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普法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普法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2021-02-10 04:20: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普法战争》的读后感大全

  《普法战争》是一本由(美) 杰弗里·瓦夫罗 (Geoffrey Wawro)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2.00元,页数:2020-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普法战争》读后感(一):历史没有新东西

  

一个渴望统一 一个要显示强权 历史如此往复 慢慢的读 似乎能体会到如今的变革 会不会重演普法战争的故事

是故事 也许是悲剧

战争之前征兆 繁荣 人民生活在一种打了鸡血的亢奋 幸福之中

似乎只有战争才能维持一种动态平衡 欧战战场的一次次悲剧 不止是野心家的狂妄 皇帝的骄奢 冥冥之中自有定数

  《普法战争》读后感(二):战争是政治的延伸

  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无疑是位有作为的君主。在他的治下法国恢复了秩序,经济得到了恢复,在一定程度上回复了法国的国力。回顾其个人发展历程,总能在身上发现其伯父拿破仑的影子。普法战争的导火索看似来自一份被篡改的电报,实则德意志与法兰西之间的较量由来已久,一切准备就绪等待进攻的“零时”。普鲁士在对丹麦与奥地利的对抗中展现了强大的作战能力和灵活有效的政治手段。这都让拿破仑三世忌惮,迫在眉睫的紧张态势让三世必须尽快采取手段以保证法兰西的利益。国力的恢复给予他一定自信,但显然他本人对战略准备上的认识不足,并没有最好战争准备。无论是全面的军事动员还是在作战计划的指挥与谋划,双方的差距是如此明显,对于法兰西,这场战争是为了保持一种战争的优势。对于德意志,这场战争是一场“立国之战”。当扳机扣动的一刻,战争的结局就已确定。战争发展如此迅速,如此惨烈,逐渐呈现一边倒的态势。出兵干涉逐渐演变成仓皇逃窜,形势急转直下不可逆。或许在被俘的一刻,拿破仑三世才能意识到,他并非他的伯父,即便自己不遗余力的效仿他。他治下的法兰西也并非曾经那个让整个欧洲肝胆俱裂的法兰西。甚至即便到了失败的一刻,他与在滑铁卢惨败的拿破仑皇帝的处境都大相径庭。

战败的法兰西已失去皇权的土壤,共和民主深入人心影响着社会。胜利的德意志在几次豪赌中取得大胜,胜利如同强心剂让德意志在扩张的道路上狂飙。胜利与失败在漫长的历史中看起来也并不是那么清晰了。这场改变世界局势的战争值得我们深入了解,通过阅读了解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清楚发生了什么

  《普法战争》读后感(三):普法战争:德国对法国的征服

  阅读杰弗里·瓦夫罗的这部关于普法战争的历史作品,对于这场战争的起因及进展、结束会有一个详细的了解。通过读这本书,可以看出,无论是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铁路网的完善、征兵制度的改进,还是战争进行过程中双方将领的战略战术、战争时机的把握、士兵的纪律和武器装备等方面,法军无疑处于失败的一方。相比于普军总参谋长毛奇的指挥大兵团分散作战完成合围的能力,法军元帅巴赞则多次贻误战机。普军的取胜很大原因在于它的火炮对法军的残酷轰炸,克虏伯火炮的攻击使法军伤亡惨重。

  最后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究竟谁赢得了普法战争?法国因为战败付出了割地赔款的代价,但不久即恢复了元气,而普鲁士通过丹麦战争、普奥战争、普法战争达到了统一德意志的目的,但普鲁士的崛起对于欧洲的均势则造成了破坏,从而又树立了新的敌人。

  拓展书单:对于梅特涅的均势外交可以有一定的了解

  《普法战争》读后感(四):夸几句,顺便诉苦(奸笑)

  托都德的福,凡上过初中的人——至少80后90后,对于发生在欧洲的战争,除了两次世界大战以外,最为耳熟能详的应该就是普法战争。教材编写组成功地让普法战争家喻户晓,让法语成了最美的语言。

  《最后一课》用一个最细微的事件折射出法国战败之时对处在最末端普通民众的影响,但都德更多地将笔触放在民族尊严的层面,而在看过《普法战争》后,你自然会发现,真实情况远比都德描述的惨烈,如此惨烈以至于民族尊严不值一提。战争使双方士兵都成了土匪,遭殃的是法国农民,被洗劫一空后还可能小命不保(法军对同胞甚至比普军还要可怕)。所以,刚刚战败之时雨果还在激愤地对公演说,誓要收复失地,但没过几年,恢复正常生活的民众很快就将阿尔萨斯洛林抛在脑后。作者在最后一章引用一位作家的话颇为有趣,大意是他可不愿意用右手的小指去换阿尔萨斯,因为在写作时需要支撑;也不愿用左手的食指去换洛林,因为还要弹烟灰。

  如前所述,本书的主体就是对普法战争的完全纪录,先是介绍起因,双方实力,然后一个战役一个战役地推进,直至法军失败,巨细靡遗,读者仿佛亲临战争现场,闻到硝烟,看到营帐,目睹法军如何凭借“夏塞波”的优势在战争前期势如破竹,击溃一波又一波普军的进攻,后来又是怎样在涣散的军纪与昏聩的指挥下变成红裤子靶标,抱头鼠窜的;同时作者的旁白又让人作为一个局外人,抽离出来思索当下的战况,打量其中的人物。且结尾看到彼时法国在失败之后反而总结教训,迅速崛起,直至成为今日的强国,而胜利的普鲁士却最终粉碎,渗入周围的泥土,已无踪迹,不禁要重新考虑“成功”与“失败”二词的含义了。

  饶是本书乃一本佳作,但我还是要说对于我来说这是一本难读的书,原因正是因为我便是止步于都德之描写的其中一位。于是在严谨的历史叙事中,大量陌生的人名,地名,目不暇接的细节,数字,战争部署,人事关系,再加上译者时不时放飞自我造成的困惑,我不得不说这次阅读体验并不是特别令人满意。除了已经和一些朋友多次吐槽了翻译的不当,还有一个问题是在看过一些原文片段后——也许这本来就是语言的隔阂之处——发现英语的叙述结构会带来只属于该语言才能传达的逻辑感,读者在其中更能找到记忆点,不易迷失,这个无可奈何的遗憾也是这种文体翻译成汉语的劣势。

  总之,对这场战争有过大概了解,又想进一步做更深入了解的人读起来更易产生乐趣,如我一般的小白如果想要较好地掌握书中内容,怕是要做好至少读两遍的准备呀。

  《普法战争》读后感(五):《普法战争》 —— 一部真实详尽的战争史

  和很多读者一样,我对普法战争的认知还停留在儿时课本上的《最后一课》。近几年也曾多次来往西欧,德法,却对这段重要的历史一直没有深入了解,实在是不该!美国作家杰弗里·瓦夫罗的大作填补了我的这份缺憾。甲骨文的这本新书来得正是时候!

  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初的这场战争,深刻的改变了欧洲旧有的秩序和格局。当时,普鲁士作为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势力,正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带领下,一步步推进着实现德国统一的大业。而此时的法国,作为一个老牌的欧洲盟主,正在拿破仑三世皇帝的领导下,对外扮演着“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普鲁士这边,为了实现统一的愿望,刚刚进行了1864年对丹麦的战争,和1866年对奥地利的战争,转过头来,把下一个目标对准了法兰西。而法兰西这边,根本没把逐渐成长壮大的普鲁士放在眼里,猛一回头,当初的那个不听话的毛小子已经变成了强壮武勇的战士,正一步步走到自己面前。用作者的话说,“皇帝才醒悟过来,是不是太迟了?”

  普鲁士是一个以军事立国的民族,讲究纪律,讲究工作的细致到位,这也影响传承到了后来的德国。做事兢兢业业,事先准备充分,有头有尾。而法国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天性自我,讲究自由,平等,博爱。完全不同的民族性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场战争的走向。加上德国人一向团结对外,而此时的法国,由于国内的政治利益,权力斗争等方方面面的原因,从领导阶层往下,都是一种涣散的状态。本来就没有明显的优势,在这样的状态对比之下,自然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瓦夫罗的大作中,从战争的缘起,一直到结束,方方面面做了详尽的描述,同时,配上了十三幅战略插图,更让读者可以真实地感受到战争发生的具体情形。不仅如此,从最初双方的准备,军队人数,兵种,包括不同的武器的对比,到战争的引爆点,每一天,每一刻双方的战况,伤亡情况,各种统计数字,足以带给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可见作者为了完成这部作品,所查阅的资料之多,所考察的实地之广。同时,作者也对双方的关键人物,俾斯麦,拿破仑三世,已及奥利维耶,毛奇,巴赞等人物,一一做了深入的描写和刻画。点滴之处足见瓦夫罗所下的功夫,实不负“详实”之名!

  《普法战争》读后感(六):追寻150年前普法战争的进程

  由钟叔河老先生主编的走向世界丛书收入同治十二年刊行的张德彝《三述奇》,有一章追述普法战争,篇幅较小,于1982年出版。张德彝的其他几本述奇尚已出版,不知《三述奇》为何故不重刊。幸由蔡登山重新编注出版。现社科文献出版社甲骨文引进《普法战争》一书展现出更多令人激动的细节,让我们追寻150年前这场战争的进程与扩宽我们的视野看世界。

  话说回来,第二次工业革命,枪炮设备发展较为良好、铁路运输较为便利。 德意志仍然是四分五裂的,完全不能看做一个政治实体。 但法国却没有注意到普鲁士已经人口、工业产能差不多赶上法国。尚且普鲁士习得法军滚雪球式战术,当时普鲁士将领也迅速调整战术,作为总司令的拿破仑三世心理尚未准备好,自己带着一批军队逃了,巴赞独自留守梅斯,军心崩溃,被普军围困,尝试两次突围不成。麦克马洪企图前往解围,行动过于缓慢,被迫与拿破仑三世回合通往色当,被普军侦破。不久被普军围攻,拿破仑及将领,10万大军全都做了普军的俘虏。两个势均力敌的巨人的角力,没想到变成了一方对另一方的羞辱。法国听闻战败,人民起义,国内趁乱发生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

  对德国而言,不仅通过这场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还获得大量的赔款和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拿破仑三世以悲剧收场,拿破仑三世的“伟大法兰西”缓缓地退出历史舞台。作者认为德国凭借克虏伯火炮和逐渐的兵力优势打败法国,踏着他人的鲜血,“军国主义”的盛行逐渐让德国与世界走向灾难的深渊。

  《普法战争》读后感(七):重审“荣誉”和“力量”的一部作品

  普法战争这段高中历史里讲过,这本书也算把我回炉重造。可比历史课本讲的细致多了(这不是废话嘛)但我想说这次回炉,比按部就班重学一遍重要多了。 历史课本只讲了,是普法战争推动了普鲁士统一德意志地区,并由俾斯麦建立了假冒的君主立宪制,但基本没有老师会让你去考虑当时的法国到底有多昏聩,普法两军的军备状况到底差在哪,为什么会引发这场没必要却一定会发生的战争,顶多会叫你比较一下法国政体与德国政体的差异性,还是拿共和政体跟假君主立宪制来做比较的,然而,普法战争时期,法国也是君主制,并不是共和政体,法国皇帝是拿破仑三世。 这就导致了很多青少年看待普法战争的时候,会陷入一个思维怪圈,认为普法战争是单纯的一个残暴的君主制帝国,对一个文明开放的民主共和国的侵略,认为之所以能赢下这场不对等的战争,是源于好战的武力,是源于霸道,所以青少年们一说到俾斯麦,会自然而然地把他联想成拿破仑一样暴戾,穷兵黩武,靠战争扩张的“英雄”,并幻想自己,也以铁石心肠去对待温和烂漫的人。 不要笑,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人有着这样的想法,不是个例,而且非常普遍。 然而普法战争缘起的事实是,对外无限侵略扩张的是法国,是那个拿破仑三世,甚至于想侵吞附近的土地,会用计策把战争先引到意大利。虽说战争并无正义可言,但毕竟出师要有名,法国这次明显就是理亏的,宣战是在一种,狂热的民族情绪,扩张,好战的兴奋感下做出的决定。 战争是并无正义可言的,普鲁士也在等待着法国的宣战,因为这场战争,不可避免,即便法国内部没有这样的扩张情绪,也无法避免,因为普鲁士在崛起,在强大,普鲁士不再是一个蛮夷的普鲁士,而是新兴的工业国家,以统一和发展为目的的新兴工业国,他与老牌工业强国必定会爆发战争,这是资源总量导致的,这是根本利益,这是根本原因。宣战只是导火索,两国分别向英俄奥发出的远交近攻的请求,都只是为导火索抬起手挡住风而已。不用导火索用火柴也可以,挡风用墙也是一样,这场战争的发起,是必然的。 其实法军的战败也是必然的。其实我倒认为不是军备的问题,也不是腐败的问题,而且性格使然,要说普法战争是两个国在掐架,不如说是两种性格的掐架,简单说就是法兰西性格和普鲁士性格,法兰西性格之下,自由散漫是常态,更有甚者,自我和腐败,也因此而成了常态,法兰西性格使得法军在战场上,受到个人因素导致的钳制太多,太容易被煽动,又太容易溃逃。

  “法兰西就这么徘徊在废墟之上,既无荣誉,也无力量。”

  《普法战争》读后感(八):优秀的历史论文

  总体来看,《普法战争》是一本让人有收获的书。 如果把这本书当成一篇历史博士论文来读的话,那么这篇论文绝对是优秀之作。前三章在分析战争的起因,双方的军情、战备和战争动员,把1870年之前的普鲁士和法兰西所处的整个历史背景描绘得相当充分,很清楚地列举了双方的优势和劣势,让人相信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是普鲁士和法兰西统治阶层所希望看到的。 从第四章到第九章把1870年8月到1871年9月初的几次重要战役都依次详细地记录下来,在短短两个月时间,骄傲的法兰西皇帝路易·拿破仑便输得精光,不得不在俾斯麦面前认怂。第十章和第十一章讲在法兰西皇帝认怂之后,法兰西的共和派组成临时政府,一边与俾斯麦开始政治谈判,一边和毛奇继续着漫长且毫无希望的战争,双方之间争斗的焦点是洛林和阿尔萨斯的领土割让问题。没有厮杀到最后一颗子弹,双方就无法回到谈判桌上。直到1871年2月1日,普法战争才最终结束。在这一部分里,作者对战争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描写,犹如纪录片一样追求真实还原历史场景,而不是像普通的电影或小说一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着实让我这个对战争一窍不通的人看得有点发懵,也觉得有点枯燥,就好像看经济学论文里面的数学推导部分一样,从一个符号、一个公式、一环接一环地推导出了普鲁士的胜利。 尽管当时普鲁士只是一个二流的中欧国家,不相信自己能这么快打败一流大国法兰西,但在后人看来,普鲁士胜利的原因其实再明显不过了:普鲁士有俾斯麦这样一流的政治家和他要实现德意志统一的野心,毛奇这样的军事天才和他的合围战术,军纪严明、积极主动的军队,还有更先进的克虏伯大炮;而法兰西却完全没有把握自身的优势,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低级错误、军队意志消沉、国内政治分裂(自由派、共和派、保守极右派、红色的巴黎公社)。 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作为本书的结论是我认为最出色的一个章节,也最值得阅读(如果不想看前面的战争细节描述,可以直接跳到这个章节)。这场战争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被剖析地很精确。战后的法兰西在抛弃保守极右派和镇压了红色的巴黎公社之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走上了国家现代化发展道路;而被俾斯麦强硬揉合起来的不同的派系组成的德意志帝国,却走向了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俾斯麦这个人物很值得继续深度阅读研究一下) PS:本书的翻译有一些瑕疵,有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加入的“私货”,建议最好对照原文来体会一下作者的初衷。

  《普法战争》读后感(九):普法战争中,仅仅是普鲁士赢了、法国输了这么简单吗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即使是对普法战争不甚了了的读者,大概也应该对这段话有着比较深的记忆。这段话出自法国小说家阿尔丰斯·都德创作于1873年的一篇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上面这一段话是小说中的老师韩麦尔先生说给他的学生——小说中的“我”——听的。在这篇小说创作的两年前,普法战争以法国惨败而结束,就连当时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都成为了德国人的俘虏。而当时的德国,就是踩着战败的法国而由普鲁士刚刚“华丽转身”而来的德意志第二帝国。虽然法兰西第二帝国并非亡于普鲁士之手,但如果没有普法战争,拿破仑三世估计还可以稳稳当当地坐在他的法国皇帝宝座上。

  100多年前,都德尽可以在自己的小说中通过一个孩子的眼光来展现之前普法战争中沦陷区的种种屈辱以及对自己故土的深切思念;普法战争后,历史学家、军事家也都可以像研究历史上的任何一次大战一样来“近距离”观察普法战争,并从中得到经验教训;胜利者可以很骄傲地把战败者押解着返回……非常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加冕为皇帝以及德意志帝国的成立,地点就是在法国的凡尔赛宫,时间是1871年1月18日!

  历史当然不能假设,确实也就是这样来演绎的。但无论是战争结束以后,还是直到今天,关于普法战争,事实上仍然值得问几个问题。比如,普法战争缘何打响?比如,普鲁士的胜利与法国的失败真的就没有任何悬念吗?比如,是在一开始就注定了胜利者和失败者的角色,还是其中必有原由呢?这些问题,或许在当时,被俘的路易·波拿巴,一心向往自己伯父的荣光,而且也确实如愿以偿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确实想要弄个清楚明白——虽然即使他弄清楚了,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走向!

  但是当美国军事史专家杰弗里·瓦夫罗在他的《普法战争:1870~1871年德国对法国的征服》一书中,把这一切“真实”呈现的时候,即使是一个对军事、政治或是战略战术不知所以然的人,也不难得出结论:普法战争中,法国确实必败无疑;普鲁士虽然赢得侥幸,却具有一种偶然中的必然——尤其是普鲁士碰到的是法国这样一个对手。

  普鲁士王国迈向德意志帝国整个过程中一共经历了对丹麦、对奥地利、对法国三次战争。“三部曲”中,作为“当事人”的拿破仑三世以及法兰西的元帅们,对前两次战争绝对是有印象。如果说俾斯麦出任普鲁士宰相后,利用经济优势击败丹麦,获得了石勒苏益格和荷尔斯泰因两个被丹麦占领的两个德意志邦,还不足以引起拿破仑三世的警觉的话;那么,在普奥战争之后,他确实有了危机意识,也有军事上、政治上进行了某种准备,但也仅仅如此而已——他不会去想象普鲁士会反客为主,虽然早就在准备着对法国的战争,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巴不得让法国来挑起战争。法国搭起了普法战争的舞台之后,接下来事实上就没有多少“戏份”了!

  杰弗里·瓦夫罗的《普法战争》对普法战争中双方的工作进行了整体上相当全面的回顾与再现。值得注意的是,普法战争中法国虽然失败了,法国不仅需要奉上巨额赔款,而且失去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但也因为法兰西共和派特别是法国人民的抗争,比如“巴黎公社”的成立等,让普鲁士企图吞并法国的野心受到了遏制。而且法国的速败与惨败,事实上也提醒了欧洲其他大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有了警惕,埋下了日后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伏笔。

  普法战争的“余音”当然还不止于此。正如杰弗里·瓦夫罗在书中最后所提到的那样:“新的德意志帝国从一开始就处于内部撕裂的状态,法兰西虽然战败但很快恢复了元气,英国则一直都虎视眈眈、徘徊在侧,还有一个信心日渐膨胀且愈发坚决的俄国。德意志帝国同他们的竞争当然会日趋剧烈……”俾斯麦赢得了普法战争冒险般的胜利,德意志帝国也如期成立了,但显然懒得去好好想一想:这种军国主义的胜利又到底能够持续多久呢?!

  《普法战争》读后感(十):影響歐洲史進程的一場大戰

  

論十九世紀中期最重要的歷史事件,我會投普法戰爭一票,因為它,中歐誕生了新的強國,並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內,成為舊歐洲動盪的根源。兩次大戰雖然未必德國都是元凶,但少了這個國家歷史走向肯定大不相同。不過,這場戰爭就後世的眼光看來,卻帶有一種必然性。德意志民族主義的統一聲浪勢不可擋,而法國斷不會輕易容忍此事發生,解決的方法只有按照俾斯麥說的「鐵與血」。

就我所知,普法戰爭向來是被包括在德國統一的環節中或者是俾斯麥的個人傳記中討論,做為一個單獨的歷史事件成為專著在華文圈中幾乎沒有,這本《普法戰爭》算是目前唯一的選擇。

本書作者喬福瑞‧瓦夫羅(Geoffrey Wawro)並非初次引進市場,他的那本《哈布斯堡的滅亡: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和奧匈帝國的解體》也是偏冷門但又意義不凡的作品。而有讀過這本的,那麼,應該也知道作者的風格跟文筆。他以戰史為中心,導出其緣由與產生的影響,是一部在軍政兩方都兼顧的作品。

普法戰爭是一場以民族主義為背景,夾雜著地緣政治衝突,與一場軍事革新驗收的較量。俾斯麥將日耳曼民族建國的夢想背負在肩,步步為營的主導統一之路,他玩弄著高超的外交手段,利用地緣政治的矛盾從中取利,同時,向世人展現在經歷過拿破崙戰爭失敗之後,自國軍事改革再次領先全歐的事實。普魯士雖然只被認定為歐洲二流國家,但十九世紀上半工業化勢頭強勁,一旦控制日耳曼地區,光是人口量就足以在西歐占盡優勢。而軍事上,在毛奇領導之下,全民皆兵的徵兵制度保障了充足兵源,出色的基礎教育保障底層軍官素養足以執行「任務性領導」(只給目標其餘讓戰地指揮官臨機應變)的戰術風格,以及規劃基礎建設確保後勤萬無一失與快速動員,讓普魯士在軍事上佔據優勢地位。

與之相對地,垂垂老矣的拿破崙三世不復雄心,一心只想鞏固搖搖欲墜的第二帝國,利用戰爭樹立軍威,鞏固波拿巴家族執政合法性,全然不顧各種內政與軍事上的破綻。法蘭西的人口增長停滯,工業發展陷入瓶頸,過去支持皇權的中產階級跟農民都開始動搖,反對派聲浪不再能夠輕易壓制。軍事上,職業兵制事實上只養出了一堆老兵油子,他們整天只想打混摸魚,混口飯吃;而領導階級也整個官僚化,貪腐成性,底層軍官晉升緩慢,毫無士氣精神可言。法軍唯一的優勢,只在於其步槍夏賽波確實是戰爭爆發時歐洲最先進的裝備。

不過,儘管如此,戰爭也並非全然的一面倒,普魯士還是付出了極大的傷亡,才取得對法軍的勝利。隨軍行動的俾斯麥在戰場上訪問了一位被俘的法國軍官後,他得出了結論:「給我們普軍人人一支夏賽波,或者給你們一個毛奇當統帥,這場該死的戰爭都不用打這麼久。」

確實,普魯士在戰術上佔有優勢,但面對武器上的劣勢只能採取靠他們更出色的克魯勃砲來反壓制(信奉火炮至上的拿皇死不瞑目啊)。但這場戰爭勝敗更多取決於法軍的將帥不合。令讀者目瞪口呆的事實是,拿破崙三世任用的其中一名主帥巴贊,在戰前就跟其主子鬧的彼此厭惡,有識者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結果偏偏「疑而用之」,下場就是巴贊在戰場上的各種擺爛。作者指出,法軍並非沒有勝算,而且其實非常有機會的。儘管初戰兩場都不幸兵敗導致國境大開,但只要拿破崙三世迅速集結後備兵力在通往巴黎的要地固守,巴贊跟麥克馬洪會師後側面夾擊,或者把戰爭拖成持久戰,大有可能讓原本中立的列強干涉,最後以極低代價談判乃至和局坐收,那麼俾斯麥是否還能順利成立帝國就只有上帝知道了。但現實是,巴贊的各種不作為導致自己被困於梅斯,拿破崙三世與麥克馬洪為了救援他而被擊退奔往色當,在各種不利局勢下與普軍決戰後兵敗被俘,戰爭便大勢底定。

接下來的狀況是俾斯麥極不想見的。由於皇帝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瞬間垮台,新成立的共和國派系林立,是戰是和取決不下。鐵血宰相本想快速取勝後談判要求利益來結束戰爭,如今他已不知找誰談起,戰爭結束顯然遙遙無期,讓俾斯麥差點崩潰。此時,「多虧」由無產階級革命而誕生的巴黎公社,終於促成了法國保守派跟普魯士的利益一致,在入侵者的「善意中立」甚至某種程度的協助下,共和政府平定了革命,並與新成立的德國和談。這個故事顯然告誡著後人,有很多事起頭簡單,收拾卻很難,戰爭肯定是其中之一。色當戰後那段時間的抵抗,其實已是無意義的作為,法國又沒有像一戰後的土耳其團結在凱末爾領導之下,只是各自為政的亂打一氣,平白添加民眾的死傷,還有各種財產的損失。而歷史證明了,忍得一時屈辱,法國很快就還完賠款,重新再起。

瓦夫羅對這段故事的敘述頗為精彩,他詳實地描述了戰爭的過程,並給予了適當的評論,至於說的如何就見仁見智了。個人是覺得作者對德國有點偏見,他在最後顯然還是把一戰爆發主要責任歸咎在德國身上,這點就有些爭議了。但不管怎樣,這依然是一部出色的作品,值得一讀,也希望作者的另外一本《普奧戰爭》能夠順利引進。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