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们经典读后感有感
《先生们》是一本由李辉著作,大象出版社出版的472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近阅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籍,这本书的书名叫做《先生们》,看到这样的书名,会让人想起很多很多,想起那些培养我们成长的老师们,也想起了古时候私塾里的先生们。先生这个词汇对于当代人来说可能比较陌生了,我们现在都称呼为老师,而在之前人们则更多的称呼为先生。当然先生是一个泛指,不一定特指教过自己的老师。但是这样的称谓是一个尊称,也是让人感觉到特别的亲切的称呼。
《先生们》的作者是李辉,作者是湖北随县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作者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名资深记者、还是一位编辑,同时也是著名出版策划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曾经在《人民日报》工作。作者主要从事传记文学和随笔创作,先后出版论著一些著名的文人的传记,对于这些先生们有着深厚的情怀。作者在本书中就是针对几十位国家重量级的先生们的回忆,通过一些事件把这些先生们的文人情怀深刻的表达出来,让后人景仰。
在书中,作者记录了一些著名的先生们,这些先生们很多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大师,我们对于他们的事迹也有一些了解,但是通过本书作者的讲述,我们通过这些细节的描述,对于这些先生们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认识。这些大师中很多与作者有过交集,甚至是知交好友。因此作者对于这些先生们的讲述则更加真挚,也透过一些细节,生活中的点滴来展示先生们的情怀和品德。
书中的先生们的作品很多都是我们熟悉的,我们也是通过这些作品,认识了这些先生们。在我们开始学校学习生活的时候,课本中收录过一些先生的作品,这些作品伴随着我们的成长,而不曾淡忘,这些作品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经验的结晶。这些作品不仅是先生们的文学作品,也是他们做人做事的诠释,也是指引我们前进的航标。我们要学习这些先生们的文学成就,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为人出事的哲学,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本书是一本传记类作品,但是却与一些普通的传记作品有着显著的区别,一般的传记类图书,只是单纯的传记,因此比较单一。而本书的作者却在传统的传记的基础上,加以整理,总结,并且通过自己的认识理解在更高的层面上来阐述先生们的精神气息,这些是最为深刻重要的。通过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侧面的展现出先生们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这样的记录更加真实,详尽。而且通过一件件小事,也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风气与历史背景,这些先生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矗立成长,流露出文人风骨,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成为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本书不仅有着精彩的文字讲述,同时还有一些作者私藏的珍贵照片和手札,这些都是非常珍贵的直观记忆,可以更加真实的展现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这些照片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都是非常难得见到的,透过一幅幅珍贵的照片,我们能看出当时的先生们的真实状态,一种立体的形象。而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完整。书中不仅有图片还有一些书信的记录,也正是这些日常往来的书信,则可以更加真实的看到先生们当时的思想状态,这些则是普通的传记类作品不具备的。
看到书中的先生们,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被触动,也会在思想深处唤起一些记忆,可能会想到我们学生时代的先生们。那些在课堂上传授给我们知识,同时身体力行指引我们前行的先生们。通过他们认真用心的教导,才能够让我们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能够茁壮的成长,因此要感谢这些为我们成长付出的先生们。
《先生们》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传记类作品,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把众多的先生们一一娓娓道来,让我们对于这些先生们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不仅有精彩的文字讲述,还有一些真实的照片,还有一些书信,图文并貌,更加生动真实。所以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传记作品,而是一本别具风格的传记作品,也通过本书让我们陷入了深刻的思考,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很喜欢。
《先生们》读后感(二):先生们!先生们!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在想,如何去“读”?
如果抱着学习的心态去读这一本书的话,一定是读不懂的。因为这些“先生们”并没有教育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他们只是在呈现他们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所以,我抱着一种“对话”的模式,跟作者@李辉先生一起走近这些“先生们”。
先生们的话,是富有哲理性的。
冯骥才先生说,走自己的路,看人生风景。
的确,每一条人生路上的风景都截然不同。
一个人的选择,决定他应该做什么,可以走多远。冯骥才先生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自己的路。一走,就是五十年。
时值迷茫的年轻人们,读了先生这句话,请放下迷茫的心态,去做选择,犹豫不决带来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得到。当我们做出了选择,就去坚持。和冯先生一样,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即便没有五十年,请坚持五年。你会发现,当初的迷茫,只是不够坚定!
纵观冯先生的经典名句,走自己的路,阅不同的人生风景。完全没有必要去定性某个人的人生。因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
同样,我也羡慕沈先生与徐先生的友情。
翻到与沈从文先生的对话时,想到徐志摩先生。他说:徐志摩友情常在心中。
沈先生为悼念徐先生写下长文《友情》,其中一句话说得十分感人:“志摩先生是我们友谊的桥梁,纵然是痛剜人心的噩耗,我不能不及时告诉他。”
当友如此,夫复何求?
先生的智慧,令人赞叹。先生的情谊,同样值得钦佩。
友情是人的一生中无法拒绝的一种情谊。它在失意时陪你度过。在你开心时陪你一起开心。相信如果有徐先生的那一天,好友们也会如剜心痛一般。
读着沈先生的故事,想到《围城》里的场景,依旧历历在目。大概是只有内心充盈,并且一生善良的人,才能写出如此之作吧。
我钦佩。同样倾慕。
大家风范,尽显于此。
读了沈从文先生,翻到汪曾祺先生的故事。
汪老是非常有趣的人。
我喜欢他写的美食文字。半夜看,特能勾起馋虫。汪老的文字干净,简洁,韵味隽永,值得细品。他是非常有趣的人,在家里烧水煮面条,等水开时,他会画上一副小品一朵荷花与一只蜻蜓,味道十足。题跋就写“等水开”。
作者@李辉先生不仅写出了汪老的有趣,还描述得非常详细。有一次跟汪老吃大闸蟹,吃完后颇为完整的保留了大闸蟹的原模原样。
这样有趣的汪曾祺,如果没有作者写出来,怎么会让人看得见他的另一面呢?
和郁风同游时,没有地方放行李,需要拉着走,郁风就去推一部推车来,推着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些大家先生的作品,总在想象这个人的模样。但如果没有李辉先生的描述,大概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些大家们在生活中的一面。
习惯了品读大家之作,却不曾阅读过如此平常的一面。先生们的生活的确令人向往。我想,如果此生能够有幸成为先生们的文字知己,那是一件多么令人羡慕的事。李辉先生正是如此。
他写出了每一位先生们的生活灵魂。更加具象化。更加清晰化。更加丰满人物性格。这大概就是李辉先生写这部书的意义之一吧。让更多的读书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先生们。
近日我抑郁症频发,总是患得患失,尤其是因为疫情影响,导致情绪很不好。窝在家里的时间,翻出先生们的趣事儿,想来治愈了情绪之外,更多了一些人生观上的豁达。
我们常常因为一些琐事把自己关闭于死胡同中。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因为你读了这些先生们的人生之后会发现,自己的纠结其实不过一些琐碎的小事。不值一提。
同时,这本书也是值得长期读的。每天读一位先生的人生,不仅可以带给你更为豁达的人生观,更能够让你多了许多人生经历。
所谓读史观现,把别人经历过的人生当做自己的一部分人生阅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你会发现,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
时常劝导我的读者们,需要用心品读每一位作家的写作风格,因为这就是她的生活风格。读了先生们之后,我更加笃定。
最后,也非常感谢作者@李辉先生,能够写出这么优秀的作品。期待未来更多先生们的趣事儿。
《先生们》读后感(三):《先生们》,一本厚重的书
《先生们》是一本厚重的书。
不仅仅因为它有近500页,最主要是这本书可以“遇见”近40位文学艺术大匠。诸如巴金、冰心、沈从文、李泽厚、梁漱溟、黄永玉、汪曾祺、吴冠中、邵洵美、周有光、张允和等
他们都是作者李辉的先生,也是我们近代文学艺术欣赏者的先生。
先生一词,一为师者,二为大家,能成为先生的人,皆如云上苍苍、江水泱泱。
范仲淹说: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这也是李辉这本书存在的最大意义:呈现先生们的风采,愿其精神山高水长。
我是10年代的文学专业毕业生,当时文学理论课程的教材正是作者李辉的同班同学陈思和先生。
李辉和陈思和先生,都是巴金文学研究的个中翘楚,甚至是当代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中梁支柱。
如今读书,多为电子版本,最多的还是娱乐消遣之书,能静下心来,读一点有深度思考文的人都很少,更何况去读一些大部头的文学书。在这个年代连刘震云都在写《吃瓜儿女们的时代》、余华也在写《第七天》这类畅销书的年代,能静下来做事情和读书的人太少了。
我们眼前充斥着各种以情绪追溯和目的不纯的新媒体文,市面上大量缺少文学素养的网络小说,汲汲营营,如六六这样的作家,都在做一些迎合市场的文章,更何况普通的大众。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尚能引起大讨论,真正的文学家都在哪里呢?
甘于执着的先生们,又何在?
而李辉先生笔下的这些先生,曾经熠熠生辉。
当然这些先生,很多都已经仙逝,化作清风。他们留下的作品,虽然也能从中领略其风采,但是作品背后人,我们作为普通的读者,其实很难真正的看到。李辉的这本书,是一本集故事、书信和图册为一体的回忆录,他记录下与先生们的瞬间,只言片语,书信往来,觥筹交错,文学讨论。
作为一本回忆录,文字是作者李辉的私人记录,但这正是最私下的体验和真实的情感记录,尤其显得难能可贵。那些逝去的先哲大家,不可能再回到我们面前,可是本书的记录,填补了很多文学研究的空白,也展现了真正的文人学者之间的扶持和风采。
在这浮躁的时代,鸡汤、网文、成功学大卖的时代,依然能有一股清风,这是出版事业的坚持,也是作者的坚持,是对先生们的缅怀,也是对先生们的致敬。
我喜欢的画家老树,他自诩为一名民国人,其实更追求的是对民国大家,真先生们的向往,看淡利益,看重自我修养,在历史磨难前坚持风骨,他才想着把自己也留在那个时代里,长袍大褂,一腔热情,两袖清风,三分执着。
是以,这本书。不读,拿在手里也是沉甸甸的。
这是一个学者的坚持,一个学者对自己先生们的感恩,也是对那个时代先生风骨的致敬。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在新媒体领域有六年的工作经验,如今的文字氛围和浮躁的气息,以及全民皆文字工作者的年代,文字成为一种矛盾体,貌似越来越值钱,又貌似越来越不值钱,文学家和学者,都成为隐匿人,有一部分人在混官场,有一部分人在混商场。
大家和先生的风采,越发稀缺。
这本书特别建议,在学些文学的同学去看看,尤其是文艺批评类专业的学生,它能让自己思考,为什么要学习文学?当然,还有个最实际的点,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一个不错的论文选题切入点,或者说这本书本身就是研究近现代和当代文学家和学者风采重要资料。
书中有作者李辉和各位文学先哲们的书信往来,先生给予先生们的扶持和鼓励,字里行间的谦逊,都是如今社会所缺乏的。
俗话说一瓶不满半瓶晃荡,如今对文学一知半解的人都在吹秀自己,也真正的大师是和蔼与谦逊的:
“我的杂文是阿龙爱你的图塔,定多不合时宜。这里再附上一篇:《圣约翰大学的依稀杂忆》,请考虑是否可用。无不合用,请即弃之。”
以上是周有光先生写给李辉的回信,字句间可见真诚和谦虚,一个语言学的大家尚且对一个编辑如此的客气。换到如今可能少见。
见过太多自以为事的文字,有些畅销书作者的头衔比书本身还长。谦虚这种先生风采早就荡然无存。
书中先生的风采各样,但是每一位都鲜活,如同尚在人间,言笑晏晏。有先生生前最后的风采,面对病痛的幽默和风趣,比如李辉跟冰心最后日子相处的文字记录:
冰心:你来晚了
李辉:怎么啦
冰心:我的遗产都分光了
李辉:那你怎么不给我留一点。
然后两个都笑了,冰心先生没有病中的颓气,也对死亡的恐惧,反倒是依然能幽默如常。
李辉的这本书,最初是在《环球人物》杂志的专栏,最后经过删减和增添成书。作为报纸和杂志的最后坚守,这样的专栏也值得看,值得去留住文本。
以上即为读《先生们》一书的,零星心得,共享。
《先生们》读后感(四):先生们的文人情怀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
近九十年前,梅贻琦先生在清华就职演说中说道:“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自此,“大师”一词仿佛登上了热搜榜。从民国到现代,大师的为人备受世人膜拜,大师的处世被奉为圭臬,然而在时代的变迁中,这种称谓的认知随之也发生了更改,甚至于一些初学涂鸦的人竞也敢打着“大师”的名头,享受着来自聚光灯下四面八方的鲜花与掌声。因而,相较于“大师”,我更喜欢“先生”一词,文雅而不失内涵,谦逊而不失风度。 话说回来,起初知道李辉先生,是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惠赠的《萧乾致李辉信札》一书,通过信札的往来,让我对李辉先生的文字和语言有了些许的关注。这次,承蒙大象出版社惠赠李辉先生的新作《先生们》,可谓是又一次相遇,冥冥中似乎该有交集。对于这本新作,正如我前文所说,李辉先生书名起得确实很好,简洁,又有文人情怀。 在书中,李辉先生选取了平生接触到的36位先生,他们均生于民国,奉献于新中国。这里面,有妙手丹青的画家、有名扬四海的哲学家、有神来之笔的作家,也有玩世不恭的杂家。其中,有几位是我特别仰慕的,如巴金先生、梁漱溟先生、汪曾祺先生和王世襄先生。 李辉先生从事传记文学多年,与先生们的交往长达半个世纪,收藏有众多珍贵的一手资料。如今,李辉先生利用这些资料把昔人旧事拾出来,当是很不容易的,尤其是能行云流水,妙语连珠,更应难得。从中,我们能看到巴金冒着非议写下短文《谈<望乡>》,这不仅是在为时代呐喊,也是在为青春呼唤。一时才沉默不意味着永久的退缩,大背景下,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发声者。 收藏邮票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精致的猴票,但很少有人知道其设计者黄永玉老爷子的故事。其实,老爷子当年还设计过一枚丙戌年狗票,只因形象为“狗撒尿”而未能获得通过。老爷子一生如此,幽默、风趣,在把玩间流露着天真与想象。 另外,从姜德明先生的藏书活动,很多人就能感受到书痴是如何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那如数家珍的掌故、信手拈来的逸闻,绝非一朝一夕所能成就。而邓云乡先生的老北京,衣食住行,岁时风物,如今读来,依旧是最有人情味,最具真实感的景象。 当然,李辉先生是传记大家,在这本《先生们》的新作里,不仅有文字的叙述,还有照片和有书信的纪实。
董乐山与萧乾的合照、杨苡在顾家花园的留影,黑白间的对色,印刻出时光的温度,先生们的身影仿佛重现眼前,诉说起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特殊时期,梁冯二人曾有分歧,但在梁漱溟1971年致信冯友兰,以及冯友兰致信梁漱溟的两封信札中。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则是人性的关怀,以及情绪的表达。 或许很多人以为先生们之所以能称为“先生”,可能与他们的才学、能力,以及眼界有很大关系。其实不然,跟着李辉先生的文字走近这些先生们的生活便可发现,他们都是平凡人,有着平凡人该有的喜怒哀乐,也有着平凡人该有的悲欢离合,只是他们在经历一些苦难时,能看得开、想得开,并且放得开。书中有一则于光远先生的轶事: 一次,于光远先生的批斗大会在位于木樨地的政法学院召开,要凭票入场。于光远先生只身前往,却没有票,门卫坚决不让他进去。见状,他故意坚持,说:“别人没有票不能进,我没有票可还是要进去。”一番你来我往争执不休,引起围观。他又说:“没有我,你们的会就开不成!” 这就是于光远先生的处世态度,即是深处苦难之中,仍能把批斗一事聊以自娱。不由得联想起苏轼《晁错论》中的名言:“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想,这里的“坚韧不拔之志”,也可当“乐观豁达之心”来讲。
最后,我想引用邵洵美先生的一段话:“要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化、政治及社会状况等,每每注意到那个时代所有发表的言论。一个时代的言论,有时简直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历史。”今天,我们在努力构建属于新时代的言论,开创属于新时代的历史。但是,不论我们如何走,走多远,都不应忘记过去,以及曾经的言论。因为,每一句言论后面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每一个人后面就是一条联结时代脉搏的纽带。
《先生们》读后感(五):可爱的先生们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范仲淹阅读《先生们》,见到了各位大师的另一面,只想感叹:“奥,可爱的先生们!”
《先生们》一书中,图文并貌的展现了巴金、毕奂午、冰心等曾经老师在课堂上讲到的大家们,读完此书,他们不再是脑海中遥远的刻板存在,而是一个个有趣又可爱的先生。他们对待生活、事业和生命的态度,既让人感动,又引起我们的深思。
他们是有历史感的。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经历过那段荒唐的岁月,一霎那自己成了罪人,被迫放弃自己热爱的事业,仅仅活着就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甚至还要做很多违心的事情……但是他们的乐观还是让人为之动容,他们将那段岁月融进生命,渗出笔端,警示我们后人。
于光远先生的《“文革”中的我》那个洋洋自得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进会场的“我”,坐上了“喷气式”飞机的故事让人既好笑又心酸。所谓的喜剧深层次里都是悲剧,这些故事也一样,先生们将自己经历的“牛棚”写出来,值得我们阅读和铭记。
他们是认真的。他们对生命的热情,对生活的投入,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学习的。读到“八十岁的黄宗英,住院期间,每天在背诗词——就像前些年在北京学英语、学中药一样,她还坚持写日记,写长短不一的随笔……”时,让人动容。想起有一次在飞机上,我捧着机场刚买的《瓦尔登湖》,读了两页就不耐烦地停下时,发现邻座的老奶奶在小本子上认真的抄写“bule”,时不时的小声念一句“布鲁”,我又惭愧地拿起了书读了起来。
很多时候都会想起,那个认真记单词的老奶奶,那个在拥挤的车厢里捧着一本厚书的男孩子,那个没有带耳机用手机看视频却选择静音的女孩子……他们都是认真的。对待自己和别人的生命和生活,都是认真的,一丝不苟的。
他们是豁达的。一直很喜欢汪曾祺的散文,几笔简简单单的白描,就是一副充满生活气息的画卷。就像作者在书中写到的一样,汪曾祺的文字干净,简洁,韵味隽永,值得细品,又展示了汪曾祺先生有趣的一面,等水烧开的时候,他会画上一副简单的画,并且题上“等水开”的跋。这样充满生活趣味和智慧的大师,怎么能不可爱呢?
萧乾先生生命的最后几年都是在医院度过的,病房成了他最后的家,但是他在那里依然坚持阅读和写作,他甚至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随手写到小纸条上,然后再找机会串成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待生命尽头的态度,是坦然的、豁达的、顺其自然的。有一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式的信仰,不管明天和未来那个先到来,先过好今天的生活,做好今天的事。
他们是真诚的。问及汪曾祺先生对于恩师沈从文的某一影响时,他说“好管闲事”,还透露巴金先生曾经给沈从文先生建议“你告诉从文,别再写那些文章,写自己的小说就行了”。在文化界,他们都是相同的人,对待彼此充满了真诚。在毕奂午给作者的书信中,还不忘记问“交没有交到女朋友啊”类似的问题,就像我们的姑姑叔叔记挂着我们的这些琐碎事一样,他们也是一样的可爱和真诚。
我们一直讲夫妻间要相濡以沫,而其实很多时候都是“大难临头各自飞”。而贾植芳和任敏夫妇是真正的“涸辙之鲋,相濡以沫”,从他们相互写的一封封书信中,相互鼓励和安慰,做彼此精神上的慰藉,成就“复旦校园的百年爱情”故事,这样的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真诚,让我们感动。
他们是谦逊的。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展现了先生们很多的书信,阅读他们的书信,能感觉到他们笔尖流露出的谦逊,没有一点点高高在上的姿态,哪怕是给晚辈的建议,也是平和的态度,就像温开水一样让人舒服,也许这就是我们动不动挂在嘴边的高情商,殊不知在先生们的一举一动中早就展现出来了。
毕奂午先生在给作者的书信中甚至谦虚的写到“我这一老而衰弱的文艺兵卒,要紧紧跟上你们这支生龙活虎的队伍。再学着写,不管形式怎样,不管像不像诗。火原以各种状态飞舞着,只要是真火。” 很多时候,我们都是站在高高的上游,对下游呼喝着,却忘记了我们头上都是同样的漫天星辰。
他们是可爱的。一个时代,需要这样的一些人。他们对待生命和生活一丝不苟、认认真真、诚诚恳恳;他们对待灾祸和生死充满豁达、坦然不畏惧;他们对待别人和自己一样真心实意,满腔真诚;他们对待生命之外的事物谦逊而不自傲……这样的先生们,他们是可爱的。
特别喜欢萧乾给作者信中的一句话:“你一定要把自己安定下来,为自己设计一些事做。读也好,写也好。绝不可混混沌沌混日子。绝不可惶惶不可终日。那即使折磨,又是浪费”。处于高欲望快节奏生活中的我们,不是娱乐至上就是惶惶不可终日,也许我们正需要萧乾先生这句话中的精神:不可浪费时光,更不可浪费生命,找个有意义的事情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