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夜短文》读后感锦集
《雨夜短文》是一本由余秋雨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2019-4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雨夜短文》读后感(一):不是余秋雨变了,是我们变了
余秋雨出新书了,雨夜短文,迫不及待买来看,但反响不如前作。不是余秋雨变了,是我们变了。曾几何时,余秋雨的书就是畅销的保障,四年一部的速度,成为文化风向标。1991年的文化苦旅,成就国内旅游热潮,莫高窟、贵池傩等不断出现在后来探险小说中。1995年,山居笔记,引导中国人思索历史,一个王朝的背影伴随二月河掀起清史热。1998年霜冷长河,伴随当时的反腐,众多文革故事,氢弹失窃、假英雄,全国反思。2001千年一叹,寻访中东古文明,国内泛起古文明之旅的思潮。2005年行者无疆,欧洲游记,伴随着当年申根签证开放,中国人得以赴欧洲旅游,几乎人手一本,按图索骥。后来的中华文化课,风光不再,人们见识了易中天、阎崇年、纪连海、袁腾飞、高晓松,甚至当年明月,听到了不同的声音,信息爆发式增长。但我们应该感谢余秋雨,曾经给予的启蒙,那个时候打开了一扇窗
《雨夜短文》读后感(二):很短很轻松
近年来,余先生出书频率较快,但由于不再行走于文化苦旅的路上,更多的是书塾里的思考,以及对旧作的重新整理,《中国文化课》即是重新整理的集大成者,《古典今译》则是散文化翻译古文经典的尝试。
《雨夜短文》大部分是新作,但与前期的文化大散文创作相比,都是些碎片化的短文,读着十分轻松。此书分两部分,上半部分是杂感类短文,下半部分是文化散文的延续。余秋雨的书读着总是那么轻松,特别是对中华文化的梳理,娓娓道来,条理化的思考值得珍重。
从学者角度考虑,如果少些牢骚,余秋雨先生会显得更大气。毕竟,余先生介于学者和公众人物之间,牢骚亦非空穴来风。
《雨夜短文》读后感(三):原来你是这样的余秋雨!
其实我这个人是很喜欢下雨天的,尤其是周末休息的时候,下大雨就拉上窗帘,然后开一个小夜灯,然后打开轻音乐,然后睡一天。或者开一盏灯,拿出一本小说,然后看一天。 如果下小雨的话,我就会拿着伞到处胡溜达,找一个地方吃点东西,或者打开窗户看雨。最近在读《雨夜短文》,我想余秋雨也是喜欢下雨天的吧!毕竟他名字里也有一个雨字。 余秋雨是这本《雨夜短文》的作者,浙江余姚人。当代文化学者,作家。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85年成为中国内地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86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誉称号。被誉为“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代表作有《文化苦旅》《行者无疆》《千年一叹》《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 1、我所能做到的就是回应你的挥手! 很喜欢这本《雨夜短文》里拼命挥手这个故事,小男孩和每一个经过站点的游客挥手,却得不到回应,不就会因为郁闷而生了病。这位孩子的父亲告诉了一位游客,这位游客在听完之后,聊了两句,于是就休息了。等到几天后,小男孩的病好了。原理是这位游客在看到小男孩的时候友好的打了一个招呼。作者余秋雨认识到其实做文化也是一样的,要对于群众有一定的了解,但不要过分的关注,但也要努力为他们解答困惑和问题,即使是一枝笔,只要运营得当,也能发挥很大的作用。 我也很喜欢这个故事,身为一个读者,我认为每一个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正确价值观,来引导自己的读者去认识生活,享受生活,并且善待自己。 2、有些事不要再等! 什么事不需要等呢?比如想吃一个很久没吃的点心,或者学习一个新技能。不要老是空等,马上行动。在自己情绪还没有耗完之前,全力享受这个过程。不要拖到自己没有情绪,然后放弃这件事。 这个独立的章节写的超级抒情和唯美,看来余秋雨是一个心思细腻的人,并且他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法。 3、关于感情! 余秋雨作者除了写下自己每天动物所思所感之外,也没少秀恩爱。作家总是比一般人更加的敏锐,能够感受到爱情里细枝末节的美好事物,然后写在书里到处撒狗粮,秀恩爱。关于爱情,我想这个是不需要将就的,即使慢一点也建议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和自己三观契合的人,只要两个人真心喜欢,即使粗茶淡饭也会很幸福吧! 这本《雨夜短文》里面每一个章节都是独立存在的,所以不必从头开始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看任何一个章节。读完这本《雨夜短文》后,你就会对余秋雨有了独特的认识和了解。
《雨夜短文》读后感(四):经过人间的苦旅,方能发现人间烟火的美
山不再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刘禹锡住一方陋室,不为半斗米折腰,不为追求丝竹之乱耳,不追求莺歌燕舞而夜夜笙歌感到高兴。他只在乎一方陋室过得自我逍遥。
人活着为了就是一种态度。
我记得,前中国足球国家队的主教练曾经将队伍带到世界杯的赛场。他讲的一句话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在《雨夜短文》一书里,余秋雨先生对生活的一种惬意,一种放松,一种身居陋室不为社会俗世烦恼。
人是社会的一份子,认可是人们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的一部分。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往往无法坚持不下去,他们病了,他们放弃了,他们卧床不起了,他们没有了生活的目标。那么怎么办呢?
家人、医生、朋友、谁也无法治愈。
余秋雨先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当年,某个地方的火车开通了。当地的居民很兴奋,特别有一个小孩子。每天,他对着过往的火车挥手。很多时候,在这个世界的人都是忙碌地专注于自己的旅途,可是谁又能安静地注意窗外的风景呢?孩子的挥手谁也没有注意到,谁也没有在车内给予窗外的他回应一个挥手。
时间长了,孩子依旧挥手,可是依旧没有人回应。最后,孩子病了。孩子的父亲四处寻医,病不得医治。有一天,父亲遇到一名旅客,他把孩子的情况告诉旅客。
第二天,火车经过孩子挥挥手的地方。孩子发现一扇窗户打开了,他用力的挥手。火车上的一名旅客也用力的挥手。从此之后,孩子的病不治而愈了。
人很简单,也很纯粹。
一个人坚持是一种态度,一个人的回应也是一种态度。
余秋雨先生对生活的态度是一种平常心,即使是深夜下起滂沱大雨,雨打屋檐哗啦啦作响。雨焦急,人安静。人在屋内看外面的世界,每个人早上起床,挤地铁、吃快餐、深夜走孤独的路,为了就是生活的打拼。可是屋内的人在感叹别人的同时,何尝自己不是一种忙碌呢?
人过着只为一种平常心,有人就为了两分钱的事情产生妒嫉。
余秋雨先生在《雨夜短文》里讲了”诽谤者就是妒嫉者”,文字里没有特意去诋毁那些诽谤自己的人,而是在嬉笑怒骂间讲述这些人的一种心里状态。通过这些事情,余秋雨先生还得到一大帮朋友的无言支持。
《雨夜短文》内都是一些短小的文字,但处处可见文笔的精悍。这些短文每一篇都是独立所在,它们却是生活琐事篇章的连接。一张素色的白纸上面每添一笔都是独立的。当画卷完成时成为了一幅名著。
每个人都像一片树叶,这篇叶子在期盼中活着,在期盼中疲惫,在期盼中飘落,似乎什么也没有等到,但是,天地间正因为有无数这样的叶子才动人心魄。
美是天下一切的终点,也是起点。
《雨夜短文》读后感(五):雨夜静读
就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让越来越多短平快的信息充斥人们的视野,占领人们的时间、精力,进而主导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们才得以通过各种便捷的方式即时了解到自己想要的资讯,而不必去经历印刷、出版、运输、销售这一系列等待。
这是一个奇异的循环——互联网为我们节省了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但与此同时也消耗了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变得不再像过去一般,愿意主动接触那些长篇累牍、甚至需要反复咀嚼的知识和观念;于是乎,越是追求极致的速食文化(无论我们是有意为之还是在潜意识中做出的选择),就越是往走马观花的方向发展。——你不能说这是不对的。毕竟,学海无涯,而一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即使不能透过现在看本质,可若是能够在自己有限的生命里多走走、看看,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只不过,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想,绝大多数的创作者都曾经、正在或是将要面临“究竟是要迎合市场还是坚持自我”这样的灵魂拷问。对此,余秋雨给出的答案是:“我想,既然当代人只能利用短促的片段机会读一些短文,那我们更不能把这珍贵的机会糟蹋了。”
余光中曾称赞余秋雨的文章创造了长篇幅的极限,“动辄万言,长而不散,流转自如,意蕴沛然”,而后,很多评论家又以这个特点来定性所谓“文化大散文”。有人说:“余秋雨的散文,都是宏大叙事。相比于那些一条小溪、一株小草、一朵小花引发出无病呻吟式的散文,让人过目难忘。风土民俗、历史人文、万里山河都从他的笔端流淌出来,抒发你的情感,引起共鸣。一处名胜风物,挖出那段沉淀的历史,由古及今,总能让人思索和感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开创了一个散文创作的新高度,也引领了一个时代。”
但其实,余秋雨也写过很多短篇散文,他的那些代表作品中,《文化苦旅》就有好几篇并不长,《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的每一篇因匆匆写于路途,也长不了,只是许多读者都把它们看作一个个庞大考察计划的片段,不认为这是独立的短文。而《雨夜短文》,则把很多独立的短文收集在一起,没有“文青”式的抒情,也没有“鸡汤”式的教言,更没有故弄玄虚的艰涩或者套话连篇的谄媚,每一篇短文都是一个文化课题,包含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对文史的追寻。
这是雨夜一般的文章,不琐细,不枯燥,不冗长,适合在万籁俱寂中,与夜和雨一同静读。
《雨夜短文》读后感(六):文化实践与思考
余秋雨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他的人生经历十分丰富,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经历过文化大革命,曾经是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担任过上戏院长,主持过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这些经历在他的作品《借我一生》中有详细的记述。正是因为有这样命运多舛的经历,他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作品风格,对待人生的变故坦然、冷静,善于从人生经历和文化事件中反思、总结,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他对于中华文化的思考和担忧。
在这部文集《雨夜短文》中,余秋雨对生活中的小事小情进行了敏锐地捕捉,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对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作品、历史人物、故事进行了适当地联想,并延伸联系我们当今的社会现象,十分具有启发意义。
在《奇怪的年轻人》一文中,从频频发问的庄子到我和初中同学对外星人设想的疑问,抛出了一个我们传统教育一直都忽视的问题——过于重视讲述式的传授知识,而忽视了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能够真正推动思考的,是提问。”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正是有赖于充满好奇心的人类不断对自身、社会和宇宙提出疑问,并通过各种努力寻找答案。对自身的提问,产生了医学、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对社会的提问,产生了社会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等学科;对宇宙的提问,产生了天文学、物理学、气象学等学科。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最缺乏的就是鼓励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内容。
在《他们的共性》一文中,余秋雨总结了中国文脉的命运竟然出奇地相似。他们都是创造者,他们没有选择简单地继承前人,而是开创了新的文脉;他们都是流放者,精神跋涉的路途艰辛而深远,孤独而坦然;他们都是无助者,在面对生命中和生活中的磨难时,没有人伸出援手,只能独自面对。中国的文人,大都是孤独的,他们倾尽全力去坚守他们所认可的信念,却都历经艰险,或如屈原,郁郁不得志投江而亡;或如司马迁,忍受奇耻大辱获罪入狱;或如曹雪芹,历经世态炎凉感受生活穷苦。然而,“文人相轻”,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有文人的地方也是如此。文化界斗争的激烈程度丝毫不亚于其他领域,所以,余秋雨才会提出“永远不要去伤害一个你并不了解、并不熟悉的文化创造者。任何政治斗争、传媒风潮、社会纠纷,一旦涉及他们,都不要起哄”的戒律。
作为从事文化工作多年的老一辈文化学者,余秋雨对于国内文化界的许多负面的现象习以为常,甚至能够做到淡然处之。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一出名,自然会引来很多羡慕嫉妒恨的人,引来很多流言蜚语,其中也不乏借名人的名义来炒作自己,甚至不惜编造谎言来造谣生事。“流言止于智者”,对待这些流言与谎言,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三种应对方式:“下策:以自己的愤怒,与谎言辩论;中策:以自己的忍耐,等谎言褪色;上策:以自己的心性,使谎言失重。”自然,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我们只有做好自己,让自己强大起来,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考验,才能让谎言不攻自破。
《雨夜短文》读后感(七):放不下的余秋雨-也谈《雨夜短文》
放不下的余秋雨-也谈《雨夜短文》
文/贾明二
不知从何时起,余秋雨的每本新书都会被称为封笔之作,这大概也是一直困扰余秋雨的一个新闻吧。从《文化苦旅》声名鹊起,到《山居笔记》掌声渐稀,《千年一叹》和《行者无疆》被指江郎才尽,这些书籍的写作过程中更夹着诸多文人媒体对他进行迫击炮式的攻击发问,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封笔了,为何又出新书?为何说远离文化圈,又频繁上电视?余秋雨对于某些事件在不同的书里进行了回应,甚至在让他博得华人文坛声誉的《文化苦旅》中进行了申述。诚然,余秋雨不是圣人,我们不可能真的能够希望余秋雨先生能够面对流言蜚语,轻蔑一笑,飘然而过。尽管他宣称没有手机,不上网,但是他却是一个及其珍视名誉,关注自己身后评价的脆弱文人。我记得当时读初版的《山居笔记》,余秋雨在序言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抨击盗版集团对他的骚扰和组织的文化围剿,不知道他希冀自己手中的笔真能够将那些盗版集团和围剿文章肃清么。后来,再版的时候,余秋雨显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将那篇序言撤了去。如果余秋雨想让他的书流传的广一些,应该尽量滤去那些过于时代化,激愤的,情绪化的文字。我倒是不介意,他带入感情描写苏东坡的那篇文章,但是在文化散文里突然出现几篇充满愤懑、刀枪的文字,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尽管余秋雨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我依然喜爱他的文字,因为他的文字总是能将我脑子里想要表达的东西精致的表达出来。他的旅行散文并非是对当地精致和旅行心情的一个描述,在中国他摩挲大地为中华文化咏叹,在国外,眼光到处无论是咖啡厅还是黑洞洞的枪口,他挂念的依然是中华文明。也正是因为脱离力细致景色描述,他的作品才能够永久流传。
从这个意义上讲《雨夜短文》不是那么符合他之前的写作风格,这是余秋雨力求贴近当下读者的一次努力。如今,大多数人没有时间去读大头著作和长篇大论,这也是如今微博和微信流行的重要原因。多数情况人们喜欢收集屏幕大小长度的短文,在等车空隙,在地铁和公交上,在马桶上利用碎片时间读一些精悍短小的文字,总之,只是一个段子手流行的时代。很难说这种趋势是不好的,当唐诗宋词流行的时代,他们的诗句岂不是更短?余秋雨希望能够这个时代留下自己的印记,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成为流行的话语,希望自己的文体能够影响一代年轻人,于是余秋雨拿起自己的笔做出了尝试。这部书出了以后,市场上没有出现任何波澜,读者也没有被惊艳,可能大多数人已经将余秋雨归到了经典散文家的一类,他的书可以一看,但是在当下浩瀚的图书市场上已经很难再掀起任何小浪。他的书更多是被中学生功利的读着,以期望能够在高考中写出一篇高分作文。在这点上,我会为余秋雨难过,这肯定不是他读书考察写作的本意。也许余秋雨应该放下那些想在文学史留名的执念,只是遵从内心写下一些也许现在并不流行的文字,或许这些文字即符合从高校出走穿着破棉袄站在甘肃大地上的余秋雨的初心,他的文字反而会传播的更远一些。
《雨夜短文》读后感(八):雨夜短文雨夜读
唯独喜欢那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蕴藏无限深情于只言片语中,朴实无华。 雨夜短文同样如此,同样传达的是文人的情怀。并不喜欢那种华丽的辞藻,因为只有读的时候感觉到华贵,读后便只感觉到了无味。正因为这一癖好,读雨夜短文,被赋予了一种对文化的信心。作者对于题目这样说“深夜的雨,有一种古老而又辽阔的诗意,让我的思路突然变得鸿蒙而又滋润,于是,一个题目出现了。”读罢此书,又感觉这一段“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从本书的文章之短,感受到夜,感受到雨,感受到万籁俱寂中淅淅沥沥的醒悟和微笑。对此,我有期待。”更有深意! 纵观全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下两部分浑然不同,上辑取名万里入心,共四十篇,是人生长途中的震撼式的感悟;下辑文史寻魂,共十八篇,是千年文脉的点穴式提领。 在上辑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酒招非酒这一篇,这一篇记叙了作者的一些年轻朋友将自己的作品递交给作者的事情,并且希望作者给予指点,类似于问道的那一种感觉!作者在这里作用了一个比喻,他把那种还在雏形的作品比作酒招,把真正的文学比做酒!我觉着蛮有新意也很有道理,正如他一句带有批判性色彩的话“他们往往还没有开始酿酒,就开始在涂抹花花绿绿的酒招。”最为精彩之处是作者做的一个概括,也就是文学之道的入口处,有两级台阶,它们是:一、质朴叙事;二、感性描述。这引起了我感情的共鸣,前面提到过我并不喜欢那些华丽的辞藻,想起了莎士比亚的那句名言“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质朴叙事便直击要害。还有篇末的一句——上好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年轻的爱好者们只要入了门,就百无禁忌,可以按照自己的选择自由驰骋。这一句更是能够鼓舞青年投入到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士气。 读完此书,心里更多的或许是对于余秋雨的崇拜,曾几何时,提到余秋雨这个字眼,最先想到的不是他的散文,而是一种文化的符号,这是一个能够勾起我去了解反思中华文化的符号。作为一个钟情于小说的人,初读文化苦旅便感觉到耳目一新,心里想的是,原来文笔不仅仅是妙笔生花,更有一种“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窥互监、互猜互损,有人把生命释放于大地长天、远山沧海”的豁达,万里路途写万卷书。 读过一遍之后,神清气爽,颇有一股茅塞顿开之意,但是再回想,却有几分惆怅在里面。这本书是在两个星期之内读完的,因为只是在闲暇之余拜读,所以零零散散,也只是浅尝辄止,只能说让我充满了对文化的渴求,如果是以一种读后感的形式来说,便是粗枝大叶了。 书中自序里说,舞动满天白绸固然是一种本事,剪取庭前小枝也需要别有情致。确实是这样,长篇大论能够写明自己想要表达的,但是用短文来说,就不见得能够把自己想要表达的叙述清楚,并且表达出“美”的境界了。然而雨夜短文这本书给予了的是一种新的阅读体验,当热衷于文化大散文时,偶尔读一下这种小巧别致的作品更是很有情调的。说不上鸿篇巨制,在茶余饭后品读也是很合适的,没有那种文字的前后呼应,所以在读的时候没有那么费力,可以只着眼于那片刻,去领会,去思索。 但是对于文化来说,不能儿戏,我们要有一种端庄的态度,或者带有一颗崇敬的心。
《雨夜短文》读后感(九):我自优雅,任雨一直下
散文不比小说,一般字数不会太多,但也不会太短,而《雨夜短文》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短文,本书是余秋雨先生的散文合集,每篇篇幅都很短,但简短的文字反而更有力量。 散文大多记录一些熟悉的人和事,写写眼前的风景和好吃的菜肴,花鸟鱼虫,亲人朋友是散文中最常有的内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集也不例外,薄薄的一本书,短短的文章也能对余秋雨先生的人生略知一二。 在《雨夜短文》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篇《我也不知道》,主要写余先生收到很多人的论文研究余生生为何会收到社会上各种诽谤,大家都找不到任何原因,只求余先生能够指点一二。 《我也不知道》这篇文章就是余先生对此的回应,在文中我们能够感受到余先生确实在认真回答问题,很努力的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所谓的不知道并不是余先生的推辞,而是余先生的一种疑惑与不解。 马东说:“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也许余先生本身并没有做错什么,他引来如此多的诽谤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原因,也许就是因为余先生在错误的时间恰巧出现在了大众的视线里。 在余先生百思不得其解以后,余先生选择和世界和解,选择接受现在的生活,学会忽略那些不好的声音,豁达勇敢的面对生活。我敬佩余先生和他夫人在被误解时的那种淡雅,当不好的声音出现先自我反省,如果问题不在自己也并不急着向大众澄清,或许是他们也知道澄清并不能解决什么问题。 我们都有被大家误会的经历,普通人第一反应是愤怒,然后会急着解释,但最后的结果就是越描越黑,即便不解释也会在心里憋一口闷气,至少要闷闷不乐好一阵。很少有人像余先生一样淡然处之,余先生的豁达属实令人敬佩。 如今信息越来越发达,言论越来越自由,生活中唯唯诺诺的弱者开始成为网络上的大侠,打着行侠仗义的旗号做着无脑喷子的事情。网络暴力早已不是一个新鲜的词语,一旦热点事件爆发,网友就喜欢在不了解事情真相的情况下表明立场,对受害人进行二次伤害。 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力量,言论自由并不是可以随意伤害他人的理由。余先生有一颗强大的心脏和豁达的心胸,所以余先生的生活并没有被破坏,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从负面的言论中走出来,很多人因为这种语言暴力而患抑郁症,生活从此再无阳光。 《雨夜短文》还随书附赠了余先生的字,都说字如其人,一个人的字迹多少能够体现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写字工工整整的人必然干净整洁,字迹潦草的人大概率不拘小节。余先生的字工整有序,笔画间带着一种说不出的洒脱。 我想要把余先生的这篇《我不知道》分享给那些正在经历语言暴力的人,你被误解,被诽谤可能并不是你的错,更不要因为这些人的无脑言论就影响你自己的生活,认识你的人都知道你并非他人嘴中恶意中伤的模样,不认识你的人也不值得你为此伤心难过。 愿你们和余先生一样早日走出流言的阴影,也希望每个人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能够为自己的言论负责任。
《雨夜短文》读后感(十):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余秋雨的散文,很多年前读过他的《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这三本。可以说,这些都是影响了那个时代很多人很长时间的优秀作品。大体上来说,余秋雨的散文素有“文化散文”之称,他的历史散文更是别具一格,尤其善于在美妙的文字中一步步将读者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之中——譬如《一个王朝的背影》《抱愧山西》《风雨天一阁》《道士塔》诸长篇,至今印象依然深刻。所以在看到这本《雨夜短文》时,某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确实还是“余秋雨”!虽然经历了风风雨雨,却还是能够感受得到其中所蕴含的那一份“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情怀。
确实是“短文”。分为上下两辑,上辑凡四十篇,取名为“万里入心”;下辑凡十八篇,取名为“文史寻魂”,后面还附有《必诵唐诗五十首》《必诵宋词三十五首》《必诵宋诗十二首》——选择得还是挺有代表性的!相比那些长篇散文,这些散文都很短小,但却依然能够在寥寥数语间,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再三。
优秀的散文讲究“神散而形不散”,那个“神”,就是文章的精气神,能够体现作者内心情感所系,能够抓住读者的无限兴趣。这样的一种评价,在《雨夜短文》的五十八篇“短文”中,也足见“其意”。对这些“短文”,余秋雨自己的感悟、评价当然是一个方面,他的“自序”已经点明了很多;但最令人神往的则是那几句:“我不知道大家会不会从本书的文章之短,感受到夜,感受到雨,感受到万籁俱寂中淅淅沥沥的醒悟和微笑。”其实,这就是《雨夜短文》的精华所在了。话说得似乎有点儿玄,仿佛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但如果站在通感的修辞角度来品味这几句话,其实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所谓“大而化之”,其实也即如是。每一篇都有深意,却不必徘徊再三,只管快马加鞭,“一日看尽长安花”就行!当繁华落尽,却依然还能够感受得到那份意远幽深,也就足够了。
散文如此,人生也是如此——毋宁说,人生就是一篇长短不一的散文,只不过能不能称之为“优秀”,却还要看作者自己用心与否,是否把自己沉进去了,以及沉进去了多少……所有这些,不仅仅需要情感,更需要感悟;不仅仅需要情怀,更需要阅历。有些东西是可以弥补、修饰的,有些东西却只能是老老实实地等待,等待时机的到来。那几句话不是早就说过了吗?不是不报,到;时候一到,马上就报。不过报的究竟是什么,却又是另外一层意思了。
体味余秋雨在《雨夜短文》中所蕴含的那个“余秋雨”,也是需要一定的功力的。尤其难得的是,除了散文,除了附录的诗词精选,除了他的“文化大事记”,随《雨夜短文》而来的,还有余秋雨自书的一篇《心经》。短短的260字,内容简洁概要,却是大乘佛法教义之总纲——于是乎一切的一切,便都在其中了,仔细品味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