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上再见》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天上再见》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0 02:59: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上再见》的读后感大全

  《天上再见》是一本由[法]皮耶尔·勒迈特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496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0-4-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上再见》读后感(一):你以为你是为祖国而死,你是为实业家而死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是实业家将他的骄傲毁掉,是实业家将美好的东西毁灭,造就了一个悲剧。所以用一场绝美的报复,嘲笑把生命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实业家,嘲笑这个现实的社会,来弥补内心深处的愤慨和遗憾,让生活更有意义,让人生更有厚度,让生命更加圆满。站在自己视角的高峰,笑看你们的渺小。

  《天上再见》读后感(二):伤痕

  去年看了法国电影《天上再见》,那残酷的战争,战后的丑恶现实,荒诞的故事剧情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躲在蓝色面具后的湛蓝的眼睛里留下的泪水仿佛滴进了我的心中,我感动于父子和解相拥的那一幕,却对爱德华从楼上纵身一跃心碎无比。

今年我翻开了这电影的原著小说,法国作家皮耶尔·勒迈特的同名小说《天上再见》,我本以为看过电影的我可能得到的更多是一种重温和回忆,可是当我一口气读完的时候,我才发觉我错了,原来文字带给我的体验是更加的震撼和无奈。

  《天上再见》读后感(三):其实残忍 未尝不能面对

  

我看到1/4左右的时候,我停了两周,因为太残忍。

我给朋友推荐的时候,说这是一本要让自己开心的书,即便是那样一个很荒诞的结局。

无论是否能天上再见,毕竟用我喜欢的方式走完了这一程,荒诞也好、离谱也罢,我是无法想象,当面对那黑洞洞的喉咙,我该怎样继续我的人生。

今年读到现在最爱的一本。

  《天上再见》读后感(四):生儿不见,天上再见

  皮耶尔·勒迈特(Pierre Lemaitre) 当代法语文学大师级作家,龚古尔文学奖得主,1951年生于巴黎。他以犯罪小说蜚声文坛,凭借《阿历克斯》荣获国际匕首奖,但真正让他步入经典文学殿堂的是一战背景史诗巨作《天上再见》。2013年,《天上再见》荣获法语文学至高奖项——龚古尔文学奖,自此,皮耶尔·勒迈特成为历史上罕见的在推理文学和纯文学两个领域都获得至高荣誉的作家。《天上再见》它紧张刺激,节奏强烈,令人屏息,对法国1918年至1920年间的细腻观察,既尖酸讽刺又娱乐性十足,既滑稽可笑又发人深省。

  《天上再见》读后感(五):是烈士还是牺牲品

  这本书的厌战情绪明显,在战争结束接近尾声时,这种情绪更强烈。但是有一小部分人乐于在战争中谋取利益,抓住战争的尾巴,情绪高涨的谋胜利谋战绩,书中的中尉就是如此,视战士的生命如草芥,造成不必要的流血牺牲。我想每次战争中都有这样的军官,最惨的就是战士拼了命可能只是给别人做“官衣”。想到最近看到一个将帅电视剧里,总指挥提到的一句话“将失一令,而军灭身死”,指战员都应该有这样的觉悟。在我国这个制度及军民环境里,对退伍军人,和参加过革命的军人还是很照顾的,没有过多想过战后的退伍军人的事情。像书中聚焦法国一战后,退伍战士被抛弃的命运的这视角看到的也是跌宕起伏的人生,更有以战士尸体为挣钱的工具,(后记说纪念碑诈骗案是虚构的)而后来两个退伍军人也做起这个买卖诈骗,更让人寒心,可能这个视角比较“上帝”。

  这本书的封皮上写这是一场华丽的复仇。但是我觉得这场复仇的成功大部分是中尉咎由自取,还有做为权贵阶级的爱德华父亲的推波助澜,与一个尚未丧失良知的公务员联合。

  作者细致描写了两位战士的生活,他们坚韧也痛苦着。他们吵过架,分歧过,但是一起经过生死,两个人还是依靠,战争中平阶的情谊更牢固。

  爱德华主动撞死在他父亲的车上,令人心碎。试图去理解这一结果的一步步前路,父权下压制孩子的天赋,他甚至是不喜欢这个孩子的但是在孩子死后又觉得错了,但是命运并没有给他改正的机会,还让他的孩子死在他的车轮下。这其中的情感太复杂了,特别拧巴。也许在战争中,人性是扭曲的 ,也不能用正常的逻辑去解释,这种情感地震的后果可能还会影响战后很多年。

  读完这本书,只觉心累,对于复仇成功与否也没那么重要了,,中尉即便死了也并没有大快人心,因为死亡太多了,伤害太多了,中尉也不是战争的罪魁,最多是聊慰人心。

  《天上再见》读后感(六):天上再见

  看完《火光之色》之后再看这本《天上再见》,我觉得有了很大的对比,虽说隶属于姐妹篇,但却可以说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故事,由于看两本书相隔时间间隔的太短,看的过程中一度觉得很跑偏。 相比于前一部,我更喜欢这部《天上再见》,也许是因为《天上再见》的故事更符合我的喜好,两位从战场上奇迹般的生存下来的人,但是却一个人面部受了严重的损伤,而此后的一生中,不得不以另一个人的身份活着。 两位主人公的命运起源于一场战争,这场残酷的战争使他们一个人从土里艰难的爬了出来,另一个幸存者,虽然,活了下来,却有了严重的损伤,从此失去自己的身份,这本书正是讲的这样一个故事,战争后的家庭,战争后的命运。 坐着用它神奇的语言将战争后的残酷充分的展现给读者。 其实相比之下,这本书的书名要更吸引读者,可以说从书名就可以看,这本书已经透出来了浓浓的压抑感,两个底层士兵的复仇,一本撼动心神的故事。 同样是复仇体现的却是两种不同的压抑感,但是《天上再见》却还要我有一种莫名的愤怒,那这两名士兵在出生入死之时,他们归来之时,却被一个军官因为无耻的方法抢走了他们的军功,然而他们却无可奈何,战争使多少家庭家破人亡,但是在那样一个动乱的时代,落后就要挨打是每个人心中的信念,而烧杀抢掠的成了战争的代名词,可以说皮耶尔的文笔比较诙谐幽默,但是在这幽默的文笔之下,却隐藏着一个残酷的血淋淋的现实。 战争摧毁了那么多的家庭,却揭露了那么多的人性,我很喜欢一个作者创造过一本战争的小说,里面有这样一个人物,他在战场上当了逃兵,但他回来之后却将责任推给了另一个战友,那个战友蒙受逃兵的怨气好多年最后他终于有机会洗刷自己的冤屈,那个逃兵终于承认了自己逃兵的时候,是他终于迷途知返,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留下了这一段遗言。 一战时期我们属于受害的一方,战争之后我们忙着治理国家,忙着安抚人心,似乎从来没有人去真正考虑过那些战争是什么样的感觉,那些最底层的小士兵又有什么样的话想说。 看完这本书,心情真的觉得特别的沉重,如果我们无法对抗世界的邪恶,那我们就各自死去,天上再见。

  《天上再见》读后感(七):用一场疯狂绝美的复仇,去嘲笑这个残酷荒谬的世界。

  

《天上再见》——【法】皮耶尔.勒迈特

#他对自己说,不能哭,哭就等于接受了死亡。

#所谓的责任感,是一种季节性的玩意儿。

#与此同时,等待,就是战争结束以来我们所做的事。在这里,多少有点儿像在战壕中。我们有一个敌人,只是我们从来都看不见它,但它把它的全部重量都压在我们身上。我们全都隶属于它。敌人、战争、行政、军队,一切,多多少少全都是一样的,都是没人能明白其奥妙的玩意儿,也没人能阻止它们。

#一些人开始玩起了指派,人们拿那些过于窄小而无法交换的军鞋做赌注,人们寻着开心,人们说着笑话。但人们心情沉重。

#一个征服者总有某种丑陋面。

#枪口朝左=死。(法国军队中用语)

#他怀疑他女儿幸不幸福,他觉得她只是满足。

#明天是不作数的,让他痛苦不堪的是今天。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我的殖民地衣装和我,我们就像两个并排而躺的死人,他心里说,一个是空的,而另一个则凹陷着。

短评:

“用一场疯狂绝美的复仇,去嘲笑这个残酷荒谬的世界。”

战争到底带给了我们什么?看似荒诞的故事,致敬战争中那些死去或者虽然或者但也死去的军人。

太喜欢作者的文风了,诡谲多变。有法国人天生的浪漫诗人气质,有振聋发聩的哲学气息,转而又尖酸刻薄的如邻家阿姨。系列作品安排上了。

  《天上再见》读后感(八):战争没有胜利者

  按顺序来说,《天上再见》应该是1,《火光之色》是2才对,之前在《火光之色》中作者那种细致的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火光和天上理论上都是以“复仇”为主题的小说,但个人认为,《天上再见》中战争的残忍才是主角。想到故事内容,有一种酸涩到落不下泪的难过。

  开篇就是一战的尾声,作者将战场上的残酷描写的真实至极。战场上的炮火、飞沙走石几乎贴着读者的脸蹭过去。耳边是轰轰炮火,空气中是火药和血肉的气味。男主爱德华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战后他和战友阿尔贝阴差阳错的相依为命。他们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战争结束,活着回家。战争结束了,他们却无家可归了。爱德华因病需要靠吗啡生活,巨大的经济压力压在两人肩上,他们不得不靠一些“旁门左道”赚取生活所需的费用。

  普拉代勒只想靠战争谋取钱财权力的小人,战后他居然娶了爱德华的姐姐玛德莱娜(火光之色的女主)意图骗取佩里顾先生的财产,同时投机倒把大发战争财。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看到普拉代勒践踏烈士及其家人大发战争财的时候简直想掐死他!

  善良的人在底层艰难求生,而残忍的恶人却过得怡然自得。这样的世间真的一点都不美好。

  有些事情可以说原谅你的敌人也是放过自己,可有些事情,如果作为当事人认为不可原谅,那就没有必要原谅伤害你的人!!(反击的时候就该拿起武器,灭了普拉代勒那样的人!)

  在战争中没有胜利者,每一个参与战争的人都是输家。输掉了人生,输掉了身体,甚至输掉了生命……

  现实中战后军人安置也是问题,他们所面临的不仅是身体上损失,还有经济、心理等诸多问题。如果人间有天堂,那一定是大马士革。而现在的大马士革却是真实的地域。那个在土耳其海滩上幼小的身躯刺痛了多少人的心!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疫情又何尝不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那些勇敢的医护人员和他们的家人同样是英雄。经历了残忍战争的人们要如何克服心理伤害重新回到生活,那些失去了家人的人们要如何继续生活下去,面对这么大的问题作为个人深感自身力量的渺小与知识的匮乏。对我来说这是极难回答的问题,我唯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至少在面对那些“战士们”的时候,多说一句感谢,多一份理解,多一些尊重吧。

  《天上再见》读后感(九):把文学的光照进战争的黑暗

  合上这本书,我想起了一句话,是初中时读的《骆驼祥子》里的名句——“这个社会不让好人有出路。”可能当时年纪的我还会对这句话深以为然、长吁短叹,毕竟缺乏人生阅历的话很容易拾人牙慧并奉为圭臬,摘取只言片语的“金句”然后激情开麦(看看当今乌烟瘴气的微博和b站就知道了),不管是zuo还是you,很多地方弥漫着没有独立思考的zhan队谩骂和攻讦。好像说远了,回到这本《天上再见》,时至今日当我读完这本书,想到的第一句就是那句话。是啊,出生入死的士兵凯旋归来后陷入窘境,生者生计难以维持甚至不能自理,死者被恶人随意侮辱连姓名都难以留下。与之相对,逃跑的军官战后却平步青云,继续无恶不作,肆意报复目击的士兵。之后“好人”士兵阿尔贝和爱德华为了生存,只得走上了“变坏”的道路。虽然本书的结尾有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阿尔贝带着心爱的人远走高飞,普拉代勒被绳之以法,露易丝获得了大笔财富平安长大。但是同时,爱德华张开双臂迎接驶来的轿车,无数没有留下名字甚至尸骸的战士默默地被忘记,坚守正义与道德的公务员梅尔林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荣誉….作者是想用这个悲剧的结尾告诉我们“不要做好人、好人没出路”吗?

  显然不是这样的。作为一部小说,作者也只是描写了这些人物的一些剪影。即使是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不能将一个人说成简单的好人和坏人;但是,作为一部小说,社会和人性的复杂,《天上再见》反映的部分已经足够撑起它获得的奖项和赞誉了。

  “世界上最黑暗的领域,只有当文学的光照进去的时候,才能渐渐地透出光亮,才变得可被认知。对黑暗世界的描写是一个作者的责任,当然这也需要莫大的勇气。”作者描写了“这一场疯狂绝美的复仇,来嘲笑这个残酷又荒谬的世界”,让我们能穿越时空看到当时法国社会的一个侧面,同时也能对当下我们身处的时代和土地产生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guo?那些口口声声扯着大旗的他们皮下的一面又是为了什么?(还想要豆瓣账号hhh此处省略xx字)最后,这个荣获龚古尔文学奖的小说,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法式的浪漫风情,看来战争和苦难也抹不去法国人骨子里的罗曼蒂克啊….

  另外,真诚希望世界和平,战争摧毁的不仅是具象的躯体、建筑、城镇,更是精神和人性。而且后果是由无数无辜的平民所承担的。

  《天上再见》读后感(十):《天上再见》-关于战争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

  经过一个星期,终于断断续续把这部厚达500页残酷史诗读完。不禁感叹战争的残酷以及战争过后底层人民生活的不堪,战争使得少部分上流社会的贵族收益,却让大部分处于中下层的人民痛苦不堪。

  小说主人公无外乎围绕着三个角色-阿尔贝、爱德华以及普拉代勒。战争前,他们三人分别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阿尔贝是一位生活在底层的会计,普拉代勒则是一个中层阶级,而爱德华是身处上流社会的贵族分子。有趣的是,经过战争的洗礼之后,作者有意地让他们三个人的身份互换了,被炮弹击伤的爱德华因为无法自己照顾自己,一下变成了他们三人之中最需要照顾的一员,而普拉代勒这个奸恶狡猾的角色却戏剧性地通过花言巧语博得爱德华的姐姐欢心,从战争中获益,通过爱德华家族的关系贩卖棺材和墓地来大肆收敛钱财,成功跻身成为社会上流。而在小说的结尾,作者又通过一场华丽的复仇将他们矫正回本应属于他们的位置。作者试图通过这样一出大快人心的复仇过程,来体现战场上的残酷以及人性的黑暗与污浊。

  除了作品宏大的主题和描述残酷的背景,小说的成功之处还在于无数次的戏剧巧合和一次次引人入胜的反转情节。阿尔贝和普拉代勒在多次意想不到的场合中相遇,无论是在战场,在医院,在墓园,还是在爱德华家中的不经意间的出现,作者都很好的处理了他们之间上下级的关系,拾起很明确的产生了一种阶级分立的局面,他们之间的对话是不可能融洽的,因为他们的社会地位永远没有重合在一起,而世间的必然不过是众多巧合的叠加,在一次又一次的讥讽与嘲笑之中,阿贝尔内心复仇的焰火燃得更旺,终于在最后一次会面,即在普拉代勒调戏阿贝尔心爱得女人之后,复仇在又一次的巧合中发生了。

  最后想再谈一下关于爱德华这个角色的个人感受。个人从爱德华的身上找到了一种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性光辉,他深谙是上流社会的规则却不屑于与他们站在同一边,而是像一只自由的孔雀一样以自己的方式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敢于挑战代表权贵的父亲的权威(这里可以从与父亲交流的人的描写中找到强烈的对比),以一种不自由毋宁死的精神来对抗来自父亲的束缚,在战争受之后同样通过自己的方式,逃离父亲的管束,拒绝各种各样的假下巴,选择最真实的自我,戴着自己创作的面具来生活,这种自在独行的个性与精神正是在当时甚至是如今罕见和稀缺的无价之宝,作者皮耶尔-勒麦特将这个角色塑造得一个比普拉代勒和阿贝尔都要高一个层次,无形之中也是在为当今社会许多为了对金钱和权力的追求而逐渐丧失自我的人的一次精神拯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