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传》读后感100字
《苏轼传》是一本由王水照 / 崔铭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5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苏轼传》读后感(一):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文豪苏轼波澜壮阔的一生,虽有诗词参杂于文中,读起来却不失乐趣,东坡率性而为,天真洒脱的形象跃然纸上,相较于高中课本节选的《赤壁赋》,《定风波》等传世佳作,本书更能让读者对东坡创造时的心理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知道他为什么去这么创作,以及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层次的思想境界,这恰恰是目前基础教育所缺失的一环。
纵览东坡一生,大起大落,波澜壮阔,从初次科举即进士及第的意气奋发,到深陷元佑党派之争,几经谪贬至黄,儋两地,但不变的是东坡乐观洒脱之心智,在他看来,事物兴衰变化,人士沧海桑田,相较于更高维度的天地,宇宙而言,不过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那又有什么可以喜怒哀怨,自怜自艾的呢?
古语有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苏轼弥留之际,其生平密友维琳方丈在我耳边说“端明,宜勿忘西方”,意思就是“你现在赶紧想着西方世界,想着你就到那儿了”,苏轼回答说“西方无不,但个里着力不得”,大致就是“西方有没有我不知道,但这不是个用不用力的问题。” 苏轼的回答再次印证了他的人生观,一切顺其自然,就像他的文章,诗词,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公元1101年,建中靖国元年,苏轼于常州溘然长逝,享年66岁。
《苏轼传》读后感(二):无数个令人流泪的片段
第一次尝试去了解苏轼的一生,读到无数个令人流泪的片段 “宁知风雨夜,复此对床眠”,初出茅庐的苏轼,与弟弟相约,功成名遂后,一起纵情山水。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凤翔初雪后,他忧心饥民,祈祷神明。 “千夫挽一木,十步八九休” ,疏通河道时,他体恤役夫,为之伤怀。 “眼枯泪尽雨不尽,忍见黄穗卧青泥!” 涝灾后,他奔波乡野,因法便民。 “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离任密州时,他看着这片苦难的土地,心中愧疚。 为官一生,他为民请命,直言不讳,从未畏缩。后纵为朝廷不容,为佞臣构陷,被发配至烟障之地,他仍尽心尽责、乐观积极地做官、谏言,未曾庸庸碌碌,龟缩不出。 而他的真诚与纯粹也令他遇见许多真挚的友谊。 “屈指默计,死生一诀,流涕挽袂”,是年过八旬的张先,深知自己来日无多,生离即为死别,在苏轼登舟的一刹那,不禁老泪纵横,一双手紧紧拉住苏轼,久久不愿放手。 “欺君欺友,吾所不忍为。如果因为忠义而受谴责,我心甘情愿”,是乌台诗案案发,不惧被连累的鲜于子骏,在扬州目送好友苏轼北上。 “岂独为吾弟,要是贤友生”,是理解他、敬爱他的弟弟苏辙,在乌台诗案时,乞以官职赎兄之罪。 而苏门四学士、范镇、张方平、司马光、李常等,都因与苏轼来往密切受到过处分,但依然关心着苏轼,时常书信通问。 还有昔日的政敌王安石,当他们以平常人的身份相见,竟然也化敌为友,引为知己,相约谈论诗词歌赋,哲学义理。 最令我记忆深刻的是在临安的净土寺,几十年后,苏轼已经离开人世,这里的一位老和尚还时时和人谈起,他幼年时候作为庙里的一个小沙弥,怎样怀着敬畏的心情偷偷打量这位当代最著名的大学者,在竹荫间散发摘巾,袒衣酣睡。
《苏轼传》读后感(三):苏轼都过得这么颠沛流离,你还在哪里瞎感叹什么。
#书评《苏轼传》王水照 崔铭20201025 苏轼的一生都写在诗词里。 作者以诗词为主线,把每一个历史环境下的苏轼极其心态都展现出来。如果喜欢诗词,那真是就像傲游在海洋。根据苏轼的诗,然后描述苏轼当天或者是那一时间段的状态。不过对于我来说,看多了也觉得有点啰嗦。 苏轼终年六十六岁。从二七岁在凤翔签判官开始,四处做官直到四十四岁发生乌台诗案,然后就开始了六年的贬官生涯。等50岁~59岁,这九年是被重新启用,也是苏轼做官的高峰。然后又是六年左右的贬官生涯,这次直接贬到了海南。如果心情常抑郁,老苏是绝不可能活到六十六的。也正如他所说,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种田老头。他的这种心态,值得后人学习。我由苏轼常常想到胡适、林语堂,感觉文人多是相通的。 因为看王安石传,我对苏轼本是有点看不惯的。苏轼被贬黄州,虽然经济有些困窘,正好可见其豁达之心。传记看到这儿,我对苏轼的印象才有了些改变了,心里有点喜欢他了。(见别人受苦,可能会激起人的怜悯)。看苏学士的一生,不管处境如何尴尬低落,人家都尽量维持自己的心态乐观,能喝酒就喝酒,常常喝醉归家。我猜宋朝酒的度数应该在跟啤酒差不多吧?否则苏轼应该早就肝硬化了。 苏轼会积极去改变周围不好的环境,帮助可以帮助的所有人民。比如在被贬期间,利用自己的影响,在溪水上修桥、给广东的城市修建自来水工程、宣传先进的耕种方法、教导海南人民保护耕牛、等。这些还只是苏学士被贬时期做的,当官的时候,苏学士也是积极的为百姓做事,如疏通西湖解决人民饮水问题,多次上书告知朝廷人民的苦难,灾荒的严峻,虽然有时候不能解救灾民,不过总好过那些见死不救不闻不问的“三不”官员。对于古代士人官员,还不错。苏轼懂的尊重别人,体谅别人。书里的很多小故事,比如给卖扇子的题字、把自己买的房子送给老妇人,这样的一件件事也不知道具体是不是真的,反正都是表现苏轼的善良故事。 其实苏轼的贬官生活还是略微高于农民的,虽然有暂时的困顿,不过因为朋友多,再加上当地长官的照顾,大体上是可以保持不错的生活。他走到哪都有侍妾朝云的陪伴,只这一点就已经羡煞我等单身汉了。
《苏轼传》读后感(四):苏轼传于自己有感
人生第一篇读后感,有幸是苏轼传。洋洋洒洒几十万字,一星期读完,回头看还是觉得太快了。现在23岁,可能是人生际遇太少,对苏轼晚年期间的旷达通透的人生理念都还是似懂非懂。但确实也学到了很多。想了想既然是读后感那边不用再给自己写内容,纯粹感悟多一点更好。 在最能接受知识的年龄就该刻苦学习,培养更好的学习能力对未来终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东坡先生这种学识能用苏海来形容的,且开始创作遍是文思泉涌的情况,那年轻的时候必定也是个不世出的天才,然而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早年锋芒内敛,刻苦学习而不因为有一点知识而急于创作。厚积薄发带来的便是如汪洋大海般的才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再从东坡先生身上学到的东西便是务实。所谓酸儒,只能是摇头晃脑,坐而论道,纸上谈兵不过如此。年轻的苏轼虽早年便开始学习,但是从开始做杭州知州开始便慢慢开始展露他那极其务实的性格,一遇问题便开始从根源上去探索,最大的例子便是他在颖州知州时期,朝坛上下群臣争辩八丈沟是否可开,事关18万劳力与37万贯石钱,所有人只是考臆测来辩论,只有东坡先生走访民众,征询意见,考察地形,才得出结论。万事先亲临考察,再咨询专业人士,结合起来想办法。
书中给人震撼的东西很多,除了苏大学士的才学,还有便是他那无与伦比的浩然正气,悲天悯人。不管人生际遇多么艰难困苦,都心系天下黎民百姓,最为深刻便是东坡先生初收到朝廷予以常州居住许可,因为全家已经长时间漂泊,于是下定决心先买房,于是多方走访,寻得一房,于是掏出全部身家购得,然而房子是一老妇人祖传之物,儿子背着妇人卖出,东坡先生于是点燃房契,为了妇人儿子不再转卖其他人,苏轼便也没有要回钱财。这之中的震撼让我仿佛看见了山岳一般的伟大人物。东坡先生还日常行医施药,自家种药,去方便他人,在官期间做出了非常多的立民措施。所到为官之处无不大力改善民众生活,无不殚精竭虑为人民奔波,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为避天灾竭力祈求上天,为少人祸竭力上奏朝廷,从始至终贯彻童年的崇高理想。当得起伟大二字。值得任何后来人学习。
晚年的旷达通透,随遇而安,不怨天,不由人,到一处便适应地方,改变地方。上能陪玉皇大帝,下能陪田间乞儿。无时无刻不再想着造福百姓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在个人做到了无念,于天下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然而却始终未能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的做到了人类道德极限。
只有这样的伟人才能推动人类的道德与文明的进步。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