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先生们》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先生们》读后感1000字

2021-02-10 02:07: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先生们》读后感1000字

  《先生们》是一本由李辉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47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生们》读后感(一):请一句话概括沈从文?汪曾祺:好管闲事

  林奕含曾经探讨文学是否存在“巧言令色”,文字是否是带有欺骗性,它是否会误导你所认识的作家。当然,这个猜想用在这里不太合适,但借用这个思考,我们可以延伸到读散文、随笔、传记的意义。我们了解过去的文人,都是通过与他们相熟悉的文人写的散文,从汪曾祺处了解沈从文,从钱钟书处了解林徽因等等。我们从那个时代的散文,可以窥见文人年轻时候的有趣轶事,了解到写出如此风格的文学作品的文人,到底在现实中是什么样的人。可以说,对这些文学体裁的阅读,在读者看来不仅仅是文人另一种文字功底的体现,还是填补文人除文学作品以外的空白。我高中读过王小波的小说,以为他只是一个存在主义的思想者,继而读到他的散文和写给李银河的情书,才知道自己的阅读有偏差,对他本人的看法也有偏差,甚至喜爱也多了几份。

  但除了那个时代的人自我表述,我们二十一世纪的文艺界是否能够提供新的角度、新的文章来供我们了解。文人子子孙孙后代、亲人的采访我们看过太多太多了,王小波之于李银河、汪曾祺之于他的孙子孙女等等。这可能是很好的了解方式,但未免太过单一。《先生们》正是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李辉先生作为一位编辑,通过约稿、采访、书信来往,与文人建立联系,并且留下了他们品质的“凭证”。我压根没想到,当李辉先生在想用一个什么词概括沈从文的时候,汪曾祺居然说一句“好管闲事”,我知道这四个字不是贬义,甚至可能是亲近的缘故,暗搓搓吐槽一句而已,但看到的时候实在是大出所料;原以为纯真的冰心先生是一位非常和蔼的老人,想不到信竟然如此简短,简明扼要。她的散文《赏花和玩猫》,我看过,但没想到原名是《漫谈赏花和玩猫》,也没想到年轻时候的李辉先生在删去“漫谈”二字后,冰心先生只字不提。我本以为写作者都对自己文字的删减多多少少有多少不满。

  但由于李辉先生生得晚,与文人盛世擦肩而过,他接触的时候,先生们早已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了。除了懂得他们的文人风骨外,也不免得要面对他们缺席文坛。书中徐迟一文,我对其中一段深有感触:

12月13日,曾卓先生从武汉一到北京,就打来电话告诉我这个不幸的消息。猛一听到,我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几乎发呆。因为,仅仅半个小时之前,朋友打来电话,说曹禺早上病逝。

  我想起自己大学在出版社实习,当时办公室很安静,突然我们的主任说了一句,林良先生去世了。然后办公室又恢复了安静,大家都陷入沉默中。我想这种惋惜和感慨是编辑无法避免。李辉先生也时常会遇到的。

  另,《先生们》在我看来,它更像是传记和随笔的结合体。如果称它是传记,李辉先生与书中的所有人文人过于亲近,以至于他无法从中抽离出来,理性去描写他们。骆宾基一文,当提到萧红和萧军一事,李辉先生匆匆掠过,并没有提及多少。倘若称它是随笔,李辉先生客观根据他与先生们的来信、交往来展开描写,并没有听信外界的说法,又可见这种“求证精神”又非随笔可以做到的。

  《先生们》读后感(二):关于“大先生”的一切

  陈丹青写过一本书,《笑谈大先生》,专讲鲁迅,笔调或深沉,或俏皮,庄严谐谑,很有神采,把鲁迅写得活灵活现,读之令人神旺。而值得好好写写的“大先生”们何止鲁迅一人?

  眼前这本《先生们》,即是作者李辉的一次深情回顾,为先生们(其中大部分都与作者有交往)描容刻像,乃至把其内心的世界坦露给后人,既可高山仰止,亦可亲可近。这些来自各界的先生,作家、诗人、艺术家、学者等等,他们的事迹交相辉映,这是一部二十世纪中国知分子的群像。

  先生之大,不在其年龄,而在其心气。黄永玉有本书,书名起的俏皮,叫《比我老的老头》,内里都是对兄长辈友人学识和担当的钦佩。李辉笔下也是如此,“知识分子的良心”巴金先生,晚年为新思想开路,在《思想录》里倡导说真话,自我忏悔,主张历史反思等,在当时不啻振聋发聩,“特别是每当有年轻作家受到不公正的批评是,巴金总是公开站出来发表文章,声援他们,为他们辩护。”他重又“成长”为那个热血的五四青年。黄永玉也是李辉笔下的先生,可能也是在世先生之中最年长的一位,他的口头禅是“我每年都想做有意思的事情”,八十五岁高龄画下的生肖画,“依然跳跃着活力四射的机智、狡黠和艺术感,富有满溢而出的情趣。”没一点老态龙钟之气。年届九十一岁,居然开始了长篇小说《无愁河边的浪荡汉子》的创作,已完成上百万字,至今还在《收获》杂志连载!这毅力,这活力,不要说老人,有几个青年人能办到?!从这个意义上,先生不老,先生一直年轻!

  先生之大,又在于其坦荡胸怀,俯仰不愧天地,不以一己之私为重。沈从文和郁达夫的动人故事在李辉笔下屡次提及。沈从文二十年代初到京城,穷困潦倒,不得以向文坛名流郁达夫写信求助,郁达夫生活也很困顿,得信后登门拜访,将自己御寒的围巾送给沈从文,又请沈从文吃饭,剩下的零钱也一并给了他。当晚,郁达夫激愤地写下《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痛斥黑暗社会,阻断青年进路,为沈从文这样的青年呐喊。这一事,沈从文感念一生。郁达夫为声嘶力竭,只为保留文化种子。另一位晚一辈的先生冯骥才,“文革”期间,偷偷记录惨烈的真相,写好了就东藏西掖,因为“这片言只语要是被人发现,就会毁了自己,甚至家破人亡”。“文革”结束后,冯骥才又组织编写“文革”回忆录,种种吃力不讨好的行动下藏着冯骥才普鲁米修斯式的精神,他要为那页谎话连篇的历史留下真相的注脚。

  先生之大,并非苦大仇深,大而无当之大,先生亦是有情趣,能在意想不到之处,把玩生活的老可爱。汪曾祺能吃,会吃,李辉说有次亲眼见到汪老吃大闸蟹,吃完之后,大闸蟹原模原样地完整保留着,“让人大开眼界”,不知是汪老故意恶作剧,还是敬蟹兄是条汉子。世纪老人冰心与李辉的交往,很多细节也令人忍俊不禁,李辉给冰心照相,洗印出来寄了几张给她,还自责说拍的不好,冰心回信却说:“人长得就这样,不能怪你照的不好。”冰心住院,李辉去看她,冰心躺在床上,身材小小,但精神很好,神神秘秘地对李辉说:“你来晚了。”李辉纳闷,问:“怎么了”,冰心一本正经地说:“我的遗产都分光了。”一副亲密无间、乐天知命的顽童仪态,跃然纸上。

  李辉笔下的先生们,大多已辞世,在这本书中,有大量照片、信件、书影、漫画等等历史资料,一定程度还原了先生们生活的时代,与文字相应和,颇有生活和历史气息,可以慢慢欣赏。

  最后,我想以书中郁风先生的诗作结,我以为这首诗绝好地了展现先生们历尽沧桑后的姿态,这是一个世纪的背影:

  她们有——

  追求

  创造

  爱恋

  对于她们

  多难的世界依然多姿彩

  艺术的海洋永远富魅力

  她们的生命将延续

  至于我——

  是一个过来人

  在这早春二月

  却愿从头和她们一起

  《先生们》读后感(三):先生之风范 学习之楷模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先生们》,看到这样的书名,会让人想起很多很多,想起那些培养我们成长的老师们,也想起了古时候私塾里的先生们。先生这个词汇对于当代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了,我们现在都称呼为老师,而在之前人们则更多的称呼为先生。当然先生是一个泛指,不一定特指教过自己的老师。但是这样的称谓是一个尊称,也是让人感觉到特别的亲切的称呼。

  《先生们》的作者是李辉,作者是湖北随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资深记者、还是一位编辑,同时也是著名出版策划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经在《人民日报》工作。作者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创作,先后出版论著一些著名的文人的传记,对于这些先生们有着深厚的情怀。作者在本书中就是针对几十位国家重量级的先生们的回忆,通过一些事件把这些先生们的文人情怀深刻的表达出来,让后人景仰。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一些著名的先生们,这些先生们很多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师,我们对于他们的事迹也有一些了解,但是通过本书作者的讲述,我们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对于这些先生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这些大师中很多与作者有过交集,甚至是知交好友。因此作者对于这些先生们的讲述则更加真挚,也透过一些细节,生活中的点滴来展示先生们的情怀和品德。

  书中的先生们的作品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我们也是通过这些作品,认识了这些先生们。在我们开始学校学习生活的时候,课本中收录过一些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曾淡忘,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经验的结晶。这些作品不仅是先生们的文学作品,也是他们做人做事的诠释,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航标。我们要学习这些先生们的文学成就,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为人出事的哲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书是一本传记类作品,但是却与一些普通的传记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一般的传记类图书,只是单纯的传记,因此比较单一。而本书的作者却在传统的传记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总结,并且通过自己的认识理解在更高的层面上来阐述先生们的精神气息,这些是最为深刻重要的。通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侧面的展现出先生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这样的记录更加真实,详尽。而且通过一件件小事,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风气与历史背景,这些先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矗立成长,流露出文人风骨,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不仅有着精彩的文字讲述,同时还有一些作者私藏的珍贵照片和手札,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直观记忆,可以更加真实的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这些照片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难得见到的,透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我们能看出当时的先生们的真实状态,一种立体的形象。而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完整。书中不仅有图片还有一些书信的记录,也正是这些日常往来的书信,则可以更加真实的看到先生们当时的思想状态,这些则是普通的传记类作品不具备的。

  看到书中的先生们,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被触动,也会在思想深处唤起一些记忆,可能会想到我们学生时代的先生们。那些在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知识,同时身体力行指引我们前行的先生们。通过他们认真用心的教导,才能够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能够茁壮的成长,因此要感谢这些为我们成长付出的先生们。

  《先生们》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传记类作品,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把众多的先生们一一娓娓道来,让我们对于这些先生们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不仅有精彩的文字讲述,还有一些真实的照片,还有一些书信,图文并貌,更加生动真实。所以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作品,而是一本别具风格的传记作品,也通过本书让我们陷入了深刻的思考,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先生们》读后感(四):草蛇灰线,写出先生们的命运感

  学者李辉的新著《先生们》出版了。

  李辉老师从《人民日报》副刊退休之后更忙了,除了主编几个系列的丛书之外,还开始动笔撰写计划里的诸多文章,“先生们”即是他为“六根”公众号专门撰写的独家文章。文章虽发在公号上,但与“公号体”却丝毫无关,他仍然延续着以往严谨、缜密、细致的写作思路。好玩的是,他的文章是“反公号体”,却是“六根”公号上阅读量最高的,我们都开玩笑说他是“流量担当”。

  如今结集出版,一本472页、36万字的纸书握在手中,十分厚重。

  这几年与李辉交往甚多,从他那里学习到很多,比如认真、勤奋,再比如保持乐观、天真。但有一点是没法学到了,即他对资料的掌握,这些资料包括来自巴金、冰心、黄宗英、贾植芳、汪曾祺、吴祖光、黄永玉等诸多先生们的题赠著作、往来通信、委托他保管或捐赠的文字史料等,将他称为现代文化名人的“移动资料库”完全没问题。

  李辉的文章在移动阅读时代受欢迎,是有诸多原因的。其一,他是坚持严肃写作的人,本着对历史负责的精神,写到的人物采取的多是交叉印证的方式进行描述,所采用的资料均为当事人亲笔。同样的一件事情,不同的当事人以接受采访、书信的形式呈现出来,读者读后,自然会有明辨。

  其二,他的文章除了有厚重的历史感之外,还有鲜明的文化意识。在李辉的研究与写作领域,十分注重文化人的思想情感表达,也在意文化人于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底线与操守。此外,对于现代文化名人的社会影响与价值体现,也常有角度新颖的发现,阅读他的文章,不由会对他笔下的人物肃然起敬。

  其三,李辉的文章之所以会让不少读者读后感动甚至流泪,是因为他写出了人物的命运感。他采取草蛇灰线式的写作笔法,把人物与时代的关系、人物一生的大起大落、生活情感的幸福悲苦等等,都隐藏于一封封书信、一段段文字当中,读者能够敏感地捕捉到这些信息,并感同身受。

  李辉与先生们走得很近,在于他抱有一颗平等而真诚的心。他用同样的态度对待每一位自己认识的先生们,得到了先生们的信任,黄宗英曾亲切地将他称呼为“小李辉”,直到现在,95岁高龄的黄宗英还会给他发来视频告知近况。不过,李辉在与先生们交往的过程中,也不是没有过“交锋”,在写王世襄时,写到有一次因为一件小事王世襄发了脾气,李辉如此记录:“我其实也是一个脾气不好的人,越想越窝火”,决定不再过多打扰王世襄,没想到三个月没去看望王世襄,王世襄打来了电话说:“你怎么最近没来了?哪天你开车来,我们一起去找个小馆子吃饭去。”这样的描写真是让人莞尔。

  李辉还介入过先生们之间的矛盾调停,萧乾因某事与恩师沈从文交恶,两人多年不曾联系,李辉多次与沈从文谈及,后来沈从文终于松了口,大概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他想见我,我怎么会不见呢”。但就在萧乾高兴地想要去沈从文家拜访的时候,沈从文却去世了。萧乾在文章中遗憾地写到:“1988年春,《人民日报》记者李辉告诉我,沈老师同意见我。由于李辉要出差,我们商定,他一回来就陪我去崇文门沈老师的寓所去拜访他。没想到,五月间沈从文老师这颗文坛巨星,突然陨落,就失去了机会。”

  这样的细节在《先生们》一书中比比皆是,所以,尽管《先生们》是本人物纪实作品,但还是有很强的故事性与可读性。读《先生们》,宛若重回他们的辉煌时代,也仿佛重新走过他们的失落时期,时代之潮与命运之船,让他们承受了本不该承受的遭遇。

  但《先生们》并没有止笔于此,它终归是一本格调明亮之书,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先生们用什么精神穿过那段岁月,又是如何凭借闪光的人格、生命的坚韧来走完一生。“先生们”留下的作品,以及他们的故事,是双重的财富。近年来,诸如沈从文、汪曾祺等诸多先生的图书频繁登陆畅销书排行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他们的文字与思想,穿过了岁月河流,在浮躁的当下拥有了抚慰人心的作用。

  深读《先生们》,会再多一个了解“先生们”的渠道。书中的“先生们”,是和读者往常认识的“先生们”有所不一样的——他们谈笑风生、意气风发,仿佛一直年轻、不曾老去。

  《先生们》读后感(五):先生们!先生们!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如何去“读”?

  如果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读这一本书的话,一定是读不懂的。因为这些“先生们”并没有教育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他们只是在呈现他们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所以,我抱着一种“对话”的模式,跟作者@李辉先生一起走近这些“先生们”。

  先生们的话,是富有哲理性的。

  冯骥才先生说,走自己的路,看人生风景。

  的确,每一条人生路上的风景都截然不同。

  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他应该做什么,可以走多远。冯骥才先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路。一走,就是五十年。

  时值迷茫的年轻人们,读了先生这句话,请放下迷茫的心态,去做选择,犹豫不决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当我们做出了选择,就去坚持。和冯先生一样,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便没有五十年,请坚持五年。你会发现,当初的迷茫,只是不够坚定!

  纵观冯先生的经典名句,走自己的路,阅不同的人生风景。完全没有必要去定性某个人的人生。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同样,我也羡慕沈先生与徐先生的友情。

  翻到与沈从文先生的对话时,想到徐志摩先生。他说:徐志摩友情常在心中。

  沈先生为悼念徐先生写下长文《友情》,其中一句话说得十分感人:“志摩先生是我们友谊的桥梁,纵然是痛剜人心的噩耗,我不能不及时告诉他。”

  当友如此,夫复何求?

  先生的智慧,令人赞叹。先生的情谊,同样值得钦佩。

  友情是人的一生中无法拒绝的一种情谊。它在失意时陪你度过。在你开心时陪你一起开心。相信如果有徐先生的那一天,好友们也会如剜心痛一般。

  读着沈先生的故事,想到《围城》里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大概是只有内心充盈,并且一生善良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之作吧。

  我钦佩。同样倾慕。

  大家风范,尽显于此。

  读了沈从文先生,翻到汪曾祺先生的故事。

  汪老是非常有趣的人。

  我喜欢他写的美食文字。半夜看,特能勾起馋虫。汪老的文字干净,简洁,韵味隽永,值得细品。他是非常有趣的人,在家里烧水煮面条,等水开时,他会画上一副小品一朵荷花与一只蜻蜓,味道十足。题跋就写“等水开”。

  作者@李辉先生不仅写出了汪老的有趣,还描述得非常详细。有一次跟汪老吃大闸蟹,吃完后颇为完整的保留了大闸蟹的原模原样。

  这样有趣的汪曾祺,如果没有作者写出来,怎么会让人看得见他的另一面呢?

  和郁风同游时,没有地方放行李,需要拉着走,郁风就去推一部推车来,推着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大家先生的作品,总在想象这个人的模样。但如果没有李辉先生的描述,大概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些大家们在生活中的一面。

  习惯了品读大家之作,却不曾阅读过如此平常的一面。先生们的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想,如果此生能够有幸成为先生们的文字知己,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李辉先生正是如此。

  他写出了每一位先生们的生活灵魂。更加具象化。更加清晰化。更加丰满人物性格。这大概就是李辉先生写这部书的意义之一吧。让更多的读书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先生们。

  近日我抑郁症频发,总是患得患失,尤其是因为疫情影响,导致情绪很不好。窝在家里的时间,翻出先生们的趣事儿,想来治愈了情绪之外,更多了一些人生观上的豁达。

  我们常常因为一些琐事把自己关闭于死胡同中。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你读了这些先生们的人生之后会发现,自己的纠结其实不过一些琐碎的小事。不值一提。

  同时,这本书也是值得长期读的。每天读一位先生的人生,不仅可以带给你更为豁达的人生观,更能够让你多了许多人生经历。

  所谓读史观现,把别人经历过的人生当做自己的一部分人生阅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时常劝导我的读者们,需要用心品读每一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因为这就是她的生活风格。读了先生们之后,我更加笃定。

  最后,也非常感谢作者@李辉先生,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期待未来更多先生们的趣事儿。

  《先生们》读后感(六):《先生们》: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文人的风骨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

1、我们的时代还有“先生”吗?

1978年2月,复旦大学中文系,李辉听到同学陈思和对自己说:“要不我们一起研究巴金,好不好?”

  彼时,刚刚学习完巴金“激流三部曲”的李辉正对巴金的作品感兴趣,就这样李辉开始了对巴金作品的研究,开始了自己长达半个多世纪与文坛大佬的交往。

  这些文坛大佬皆被称为“先生们”。

  在今天,“先生们”这个词可能被用烂了,但如果提到民国,提到风云激荡的百年前,“先生”乃是是一个敬称,是对一个人才学和人品的敬重。

  但时至今日,“先生”一词的演变,让我们悲哀于文学的繁盛不在,悲哀于没有“大师”的产生。

  明明我们周围有无数的创作者,每年的书展上面有无数本新书出现,每一年的文坛也有无数个“文坛新星”的诞生,但实际上呢?无数的创作者可能只是文字的搬运工,而不是创作者,那些畅销新书也可能只是编撰合集,所谓的“文坛新秀”也可能只是披着幌子的“写手”。

  我们悲哀于没有大师的时代,其实悲哀的是一种文学风骨和精神的消失。

  在这本《先生们》里,李辉不仅仅是记录了自己与多位大师的交往过程,更多地是透过先生们的作品,写出了他们的为人处事风格,写出了他们的风骨,写出了他们历经世事沧桑之后的豁达,更写出了他们对文学的热爱与真挚。

  让我们一起在这本《先生们》里一窥先生们真正的风采所在。

2、《先生们》: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代文人的风骨

  李辉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曾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编辑,也是著名作家,著名出版策划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他最主要的作品有《巴金论稿》,策划出版过“大象人物聚焦书系”。

  在他的文学创作中,许多文坛前辈如巴金、贾植芳、冰心、萧乾等都曾对他有过帮助,而他作为年轻一代的文人也得以因为自己的工作原因与多位文艺界人士有过工作、生活上的交流,在与这些重量级文化大师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过程中,李辉看到了这些文坛名宿不为外人知的真性情和人格光芒。

  2019年,李辉把多年来与先生们交往的过程著成了这本《先生们》,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他与诸多先生们的交往,含有珍贵的书信往来、合影资料等。

  但这些资料中最重要的是,我看到了真正的文风风骨,真正的大师精神。

  《先生们》里的多位先生大师,如沈从文、巴金、冰心、萧乾、吴冠中等等,基本都出生在20世纪初,他们经历过时代的战乱、见识过繁华鼎盛,也眼看时代没落,更见证了新时代的崛起。

  因为这样丰富的人生经历,许多先生们的一生跌宕起伏,有很多人更是经历过许多磨难,但这样的生活却并没有打垮他们。

  巴金在1978年12月才开始写作名著《随想录》的第一篇文章《谈<望乡>》,在人人都认为的迟暮之年他再次开启了自己的创作高峰。

  黄永玉94岁的时候,还在坚持创作。他的医生从来没有停下过创作的脚步,总是在不断创作,他说“我每年都想做有意思的事。”

  人人都说我们处在一个浮躁的时代,生活节奏的浮躁、物欲横流的浮躁、人心的浮躁,因为这样的浮躁,静下心来做事的人太少了,也因为“认真”的人太少,所以真正有成就的人也很少。

  但先生们他们坚持创作;有风骨,有思想,有坚守。

  作为新时代的写作者,可以从先生们那里学到什么呢?

  我们可以要坚持原创创作,谨慎本心,不在写作中迷失自己;要持续创作,形成自己的风格;要积累生活经验,既要表达自我,也要为时代发声。

  先生们的风骨,也许我们穷极一生也无法达到,但他们的精神却值得我们一直学习下去。

  《先生们》读后感(七):基石——读《先生们》

  拿到书的前一天晚上刚巧和朋友去江边散步,夜晚的嘉陵江畔水波黑沉,两岸的高楼倒影其中像海市蜃楼填补出了另一个世界。

  打开手电,灰扑扑的河滩一下子变的富有生机起来,一颗颗形态各异的石头被江水打磨出不同的花纹,细细辨去仿佛每一颗都带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幽默有的含蓄,有的豪放有的忧郁。

  翻开《先生们》这本书时,第一个冲入脑海中的印象便是那铺满河潭的石子。虽朴实无华,却各个令人记忆深刻。

  如果说历史的沧桑会逐渐被人淡忘,泛黄的纸张也终将消散在庞杂的时间废墟之中,那么李辉就是捡拾这些灰烬的人。他拂去时间长河里的泥沙,捞起一颗颗被打磨的温润又坚实无比的石子,一一展列在读者眼前,让我们看尽上面绝美的花纹,内心不禁深深动容。

  手指抚过色调古旧又简约的封面,像是不经意拽上先生们的长衫,近五百页的书读起来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而是章章引人入胜,这便是作者李辉的文笔功力。每一位先生在他笔下鲜活又富有感染力,那些大家们仿佛就坐在你面前,给你讲述他们种种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欢声笑语、心酸泪水、不甘不忿、坚韧、勤勉还有真实......在这本书里,先生们的赫赫功勋悄悄被掩去,反而给大家展现出了他们生活的中另一面。

  开篇,作者首先为我们引出了巴金老先生。机缘巧合下,他从研究巴金到拜访长者,足足酝酿了三年时间。书中,作者用最简单的笔触三言两语便给我们勾勒出一位,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标杆”应有的样子。

  也是因着研究巴金先生这件事,许多文人、画家、表演艺术家......逐渐被串联进作者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那一辈的老人很多都秉承着巴金精神,将“讲真话”融进骨血,才为我们后世留下不少值得学习的作品。

  印象深刻的是巴金先生谈到《随想录》时说的这样一句话:从梦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脑子不再听别人指挥,独立思考在发挥作用。

  作者真实的记录下这些文字,同时也为他整本书定下基调,描述历史,不偏不倚,将“知识分子的良心”剖出来给读者看。

  作者李辉是一个顶会默默勾起人眼底酸涩的人,比如他写毕奂午送他坐公交车,走一大段路又爬上山坡,等他挤上公交,目送那车开远了,毕老才转身离开。回去后没多久作者就收到了毕奂午的信,询问他“一路舟车,还顺利吗?”

  李辉笔下的先生们对年轻一代的学者都有着极大的包容与关切,从他放在文中的那些往来信件的照片里,我们就不难窥出,从生活到学习,从工作到婚姻无一不关照,无一不上心。

  这是李辉心中的先生们与他的人物关系,他们是他值得崇拜的偶像、是他值得敬重的师长、是他值得信赖的兄弟......而在我们读者看来,包括作者本人全都是值得我们一挖再挖的宝藏,他们内里蕴含的精髓真正的需要太多人去延续。

  很喜欢黄永玉先生那一章的副标题“每年都想做有意思的事”,这句话似乎可以概括所有先生们的精神面貌,他们就是那种永不停息,抓住一件事就一钻到底,永远富有活力,即便是步入耄耋之年手中的笔也不曾止歇。

  看完整本书发现了一个细节,除了真的生病,每一位先生的记忆力都好的惊人。无论过去多少年,从他们的少年时代再到中年、老年,时间的记忆总是清晰又有条理,发生过的事、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张口便来,一谈便是许久。反观现在的许多人或许都做不到这一点,经常是昨日事今日忘,这大概是因为浑浑噩噩度日,昨天和今天太过相似,并未像那些人一样找到自己心里认同的有意义的事吧。

  多少先生们已离我们远去,幸好还有文字、画作、影像留存于世。感谢作者李辉细腻又坚韧沉实的笔触,为我们留住了他们远去的脚步。

  结尾处想引用作者的一段话,“诸事均有大小。然而,何谓大,何谓小,往往又难以说清。其实,许多事情一旦在时间中流动,大与小也就随时可能互相转换。昨日之大,也许今日已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昨日之小,说不定忽然之间在人们的视野里显得竟是如此之大。”

  何谓大,何谓小?当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时,不禁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的苦难与辉煌。先生们经历过的苦和曾经获得的赞许以相同的重量压在他们的生命中,希望那些大苦难都能随风逝去,而那些小幸福能常伴一生。

  《先生们》读后感(八):基石——读《先生们》

  拿到书的前一天晚上刚巧和朋友去江边散步,夜晚的嘉陵江畔水波黑沉,两岸的高楼倒影其中像海市蜃楼填补出了另一个世界。

  打开手电,灰扑扑的河滩一下子变的富有生机起来,一颗颗形态各异的石头被江水打磨出不同的花纹,细细辨去仿佛每一颗都带有自己的性格,有的幽默有的含蓄,有的豪放有的忧郁。

  翻开《先生们》这本书时,第一个冲入脑海中的印象便是那铺满河潭的石子。虽朴实无华,却各个令人记忆深刻。

  如果说历史的沧桑会逐渐被人淡忘,泛黄的纸张也终将消散在庞杂的时间废墟之中,那么李辉就是捡拾这些灰烬的人。他拂去时间长河里的泥沙,捞起一颗颗被打磨的温润又坚实无比的石子,一一展列在读者眼前,让我们看尽上面绝美的花纹,内心不禁深深动容。

  手指抚过色调古旧又简约的封面,像是不经意拽上先生们的长衫,近五百页的书读起来竟一点也不觉得枯燥,而是章章引人入胜,这便是作者李辉的文笔功力。每一位先生在他笔下鲜活又富有感染力,那些大家们仿佛就坐在你面前,给你讲述他们种种埋藏在历史长河中的欢声笑语、心酸泪水、不甘不忿、坚韧、勤勉还有真实......在这本书里,先生们的赫赫功勋悄悄被掩去,反而给大家展现出了他们生活的中另一面。

  开篇,作者首先为我们引出了巴金老先生。机缘巧合下,他从研究巴金到拜访长者,足足酝酿了三年时间。书中,作者用最简单的笔触三言两语便给我们勾勒出一位,20世纪80年代的“精神标杆”应有的样子。

  也是因着研究巴金先生这件事,许多文人、画家、表演艺术家......逐渐被串联进作者的人生。我们可以看到那一辈的老人很多都秉承着巴金精神,将“讲真话”融进骨血,才为我们后世留下不少值得学习的作品。

  印象深刻的是巴金先生谈到《随想录》时说的这样一句话:从梦初醒到清醒,从随想到探索,脑子不再听别人指挥,独立思考在发挥作用。

  作者真实的记录下这些文字,同时也为他整本书定下基调,描述历史,不偏不倚,将“知识分子的良心”剖出来给读者看。

  作者李辉是一个顶会默默勾起人眼底酸涩的人,比如他写毕奂午送他坐公交车,走一大段路又爬上山坡,等他挤上公交,目送那车开远了,毕老才转身离开。回去后没多久作者就收到了毕奂午的信,询问他“一路舟车,还顺利吗?”

  李辉笔下的先生们对年轻一代的学者都有着极大的包容与关切,从他放在文中的那些往来信件的照片里,我们就不难窥出,从生活到学习,从工作到婚姻无一不关照,无一不上心。

  这是李辉心中的先生们与他的人物关系,他们是他值得崇拜的偶像、是他值得敬重的师长、是他值得信赖的兄弟......而在我们读者看来,包括作者本人全都是值得我们一挖再挖的宝藏,他们内里蕴含的精髓真正的需要太多人去延续。

  很喜欢黄永玉先生那一章的副标题“每年都想做有意思的事”,这句话似乎可以概括所有先生们的精神面貌,他们就是那种永不停息,抓住一件事就一钻到底,永远富有活力,即便是步入耄耋之年手中的笔也不曾止歇。

  看完整本书发现了一个细节,除了真的生病,每一位先生的记忆力都好的惊人。无论过去多少年,从他们的少年时代再到中年、老年,时间的记忆总是清晰又有条理,发生过的事、遇到的人、读过的书张口便来,一谈便是许久。反观现在的很多人或许都做不到这一点,经常是昨日事今日忘,这大概是因为浑浑噩噩度日,昨天和今天太过相似,并未像那些人一样找到自己心里认同的有意义的事吧。

  多少先生们已离我们远去,幸好还有文字、画作、影像留存于世。感谢作者李辉细腻又坚韧沉实的笔触,为我们留住了他们远去的脚步。

  结尾处想引用作者的一段话,

  “诸事均有大小。然而,何谓大,何谓小,往往又难以说清。其实,许多事情一旦在时间中流动,大与小也就随时可能互相转换。昨日之大,也许今日已显得不那么重要;而昨日之小,说不定忽然之间在人们的视野里显得竟是如此之大。”

  何谓大,何谓小?当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时,不禁让我想起那些曾经的苦难与辉煌。先生们经历过的苦和曾经获得的赞许以相同的重量压在他们的生命中,希望那些大苦难都能随风逝去,而那些小幸福能常伴一生。

  《先生们》读后感(九):先生之风,先生之采!

  先生一词,在中国是极大的尊称,既是表示对对方尊敬的意思,还有等同师者的意思。

  而《先生们》这本书,书名真是极合适。

  此书中所记录的人,有中国文学大师,比如巴金,比如沈从文,汪曾祺,还有文化大家,萧乾,唐弢,冰心、梁漱溟、黄永玉,冯骥才等,一共30多位。这些大师,当得起“先生”之尊称。

  《先生们》一书,并不是完全的人物传记,而是作者李辉先生回忆与他们交往的过程的记录,是回忆,亦是怀念,也是致敬。

  李辉先生本身也是一位作家,传记作者,曾任《北京晚报》副刊编辑,《人民日报》副刊编辑。也出版过很多书籍,《巴金论稿》、《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沈从文与丁玲》、《萧乾传》等。

  也许正是因为工作之需,工作之便,还有学者的身份,他与许多名家大师有了接触和联系,不仅直接感受到“先生们”的魅力,更是得到他们的关怀和指点,有着师生之谊。先生之名,名副其实。

  为事业奉献一生

  先生们有个共同的特点,为心中的事业和追求从不懈怠,甚至奉献了自己的所有。

  面对人生坎坷,人世的艰辛,他们也未曾放弃对学问、对艺术以及对理想的追求。

  被称为“敦煌守护神”的常书鸿,一生致力于敦煌艺术研究和保护,在敦煌守护了几十年。

“对于他来说,敦煌就是生命,敦煌就是一切。他是在敦煌和敦煌艺术的深切怀恋中,离开我们,离开人世的。”——常先生妻子书

  如果没有他呕心沥血的付出、保护,还有没有现在的敦煌真是不可想象,没有了敦煌文化,艺术的损失更是无法估量。

  常先生的故事,只是此书的一例。

  翻开此书,每位大师对待自己的学问和追求,无不是兢兢业业,直至生命的终点。

  他们的成就早已无需多言,但是他们对待文化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研究和学问认真的精神,自觉背负的文化的责任,思想的深度和厚度,令人敬仰。

  真实的“先生们”

  对于这些文化大师和名家,我们听过他们的名字,知道他们的作品,读过他们的资料和故事,但是对于普通民众的我们来说,仍然太过遥远。他们的名字,更像是一种文化的符号。

  而随着作者笔下的怀念,让我们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到这些大师名家真实而普通的一面。先生们的形象更加的真实和丰满。

  他们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人生也有挫折苦难,他们有自己的“朋友圈”,有自己的小癖好。

  就像范用先生喜爱收集酒瓶;黄永玉先生一生做很多感兴趣、有意思的事;沈从文与徐志摩的深厚友情等。

  《先生们》一书里,有很多影印的正规资料,包括他们的手稿、与家人朋友往来的书信、不多见的老照片等资料。

  这些难得一见的资料,不仅是对当时历史的一些解读,也印证了他们的为人处事。

  对朋友才情的欣赏以及推荐,朋友有难时毫不犹豫的相帮;对后辈的提携和爱护,毫不吝啬地相传和指点;

  谦和平易的为人,以及他们的率真和坦诚,都在字里行间体会得到。

  隔着岁月,隔着历史,也掩盖不了先生们的风采和人格魅力。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首诗出自范仲淹,“先生之风”是赞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

  而“先生之风”,未尝不适用于此书所记的《先生们》。他们的学识、风骨,诸多的光辉,无一不让人折服,心生向往。

  那个时代还有很多闪光的人物,各有风华,留下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们”只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缩影和代表。

作者在书末所记:长达四十年间,我一直得到诸多先生的关怀和教诲,每念及于此,温暖常在心中,这书是为前辈们所写。

  他们不止是作者的先生,也是我们大家的先生。《先生们》,当得一声“先生”!

  《先生们》读后感(十):趣解先生,先生们带我进步带我飞

  “先生”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以前管老师叫先生;尊重别人,客气的说法也叫先生;对饱读诗书、满腹学问的人叫先生,本书中的先生们都是这类大咖,都是大学问家,读他们的作品,了解他们的为人、处 世、为学会让人的境界大升,一种敬意油然而生。

  起初我以为先生是指男士,后来发现很多有名的女士也被称为先生,比如钱钟书先生的夫人杨绛先生,著名作家冰心先生,评剧艺术家新凤霞先生,民主人士宋庆龄先生,国民党左派廖仲恺先生的妻子何香凝先生,都是德高望重、让人高山仰止的人物,大家提到这些人时,发自肺腑的会称呼他们为先生,才知道先生不是男士的独享,德高望重、学识渊博、受人敬仰的女士也可以成为先生。

  先生肯定是褒义词,先生,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人家是先生的,你称呼别人为先生时就是充满敬意,仰视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没见过咬牙切齿地称呼别人为先生的,你就暂时屈居后生,有的是客气,有时候人家是真的比咱强得多,需要有很多东西向他们请教。有人抬杠说,为啥蒋介石、汪精卫之流怎么也被人称为先生啊,那是他们的那个圈子里的那些人对他们的称呼,对他们来说这俩货就是先生,我们称他们为畜生。

  闲言少叙,书归正文,让著名学者、人文学者李辉先生带我们熟悉熟悉他心目中的先生们的故事。全书介绍了巴金、沈从文、冰心、冯骥才、汪曾祺、梁漱溟、黄永玉等三十五位先生的故事,内附很多图片,有先生们的照片、生活瞬间、素描、书信、邮票、器具等等,不是和他们交往深厚,是很难得到这些一手资料的。

  作品以作者李辉的视角记录了先生们的生活片段、治学、做人的方法和精神,作者通过长达半个世纪的交往才成就了本书的辉煌。李辉先生所掌握的素材,足可以写三十五部书记录三十五位先生的传记,但是李辉先生这次把三十五先生的故事凝聚成了一本书。这是一部传记作品,但是和一般的传记作品又有很大不同,书中李辉先生除了回忆和这些先生们交往时的先生的生活片段,更多的描述了先生们的治学、为人和精神层面,更看重的是我们能从先生们身上学到些什么。描述的是一件件小事,展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和作为文人的先生们的傲然风骨。他们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风采,每个人都有自身的闪光点,提到每个人名字,就能立刻想到这位先生背后别具一格的精彩故事。

  有限的篇幅注定了对每位先生的讲述不可能像一本书只介绍一位先生的传记那样,从出生开始写起。本书每一篇文章记录了一位先生的精彩华章,书中刊登了很多作者私藏的珍贵照片和手札,图文并茂,从作者和他们的交往中,我们看到了不为外人所知的先生们的真性情以及先生的人格魅力。

  每日与这本印刷精美的书籍《先生们》相伴,犹如和三十五位先生相伴,时时听听先生们的教诲,倍感充实,先生们激励我积极向上, 带我认识生活的美好,先生们带我前行带我飞!最后敬上范仲淹的一篇散文中几句话,向先生们致敬。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