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精选

2021-02-19 02:47: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精选

  《我能够到星星吗?》是一本由[德] 布丽塔·泰肯特鲁普 / Britta Teckentru著作,后浪丨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一):这本书可能提出了你一生最重要的问题

  小时候,我心里总有很多疑惑,这些疑惑在大人眼中很傻,问出来后,得到的不是斥责,就是哂笑。

  我问,为什么大家明明不喜欢某个人,背地里说她不好,见面后却仍然谈笑风生?我问,为什么我会那么害怕跟人打招呼?我问,世界上真的有外星人吗?这个世界真的存在于现实,而不是我幻想出来的吗?

  我的问题没有得到过回答。

  后来我就不再提问题,安安静静看书学习。

  慢慢长大后,我才发现,我其实内心从来没有停止疑问,而这些问题的答案,哪怕是大人,也很可能从未向想清楚。

  直到遇到《我能够到星星吗?》这本书,我童年心底的疑惑都被勾了出来,看一页书,就觉得自己被敲击了一下,看到最后,竟生出惺惺相惜之感。

  我好像又遇到了当你那个充满疑惑、却又不被回答的孩子,我想,如果当你的我能看到这本书,知道有人也在和我思考同样的问题,也许就不会在无数个疑惑的夜里,那么孤单。

  《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作者是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她是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在书中,她提了90个问题,每个问题,都有一幅精美的插图,这些问题都没有回答。但是,它激起的思考是深远的,值得人用一生来回答。

  一、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思考问题都有脑中既定的图式,而这个图式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形成的一种思维模式。因为,儿童时期在思考什么、如何思考问题,对未来影响深远。

  在本书中,看似不经意的问题,背后都有更深层的意义:

  你愿意做我的朋友吗?——这个简单的问题,将儿童引导向另一个考虑问题的视角。

  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里,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通常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而不能理解他人。我愿意和你做朋友,我喜欢和你亲近,所以你也理所当然愿意和我做朋友的吧。

  ——不一定哦,不仅要体察自己的想法,也要知道,对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定相同呢。让我们来问问,对方是怎么想的吧。

  为什么当很多人在一起时,人们有时会变坏?——在《乌合之众》里,勒庞指出独立个体和群体中的人是不同的,当人组成群体时,会被群体无意识操控,裹挟入情绪的洪流。这是成年人才能读懂的书,但其实儿童时期,很多孩子已经有了这个发现和疑问。

  孩子们的目光往往是敏锐的,只是有些疑问无法表达出来,《我能够到星星吗?》替他们说了出来,也在引导着他们去思考,去挖掘,去追寻。问题,就像一颗星星在远方闪烁,哪怕你暂时够不到它,只要你被它吸引,就会努力向它走去。

  研究发现,那些早早有自己目标、并为之努力的孩子,比迷茫、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孩子,更容易有所成就。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就是《我能够到星星吗?》想做的事。

  二、插图也可以是一个灵魂激起另一个灵魂

  《我能够到星星吗?》中的每个问题,都配了一幅精美的艺术插图。

  它们的配色都很柔和,营造了一种梦境的效果。并不是直击眼球的绚丽图形,却让人能沉浸其中。

  在“我甚至可能学会飞翔?”问题中,画了在绿色光影中伸开双臂,跃跃欲飞的孩子——孩子身上布满深浅交错的影子,像极了儿时某个夏天,我在午后的风里,仰起头,闭上眼,好像拥抱了整个世界。

  而“标新立异是糟糕的事吗?”插图里,红、黑、白互相衬托对比,孩子整齐地站成一排又一排,你一眼就能看到那个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人——就像你自己,在所有人发型一样、校服一样的时候,多么希望自己与众不同。

  插图与问题相得益彰,有时看着会会心一笑,有时又会皱起眉头。这些图案并不写实,有些部分比例夸张,但不会让人觉得失衡,反而很和谐。当你看到它,你不觉得它事静态的,而是处于变幻之中。你的疑问,能从中观照,它不仅仅想带给你简单的美,而是在试图与你交流、问答。

  《我能够到星星吗?》是一本童书,一本能带给儿童更多思考和启迪的书。当然,它也是一本值得成年人翻阅的书,让成年人与曾经的自己,重新相遇。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二):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文:薇子 孩子放暑假了, 这两个月虽说天气炎热,但是心情相对比较放松。 晚上回去吃完饭就看看电视剧,主要是平时也没有时间看电视剧, 有孩子的家庭都知道每天孩子完成作业, 尽量多的还想跟孩子预习一下课程或者读一下英语,要么玩会儿游戏。 反正看电视剧几乎就甭想了, 你保证不了每天都有时间追剧, 你也忍受不了看了今天的, 想不起来上一集是什么内容。 几乎是电视剧绝缘体。 然而暑假就不一样了, 有大段的时间停下来看看电视。 不过前几天晚上娃的一句话直接把我问住了。 1,并不是看见的就是对的, 也不是没看见就是没发生 “为什么你们大人轻松呢? 我暑假了还要写作业。”显然小朋友是觉得我一到暑假就这么欢乐的看电视剧的行为, 跟平时的出入太大了。 “其实平时我也是在上班的, 你觉得我现在很轻松的原因是你没觉得我白天的时候也在工作。 并不是看不见的事情就等于没发生啊。 而且两件事情不能这样比较, 我们的时间都是一天24小时, 但是白天的时候你们在玩儿, 我在工作, 晚上到了休息时间, 你要把白天没完成的作业写完, 而我这个时候在休息。 不能只看现在而不看整体。 ”显然娃被我的这个说法说服了, 继续写作业去了。 孩子好奇心强的时候会问家长一大堆问题, 有的时候提到的问题家长还未必一下子就能答上来。 说起来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朋友, 家长有没有想过要跟他们一起找答案呢。 其实,上学时候的我一直觉得很多事情一定有一个答案,就好像判断题或者选择题一样, 这些里面一定有个是正确的。 后来慢慢的年级高了, 课堂上老师讲了一些关于哲学的或者辩证的内容, 这时候才慢慢的了解到了, 原来并非世界就是非黑即白的, 而且也不是每件事情都一定要有个结果, 有个正确的答案。 也许有的问题就好像辩论会的正方、反方一样, 是没有绝对的谁对谁错, 你看待一个问题的态度本身并不是完全的对或者错的。 2,奇思妙想就应该展开翅膀 昨天晚上在好容易集齐了一套书准备炫耀一下的时候, 我用了《龙珠》里面的段子, “听说集齐了七个就可以召唤神龙了。” 由于很有年代感(不小心暴露了年龄) 娃并不清楚我说的是什么。 觉得召唤神龙这种事儿, 只有小孩儿才信呢。 随着年龄逐渐的增加, 孩子心理的发展其实不一定如家长所想, 有的时候是该让他们多了解一些你觉得深奥的东西。 比如你觉得他们也许不懂得万有引力定律是怎么回事儿, 但其实娃早就知道了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 你没有注意的时候他们已经学到了这些事情。 而且还做的很好。 感觉昨天还在玩儿积木呢, 现在自己已经能按照乐高的图纸一点点的拼一个房子的模型了。 很多事情只是家长认为复杂, 但其实孩子早就学会了。 3,这些问题他们也许也思考过 有希望成为宇航员的小朋友, 早就知道了太阳系的行星。 每次孩子都特别喜欢去天文馆,听讲解员讲解星座,在星座图中找到自己生日对应的星座。 自己说起地球自转和公转也头头是道。 星座之所以会因为季节变化而变化, 也是因为地球的公转等等。 其实有的问题,孩子们也一直在思考, 只不过对于他们而言这些答案我们或许都没有跟孩子讲, 他们就自己去找了。 为什么太阳系只有地球是有生命存在的? 娃也许说的不那么明白, 但是看图示和讲解也能从中找到答案。 十万个为什么的小朋友不止是会提问了, 还会自己发现并找到答案了。 4,更多的答案你可以让TA 自己找 《我能够到星星吗?》相信很多家长都听到过孩子问类似的问题, 我们怎么回答他们呢? 这是一本关于找到答案的书, 书中有90个问题,也许我们不能直接带孩子找到答案, 但是这本书能带给孩子的更多的是思考。 比如看到大海的时候你是不是觉得世界很大自己很小。蓝色的大海和一个正对着大海的小朋友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跟娃一起看的这本书, 其实有的问题, 当时都不能立刻就给出答案的, 人类对于大海,对于地球、宇宙都是渺小的。 90个问题中每一页都配了插图, 孩子的想法其实还是很多的,也许家长可以跟孩子谈谈相对论或者哲学的问题。 其实事情并不像我们以为的孩子听不懂,不能明白, 其实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想我能摘到天数闪闪发光的星星吗? 《我能够到星星吗?》看起来是一个个问题组成的, 但其实这本绘本我们可以一起讨论的更多, 星星是什么样的, 为什么星星会发光, 怎么能到星星上去。 其实它并不是简单的一本书, 而是你能通过沟通和孩子一起发现问题,找到答案的过程, 在这本书里面你看到的问题, 可以有多个答案, 也可以是你当下回答不上来的答案。 不过你的孩子愿意跟你讨论这些的时候, 你会发现孩子真的长大了,家长也要给予给多的关注了。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三):一本引人思考、老少皆宜的问题之书

  此前在一本书里看到过一个观点:每个有孩子的家庭都应该有一段“身心灵时间”,这个时间段里父母、孩子都需要放下手中的工作、任务,互相陪伴共同做一件事,这段时间被称为高质量陪伴时光。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玩玩具、读简单的绘本,再大一些,就可以玩一些互动小游戏了,这其中就包括亲子问答游戏。但很多父母在面对与孩子沟通问题上很头疼,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话题,面对再熟悉不过的孩子,仿佛是置身于陌生人聚会。

  会聊天也是一门技术,但当你不大会的时候,还可以借助图书来帮忙,在《我能够到星星吗》这本书里,有90个天马行空的问题待回答,而这些问题,也都配有一张美妙的插画。

  《我能够到星星吗》虽然是一本儿童绘本,但在逐一翻阅后,作为一个成年人我也很有兴趣思考回答,还拍了好几个我觉得不错的话题发到了我们的好友群,大家对这些问题也展开了讨论和回复,若是朋友聚会害怕无聊,带一本也是不错的选择。

  这本书里的问题,有一些很现实。比如这几个:

  有一些很有哲理性,比如这几个:

  还有一些有前后相关性。

  现代人生活都是快节奏的,匆忙追梦的同时很容易忘了自己,也就缺失了很多向内思考的时间。这本书很适合不忙的时候随手翻开,然后闭上眼睛合上书,就思考问题本身。这些问题也能带来很多启发。或者跟朋友,跟孩子一起探讨,也是一个不错的互动过程。

  对了,这本书对初学插画、缺乏原创灵感的我来说,还有另外一个妙用,那就是看文字配图。这本书里的插画都是天马行空的,若是只看问题,让你来配图,你会怎么画?不需要很复杂的表达,只需要简单几笔,或者记录自己的创意灵感,也是一个很好的插画创意练习方法。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四):《我能够到星星吗?》:让孩子能够体会到思考的美和自由

  有一天,丰田汽车公司的一台生产配件的机器在生产期间突然停了,管理者就立即把大家召集起来,希望能够找到机器出现故障的原因。

  问:机器为什么不转动了?

  答:因为保险丝断了。

  问:保险丝为什么会断?

  答:因为超负荷而造成电流太大。

  问:为什么会超负荷?

  答:因为轴承枯涩不够润滑。

  问:为什么轴承不够润滑?

  答:因为油泵把润滑油吸不上来。

  问:为什么油泵吸不上来油?

  答:因为油泵产生了严重的磨损。

  问:为什么油泵会产生严重的磨损?

  答:因为油泵未装过滤器而使铁屑混入。

  一共六个问题,最后找到了机器出现故障的真正原因。如果这位管理者在问完第一个问题时,就要求员工直接换一根保险丝,那么虽然他解决了一时的问题,但是当保险丝继续断之后,他将仍旧找不到问题的答案。

  所以很多时候,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就需要不断的追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慧并不产生于学历,而是来自于对知识终生不懈的渴求”。他曾经很谦虚的对采访者说:“其实我并没有什么才能,我只是对世界充满好奇。”

  其实所有的发明家或者科学家,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对世界充满好奇。正是因为好奇,才让他们乐于不停的探索世界是隐秘。最终才找到了普通人找不到的答案。

  如果一个小孩子,能够从小就养成喜欢提问和喜欢思考的好习惯,那么这个孩子在成年之后,更容易成为优秀的人。

  插画师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全新力作的绘本《我能够到星星吗?》,就是一本能够帮助孩子构建思考力的绘本故事。书中展示了90 幅直击心灵的艺术插图,并且形成了90个富有哲学价值的问题。让孩子们在思考和提问中发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因为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本身,就比知道答案更有趣味性。

  布丽塔·泰肯特鲁普是德国插画家、艺术家和作家。 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她创作了 40 多本书,在全世界被翻译成20种语言,其作品已在世界各地的展览中展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能够到星星吗?》这本绘本中的问题,让更多孩子能够体会到思考的美和自由。

  一、你明白什么是提问吗?

  很多老师都喜欢让学生提问,因为有提问的课堂互动性更好,而学生的理解效果也会更好。可是有很多学生都不懂得如何提问。其实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问题,只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思考。

  其实提问和思考是相辅相成的。就好像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样。我们因为思考才产生了问题,而也正是因为有了问题,所以才让我们形成了思考的过程。

  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提问?因为我们需要思考。

  “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你已经开始思考自己以后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我长大了,我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而现在的你,又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呢?为什么你期待自己长大后,会看到不同的世界?你现在对这个世界失望吗?

  其实当我们提出问题的时候,答案就已经有了。只不过,所有的答案又是一个新的问题。所以提问题并不是为了找到答案,而是为了在答案中找寻问题本身。

  二、答案不应该是完结,而是新的思考和提问。

  一个小男孩问自己的妈妈:“妈妈,这个大海叫什么名字?”

  “地中海!”

  “为什么叫地中海?”

  “因为它夹在欧亚大陆和非洲大陆之间。”

  “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

  正当这位母亲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的时候,科学家拉曼加入了他们的谈话。

  拉曼告诉男孩:“海水之所以呈蓝色,是因为它反射了天空的颜色。”

  因为在此之前,所有的科学家都是这样解释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但是当这对母子走后,拉曼有些后悔自己这样回答孩子。因为孩子的那双求知的眼睛感动了他。拉曼觉得,自己的回答在不知不觉中,让男孩丧失了从“未知”中探求“已知”的好奇心。

  所以回国以后,拉曼开始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

  他从光线散射与水分子相互作用入手,运用爱因斯坦等人的涨落理论,获得了光线穿过净水、冰块及其他材料时散射现象的充分数据,证明了水分子对光线的散射使海水显出蓝色的机理,与大气分子散射太阳光而使天空呈现蓝色的机理完全相同,进而又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分别发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统称为“拉曼效应”,为20世纪初科学界最终接受光的粒子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1930年,地中海轮船上那个男孩的问号,把拉曼领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台,成为印度、也是亚洲历史上第一个获得此项殊荣的科学家。

  如果拉曼因为自己比那位年轻的母亲博学,知道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那么他将止步于别人的研究成果。但是正因为他没有满足于答案,而是继续从答案中探索,才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如果问你:“我能够到星星吗?”你会说能还是不能呢?如果不能,为什么不能?如果可以,那么又如何够到星星呢?

  其实答案的本身就是问题,如果我们能够让孩子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他们未来的路将会充满无限潜能。

  思想家王充说过:“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让你的孩子学会提问,也就意味着让他学会了思考。让问题和思考相互碰撞,打破思维的边界,开启一场孩子的自我探索之旅吧!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五):妈妈,我能够到星星吗?只要心中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每天晚饭过后,就会带孩子们出去散步,在这个时间里,我们可以讨论哪种冰激凌更好吃,也可以谈人生的理想,甚至人类的起源,反正畅所欲言,无所不谈!

  一天晚上散步时,星星和月亮仿佛被什么东西蒙住了,灰蒙蒙的。小宝不停地把手伸向天空,用力往上跳,我很疑惑,问她在干什么。

  她反问:“妈妈,我能够到星星吗?我想拿抹布给它们擦擦,你看它们的脸脏兮兮的,都没有以前那么漂亮了。”

  大宝马上说:“肯定不可以啊,你看你伸手跳了半天都够不着,不过我猜姚明叔叔应该可以。

  “是啊,今天晚上的月亮和星星都不太亮,除了姚明叔叔,我们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够到星星给它们擦脸呢?”我问。

  “我知道,我知道!”两个孩子争先恐后地说。

  大宝说:“我们可以做一个超大的秋千荡上去。”

  小宝说:“还可以做一个很长很长的梯子爬上去!”

  那个晚上,孩子们讲了很多种方法,除了秋千,梯子,甚至还有土豆丝,火箭,竹子,钓鱼竿,冲天炮,弹弓,飞毯,曲奇饼干等等。

  后来孩子们问我,她们真的能够到星星吗?我说能!只要心中有梦想,一切皆有可能!

  我很羡慕她们这种状态,能带着好奇心和没有世俗条框限制的包容态度,以及广袤的视野去看世界的状态。

  好奇心,是孩子探索世界的核心动力和内驱力。

  美国一个权威机构调查显示,孩子1-2岁时,想象力、创造力高达96%;6岁上学后就开始骤降;到10岁时,想象力、创造力只剩下4%。

  温柔真诚地对待孩子好奇的提问,不要再用我们的司空见惯和少见多怪,去扼杀了孩子旺盛的求知欲!

  几岁的孩子,对世界和未来都充满着好奇,经常喜欢问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那些问题看似好笑幼稚,却能推动孩子主动积极地观察世界,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并因势利导,让孩子学会如何更有深度的思考。

  一个人有十几年,甚至一辈子去学习正确的答案。在孩子好奇心最强的时候,多鼓励和赞赏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陪伴他们一起去发现,一起去感慨,一起去探索。

  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博士曾谈到他的求学格言: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

  插画家,作家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在《我能够到星星吗?》里,就集合了90个经典的,关乎人生与世界的问题,配上插图,让它们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追问。

  比如:

  1,双胞胎愿意总待在一起吗?当他们老了,他们仍然在一起吗?他们一道走他们所有的路吗?

  2,为什么当人与人之间最拥挤时,反而互相之间最疏远?

  3,我可以像鸟儿一样飞翔吗?如果我会飞,鸟儿会不会认为我是它们中的一员?

  这里面的每一个问题,看似没有答案, 其实问题本身就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举个例子来说,双胞胎愿意总待在一起吗?当他们老了,他们仍然在一起吗?他们一道走他们所有的路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让孩子们先观察,小姑子的那对双胞胎女儿。她们和大宝同龄,因为每年寒暑假都会在一起玩,所以彼此很熟悉。

  经过观察和思考,她们发现双胞胎姐妹总是喜欢待在一起,一天都不愿意分开。哪怕上幼儿园,也是在一个班级,虽然有时会有矛盾,但更多是亲密无间。双胞胎说不知道老了以后会不会在一起,但至少现在要在一起。

  总之,这是一本富有诗意和哲理的书,当孩子对人生和世界产生好奇,甚至疑惑的时候,让他们去看看这本书吧。教会他们如何去寻找答案,让他们仰望星空,去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 让他们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好。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六):人一生要经历过多少次的追问,才能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最期待的成长,是改变自己与认识自己。殊不知,改变容易,推翻也有可能,难的是认识自己,又何谈改变。或许,认识自己一词也会有点复杂,那就理解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总而言之,18岁之后的自己总是在想,在世界和生活这个大频道里,自己怎么微调,才能找到自己喜爱的音频?

  一本《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罗列了一生中所要面临的90个关乎自我与世界的终极追问。每一个问题便是面向自我的心灵的叩问,也是自我需要长时间思考参与的人生体验。或许,其中看似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需要好久好久的时间和经历才能解答。

  记得我还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安排一个任务让我至今难忘。现在看来,那也是一个极具观察力与好奇力的前沿教学理念。我们的任务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小本本上登记,两周下来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能领取小红花。果真,这竟然是“好奇宝宝养成记”,那两周每天我都是在幼儿园东看看西看看,看看天看看地,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能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哪些现象是我不懂的。比如:小朋友们为什么会从滑梯上滑下来,后来学习了物理才知道竟然是重力作用。但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激发了观察力,自己发现了现象并埋下一棵好奇的种子。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奇宝宝“,随身携带好奇的基因。虽然已经忘了老师具体是谁,但当时找问题的我的样子依旧清晰,现在越发觉得这位启蒙老师竟然这么早就get到了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看到这本《我能够到星星吗?》的时候,真的感叹如果在小时候能看到就好了。里面的问题不仅是孩子的疑问,也是我一个近30岁成人一直对世界乃至自我的追问。时而感到,人生就是一场密室逃脱游戏,一个环扣一个环,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主题,就看如何依靠自己和所在的关系中,走得更远,探索的更多。

  小书很简单,文字上就是90个问题的字数,每个问题配有一个插画,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由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为小书的每一个问题配上每一幅插画,让思维飘絮的更远,让思考更加意味深厚。如果是亲子的阅读时光,父母和孩子可以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必然不同,问题能给孩子思考,也能让父母自我观照,是否依旧像孩童时期一样怀有赤子之心?是否坚持了梦想?在芸芸众生中,心中是否已经蒙尘?不同年龄的交谈会让人更有启发。

  举几个书中经典疑问:

  当我长大了,我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我会找到我的位置吗?

  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

  人们为什么总是争吵?

  究竟为什么所有人都想受人喜欢?……许多问题依旧是醍醐灌顶一般,许多问题依旧无解,许多问题可能在经历,许多问题好像已经有了答案……或许,人生的构成也就是问题的构成,问题都解密完了,也就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有许多人,连一个问题都没想明白呢?

  在我看来,《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是给我埋下种子之书,在懵懂年龄中遇到的那位恩师,激发我对人生、生活、世界、自然产生思考,即使当下无法获得答案,带着这些问题也将会让我在一生中拥抱世界和生命。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七):人一生要经历过多少次的追问,才能成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我最期待的成长,是改变自己与认识自己。殊不知,改变容易,推翻也有可能,难的是认识自己,又何谈改变。或许,认识自己一词也会有点复杂,那就理解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或者自己在世界的位置。总而言之,18岁之后的自己总是在想,在世界和生活这个大频道里,自己怎么微调,才能找到自己喜爱的音频?

  一本《我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罗列了一生中所要面临的90个关乎自我与世界的终极追问。每一个问题便是面向自我的心灵的叩问,也是自我需要长时间思考参与的人生体验。或许,其中看似最简单的一个问题,就需要好久好久的时间和经历才能解答。

  记得我还在幼儿园大班的时候,老师给我们安排一个任务让我至今难忘。现在看来,那也是一个极具观察力与好奇力的前沿教学理念。我们的任务是,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且在老师的小本本上登记,两周下来谁提的问题最多,谁就能领取小红花。果真,这竟然是“好奇宝宝养成记”,那两周每天我都是在幼儿园东看看西看看,看看天看看地,绞尽脑汁想着如何能提出一个像样的问题,哪些现象是我不懂的。比如:小朋友们为什么会从滑梯上滑下来,后来学习了物理才知道竟然是重力作用。但对于自己来说,这是激发了观察力,自己发现了现象并埋下一棵好奇的种子。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是一个”好奇宝宝“,随身携带好奇的基因。虽然已经忘了老师具体是谁,但当时找问题的我的样子依旧清晰,现在越发觉得这位启蒙老师竟然这么早就get到了教学的前瞻性和前沿性。看到这本《我能够到星星吗?》的时候,真的感叹如果在小时候能看到就好了。里面的问题不仅是孩子的疑问,也是我一个近30岁成人一直对世界乃至自我的追问。时而感到,人生就是一场密室逃脱游戏,一个环扣一个环,每个房间都有一个主题,就看如何依靠自己和所在的关系中,走得更远,探索的更多。

  小书很简单,文字上就是90个问题的字数,每个问题配有一个插画,这也是吸引我的地方。由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为小书的每一个问题配上每一幅插画,让思维飘絮的更远,让思考更加意味深厚。如果是亲子的阅读时光,父母和孩子可以针对问题展开讨论,孩子的想法和父母的必然不同,问题能给孩子思考,也能让父母自我观照,是否依旧像孩童时期一样怀有赤子之心?是否坚持了梦想?在芸芸众生中,心中是否已经蒙尘?不同年龄的交谈会让人更有启发。

  举几个书中经典疑问:

  当我长大了,我将如何看待这个世界?

  我会找到我的位置吗?

  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

  人们为什么总是争吵?

  究竟为什么所有人都想受人喜欢?……许多问题依旧是醍醐灌顶一般,许多问题依旧无解,许多问题可能在经历,许多问题好像已经有了答案……或许,人生的构成也就是问题的构成,问题都解密完了,也就到了生命的尽头,或许,有许多人,连一个问题都没想明白呢?

  在我看来,《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就是给我埋下种子之书,在懵懂年龄中遇到的那位恩师,激发我对人生、生活、世界、自然产生思考,即使当下无法获得答案,带着这些问题也将会让我在一生中拥抱世界和生命。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八):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你会怎样回答?

  你有多久没问问题了?或者被你们家那个十万个为什么的小问号问倒?问题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之一,关于苹果落地的思考开启了牛顿力学的历史,也推动了整个世界的发展。你想成为一个主动爱思考的人还是被机器推送喂养的懒惰人?

  《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作者是德国的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插画家,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同时也是优秀的作家。她能用图画来呈现文字所未能触达的关键信息,在这本书里她的插画与文字本身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追问。

  这是一本有问题却没有标准答案的书

  这是一本问题之书,一本开启认识自我的书,也是一本很简单的哲学书。说它简单,是因为问题看起来简单,但回答起来却不简单。书里一共包含90个问题,比如认识这个话题,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环境与自然,认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认识自我是开始学习探索的起点。我仅仅是身体上的那个我吗?为什么我会做梦呢?我跟别人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我跟别人不同的话,遭受什么对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

  回答每一个问题都是需要经过思考的。比如说在认识自我这件事情上,在不同的阶段你可能有不同的回答。比如书中有问:有人会问未来是什么?过去又是什么?就像我们还年轻的时候,或是更早,或是在此之前,或是在一切开始之前?

  这看起来比较抽象,不好解释,不过如果有人问你喜欢现在的你,还是那个过去的你?有人回答说,我当然喜欢那个青春无邪,朝气蓬勃的我啦!我怎么喜欢现在变老的我呢?有的人却回答:比起原来那个幼稚傻呵呵经常被骗的自己我更喜欢现在成熟的自己。你看一个问题就有不同的回答,它没有标准答案,却能让你思考。

  现在手机美颜已经常态,当我们喜欢接受美颜后的自己,突然看到那些没有美颜的照片时什么感受?有人说,这是我吗?怎么那么难看,赶紧删掉。有人说,呀相比过去我好看了很多,不过我还是那个我,只是感谢技术让我变美了。这两种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前者不接受原来的自己,后者坦然相对。回答没有标准答案,让你看到更多可能性。

  好的问题代表思考的质量,人与机器最根本的在于会思考。

  比如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这个问题,就像陆九渊提出的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类似。当你觉得自己已知圈很大的时候,你就觉得世界在我之内,尤其当你掌握一定的资源和权力时,你会有这种感觉,就是我尽在掌控中,世界就在我之内。当你进入到更宽广的角度或者是纬度的时候,以全人类甚至宇宙更高维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时候,你可能会地球如此之小,只是一颗蓝色的水晶球,它如此脆弱,我们还在彼此争斗,而除此之外还有更加广袤无垠的宇宙空间。也就是说你把自己的出发点,或者你把自己的大小放在什么样的位置的时候,决定了你看世界的角度。这样的思考来自于你观察体验世界和学习知识。所谓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在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沟通的过程中会有很多的思考。思考是成长的标志,如果不思考等着机器推送,最终会变成机器喂养的没有自我意识的躯壳。

  独特性存在于每个人,如何认识独特性是一件考验思维模式的事情。

  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我们是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来教育和培训流水线上的工人一样,在制造和复制人类劳动力资源发展的模式,我们所培养的人都是要符合流水线上标准化的工人操作要求,所以对于独特性这件事是不要求的,甚至当你出现标新立异的事情或者是行为的时候是要受到打压或者是集体讨伐的。而现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90后新生代崛起之后,标新立异这件事成为了稀松平常的事,他们要求个性要求独立,要求从流水线的模式当中解脱出来,成为自己想做的自己。这就要求原来的劳动力生产和培训模式要转变,所以你看对待独特性这件事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过去你的老师跟你说,你就是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你会觉得这是对的。但是现在你可能不会这样认为这样对,甚至如果你有孩子的话,你也不会将这种观点传递给他们。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所决定的,所以在看到问题的时候,你需要学会从历史长距离角度来看待这些问题,而不仅仅是随大流。

  这样的问题每个人都会遇到,至于给予怎样的引导和发挥全在于你自己的思考和体验。就如我们都是两手空空来到这个世界不曾带走什么,只带走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体验。那么你想带走什么呢?你想告诉你的后人你带走了什么呢?这本《你能够到星星吗?你所期待的问题之书》给你很好的启发。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九):《我能够到星星吗:一本也适合成年人读的儿童插画书》

  1.

  如有一孩子问,我能够到星星吗?这很正常。

  而对于成年人来说,在或蹒跚或踟蹰地跨过万水千丘后,在遇见千万个形形色色的人,再或不舍或冷漠无声息的告别以后,我们是否还可以扬起天真的眼神和嘴角,带着些许祈盼和稚气问,我能够到星星吗?

  《我能够到星星吗》的作者是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她是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这个奖始创于1964年的意大利,已经举办过54届,其中的最佳童书奖和国际插画奖代表着业界的极高水准。

  这本书是一本儿童插画书,包含90个启发性问题,每个问题配有一张插图,每一张插图安静无言地延伸着问题的内容和可能有的答案,旨在激发儿童思考,探索想象能力。

  但觉得它似乎不只是一本儿童书,它也是适合成年人的童书。书名中“我能够到星星吗”这个问题似乎可以转化为,成年人对想而不能的事情,是否还充满着神往,对热爱的期盼,是否还抱有缱绻憧憬和拳拳留恋。而且书里面有的问题是需要一定知识储备来作答的,有的需要淳朴且深刻的人生阅历去印证,有的问题,或许就没有答案。

  而成年人经过旷日持久的谋生后,接受苦难的洗礼或荣耀的加冕后,需要这些问题去映照他们眼神是否还明亮如炬。这本书可能就像堂吉诃德说的那句:人生的镜子,习俗的榜样,真理的映像。虽然只有短短九十个问题。

  2.

  比如其中有个问题是: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

  罗素曾说,人活在世上,主要是在做两件事情:改变物体的位置和形状和指使别人这样干。

  我觉得这样说是不妥的,他这句话强调人都在为外部世界汲汲营营,忽视了人于内在世界会有所追寻。

  我想多数喜欢思考的人,都会把世界一分为二,把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划分的比较有界线。但有的时候,人在精神疲倦能量坍塌时,内在世界的荒凉使得外部世界也废墟一片。

  王小波在《我的精神家园》中有一段话:任何一种负面的生活都能产生很多烂七八糟的细节,使它变得蛮有趣。人就在这种趣味中沉沦下去,从根本上忘记了这种生活需要改进。

  我觉得这段话挺让人警醒的,它透露两个信息:首先是人容易在乱七八糟中沦陷,再是,如果生活鸡零狗碎,它是能被改进的。

  当然,从来不缺少励志名言,教我们如何面对生活改造生活,但是,王小波这段话似乎把问题中的“内”和“外”很黏性地粘在一起,把由“内”至“外”的可能变得很有延展性。

  而“世界在我之内,还是在我之外”的答案,我想大部分时候我们都有,只是万一有天我们忘记了这个问题,忘记了答案,再重新看到这几个字眼的时候,相信会重新赋予人勇气和力量。

  3.

  还有一些问题,比如,为什么当人与人之间最拥挤的时,反而相互之间最疏远?我会找到我的位置吗?标新立异是糟糕的事情吗?这些问题,不同的人在不同阶段会得出相应答案,但得出的答案大概都是似懂非懂。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老年人的仁慈是因为看清了种种天真。似乎老年人该懂得都懂了。

  但龙应台在《目送》中有一段话:所有其他的人,会经历结婚、生育、工作、退休,人生由淡淡的悲伤和淡淡的幸福组成,在小小的期待、偶尔的兴奋和沉默的失望中度过每一天,然后带着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懂”,做最后的转身离开。

  最后转身的时候,也不一定说的出太多所以然,不知道到达彼岸后,能不能。

  而成年人挥别了童趣时代太久,离老年生活又还太远,不够天真也不够老成,处于精力充沛,有些认知相互冲突的尴尬阶段,那些还没发挥够的童真和还不够深刻的老练,在矛盾和挣扎着暗暗发酵。

  于是,有些问题,我们即使用最精准的理性来思考,都不能得出非常完满定性的答案,但是,当我们凝视它们时,它们是被关注的,这时候,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开始在我们心里不知不觉沉淀,随着我们用时间、性情和阅历去浇灌培育,答案会在犹疑、摇摆的土壤里酝酿并自我改良。

  4.

  那这本书对于儿童来说,有什么益处呢。

  首先,满足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促进语言表达能力。

  书中的有些问题,很具有画面感和哲思性。有几个问题如下,倘若我会飞,那鸟儿会不会认为我是它们中的一员?究竟是什么将我拽向地面,令我无法飞翔?为什么一个秘密解开后,总有新的?我是不同寻常的吗?

  回答孩子这些问题,目的绝不是提供标准化答案,而是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想象力的孩子是充满探索精神的,他们会很认真的记住大人给的解释,且在他们自己可以通过识字去认识世界的时候,他们会迫不及待地检索记忆库存,和找到的答案相对比,在一系列的求证检验中找到乐趣和成就感,为他们良好的专注力和探究能力奠好基石。

  而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和大人的不断双向交流,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大大加强,根据研究发现,大脑中,掌管语言表达的区域会刺激中枢神经发育,这对启蒙教育来说非常关键。

  再者,通过亲子阅读建立孩子的幸福感。

  在知乎上,有很多父母的求助,他们困扰于孩子每天稀奇古怪的提问。《亲密关系》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在他的书中指出:孩童的两大主要需求是归属感和确认自己的重要性(一位叫珍.尼尔森博士的观点)。

  所以很多孩子总是哭泣吵闹,是因为他们用此作为威胁、要求家长的手段,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一些孩子沉溺于游戏和网络,也是因为在现实世界中缺少关注和热爱。

  所以,一本有趣的书籍能帮助大人和小孩建立互动性很好的桥梁,尽管有些答案大人无法给出准确答案,但也正是因为某些不确定性而给孩子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但亲子关系在你问我答中赋予儿童更多安全感和幸福感。

  5.

  不拔高这本书的实用性,但是有一点是较明确的,每个成年人一生都在不停学习、寻觅,《时间简史》里说,一切宇宙理论都是限制性模型,这句话放在日常生活中又何尝不可,没有哪一种学说是确认无疑的,只看我们选择相信哪种。而《我能够到星星吗》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满足并挖掘儿童的想象力,也提醒成年人捡回可能被遗落的问题、答案和烂漫,而这个时候的烂漫在时间催化下显得更加接近真理,并有助于选择一种更靠近生活的信念,并不断被强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而且,很多育儿专家都提出,最好的教育准备应该是父母完善自己,再影响身边的孩子,父母应该时刻准备和孩子一起成长。孩童有时的童言无忌,对于大人来说却是醍醐灌顶,有些被生活剥夺了天真的成年人,在孩童的纯净熏陶下,更易跳出自己画的牢笼。

  所以在和儿童一起阅读探索的过程中,是一种自己遇见自己的过程,也是一种自己遇见神性的过程。而“我的成长是否宛如花一般”,这个问题,成年人和儿童都可以问呢。

  《我能够到星星吗?》读后感(十):不忍孩子一生与“深刻”无缘?这本问题书了解一下

  孩子到底应不应该学哲学?这是个不置可否的问题。

  周国平曾说:如果你只想让孩子现在做一架应试的机器,将来做一架就业的机器,当然就不必让他“学”哲学了。可是,倘若不是如此,你更想使孩子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哲学就是“必修课”。

  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整个人生。

儿童适合学哲学吗?

  当然!

  以世界畅销书《苏菲的世界》掀起哲学小说阅读风潮的乔斯坦·贾德曾公开表示,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要有好奇心,而所有孩子生来就有好奇心。

乔斯坦·贾德

  周国平在《哲学与孩子与通俗化中》曾高度赞扬了孩子的好奇心。他认为,孩子提出的那些既不实用又无答案的问题,其实正是典型的哲学问题。可惜的是,他们往往被毫无哲学听觉的大人们扼杀了,同时也扼杀了许多未来的哲学家。

  贾德与周国平的观点相似。他认为,如果家长能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那么,不用费很大的力气就能培养出孩子的哲学素养。而一旦把这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弄丢了,就只能通过一些学术性的语言和艰深的文字在学习哲学了。

如何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好奇心的外在表现就是不断发问。

  因此,鼓励孩子提问,引导孩子提出更多问题,是家长培养孩子哲学思维的第一步。唯有不断追问,才能看见更广阔的的世界,才能拥有更充盈、丰盛的内心。

  博洛尼亚国际儿童书展童书奖得主、插画师布丽塔·泰肯特鲁普创作的《我能够到星星吗》,就是一本适合引导孩子提问、帮助孩子开启哲学探索之旅的问题之书。

  书中不仅有关乎自我与世界的90个终极追问,更有90幅直击心灵的艺术插图。文字与图画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一个个完整的追问,引导孩子们从问题出发,倾听内心真实的声音,感受思考的美与自由,逐渐养成受益终生的哲学思维习惯。

  90个问题含括了生活维度的方方面面。

  既有对人生的思考,比如“我可能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有对自然界的好奇,比如“鹰为它的幼雏捕食,是否就像去工作一样?”

  还有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追问,比如“别人对我保有什么秘密吗?”等。

  本书既适合两三岁,正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阶段的小孩子,可以引领他们更加天马行空地去提问。亦适合十几岁,正处于对自我和世界有着强烈探索欲望的青春期的青少年。而作为一个成年人,亦能从这些跨度极大的问题中,获得一些启发或灵感。

如何跟孩子一起阅读这本问题书?

  《我能够到星星》一书,只有问题,没有答案。

  当然,这些关于人生和世界的问题本来就没有答案,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该如何与孩子一起利用好这本书,读好这本书呢?

  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家长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一定要给出一个答案。

  本书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孩子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如果家长着急给出答案,反而压缩了孩子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而且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依赖,认为思考是大人的事情。

  因此 ,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就一个问题给出尽可能多的答案。或者自己先给出一个答案,鼓励孩子去推翻、去延伸。

  童年和少年时学习哲学的黄金期。这一时期,好奇心开始觉醒,孩子开始直面世界和人生。这一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和自由游戏的心态,让他们天然具有哲学思维;这一时期,他们尚单纯懵懂,比汲汲于世俗功利的成年人更容易接近世界的真相。

  因此,对儿童的哲学启蒙并不难,只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并加以有效引导,孩子的哲学天性就会释放出来。当孩子在思维中天然加入了哲学,他们对问题的认识,也会随之变得更加深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