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100字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是一部由宫崎骏执导,传记 / 纪录片主演的一部日本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一):这就是真正的动画创作者!
看这纪录片时,被宫崎骏那种真诚和认真的态度感动到了!真正的动画创作者就是这样的!就因为这样,才能制作出精品。片子好多对话让我感触深刻啊!包括他年轻时的经历,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和想法,还有他的恋母情结!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二):制作电影的要点
无法忘记那个小女孩说“感谢你制作了哈尔的移动城堡。”宫崎骏说“不用客气”的笑容。
还有那个小女孩说“你的胡子好漂亮呀!”宫崎骏马上牵起了她的手去上下摩挲的笑脸。
看来他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孩子呀!自愧不如!还有他对待电影创作的真诚也是无与伦比的。
“制作电影就是完全的暴露自我,就算想要隐藏可是不自觉还是会显现出来,如果不是抱着把自己根源性的想法展现出来而去创作的话,会遭到报应的。”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三):这个就不要看了,无关剧情
其实,一直搞不清楚这种构思过程中伴随的不确定的状态。因为对这种不确定的难以忍受,我选择了回避。但是逐渐意识到不管做什么,中间总会伴随着这样的过程,焦虑、孤独、烦躁不安、逃离··············或许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其实没有什么专业不专业,不是因为专业才去做,而是因为喜欢。看着老头子创作过程中的种种抓狂状态,发现他乐在其中;看到他为了表达出最原始最本质的那一部分,将自己频频逼到极限;应该也只有真心的喜欢的人才会做到这一点吧。
以上算吧·········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四):2019.1.7日观后感,创作者的环境与心理
看完了宫崎骏创作《悬崖坡上的金鱼妞》的纪录片之后,我想到了之前高畑勋的《辉夜姬物语》,同样是想在呈现的手法上有创新,但宫崎骏大概是很佩服高畑勋的吧。
也是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传说中宫崎骏对他人阴沉的一面,我个人觉得大概能理解,他在脑中有这样的一副图像,而这副图像也只有他能见到。他又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所以如果不如他意就会被严厉的对待吧。但是想一下,
如果证明他所想的是对的,那么他的做法不过是在坚守质量的最高标准有什么不对吗?
可是另一方面又可以理解为这个人很固执,掌控欲比较强?
但是看起来,宫崎骏是拥有一个童真世界的,该说也许跟他表现出来的性格不一样吗?他脑内有那么多充满童真的故事,在他的脑海中都是一些很美丽很天真的世界,所以果然人是很复杂的生物啊。
是不是可以想象,不管他怎么不喜欢父亲,但他终究是在对孩子妻子都有他父亲的影子在里面,但是童话世界是他坚守的,从小时候到年老都一直没变过的,这是他的幻想、理想世界。他所希望的觉得美好并希望自己能够拥有或者想要告诉别人的世界。这个世界也许在后面影响了很多人,但是这个世界却没能影响到他自己。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五):美丽的存在献给内心同样美丽的你
一直都很好奇心里住着个天使的老爷爷是什么样子。其实跟我想象的差不多,有大师的严谨细腻,有执拗的性格,挑剔,有了灵感认真画画的样子仿佛能看到他脑海里万马奔腾的情形;也有不开心时候最平常的发的脾气,耍的小性子。总之,是个很可爱的老头儿。
这部片子也是好长时间之前的事了,主要讲述的是《悬崖上的金鱼姬》的创作过程。这也是我很喜欢很喜欢的一部片子,主角金鱼姬萌翻了的样子这么多年过去依然历历在目。看着她在老爷爷的铅笔下一点点的浮现出了样子,一点一点的有了灵魂。不禁感慨,大师创作真是件美好的事。
现在的世界,有诗意的人是那么难找。总能看到太多的人空洞和无聊,没有趣味,很邋遢的语言和心思。
宫崎骏的出色,不仅在于他丰富的想象力(当然,他的想象力真的是无可比拟的美丽),更在于他可以把他的智慧和优雅放进他的故事,带着他的精神走进读者和观众的世界,和他们内心美丽的花结合在一起,生根发芽,草长莺飞,伴随着他们的旅程。一个个温柔多情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出现在梦中,那是金鱼姬嘟嘟的嘴,也是老爷爷花白的胡子。
前几天刚刚看完了他的封箱之作《起风了》,老爷子确实老了,也许以后再看不到有着浓浓他的特色的画面了。但没关系,这些不朽的作品会依然活灵活现的在那,生机勃勃,会让我们一直纷纷的笑下去。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六):光荣背后是什么
吉普力,虽然只有3个字,但是已经能代表太多的东西,优质的画面,高水准的动作,纯手绘的背景,最重要的是监督的强大对剧本的和故事节奏的控制力。
宫崎骏其实不是一个纯粹的动画导演,更像是一个电影导演,通过漂亮画风的动画载体去表现他的故事。他的很多访谈都说自己其实一直在为日本的孩子做动画,其实他自己本身的内心还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一个拥有强大的绘画功力,一个对文学着迷的学者,一个会管理自己的团队的领导,一个不称职的父亲,一个孤独的老头,一个会穿着大裤衩背心的普通人,一个拥有着永远不会死去的名字,被称为动画界的黑泽明,这一切对于他来说都有太过肤浅。
我经常情绪低落的时候会看他写的出发点,虽然不是所有的文章我现在都能理解,但是许多的语句都一直鼓励着我。
但是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个白发老头心里想的东西呢,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他是不是也会有和他的动画相反的事情或者情绪,他的动画是那么的梦幻,天真,不差杂一丁点的黑暗(倒是高畑勋时不时的会有些残酷的东西),可能他心里最想要的东西也只有他自己最清楚了。
最后感谢nhk给我们带来那么多的好的纪录片。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七):老爷子说
一部通俗易懂的电影,其实意味着无聊。如果要遵循着什么道理去做,反而会因自己的理解受到局限。所以我总是特意不去遵循那些东西,孩子们其实也明白这一点,生活中不是处处都讲道理。
我总觉得自己现在所做的就是把那种艺术毁了,那真的很值得惊叹。我们的动画制作继续这样下去肯定是不行的。
要制作一部动画,就要把真正的自己完全展现出来。不能因为为自己是在做娱乐动画,就忘记这一点。实际上作品能将作者的根源思想很好的的表现出来。即使不想,也会表现出来。如果刻意将真正的自我隐藏起来的话,那就会遭报应的。是怎样的报应呢?(想我大先生常常都在隐瞒自己,所以最后只能写杂文去了~)就是会导致不能好好的制作动画,自己的工作也会受到很大的阻碍,最后导致动画无法继续制作下去。
已经到极限了,每天都感觉自己支撑不住了。为什么会这样缓缓的推进,真是没办法啊。就像是从水龙头里淌出的水一样,越来越细小了。
提升画面精度,表现出朴素的感觉。
抱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到处都是,没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是最差劲的,我可不想让这种人参与到动画制作中。
用色老是这么胆小是不行的。
很恐怖,但是很可爱,我就是要做出这种不协调的感觉。
动画的本质就是那一张画,虽然这些都画了很多但都不是本质,这些只能说是表象,真正的本质在那边。那可能是在思维中很不容易发现的东西,那就是动画最初的一张画。
我看的是自己的孩子,不是动画,他还很不成熟。
如果初次做就说“做得好”的话,那就是对演出的侮辱,想用一部作品改变现状是不可能的,最后还是一成不变。正是因为不会改变,才会抱着梦想去做,所以才会制作动画。
我本来就是一个情绪化的人,想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在平时我尽量笑脸待人,但人不可能永远温柔微笑待人,动画就是在这样的时间里制作的,临近动画开始制作,我就会渐渐变得不高兴起来。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八):天才和大师都是逼出来的
能找到的《创作的秘密》系列有六部,分别是:手塚治虫,宫崎骏与波妞的100天,宫崎骏与波妞的300天,浦泽直树,井上雄彦,和铃木敏夫。节目的导演亲自手持小DV,在短则100天,长则300天的时间跨度中对这些或天才或大师进行贴身拍摄,展现出阿童木、波妞、武藏、灌篮高手诞生的秘密。
要给这个系列找一个字定义的话,似乎有很多选择:苦,难,险,惊...... 创作之苦给各位主角都带来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的痛楚;创作之难使得每一个人都曾陷入彷徨迷惘甚至濒临崩溃;创作之险让我这个旁观者屡屡为他们捏一把汗,不知道能不能赶得上截稿日,能不能抓住来去无踪的灵感;创作之惊却是时愁时喜,往往看似山重水复疑无路,最后却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因为又一村,天才所以成为了天才,大师也终成大师,否则已经在山穷水尽中倒入时间的黑暗。
不过想来想去,那决定性的一个字,我还是选择“逼”。有外界的逼,时钟的指针已经越过了截稿时刻,电话铃声一遍遍响起,催稿的编辑甚至已经敲响了工作室的大门:咚咚咚,咚咚咚,仿佛索命鬼一般。这时候,必得抱着“必须活下去”的信念,手中的笔化作心中的剑,桌上的白纸化作战鼓雷雷的决斗场,与名为时间的强大对手,为了生死而进行最后一战。此时此刻,智力和体力都提升到了平常不能到达的高度,全身血液都凝聚在指尖,就等着开天辟地的小宇宙在墨水和纸面之间爆发!
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内在的“逼”。那种对完美的追求,对真实的雕刻,对是否具有直面自己作品的真诚的固执叩问,赋予了创作真正的力量和价值。有句话精确地描述这种状态:“一旦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形成,他就不再听从作者的命令,而只能按自己的意志行动。” 这句话在更早的时候我曾看到过,说这句话的人是托尔斯泰。当他写《复活》时,为了玛斯洛娃是否能留在聂赫留朵夫身边而焦虑。他希望姑娘能得到最终的幸福;但最后,他还是没能这样做,“因为,”他说,“玛斯洛娃不愿听我的话。我说服不了她。” 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能不是完美的,不是真实的,不是流传于世的杰作吗?
三流的作家逼自己的人物,而天才和大师逼自己。让谁痛苦,让谁舒服,这个似乎不起眼的决定,成了创作背后的最大秘密。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九):甘做电影的奴隶---宫崎骏
昨日看了纪录片---宫崎骏的仕事
第一次认真感受到这个漫画家的伟大与执着。
千与千寻几乎是宫崎骏细腻繁琐式绘画美的极致,无比华丽。
为何出现波妞这部电影?
缘起宫崎骏在外出旅游的时候,看到拉斐尔派系写实绘画的极致,第一次强烈震撼到了他的内心。
意识到:再繁琐再强调绘画细节的每一个点,再庞大的场景又如何?依然会有人比你更细心更极致。
于是他决心回归到漫画本身,誓要做一部朴实无华,却能感动他人的作品。
我是先看过波妞,然后时隔很长时间,才看到这篇宫崎骏历时4年多的采访纪实片的。
依然清楚记得那个倔强可爱、为爱勇往直前的金鱼小妞。
依然感受到内心,因为这一份简单的情感,而拥有跃跃欲试的勇气与力量。
如同宫崎骏自己所说:每个卡通的人物是存在的,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与我们一起长大。
制作波妞的过程是无比艰辛与波折的。
纪录片以小摄影机的形式,详尽的观察与记载了宫崎骏由开始思考到绘制到执行的全部过程。
大量的手稿,大量的场景设定,宫崎骏亲力而为。
作为一个66岁的男人,拥有如此决绝而执着的魅力,实属难得。
他严肃认真却又不失幽默。用自己的话来讲“我甘做电影的奴隶。是的。这是必然的选择。”
电影中的有一幕场景是非常让我惊讶与诧异的。
就是波妞为了见到宗介,不惜踏着海啸乘风破浪追寻宗介。
那时候海浪瞬间转换为鱼浪的场景,无比的强势与震撼。
12秒的绘画。耗费了350名员工多达1600多张手绘稿。
整部电影其实基本是纯手绘的作品,整整耗尽13万张手稿,纯绘画制作完毕的。
从角色出场的定夺到绘画到后期的合成,耗费的人力、物力和心力是平凡之人难以想象的艰巨过程。
庆幸,我能看到这么美好的电影,欣喜,认识到一个如此为爱勇往直前的波妞。
有些人在生命中出现,必然彰显着他存在的意义。
宫崎骏一次又一次挑战着自己的极限,从不曾轻言放弃与离开。
您好吗,真的很高兴以这样的方式更近的认识您。
《映画大师宫崎骏创作的秘密》观后感(十):宫崎骏·创作の烦恼
我是先看了《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之后才看到这部纪录片的。会有些懊恼:如果能先看到这部纪录片就好了,那就可以跟随着镜头,看这部动画是如何一步步“现形”的。因为纪录片的美丽就在于未知。但是,看到宫崎骏贴在墙上的印象稿时,然后想起动画片里的一个个对应的场景是种很舒服的感觉;看到宫崎骏在为动画开头是先叙述宗介还是波妞而烦恼时,便有种先知者的感觉:哈哈,你最后是选择了以宗介为开头的!
走近宫崎骏的工作室,就好像来到了童话里。灌木丛掩映中的木屋,摆放在花圃旁的长木椅,外推式的窗子,绿色的木门,墙壁上装饰的红砖……而白发白胡子,戴着黑方框老花镜和围裙的宫崎骏本人看起来也特别像童话里慈祥的老爷爷。可是镜头里正处在创作前期的他却情绪却有些烦躁,对摄像者说别拍了,别去破坏他的“孤独”。
艺术创作者在创作前期也许都会有共同的困境,在反复的产生想法、否定想法、灵感枯竭、灵感乍现的头脑风暴中,情绪也像是过山车一般地在高峰和低谷间起伏。纸篓里满是废弃的画稿。在这点上,他和一般的艺术创作者没有什么区别。大师也有创作的烦恼。
也许音乐《北神武》给他带来了灵感,在他终于画出了这部动画的核心印象稿后,宫崎骏的脸上终于有了轻松的但也是短暂的笑容。那张印象稿上,波妞在海啸中乘着大鱼(这些大鱼其实是海水的拟物表现海水的来势凶猛)不顾一切地去找她的小男朋友宗介。波妞身后是黑沉压抑的天空,她站在鱼头上,粉红的小脸上表情坚毅,与背后的深蓝色天空一对比,似乎能放出光来,有种震撼人的力量。
随后他来到一个海边小镇,又一头扎入创作中。那里不就是动画里宗介家所在的小镇么?坐落在高地势上的木房子,是宗介的家;窗外是宽阔的海面,是波妞的家,也是宗介爸爸工作的地方;海面上的小岛屿,有养老院和幼儿园;停在河道里密密麻麻的船只,等待下一次出海……而坐在窗边工作的宫崎骏,让我想到了《龙猫》里两个小女孩的父亲,坐在门边独自对着青灯工作,同样的角度,同样孤独的身影,同样的认真。
顺着一个艺术创作者的作品,应该总能从其中找到他生活里的影子。
66岁的他,脚步虽没有年轻人的敏捷,却也没有老年人的迟缓。在这个年纪,有一头白发,应该很正常。我的脑子里却浮现出一句话,是席慕容文章里描写一位哲学家的:他的头发因丰富的思虑变成花白。他的头发里肯定有因为创作过程的丰富的思虑而变白的。他给了全世界的人一个美丽的梦,全世界的人还给他一份期待。有些沉重的期待。要维持原先的高度甚至更上一层楼,对于已经步入老年的宫崎骏来说,有些困难了。但他还是很努力,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继续为世人营造梦境。
在看完《悬崖上的金鱼公主》之后,我看了豆瓣上的一些影评。有人说,从这部动画中可以明显看出宫崎骏力不从心了。宫崎骏的作品我只看了寥寥几部,我也不懂如何评定这部动画。我只知道在看的过程中我很舒服,很愉悦。