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者》的读后感大全
《说谎者》是一本由[英] 克莱尔·麦金托什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说谎者》读后感(一):谎言编织的真相
这是克莱尔·麦金托什继《电眼追踪》《逃逸者》后的第三部小说,克莱尔已经将各种叙述视角运用得炉火纯青。作者透过女主安娜、警长默里和一个神秘人的自述串联起了整部小说。他们处在同一个故事中,看到的却是故事的不同面,但他们提供的一个个故事碎片足以让处在上帝视角的读者拼凑出完整的故事情节。这样的叙述方式让读者进入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跟随人物的脚步发掘真相,掌握故事中其他人未知的信息,将悬疑惊悚的氛围烘托到极致,对于一本心理惊悚悬疑小说来说是锦上添花。
《说谎者》的剧情也是一波三折。女主安娜一边承受着亲人离去的痛苦一边苦苦寻找真相,却遭到匿名的威胁恐吓,她开始如惊弓之鸟般怀疑身边的人,却发现家人密友怀着不可告人的秘密,真相被谎言层层掩盖。警长默里努力发掘真相,以为要接近真相时认知却被重新刷新。神秘人的叙述让人满腹疑惑,将人完全拉入其情感世界,不禁猜测其身份,寻找其叙述中与真相有关的蛛丝马迹,让人读来更有沉浸感。读者不自觉地倍感揪心、疑惑、忧心、恐慌……这也足以弥补本书几处叙事节奏上略显拖沓的小缺憾。
《说谎者》既讲述了一个悬疑惊悚故事,也是一趟心理治愈旅程。女主安娜最让人心疼,她一直没有走出父母先后自杀的阴影,生活的巨变让她喘不过气,却仍要故作坚强回应爱人密友的关心爱护,应对邻居的好奇、揣测与窥探。逐渐揭开层层谎言,一步步靠近残酷的真相,安娜始终没有放弃对家人的爱,对正义的追寻,最终找到了与生活和解的方式,获得了内心的平静。克莱尔,作为母亲兼女性的双重身份使得她在塑造安娜时将她的内心世界和蜕变塑造得更加真实细腻、打动人心。同时,克莱尔曾经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警员,这也使得她能将书中的案发现场、侦查及办案流程描述得淋漓尽致,极具真实性,让人有亲临现场之感。同时,这也帮助克莱尔将即将退休的警长默里刻画得十分立体。默里理性而睿智,面对安娜的求助,他动用各种资源,利用私人时间追查真相,真相能够浮出水面他功不可没。但他这样做即是出于职业道德,也是借此寻求心理放松,短暂地麻痹自己。因为他深爱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对他的记忆时有时无,这对他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他费心照料妻子,但也不免心力交瘁,全力投入自己擅长的工作,重拾在工作领域的自信似乎能让他暂时忘却痛楚,获得短暂的快乐。小说中的其他人物也让人印象深刻,默里的妻子虽生病却总能给默里关键性的启发,以第一口吻叙述的神秘人更是一大亮点,开篇没有交代神秘人的身份,但神秘人的每次叙述都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宣泄自己的情感。
整本书的构思巧妙,情节一波三折,结局豁然开朗,总的来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心理惊悚小说。
《说谎者》读后感(二):心理悬疑小说佳作
叙事方面:全书通过案件死者家属安娜、快要退休的警察默里、以及疑似凶手的神秘人三人不断转换的视角讲述串联起整个故事。讲述上比较主观、偏重人物心理,其次当前生活琐事和回忆相交织。这些都加大了阅读和理解难度,让案情推理看起来没有特别顺畅、有逻辑。与此同时,作者将案件线索谨慎地隐藏在一堆看似杂乱无章的叙述之中。在一团乱麻之中找到这些细微的线索,然后将其串联起来进行推理,会觉得恍然大悟,同时又会感叹作者的安排之精妙。
剧情方面:全书主要讲了一对夫妇经营着一家汽车销售的公司,而这对夫妇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相继跳崖自杀。他们的女儿安娜一边沉浸在失去双亲的痛苦中,一边固执着想要找到父母自杀的原因。因此,安娜和默里有了接触。默里作为一名即将退休的警务人员,在警察局里做着无关紧要的行政工作。在安娜找到警局,固执地认为父母的死亡另有原因,请求警察重新调查的时候,默里或许是为安娜的坚持所感动,或许是同情她的遭遇,于是默里私下展开了案件的调查。
一开始以为生意上的不顺让安娜父母选择了死亡,但随着案件调查的不断推进,一个又一个反转浮出水面。酗酒、家暴;母亲隐姓埋名活得好好的;父亲并非自杀,而是他杀;凶手并非一人……这些反转在中后期的时候一个接一个出现,也逐渐让真相大白。
案件的真实感较强,戏剧性较弱。这可能跟作者自身的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作者有十多年真实的警务经验,所以呈现出的作品也更加真实。
作者精妙绝伦的故事设计和安排除了让读者体验一般侦探小说的推理过程之外,还让读者对自己的认知进行反思。很多事物在人的心里其实是存在刻板印象的,当我们看到、听到某些只言片语时就会刻板地认为事物本身就应该是我们脑海里的样子,然而这个世界从来都没有被我们所定义,我们也无法去定义。一旦我们将其定义,我们便可能遭受自己意想不到的灾祸。
另外,我想本书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对人物心灵的关照。在几个叙事角度上,作者都用大面积的文字刻画不同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安娜失去双亲时的无助,面对新生命时的曙光再现,再见母亲时的喜悦和愤怒……而默里对患有精神病的妻子不离不弃,忍受孤独,但又心怀善念。安娜母亲则体现了人性上的脆弱,面对诱惑时的屈服,面对困难时的逃避……这些都是作者想要展现在读者面前,希望读者思索的吧。除了冷冰冰的案件,对案件中人物的心理关照估计也是作者十多年警察生涯的感悟。
整体来说,相对一般的侦探小说,本书无论是在剧情安排上,还是在人物心理上都非常细腻,需要读者静下心来细细品味。
《说谎者》读后感(三):推理与情感的碰撞
《说谎者》是克莱尔·麦金托什的心理悬疑小说新作。克莱尔·麦金托什具有十二年的警队工作经历,在刑事调查和公共秩序方面具有实实在在的经验。或许得益于此,麦金托什的第一部心理悬疑小说《逃逸者》更是击败J.K罗琳,勇夺英国2016年度犯罪小说奖。可以说麦金托什在心理悬疑小说上的成就颇高,而其作品也堪称大师级创作,值得读者细品。而其三部心理悬疑小说《逃逸者》、《电眼追踪》、《说谎者》皆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可以看出麦金托什和四川人民出版社之间一直维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高品质的作品呈现也让二者相互信赖。
全书有几大亮点值得关注:
1. 悬念、伏笔的设置
“死亡不适合我。我穿着它,就像穿着一件借来的外套;它从肩膀滑落,沾上尘埃。它不合身,不舒服。
我想脱掉它,将它扔进衣橱,然后穿上我的定制服装。我不想丢弃过去,但我憧憬未来——希望变得光彩耀人。而如今,我左右为难。
生命之间。
不知所措。”
本书开头的这几句话是个人的内心独白,寓意深远,为全书设置了悬念,埋下了伏笔。刚看到的时候会觉得一头雾水,但是越往后看越明白这几句是在讲什么,让人回味无穷。而全文中类似的设计还有很多。
2. 剧情的反转
在案件的调查和展开的过程中,事实真相一次又一次的反转让人不禁赞叹!当读者以为自己已经接近真相的时候,却突然发现原来是错的,而此时读者以为这就是真相了,结果发现自己又一次错了……麦金托什在这一点上真的非常擅长,以往两部悬疑小说也是如此。
3. 两性关系
整个案件故事虽然是以安娜父母的死亡展开,看似表现了家庭情感纠纷,但仔细品味会发现作者其实更想呈现两性关系,除了安娜父母之间的情感关系,作者还特意引入安娜与其丈夫马克、警察默里与妻子萨拉之间的故事。这三段两性之间的故事是围绕着案情穿插着进行呈现的,所以很难会发现作者的用意。安娜父母之间从初识、恋爱、结婚、矛盾到死亡,讲述了二者从爱走向毁灭的故事;安娜和马克之间则讲述了救赎与被救赎、专业与情感抉择的情感故事;而默里与萨拉之间则讲述了无论生老病死、艰难困苦都不离不弃的挚爱亲情。
可以说本书已经不能仅用悬疑小说一词来将其归类,其表现的视角,传达的信息,刻画的人物都极其丰富,每一次细读都能收获不一样的感悟,非常耐看。感叹麦金托什高超的创作能力和对人性敏锐的观察。
《说谎者》读后感(四):不断转换的视角
开头设置了悬念,“我”已经死去了,后面又说道在“我”和“你”刚刚成为情侣,激情还未消失,甚至愿意为了对方去死,然而这件事情发生了,真的到了这个地步。仅仅是一个开头就设置了两个悬念,我十分好奇后面的故事,到了第二章便开始转变了视角。 并且在随后的章节里面,分别用了安娜的视角、退休警察默里的视角、以及神秘人的视角(后来看了一下,应该是安娜母亲和其余人的视角),在不断变换的视角中,故事在不断的推进,并且期间还穿插了过去的回忆、以及人物大段的心里感受。 故事的主要叙述人物是安娜,也就是文中的死者的女儿,父母毫无征兆的相继自杀,面对失去父母的痛苦,安娜在思索良久,并且在母亲的忌日收到了一张贺卡之后,安娜选择了报警,不过她父母的案件早就已经结案了,在安娜的坚持之下,已经退休的警察默里私下接受了这起案件,随后文章讲述的就是围绕着安娜父母的死因进行调查的故事,真相和黑暗也开始浮出水面,家暴、酗酒生活原来是一个个谎言编织而成的,当一个个的真相毫无征兆的接二连三的暴露在自己面前,又是应该如何去应对。 作者最为巧妙的一点就是插入了大量的有关人物内心的描写,刻画了不同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心里状态。 安娜面对失去父母时的悲伤、面对女儿时的母爱、面对爱人时的纠结和担心。还有一个晚上的时候,安娜的爱人还没有回来,但是听到了院子里传来了声音,那种悬疑的烘托以及人物心中的紧张感完全从书中跳了出来,使得读书的时候不觉为安娜捏了一把汗。同时,对于安娜这个人物的描写,写出了痛失家人后未亡人心中的那种深入骨髓的哀伤,生活还在继续,但时间却好像永远不会再向前一步。 其中最为感动的是默里和他的妻子的故事,默里的妻子患有精神疾病,但是默里却从未放弃过他的妻子,后面默里看着他的妻子胸膛微弱的跳动,最后消失不见,这个陪伴他大半生的爱人离开了,他的全部。他的爱情也正好和安娜父母的爱情形成了一个对比。 对于安娜的母亲的心里描写,将她的脆弱以及摇摆不定的那种软弱和逃避的心态写的活灵活现,让人觉得她既可怜又可恨。 这本小说是推理和情感的完美结合,在推理不落俗套的同时又很好的关注了人物的心里,除了去探讨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之外,还将他们这么做时候的心里状态描写的出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并且在关注他们犯罪的同时,也会思考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有时并不是预谋,也并不是狠心,只是一个瞬间的摇摆,就会酿成大错。 这个故事读上去会感受到生活琐碎的繁杂,细小的线索巧妙的隐藏在叙事之中,一开始会显得有一些奇怪,心中便会升起无数的好奇,但是随着对后面章节的阅读,便会觉得这些线索放置的特别巧妙,等到了后面故事结尾揭晓的时候,恍然大悟,感叹自己注意到了,但是却没能再仔细想一想。 并且故事有着多个翻转,阅读感受更好了,有一种“啊,我猜到了一定是这样的。”“猜错了,没事,这回一定是我想的那样。”“呀,怎么发展和我预设的不一样!”“哦,我的天,原来是这样!”不断推翻自己的猜想,再不断的陷入作者的圈套,最后一刻惊呼作者的高明。
《说谎者》读后感(五):谎言终究是谎言,再完美的谎言也有被揭穿的一天
克莱尔•麦金托什的小说《说谎者》能拿到畅销榜第一,不是没有道理的。这确是一部曲折离奇的推理悬疑小说。在《说谎者》到底谁才是说谎者?最大的谎言是什么?不读到最后,是不会得到答案的。 安娜在母亲自杀一周年之后,陷入深深的负面情绪之中,他无法从丧失的情感中剥离出来。一年半前,父亲在一个平淡无奇的日子,和母亲吵了一架,开着车离开,从比奇角自身身亡。半年后,母亲以同样的方式在比奇角自身身亡。可是为什么?他们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安娜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
母亲自杀一周年之际,安娜收到了一封匿名信,只有一句话:“自杀?再想想”。这是什么意思?预示这他们不是自杀,是有人杀了他们吗?如果说他杀,至少安娜可以接受了父母为什么无缘无故的离开。安娜碰到了退休的警察默里,一起来调查父母自杀的真相。 默里,一个已经退休了的老警察,有着无与伦比的直觉能力。他的直觉告诉他,安娜父母自杀的行为肯定是有问题的,但要犯罪调查科重新调查,必须要有新的证据,仅仅一张匿名信,一句尽似开玩笑的信件,是无法成为调查的证据的,默里准备用自己的力量开始了调查。 各种人物和各种纠葛在作者的笔下慢慢展现,逐渐丰满起来。
爱着安娜的心理咨询师马克,这个由安娜的心理咨询师发展成为安娜的男朋友,又成为安娜孩子的父亲的人物,在安娜父母逝去的岁月里,是真正照顾安娜,真正安慰了安娜的人。但他和安娜母亲的咨询预约被发现,他会有嫌疑吗?。 安娜的叔叔比利,父母自杀后经营着家族事业车行。他已经接受了安娜父母自杀的事实,车行的命运并不理想,但比利一直在努力坚持。安娜的父亲真的是因为车行的巨额债务而自杀的吗? 安娜朋友、母亲的教女劳拉,在父母自杀后帮助安娜料理后事,也是安娜可以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安娜一直受到劳拉的帮助,这个同样丧失了母亲的女人和安娜有着同病相怜的感情。 安娜在这本书中一直寻求着真相,整本书前半部都是安娜莫名的感觉和不屈的精神在支撑,像极了她得了丧失后综合征,马克也一直再劝说安娜去看心理医生。感觉整个故事情节都在往心理探寻方向发展。我读下去以为这是一本心理探寻的小说了,但后半部分突然反转,让一切都不一样了,这才真的是一部技术高超的推理悬疑小说。
书中一直有着一条明线,在回忆整个自杀死亡的过程,这才是书写技术高明之处,他(她)是谁?是死后回忆的视角吗?是他(她)最终里给我们解开迷底吗?读书的前半部分我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但他(她)不是解谜底的人,他(她)就是迷题本书,他(她)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 到底谁才是《说谎者》,书中最大的谎言是什么? 很多人认为生活中善意的谎言没有什么,甚至是要说一下善意的谎言的,但真的是这样吗?安娜的人生就是由无数的谎言构成的,她最终破解了这些谎言,才可以安心的生活下去。虽然谎言被戳穿的痛苦让人无法接受,但总好过生活在谎言的压抑之中。 生活中真的需要谎言吗?书中给我们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例证。默里和莎拉的故事,这个第一次见面,莎拉就告诉了默里,她有精神疾病,边缘性人格障碍,甚至告诉了默里,她实际情况比想象要严重。但这并没有妨碍他们两个人相亲相爱的度过这一生,这才是最让人羡慕的生活。 谎言还是越少越好!
《说谎者》读后感(六):人们怀念过去,但改变却像是在刹那之间
人性的黑暗和扭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内心的崩溃,在这种对生活完全失去了把控的情形中,人们的很多行为都充满了令人惊讶的不可思议,甚至匪夷所思。但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不可思议的剧情一直在上演,从未间断,继而在社会中发生了一幕幕荒诞、离奇、卑劣、残忍的行径。
记得去年年初,对一部欧美系的作品非常喜欢,那是法国作家米歇尔·普西的《黑色睡莲》,而今年,同样有一部欧美系的推理、悬疑小说令人惊叹,这就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金托什的《说谎者》。
《说谎者》安娜的父亲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跳崖自杀了,崖下汹涌的海水吞没了一切,安娜悲痛万分。然而更令安娜悲伤的是,七个月以后,她的母亲也在同一地点以同样的方式跳崖自杀了,一切看上去很不真实,但事件确实发生了,这对安娜的打击太大了,七个月内先后失去了双亲,她的生活骤然发生了巨变。但事情并没有就此结束,在母亲去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安娜收到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自杀?再想想”,她迷惑了,难道她父母自杀的事故,还另有隐情?
但是,就在安娜在退休警官默里的帮助下抽丝剥茧、查明真相的过程中,总有一股无法说清的力量在试图阻止,同时,安娜在家里的厨房中,闻到了一股淡淡的、似曾相识的味道。
在这部小说中,先是抛出了两起并不自然的自杀案,然后是以安娜、默里以及神秘人的视角分别进行了论述,并推动剧情。大量的人物心理描写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残酷和无奈,并对案情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安娜非常坚持的认定母亲的自杀充满了疑问,她认为可能存在一名“凶手“,是这名”凶手“造成了这一切,对于找出真相她非常执着,并且坚定自己的信念。然而一周之后,安娜却突然全方位的抵制默里的调查,抵制真相,抵制任何关于她的父母自杀案的一切…
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变故,让安娜的决定彻底翻转?没有人物或者某种力量的介入,一件事不可能会有任何大的变动,除非这里面有更大的隐情在其中。默里警官在知悉安娜坚决拒绝继续调查的态度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猛然间,就像夜空中的一颗启明星突然照亮了大地,他似乎有些明白了事件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并且,这种真相是带有邪恶意图的。
《说谎者》的书名告诉我们,有人在说谎。谎言的存在空间,需要更多的谎言去维系,但谎言终究是谎言,终有百密一疏的时刻,恰恰是这一刻最为关键,因为这是致命的一刻。
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讲述,逐渐的沉浸在剧情当中,感叹于安娜的遭遇。但就在我们认为自己了解到真相的时候,剧情突然反转了。读者在前面已经铺陈的剧情认知,此刻遭到了无情的颠覆,而这,正是这本小说最为精彩的部分。开篇的悬念设置,众多的伏笔,开放性的写法将读者牢牢的锁定在作者的意图当中,引领读者无条件跟随,关键时刻,突然反转,将认知打破,将读者代入到新的解读当中。但是,这还不算完,本书最厉害的地方就在于,连续反转,将剧情代入高潮,同时,也奠定了这本书在推理、悬疑类别中的成就,毫无疑问是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
一个家庭的诞生并不是偶然,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则是水到渠成。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一切都开始改变了,人们在其中深深的陷入到了不安当中。面对生活的残酷和压力,人们逐渐迷失了自我,在内心中产生了一种罪恶的观念和想法。看似正常、温和的人际关系表面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恶意?人们怀念过去,但改变却像是在刹那之间,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人们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只剩下内心的一种茫然和无助。
在我个人的认知中,这是一部非常好看的小说,2021年度欧美系推理、悬疑可以排进前三的作品。
《说谎者》读后感(七):潮流褪去,谁,在风口浪尖
一部30万字的小说,别出心裁的叙事方式。通过对几大人物的内心描写,精准的勾勒出故事的完型。反转,又反转。总是让你和真相擦肩而过。
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叙事性故事,也是一件扑朔迷离的家庭案件。爸爸,妈妈,姐妹,爱人,叔叔,算上孩子,也不过才六人的“组织”,却辗转腾挪间,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不断反转的案件故事。
潮流褪去,谁,在风口浪尖通篇读下来,虽然人物内心活动较多,内心戏也非常之压抑,但是并不费劲,因为总有一个未解之谜似乎一直在吊着你,往下走着。
最勾人的地方就是那张小纸条“自杀,再想想”。
在后续,妈妈回归与安娜摊牌时,巧妙而又完美的栽赃在爸爸身上时,妈妈当时说她害怕他不会放过她。作为读者的我瞬间被一种恐怖的氛围包围住,和她一样,充满了恐惧之情。
作者对于人物内心的刻画,以及对语言文字的考究运用,真的是准确极了。就是那一瞬间的刺激,将艺术的力量挥洒得淋漓尽致。
潮流褪去,谁,在风口浪尖发现反转时,第一次,我以为是安娜的男友马克和母亲之间有所关联。一张广告纸将她们联系在一起,让安娜起了疑心,也让我充满疑惑。甚至在后面母亲真正站在马克面前,她们相对平静的相处都让我觉得是演戏。以及最后死亡飞车那里,我更觉得三菱车里的就是母亲的帮凶——马克。但是,总觉得这样怀疑他俩,似乎完全亵渎了母亲对安娜的爱。
第二次的怀疑,是针对安娜的叔叔,他们是家族企业,但是经营不善,整个案件又同时与保险挂钩,通过妈妈的描述,我们发现他们也存在骗保的情节。所以,我一度怀疑过叔叔身份的可疑性。
潮流褪去,谁,在风口浪尖最后的反转,也是最不可思议的,甚至让我感觉牵强的地方。不过,也难怪,这世上最能伤害你的人往往就是你最熟悉的人,也往往你会对他们不设防。劳拉——像一个大表姐一样的存在,为了金钱,为了莫须有的仇恨,人们总是会迷了眼睛,看不清方向。
其实,真的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是简单的故事,用巧妙的反转去描述,就达到了神的一种境界。小说非常的成功的地方就在于作者对故事中心的定位,也是对人物内心的描写,和故事架构的一种处理。
为何家会伤人?
从开始父母的相继自杀,到巨额遗产的继承,到人生跌宕不堪忍受。。。安娜不曾放弃自己的家,始终坚持父母自杀疑案,坚持谋杀的定论,要求警方的彻查,我可以感受到作为一个家庭中的孩子,她很爱自己的父母,她也被父母保护的很好,好到她不知道父母之间满目疮痍的现状,也无法想象他们互为仇恨的情感。
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充满爱的故事。谎言,可能每个人都是制造者。但是,总有一个人,也许她是天使,她爱着每一个人!
《说谎者》读后感(八):《说谎者》:当悬疑推理遇上烧脑意识流
2014年,一部集悬疑、惊悚、推理、反转于一身的影片《催眠大师》上映后一度广受好评。一位天才催眠师在对其“病人”展开催眠治疗的过程中,正当以为挖出了对方心中症结所在时,不料却被其彻底反催眠,掉进了一个事先设计好的“陷阱”。两人不断斗智斗勇,剧情紧张刺激,辅以大量反转,令观众大呼过瘾。
值得一提的是,剧中使用了大量意识流手法以展现被反催眠过程中,以催眠师自己的视角勾勒出其内心深埋的伤痛,加深了影片浑然一体之感。无独有偶,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畅销书女作者克莱尔.麦金托什的新作《说谎者》,就是这么一部类似该影片的悬疑佳作。它通过“安娜”、“默里“以及“神秘人”三个不同的视角,不断变换的第一人称口吻为读者揭开了一个关于谎言与人性的故事……
我们与恶的距离究竟有多远?你能想象得到的人性之恶会到何种程度?是什么让原本的亲密爱人渐行渐远,直至死亡边缘?你所看到的表象内里会掩埋着怎样不欲人知的秘密?读完这本《说谎者》,26%的室内气温依然忍不住一阵阵脊背发凉,寒意透彻心扉。
26岁的安娜在母亲去世一周年祭日当天收到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自杀?再想想”。没有人知道这张匿名卡片来自何方,出自何人之手。这让本就对父母自杀事件充满疑惑的安娜心头更蒙上了一层阴影。
作为当地知名车行经营者,父亲汤姆生前在安娜心中一直是个颇具经营头脑,从不与人结怨,且无外债无压力的人。母亲生前同在车行做前台接待。家族传承三代的生意为一家三口带来了令人艳羡的丰厚物质。美中不足的是,安娜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现父母之间并非表面看上去那么相安无事。
直到有一天传来父亲跳海自杀的噩耗,一向精明强干的父亲选择了在安娜离家几公里以外的一天,开着车行最好的一辆车,停在一个潮汐最高处的悬崖纵身跳了下去。时隔七个月后,母亲卡罗琳也在同样的地方,以同样的方式与父亲“团聚”。
父母相继离世后,安娜作为独女理所当然地继承了父母的大部分遗产(车行另一半经营权属于安娜的叔叔比利)。此后一年里,陷入妄想症的安娜与长其14岁的心理治疗师马克渐生情愫,并生下女儿艾拉。尽管如此,她却对警局初始出具的自然死亡报告始终心存疑虑。在追查父母死亡真相的过程中结识了退休警探默里,这位对身患精神障碍的妻子萨拉半生不离不弃的好男人在工作中同样是个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人。
然而,追寻真相的过程并非毫无阻力。在经历了扔在门口台阶上被开肠破肚的血淋淋的死兔子和砸向婴儿艾拉窗口的石块事件,诡异卡片上的那句“自杀?再想想”再次笼罩在本就脆弱不堪的安娜心头。此时的安娜并不知晓,那个后来让她纠结无比、一度无法承受,而只能在默里即将揭开父母自杀之谜时,无奈请求他放弃追查的那个真相已经越来越清晰。
站在上帝视角的读者,或许很多人会觉得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去铺垫一个个反转,营造了如此多无关紧要的人物事件,仅仅为了最后几章寥寥数语揭开真相不免有些得不偿失。其实不然,正是这种对一开始设置的悬念的不断推翻才是本书最成功的地方,也是精彩之处,它颠覆了我们对传统悬疑推理小说的认知。将读者代入阅读高潮的同时也不禁发出对人性考量的深思……
《说谎者》读后感(九):说谎者:“有时候我们找到的答案并不是我们想要的”
她的第一部侦探、悬疑、推理小说《逃逸者》在2016年打败JK罗琳,夺得英国柴克斯顿老牌诡异犯罪小说奖”。这位作者是英国作家克莱尔•麦金托什,曾经在警队工作12年,如今带着三个孩子专职写作。2020年她又带来一部同类型的悬疑惊悚大作《说谎者》。这本书撕开了完美婚姻的伪装,将满地碎片的生活用独特的叙事手法重新整合起来不断反转,读来惊心动魄,一声长叹。
经历过魔幻2020年的读者,对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悲剧,尤其是涉及到婚姻的悲剧案件已经有了一定的心理接受能力。读到开局,作者就给女主角,刚生下宝宝的新手妈妈安娜设下了一个神秘的迷局,情节引人入胜,不读上大半部是不会了解案件的真相的,这要归功于作者曾经是警员的经历与高超的写作能力。
作者设置了三个主人公安娜、默里和匿名者的叙事结构,三条线索并行又有交叉。安娜,在母亲去世一周年之际收到匿名字条“自杀?再想想”,她选择了报警觉得自己父母应该死于谋杀;工作三十年的优秀警官,已退休警官默里接受了安娜的报警,而他的妻子萨拉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时不时因为焦虑自残伤害自己。默里一边破案一边需要照顾妻子;匿名者,隐藏在文字背后,所倾诉出来的内容一点点逐渐让案件清晰,又令读者陷入一个又一个谜团。
书中也分别展示了主人公们三种婚姻状态,主人公安娜的父母,一对恩爱二十多年的夫妻,父亲经营车行毫无预兆跳崖自杀,紧接着几个月后母亲也选择了一模一样的方式,这令女儿安娜悲伤不已也疑惑不已。难道这对夫妻太过于相爱所以选择殉情不愿意留下一个人在这世间苟活?
安娜,突然继承了一笔遗产,沉浸在失去双亲悲痛中的二十六岁的她,在接受心理治疗服务中她爱上了四十岁的心理治疗师马克,进展太快的他们约会了两三次有了宝宝,而据说从来不认识她母亲的马克在警察的探案中居然也曾经有过交集,这位表现优异的新手爸爸是不是婚姻的忠诚者呢?
默里的婚姻应了书中道出的真谛:诚实、力量、爱。’默里妻子萨拉患有疾病,两个人也不能拥有孩子,但默里始终陪伴在萨拉身边,并且会与萨拉谈论案情,他相信萨拉的判断,他将调查案情做为维系两人关系的生命线,他还想着案件结束就提交辞呈和萨拉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
安娜与默里两条线索让读者了解警察探案后的各种琐事,普通人在遭遇案件后的烦恼与脆弱,大家都在拼命寻求答案,充满了疑虑与惊恐,很多生活的真相在谎言面前也逐渐被戳破,如安娜好友劳拉所说“有时候我们找到的答案并不是我们想要的”。而匿名者躲在暗处,那个真相呼之欲出,又令人感叹婚姻生活关系的脆弱,一个家庭的幸福需要双方去努力维系,而不是任性毁灭。
藏在书桌抽屉里的酒瓶子,每一次醉酒后的身体暴力,婚姻里的失控是摧毁爱情的一颗不定时炸弹。而伪装起来的恩爱又势必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作者对暴力、酗酒、以及精神问题的关注也令读者进一步审视自身,把人性与婚姻中的悲剧重新挖掘出来,故事就不简单是一个悬疑故事,而是再现这个复杂的人性与社会。
结局的悲凉幸亏有个彩蛋能够弥补读者阅读后的沉重,他咧开嘴笑了。“就是因为你有点疯。”他说道。
好吧,面对人生的悲凉,我们追求幸福还是需要一点点疯狂的。
《说谎者》读后感(十):在婚姻里,比出轨更可怕的是这2点
文/吴呱呱
嗨,我是吴呱呱。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
“不如意的婚姻好比是座地狱,一辈子鸡争鹅斗,不得安生,相反的,选到一个称心如意的配偶,就能百年和谐,幸福无穷。”深以为是。
不好的婚姻,不仅会让你心生苦闷,变成了泼妇,还会拖垮你的一生。
最近,看了这本《说谎者》后,内心久久无法平静。
汤姆.约翰逊突然自杀,不久后妻子卡罗琳.约翰逊也跟着自杀,而女儿安娜.约翰逊一时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而寻找父母自杀的真相。
最后,终于得知了真相,并发现这不过是一个精心制造的谎言。
虽然,这是一本悬疑类小说,但我却看到了婚姻最不如意的这几点,并且发现在婚姻里,比出轨更可怕的是这2点。
01 缺钱时,对你的态度
书中,安娜.约翰逊的父亲汤姆.约翰逊原本和弟弟一起继承了父亲留下的一家车行。
但车行的重担都在汤姆. 约翰逊身上。
后来,汤姆. 约翰逊搞砸了生意,私自借了商业贷款,但因为商业贷款一时间还不上,心烦气躁,时常对妻子拳打脚踢,用语言威胁她。
最终,为了解脱,而逼迫妻子配合他假装自杀,骗取保费。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朋友和我分享的事情。
朋友的老公单位突然暂停营业,朋友的老公也因此突然失业了,而朋友因为快要生孩子,所以在家里安胎。
一时之间,不仅家里的生活来源切断了,就连房贷、车贷,也不知道去哪里找钱还。
就在朋友不知所措时,朋友的老公一边安慰她,一定会过去,一边重新投简历找工作。
为了能缓解当前的压力,朋友老公瞒着她白天送外卖,晚上开网约车。
直到,找到了工作,才告诉朋友,期间也并没有因为工作辛苦而抱怨,更没有不给朋友买东西。
俗话说,钱最能看清一个人的人品。
同样的,缺钱时,也是最考验人心的时候。
就像电视剧《知否》里,明兰曾说:
“嫁人要看对方品行的最低处,与人相守,最终依靠的还是那最低处。”也就是说,一个人平日里对你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人生低谷时,对你的态度。
所以呀,好的婚姻关系,并不会因为缺钱而彼此闹掰,因为,无论贫穷富有都会对身边那个人始终如一。
02喝酒后,对你的态度
书中,卡罗琳.约翰告诉女儿,丈夫汤姆.约翰常常在酒后对自己恶语相向,拳打脚踢,甚至逼迫自己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
其实,婚姻好不好,看对方酒后的样子就知道了。
有人说:“爱人在清醒时,对待自己的态度不能说明一切,但最为真实的态度是要看喝酒后,对待你的态度。”
一开始,我对此并不认同。
在我看来,喝酒喝醉了,暴露出丑态是很正常的。
但后来,细细思考后,发现酒后乱事,其实只是自己发泄的一个借口。
如果你心里很爱着一个人,那种爱是深深烙在心里的,而不是会被酒精麻醉而发生变化的。
都说酒后吐真言,那些真正爱你的人,哪怕喝醉了,还是会不停地说爱你,而不是对你恶语相向,拳打脚踢。
写到这里,我想说的是,上面概括的两点,只是《说谎者》一书里的一个谎言。
可以说,这本书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与婚姻有关的推理书里,较为精彩的一本了。
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安娜.约翰逊的父亲会突然离世?谁才是这场阴谋背后的策划者呢?看看书就知道了。
虽然是第一次看英国作家克莱尔·麦金托什的小说,但却被作者层层叠叠的逻辑和反转惊喜到,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挫败感。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我是吴呱呱,自由撰稿人,十点读书签约作者,多平台原创作者,我在为了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着。如果你喜欢我,可以关注我,和我一起为遇到更好的自己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