舞台是被“正常人”所难以接受和理解的,他们有着近似怪物般的癖好和人生追求,浸在其中,不惜以血液为燃料以维持这意义的永动。透过车手的第一视角,道两旁的所有实物都如白驹一般穿过引擎爆发带来的速度“隙”,好像在一霎那,自己也仿佛置身过其中,那种超越感使得你可以无限接近生命意义的边界,近乎超脱。这也是在死亡的现实面前,仍有无数人奔赴于彼地的原因吧。

  伊恩在五连冠的历史创造后并没有停下来,在后赛中摔断腿,待康复后继续踏上征程;Paul的离去并没有击倒家人,相反妻子将带领孩子继续前行,寻找生命的享受与意义;盖也将在自己点燃的焰火中获得锻造、重生。最后什么都不会留下,但你也别想带走什么。

  《TT3D:触摸极限》影评(十):世上最搏命的赛车比赛

  曼岛TT摩托车大赛可以称为世上最搏命的赛车比赛。

  曼岛的赛车历史可追朔到1904年的汽车比赛,当时是只有限制汽车才能参加的比赛,而在2轮世界中著名的曼岛TT则是在1907开始的,曼岛位於英格兰和爱尔兰之间的小岛,曼岛TT赛事每年都会在这岛上举行。

  比赛的赛道是围绕曼岛外围的公路,全长共60公里,弯道约有226个,是全世界最长的赛道。赛道穿过市街地、山路等,十分多元化,由於比赛的时间很长,赛道的挑战性更是赛车界属一属二的,因此参赛者的耐力和集中力相当重要。

  因为赛道的挑战难度很高,所以也发生了许多的伤亡意外事故,累计从1907年开跑到现在(2007年),共有224位车手不幸丧生,而这数据中还包括了一些因为利益关系被杀害的车手人数。

  不过由於整个赛事的可看性非常高,因此每年都吸引了世界各国的车迷来到这个小岛,观赏世界著名的曼岛TT(The Isle of Man TT)赛事。

  曼岛TT的速度目前是由纽西兰车手Bruce Anstey骑著改装的GSX-R1000赛车,在进行Superbik级别赛事的时候所创下的206英哩 (331.5公里/小时),这项纪录是在Sulby Straight的一英哩长直线跑出来的David Jefferies....9 times winner in 3 years....outright lap record at 127 mph....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